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3-05-12 09:34:5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中班教案范文锦集9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根据儿歌,充分想象,画出胖胖熊减肥的样子。

  2.通过自由发挥,根据一定的美感玩涂色游戏。

  3.享受创作的乐趣,分享作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记号笔2.油画棒3.白纸4.玩具:胖胖熊

  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1)师:瞧!他是谁?胖胖熊为自己编了首儿歌请小朋友听听看。

  (教师边念儿歌边指点胖胖熊的眼、耳、鼻的位置)

  (2)小朋友试着根据儿歌把胖胖熊画出来。

  2.幼儿尝试根据儿歌作画,讲评幼儿作品。

  (1)师:“圆圆饼干”能画胖胖熊哪里?

  “啊呜一口”又可以画出什么地方?

  ……

  (2)教师以儿歌反复提醒幼儿按步骤画胖胖熊,并做简单讲评。

  3.幼儿尝试画出胖胖熊减肥的样子

  (1)引导幼儿讲述胖胖熊减肥的`方法。

  师:胖胖熊吃了很多饼干太胖了,小动物们叫它减肥,你们有什么减肥方法?

  (2)师:哇!这么多方法,那就请你们也试着把它画出来告诉胖胖熊吧!

  4.涂色

  (1)师:小朋友画的可真好!可就是缺了点什么?(颜色)对!那我们赶快给胖胖熊上色吧!

  5.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6.欣赏交流作品。

  附:圆圆饼干,啊呜一日(鼻),中间一分二(嘴),裂出两个小洞洞(眼),围着饼干绕一圈(头),露出两只大耳朵,哈哈,原来是只胖胖熊。跳个圆圈舞(身),四面放上小圆圈(四肢),小熊小熊胖胖胖。

中班教案 篇2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的是以图画的形式引题。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谜语这一游戏的教学方法,当幼儿知道自己猜的是对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在最后的`学习儿歌的环节,幼儿能够很好地和教师一起做动作,但却记不住儿歌的词。因此,这次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1、引题方式不够新颖

  以图画的方式引题相对比较的常见,而且图画是死的,不太能够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以后可以尝试播放一个春天美景的短片,或是让图画动起来,给图画配上声音等,使幼儿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习儿歌的环节需改进

  虽然前面猜谜语的时候已经引出了儿歌中会出现的物体,但在引用进儿歌的时候比较的突然,方法不够好,以至于学念儿歌时不能够顺利的完成。经后在引出儿歌的环节上需要再用些更巧妙的方法。

  领 域

  语言

  活动类型

  文学欣赏

  活动内容

  春天到

  活动目标

  1、乐意学念儿歌,能初步学会跟念儿歌。

  2、能用儿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活动重点

  乐意学念儿歌,能初步学会跟念儿歌。

  活动难点

  能用儿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活动准备

  “春天”的挂图

  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活动环节

  预设时间

  一、出示挂图,引入课题

  看这么美丽的图画表示的是什么季节阿?

  二、扮演春天里常见的物体,表演儿歌的内容

  1、春天到了,有个可爱的小家伙要从泥土里跑出来晒晒太阳,它是绿颜色的,小小的嫩嫩的,它是谁阿?幼儿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2、春天到了,有一种小动物张开翅膀飞来飞去,还在树上吱吱叫,它是谁呢?幼儿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3、有一种植物非常的美丽,五颜六色的,还闻起来有一股香味,蜜蜂蝴蝶都很喜欢围着它,那她会是谁呢?幼儿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三、学习并记住儿歌

  1、刚才我们扮演了春天里许多的东西,原来春天大家都喜欢阿,我要给春天编一首好听的儿歌

  儿歌: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

  地上长出小青草,

  树上小鸟吱吱叫,

  花儿开得多美好。

  2、刚才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我们把这首儿歌送给小草、小花、小鸟来听听吧。

  2分钟

  5分钟

  3分钟

  儿童网站()

中班教案 篇3

  《麦田与柏树》是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他的画中充满了令人迷醉的色彩和线条,一种难以模仿的、激情四溢、让人无法忘却的美。为了聚焦内容,实现艺术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把这节美术欣赏活动定位在绘画语言的要素之一——线条上,目的是引导幼儿观察画家用扭动的线条表达物体的方式,感受作品散发出的动荡与激情。

  中班幼儿运用线条的特点

  中班幼儿对用线条表达物体的基本形状已经不感到困难了,他们能用线条连接成一些基本形状,组成自己想要表达的各种物体。在他们的作品中,感兴趣的部位得到肯定和夸张,不感兴趣的部位则被省略和忽视。让这时期的幼儿欣赏梵高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简约的形象、狂放的笔触、对事物夸张的表达,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灵的共鸣。同时,这时期的幼儿思维开始活跃,想像力特别丰富,求知的欲望明显增强,这些都会使他们对这种表现物体动态的绘画手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探索与尝试。

  活动目标

  1、观察作品中物体的表现方法,感知曲线的运用。

  2、尝试运用长、短相间的曲线创作一幅具有动态美的作品。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水粉纸、粗细不同的水粉笔、丙烯颜料;绘画纸、油画棒;彩色纸、剪刀、胶棒。

  预设提问:

  1、这幅画中都画了什么?

  2、画面中的物体是如何表现的?

  3、这幅动态的作品带给你什么感受?

  活动重点

  1、引导幼儿观察和体会扭曲的线条所表达的动感、张力和方向性。

  2、引导幼儿感知画面中物体的色调表达的丰富性。

  活动难点

  用长短不同、扭曲方式和方向不同的线条和笔触来画不同的物体,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容易难以区别或者顾此失彼,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绘画水平给予个别指导。

  活动过程

  1、欣赏作品。

  (1)引导幼儿欣赏画面内容。

  引导重点:感知画面中所有物体都是有动感的。

  ①这幅画中都画了些什么?(天空、草地、大树、云彩,还有大山。)

  ②画中的物体都是什么样的'?(幼儿用手向上举和摆动:树是这样的,都是扭动的。)

  ③再学一学麦田是什么样的?云彩又是什么样的?(幼儿用肢体模仿树、云彩、麦子、青草在扭动。)

  ④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你见过这样姿态的树?(幼儿在刮风的时候见过这样摆来摆去的大树。)

  (2)引导幼儿感知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引导重点:感知画中的物体均是用不同的扭曲的线条画出来的。

  教师首先将孩子们以前的绘画作品制作成电子幻灯片给他们放映。

  ①让我们来看看用其他方法画的树和这幅画中的树有什么不同?(我们画的树都不动,是用一种绿颜色涂出来的;画家的树是用不同颜色、许多弯弯的线画在一起的。)

  ②看画家的画你有什么感觉?(像是在刮风,草和大树还有云朵都在动。)

  ③画家用什么样的线条画的柏树?它是直的还是弯的?(弯弯的线条。)

  ④请你找一找画面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样的线条?(麦田、云、山,都是用了弯弯的线。)

  ⑤这些线的长短一样吗?方向一样吗?(不一样,有长的,有短的;方向也不一样,有向这边的,还有向那边的。)

  ⑥麦田、柏树与云彩的曲线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麦田的曲线短,柏树的曲线长一点,云朵的曲线最弯、最长。)

  ⑦曲线让画中的物体有了怎样的感觉?(云朵像是在飘来飘去;大树和麦田像是被风吹得摇晃了起来;感觉这幅画里面的东西都在动;画家画的云,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踩的云;画家画画的地方刮起了大风,但不是很冷。)

  (3)讨论。

  ①这幅有动感的作品带给你什么感觉?(很特别的感觉。)

  ②你认为画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线条来画画?(他很激动;他喜欢刮风;这样画很好看,画出来的东西都在动。)

  引导重点:当幼儿不知怎样表达对作品的感觉时,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帮助幼儿寻找自己对作品的确切感觉。这里教师就用询问画家心情的方法,巧妙地启发幼儿去体会画家的情感表达。

  2、创作。

  (1)创作引导,主要让幼儿体验用扭动的线条创作有动感的绘画作品。

  师:请你们也用画家的方法创作一幅画面上物体会动的作品吧,说说你们都想画什么。

  (2)幼儿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师:注意要分别用长短不同的曲线来画不同的物体。

  3、作品评价。

  绘画结束后,孩子们的作品在桌面上摆放一排,教师组织他们进行了讨论。

  ①让我们找出画面中的物体似乎在动的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②让我们找出画面中的线条长短不同的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③让我们找出画面中有新意的作品,说说你的想法。

  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文杰画的线条流动感最强,和画家的作品非常像;有的说子琦画的草线条最长也特别好看,天空中的云彩被他用手指旋转涂抹后还显出了晕染的效果。萌悦画的“跳舞小人”,线条有长有短,有曲有直,恰当地表达出了人物的身体特征和肢体舞动的姿态;宇诺用绿色彩纸粘贴出“树”的枝叶好像随风起舞,彩色碎纸粘贴的树干更加衬托出树的勃勃生机。孩子们在作品中的表达与发挥,是他们自己对作品欣赏的诠释。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放映幻灯片等方法对幼儿加以引导,不断地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联想、体会、感受。幼儿也通过语言、动作、手势、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与教师积极呼应。美术欣赏也是一种思维习惯,是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形成的,本次活动在班级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欣赏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

  小百科:柏树为一般对于柏类植物的统称,柏树包含侧柏、圆柏、扁柏、花柏等多个属。柏树树高一般可达20米左右。柏树分枝稠密,小枝细弱众多,枝叶浓密,树冠完全被枝叶包围,从一侧看不到另一侧,多为墨绿色的圆锥体。树皮红褐色,纵裂。

中班教案 篇4

  《大包子》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分享好东西。

  2.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蒸锅与蒸笼的图片、故事、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图片:

  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幼儿自由回答)我们是蒸锅和蒸笼,我们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我们的本领呢?(幼儿自由回答)

  2.今天,蒸锅和蒸笼有件高兴的事要告诉大家。

  二、欣赏故事:

  1.出示挂图,教师讲述故事。

  2.听故事后提问:

  蒸笼送给蒸锅什么礼物?

  蒸锅又送给蒸笼什么礼物?

  3.你们都吃过哪些包子?(幼儿自由回答)

  4.蒸笼和蒸锅真是一对好朋友,有好吃的东西会和好朋友分享。如果你有好吃的.东西会和别人分享吗?你想请谁吃?

  三、动手制作:

  提问:今天,我们就来做包子,好吗?

  预设:好!

  附故事:大包子

  蒸笼做了些小糖包子。她请碟子给蒸锅家送去几个。蒸锅吃了包子想:“我该谢谢它。”她做了个大豆沙包,让盆子捎到蒸笼家。蒸笼请碟子们把超市里的白糖、红糖、冰糖、芝麻糖、花生糖、水果糖和牛皮糖都买来,做个世界上顶顶大的糖包子,又送给蒸锅。蒸锅正要休息,盆子奔回来报告:“不得了啦,蒸笼来了,送来了世界上顶顶大的糖包子呢。”蒸锅不休息了,她让盆子把小店里的绿豆、黄豆、扁豆、赤豆、乌豆都买来。做了个世界上顶顶大的豆沙包。蒸笼扛着大糖包子来见蒸锅,蒸锅扛着大豆沙包来见蒸笼。大家都来吃包子,吃了三天三夜也没有吃完呢。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讲述活动,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万红幼儿园俞文婵
2、理解动词,能用正确的动词讲述运水果的多种方法。
3、懂得做任何事都有多种办法,但要寻求巧办法、好办法。

活动准备:
1、与课题有关的课件。
2、水果篮、水果、布袋、扁担等。
3、字卡、图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熟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看一看。听音乐进入。
二、运行课件,展示画面“丰收的果园”
提问: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
果园里有哪些水果?
三、设置提问,启发幼儿想象多种运水果的方法
1、果园是谁的呀?
2、猴爷爷来到果园里心里怎么样?
3、猴爷爷又怎么啦?
4、想象猴爷爷为什么发愁?幼儿充分讲述后,教师点击画面,用猴爷爷自己的话小结。
5、猴爷爷请来了谁来帮忙?他们怎么说的?教师点击画面,出示动物。
6、那么这些小动物会用什么办法帮猴爷爷运水果呢?
幼儿讨论,讲述。
四、观看课件,巩固对动词的理解运用。
小猪、小兔抬着石榴
小狗挑着香蕉
小马驮着苹果
小刺猬背着苹果
引导幼儿边讲述边表演。
五、教师小结:
运水果的方法可真多,可以背、挑、驮、抬,还可以推着小车运水果。
六、小蚂蚁的力气最小,它会用什么方法运水果呢?
点击画面:
1、观看小蚂蚁是怎样运水果的'?
2、组织幼儿讨论小蚂蚁的方法好不好?力气最小,运得又快又多。
师小结:运水果的方法有好多种,只要你肯动脑筋,那你就会想出既快有省力的办法。
、点击画面:
1、总结: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果园里的水果基本运完了,我们为小动物鼓掌。
2、还有这串葡萄,猴爷爷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呢?(捧、托、提等)
八、结束:
帮猴爷爷运完了水果,小动物们都回家了,我们小朋友也该回家了,跟客人老师再见。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1、体验故事表演的乐趣。2、认识各种各样的铃铛,并感受其发出的声音带来的乐趣。3、进一步复习比较物体的大小。

  活动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铃铛,并感受其发出的声音带来的乐趣。

  活动难点:

  体验故事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表演区:各种动物头饰及

  动手区:不同铃铛。

  益智区:大小不一的物体卡片排序。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里有谁,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二、介绍区域。

  表演区:投放动物头饰,让幼儿表演故事《小铃铛》。你们想不想来表演这个故事呢?今天老师在图书区准备了一些头饰,想去表演的等下可以去表演。

  动手区:不同铃铛。小朋友们,你们玩过铃铛吗?铃铛摇一下会怎么样呀?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不同的铃铛,请小朋友们来摇一摇,听一听这些铃铛的声音一样吗?

  益智区:大小不一的铃铛卡片。铃铛有大有小、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大不同的铃铛,请小朋友来给这些铃铛排排队好吗?

  三、请幼儿选择区域活动。

  1、提出区域规则。

  在进区的时候,你先要想好来你要进什么区角。但是我们进区域时我们先要拿好进区卡,只有拿到了进区卡的.小朋友才能到区角里面去活动,如果你去的哪个区角里的卡插满了,你就不能再进这个区了,只有把卡插在哪个区里,你就在哪个区里活动。当老师放音乐时候,小朋友就赶紧把区域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在区域中不能大声喧哗,静静的玩。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四、收拾材料,结束游戏。

  小结小朋友进区观看的情况,表扬有序进区的幼儿,对存在不足自己玩自己的幼儿提出要求,指出做的不够的地方。效果分析: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自觉地学习儿歌。

  2、充分利用儿歌的节奏约束幼儿乱碰撞的行为,培养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3、理解、学习词:好脾气。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游戏票每人一张,票上写有1-6数字号码;羊角球6-7只。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猜谜语:请幼儿回答这是什么车?

  什么车子真好玩,你碰我,我碰你,

  软软的.车座碰不坏,大家玩得笑嘻嘻。

  二、出示玩碰碰车的图片,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1、为什么碰碰车你碰我,我碰你,不会发生危险?

  2、为什么碰碰车有好脾气?;本文或怎样才算是好脾气?

  3、用儿歌来总结幼儿的回答。

  三、通过简单游戏让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老师边与幼儿游戏边示范朗诵儿歌。

  2、请幼儿自觉学习儿歌,让学得好的幼儿,老师要求他一起参加游戏并奖游戏票一张。在自觉的游戏中,幼儿学会朗诵儿歌。

  3、讲明简单的游戏规则,并用儿歌节奏约束幼儿碰撞行为。

  四、运用有趣的直观玩具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充分游戏

  1、出示准备好的羊角球当碰碰车,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欲望,并巩固对儿歌内容的掌握。

  2、教师示范羊角球当碰碰车的玩法,要求幼儿尽量用羊角球去碰。

  3、幼儿充分游戏。

  4、小结鼓励后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出活动室。

  附:儿歌《碰碰车》

  碰碰车

  碰碰车,好脾气,

  你碰我,我碰你,

  "对不起","没关系",

  大家笑嘻嘻。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连贯、舒畅和不断顿、跳跃的歌声表达歌曲中“害怕”和“勇敢”的情感。

  2、尝试用动作表现歌词内容及歌曲的情绪。

  3、体会小树叶爱大树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树枝、三种颜色的树叶、三种颜色的树枝、树叶、图谱、两片树叶信、电子琴等。

  活动过程:

  一、儿歌表演《小树叶飘呀飘》

  教师与幼儿在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师:小树叶飘呀飘,飘到我的头顶上

  小树叶飘呀飘,飘到我的肩膀上

  小树叶飘呀飘,飘到我的膝盖上

  小树叶飘呀飘,飘到我的小脚上

  二、练习发声

  师:小树叶的舞蹈跳得真好看,谁能告诉我小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发出什么声音?

  师:小树叶沙沙真好听,我们一起学一学。

  师:12 34 5——— 54 32 1———

  小树叶 沙沙沙

  三、学习歌词

  1、出示树干

  师:小朋友唱得真好听 听是谁在哭?

  师:原来是树妈妈在哭,你们知道树妈妈为什么哭吗?

  师:树妈妈你为什么哭呀!

  大树:秋天来了,我的孩子不知道到哪去了,所以我很伤心。

  师:哦!原来树妈妈在想念他的孩子小树叶,所以哭了。那让我们一起帮树妈妈找一找小树叶。 师幼:小树叶你在哪?

  2、出示两份信“小树叶”的信

  呼!~从远处飘下两片树叶的信

  师: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原来是小树叶寄给妈妈的,你们想知道信上写了些什么吗?(朗诵歌词)

  四、学习歌曲《小树叶》

  1、老师示范演唱

  师;老师把树叶的信编成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听(老师清唱)

  2、出示图谱

  (1)学习四二拍的'节奏特点强弱,幼儿跟老师一起拍手拍脚的打节奏。

  (2)看图学歌词,并边打节奏边说歌词

  (3)学习打节拍,知道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的节拍特点。

  3、听音乐跟唱

  4、老师弹琴幼儿一句一句的跟唱

  四、用不同的语气演唱歌曲

  师:第一部分小树叶离开妈妈心里怎么样?(害怕、难过)

  师:我们就用害怕难过的声音来唱

  师:第二部分小树叶离开妈妈心里怎么样?(坚强、勇敢)

  师:我们就用坚强、勇敢的声音来唱

  五、表演歌曲

  1、听音乐集体表演歌曲

  2、游戏“会跳舞的小树叶”

  老师站中间表演树妈妈,最后树妈妈送礼物撒下树叶,幼儿每人捡2片不同颜色的树叶

  3、打扮树妈妈

  出示3可不同颜色树叶的树枝,让幼儿根据手里树叶的颜色打扮树妈妈。

  六、教师总结

  今天树叶把树妈妈打扮的真漂亮,它可高兴了,我们也要像小树叶一样爱自己的妈妈。

  活动反思:

  本学期的优质课评选活动结束了,每次的优质课活动结束后都让我受益很多。从刚入园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对于教具的应用、语言的组织、师生的互动、环节的设计、目标的设定、教态等都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看法。通过讲课、听课的过程,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本次的教学活动,我做了如下反思:

  1、对于本节活动的目标我进行了修改,第二个目标是让孩子创编动作。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修改成表演歌曲,本目标完成的比较好。本节活动是一节小的表演区没有重点的环节。所以我进行了学习节拍、节奏的练习。

  2、开始是和小树叶做游戏,孩子们都能随着老师的指令玩游戏。游戏后,通过游戏地引导进行练习发声。也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3、看图谱学歌词,孩子在学习拍打节奏时都能跟着老师的动作来拍。

  4、在学习歌曲弹琴的过程中孩子不太感兴趣,应该把弹琴的环节放在听音乐的前面,这样孩子会感兴趣。还有在学习歌曲时,我的语言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要选序渐进的学习歌曲。

  5、歌词的理解,第一段是妈妈对孩子说的话,第二段是小树叶对树妈妈说的话,再激发孩子的理解歌词,在开始部分要有孩子跟大树妈妈的互动,弹琴和欣赏的环节换过来,打扮树妈妈时可以让那个孩子多捡几片树叶。

  6、我在以前的音乐活动中加上了游戏,通过游戏孩子们提高了学习歌曲的乐趣。

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对磁铁吸铁现象感兴趣,初步了解磁铁能吸住铁和铁制品。

  2、尝试用记录表来表达自己的猜想和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1、魔术用的帽子(里面贴有磁铁)。

  2、记录纸、操作盒(包括回形针、泡沫、铁夹子、铁制钉子剪刀、纸杯、橡皮擦、塑料尺)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兴趣:变魔术

  1、变魔术

  教师在一顶帽子下放一个铁制夹子,扣住帽子转两圈,“变变变”打开帽子,夹子不见了。

  2、请幼儿猜猜夹子哪里去了?

  3、教师公布答案:被帽子里的磁铁吸住了。

  二、认识各种各样磁铁

  1、取出帽子内的磁铁让幼儿认识。

  2、请幼儿说说:你见过磁铁吗?还见过什么形状的磁铁?

  3、教师出示U形、长条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些磁铁是什么形状?它们像什么?

  三、谁是磁铁的好朋友

  1、介绍操作材料:磁铁想找一些好朋友一起玩,这里有这么多东西,你认识它们吗?

  2、介绍操作表格:哪些是磁铁的好朋友,你能帮磁铁把它们找出来吗?

  能被磁铁吸住的`打“O”,不能的打“X”。

  3、幼儿预测: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画有“?”的第二列。

  4、幼儿操作:用磁铁去吸这些东西,把操作结果记录在画有小手的第三列。

  四、小结

  1、集体交流。

  什么物体能被磁铁吸住?

  什么物休不能被磁铁吸住?

  2、教师总结。

  磁铁能吸住铁和铁做的物体。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的教案02-12

幼儿园中班教案《蚂蚁》中班蚂蚁的教案11-15

秋天教案中班10-29

中班常规教案10-29

中班《家》教案10-19

中班教学教案11-03

中班树的教案11-05

中班美术教案10-19

中班袋鼠教案11-07

中班优秀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