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3-05-15 17:32:2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度和?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神六梦圆蓝天、当奥运会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四、合作探究:

  1、在这最后一课中,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①气氛不同:喧闹——安静、严肃

  ②人物不同:学生——还有其他人

  ③学生不同:喧闹——坐在座位上

  ④教师不同:穿着不同(一般——礼服)

  2、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课后第一题)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和班上同学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同学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局部(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局部(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吗?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小朋友,学习上要求自身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小朋友,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身”。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同学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示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结尾局部“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示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严酷实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身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哀,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示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示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沛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优秀论文章思路

  指导同学默读全文,边读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胜利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示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结构。

  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 导入 :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 熟悉本课结构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 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 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 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 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 韩麦尔①外貌②语言③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了汉语,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探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播放《思乡曲》导入: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1、导: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

  2、思: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朗读前一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

  2、提问朗读的同学: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6、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二、迁移提升

  1、教师引导:

  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国母亲。

  2、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3、请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 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⑵ 比较一下,韩麦尔老师和祁瑞宣老师有什么异同?

  (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

  ⑶ 假设你是祁瑞宣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三、总结新课

  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

  四、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提示:

  1、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2、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3、结构要完整。

  【板书】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最后一课》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⑶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 变 韩麦尔先生

  亡国痛

  民族魂

  爱国情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03-05

《最后一课》教案03-13

最后一课教案08-20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01-06

《最后一课》优秀的教案04-13

《最后一课》的教案范文04-05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12-23

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12-23

《最后一课》片断教学教案03-10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