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行并序教案 推荐度:
- 琵琶行并序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欣赏对音乐的描写,品味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鉴赏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想像琵琶女和白居易。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感知,小组代表发言。
2.点拨法。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诵读法。学生集体读重点段落,在诵读中去感知。
4.情感体验法。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方面:做好课件,准备上课所用的教具。
2.学生方面:
(1)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词。
(2)通读全篇课文,熟悉故事,谈自己的感受,探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3)上网查找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自始至终,轻轻低放《长门怨》的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进入情境。
一、激趣导入
(激趣引导,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氛围,配置图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已经穿越了《诗经》的河流,走过了几千年的光辉
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代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所淡忘,但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地流传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怆然。
师问:
1.诗中所写的这位诗人是谁呢?
2.怎么知道的?(学生立足悼亡诗,不难答出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的投影)琵琶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的东侧,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是一座诗亭,是一个让古人流泪今人感慨的地方,站在亭阁上看尽千帆远影,聆听滔滔的江声,萧瑟凄凉涌上心头。琵琶亭永远记载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也将这个美丽的故事流传下来。
二、检查预习
1.本首长诗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读一篇文章,会产生知觉的感受和体验。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初读后的感受和体验。(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师评:倾听了大家的心声,我也深深地被感动了,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前浔阳江头的那个夜晚,走进了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灵。的确,本文是一首真正的好诗,心底的歌。那今天我们师生要放开心灵去感悟,去评判,去表达,好吗?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让我们首先聚焦音乐描写,化身为诗人,走近琵琶女,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1)诵读第二段。
①集体诵读第二段。
②师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应大声速读。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读时应轻缓低沉。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读时应轻快有力。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读时应流畅。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潮部分应读出雄壮激昂。
③欣赏配乐朗读,要求大家闭目静听,把语言转化成我们头脑中的形象。
④请学生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2)教师启发思考(多媒体投影):
①假如说琵琶女演奏的是一首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内心的情感?
②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
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②《霓裳》、《六幺》是唐代的宫廷名曲,容易引起诗人对往日宫廷生活的回忆,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了它脆弱的心弦。
(3)赏析音乐描写。
师:琵琶女的弹奏让诗人将这种愤懑的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也打开了,现在我们就欣赏有关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我相信大家对描写音乐的句子喜爱的程度决不相同,对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好吗?
(欣赏音乐美,感悟语言,让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畅所欲言,品味本小组喜欢的句子,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启发深化。出示部分多媒体课件供参考。)
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四段精心剪辑准备的琵琶曲,让学生品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并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想像琵琶女弹奏时的'所思所想和白居易听到琵琶声时的所思所想,体味琵琶曲中渗透的缕缕情思。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播放四段乐曲)
(让学生感悟音乐美,展开想像的翅膀,勾勒脑海中的画面,将声音转化为文字,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最高水平。)
(1)第一曲是前奏曲。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
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白居易听到此曲想到自己贬谪江州的境遇,也不禁心情低沉。
(2)第二曲是欢快曲。琵琶女弹奏此曲时陷入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当时她红极一时、色艺双全、艺压京城、艳盖群芳,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白居易听到此曲可能回忆当年高官厚禄、才华横溢、名满朝野的骄傲。
(3)第三曲是沉思曲。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弹奏此曲时,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艰涩凝滞。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想起晚年因犯颜直谏贬江州的遭遇。
(4)第四曲是悲愤曲。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引起压抑在内心的对不公平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本环节理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音乐的灵魂。琵琶声中渗透的两人哀怨愁苦的缕缕情思,虽然他们的身世不完全相同,但沦落天涯的命运却完全一样,体现全文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请大家用一句话,代教师为本节课做一个结束语
(本节课师生配合默契,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开放的课堂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激发参与的兴趣。)
学生纷纷谈本节课的收获、感受。
教师顺势总结:一千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头的悠悠流水,瑟瑟的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如今,那哀婉的琵琶仍在回荡,回荡在历史的长廊,回荡在我们心间,那就让我们从中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吧!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欣赏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用文字描绘生动的图景)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可以指同时代的人同病相怜,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交流给大家。(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白居易其人其作及创作风格,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领悟生活真谛。
教学重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丰富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
领略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生活敏感,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个秋风瑟瑟、月光清冷的夜晚,著名诗人与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偶然相逢,共同演绎了一曲千古流传的知音绝唱,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中华文学宝库收录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行。
二、背景简介
简介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解释“行”这种文学体裁。
三、配乐朗诵
《琵琶行》配乐朗读。
1、矫正字音。
2、初步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以及人物情感。
四、学习小序
齐读小序,注意“明年”“因为”等字词,解释小序大意。问:诗前序文介绍了哪些内容?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悲切凄凉的感情基调。
要求找出序文和诗文的对应部分。
五、理清思路在其他一些版本的教科书里,这首诗分为五个自然段。请学生按照诗意给全诗划分段落,并用七言句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部分,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部分,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部分,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部分,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初步赏析
1、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明确:琵琶女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2、本诗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明确:本诗主要内容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知,本诗主要内容就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古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今日也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善意提醒,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两个身份悬殊的陌生人将满腹辛酸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呢?有是什么让才华横溢的大才子面对一个落魄歌女和泪作诗并慷慨相赠呢?让我们从当时听众的反应来寻找答案。
二、精读鉴赏
问:三次琵琶弹奏各有什么样的听众反应?(找出原文语句。)明确:
1、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满座重闻皆掩泣。
小结过渡:一闻琵琶客船滞留,二闻琵琶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难返,如果说前两次是被美妙的音乐打动的话,那第三次就是被音乐传达的情感打动以致情难自禁了。
问:
(二)一样的氛围,一样的琵琶,为什么江州司马泣下最多?如何理解“我闻琵琶已叹息”?读第二节,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是因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
小结过渡:看来,弹奏高手能用瑶琴说心事,赏乐行家能从瑶琴之心事,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赏乐行家。
问:品读第二节中音乐描写的精彩片段,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划分乐段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每个乐段的特点。
(自由诵读,感受音乐变化;师生齐读,师大声,生边读边思;师生齐读,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
明确:前奏曲,低沉抑郁;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沉思曲,冷涩凝绝;悲愤曲,高亢激越。
小结过渡:音乐你已经听懂了,可你听出音乐背后的心事了吗?
问:品读第三节,分析每个乐段抒发了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音乐特点—人物情感—身世经历)
(生再读,结合琵琶女身世思考回答)明确:
前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年轻时代色艺双绝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欢乐曲唱出她火红的青春年代;
沉思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由人妒人捧至门庭冷落直至如今独守空船,怎么会这样呢?心情越来越沉痛;
悲愤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都是这个社会重色轻才重利寡情啊,于是不平愤懑化为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
问:读第四节内容,并结合诗前小序内容,与琵琶女的心事对应一下,设想自己就是诗人,在欣赏琵琶时想到了自己的什么经历以至泪湿青衫呢?
生读第四节和诗前小序并思考回答。
小结过渡:音乐声中,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声音是稍纵即逝的,作者是如何将音乐描写的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三、探究手法
问:本诗是用了哪些手法把音乐写得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一人主笔总结答案,小组互评补充,最后老师明确。明确:
1、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叠词和连绵词,直接模拟声音,再现音乐的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四、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还学会了再现音乐的手法,现在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问:品读《明湖居听书》摹写声音的著名片段,比较两者的异同点。与本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品读这几首诗,体味各自特色。
五、布置作业
1、品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欣赏《百鸟朝凤》、《十面埋伏》,用本文学到的手法再现音乐的精彩。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
(幻灯片3:“思考题一”)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作者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
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 特征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 音调宛转、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 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 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2、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题三:
(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 才能横溢大诗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 嫡居卧病浔阳城
(七)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1、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2、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八)作业: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教案】相关文章:
琵琶行并序教案02-04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21篇)11-21
《琵琶行》教案范文07-20
琵琶行教案优秀11-24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02-10
《琵琶行》教案模板04-26
《家》的序和跋教案03-13
伶官传序教案11-25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