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和欲望,空洞的教育只会约束孩子的思维和想象,他们在贴近生活的题材中学习,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主动性更强,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不用手也行》这则案例就来源于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小朋友在玩球时,发现球放在平台上会滚得到处都是。于是,在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就产生了预设这则案例的想法,想通过具体的生活素材来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品质,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同时为了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促进完整人格的成长,我们还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他们自信的性格并学会认同别人的优点。整个活动都积极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长远发展目标,把激发对周围生活的探索兴趣,作为促进幼儿一生发展的切入点,以此进行熏陶教育,真正体现《纲要》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一张纸稳定滚动的球;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学习合理评价操作结果;
3.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遇到问题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的品质。
三、活动准备:
1.许多海洋球、乒乓球和纸、展示台
2.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球,请小朋友玩一玩,玩完后把球放在展示台上。
(二)、提出设想。
1.教师:小朋友能不能想个办法让球不滚下来?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2.教师:小朋友想的办法很好,可今天老师只带了一些纸,请你们用一张纸来想个办法,使球不滚下来?
(三)、实验尝试。
教师:小朋友都想了许多办法,但行不行呢?
就请大家一起来做做看。
做好后,把你做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四)、评价。
1、 幼儿交流自己的做法。
2、小朋友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并总结出哪些办法比较好(教师记录)。
3、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由评价各种办法,并给好的办法加星。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能用纸想出各种方法使球站得稳稳的,不滚下来,真好,在我们周围生活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小问题,小困难,希望小朋友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不用手也行》这一活动中,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许多本领。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有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科学活动区,我们可以在班上投放食盐、白糖、碱、水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品尝。还可以投放磁铁、铁钉、铝片等让幼儿研究。开设多种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美术区可投放废纸杯、奶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一)探索让影子有眼睛的方法,初步感知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一)光线较暗的教室。
(二)白色背景板两块,兔子头饰若干。
(三)四个小筐,里面放有记号笔、固体胶、彩纸、手电筒、剪刀、牙签。
(四)自制PPT。
(五)幼儿用书第5册第8页。
(六)教师自备活动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帮助小兔找影子。
1、回忆关于影子的已有经验。
——这些天,我们]都在玩关于影子的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2、用手电筒找找兔子的影子,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大家好,我是小兔,你们能用手电筒帮我找找影子吗?
3、幼儿尝试用手电筒找小兔的影子。
4、师幼小结交流。
——你找到小兔的影子了吗?你是怎么找到的?手电筒可以怎么用?(请个别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感知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有眼睛的`影子。
1、观看PPT或阅读幼儿用书第5册第8页,比较、发现影子的不同之处。
——这两只小兔的影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你的小兔影子有眼睛吗?怎样让小兔的影子有眼睛?
自由猜想,教师以简笔画的方式记录。(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各种方法,如画、粘、剪、戳洞等,并及时记录,拓宽幼儿的思路。)
(三)小兔影子的眼睛
1、认识材料。
——这里有些材料,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它们可以帮助你找到小兔的影子,一会儿请你们用刚才想到的办法去试一试,看看哪种方法能让小兔影子有眼睛。
2、自由探索,尝试用各种办法寻找小兔影子的眼睛。
3、交流分享。
——你的小兔影子有眼睛了吗?你用了哪些方法?都能成功吗?
——为什么用画和粘的方法不能看到小兔的眼睛,而剪或戳的方法能看到呢?(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感知有“洞”才能透光的现象。)
——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你们觉得什么方法好呢?你是怎么做的?(讨寸论、比较,寻找制作小兔眼睛最好的方法,请个别幼儿演示“镂空”找眼睛的方法,教师提炼活动难点:将画好的眼睛的中心处小折一下,用剪刀剪一个小口子,将剪刀头放入小口子中,从眼睛中间剪向边缘,并按画好的眼睛轮廓线剪下。
(四)小兔的影子舞会。
1、可爱的小兔影子。
——小兔影子有了眼睛,除了眼睛外它还少什么?
2、幼儿再次操作,可以让小兔影子有嘴巴或者鼻子等。
3、跟随音乐,让小兔影子跳起舞来。
——小兔影子有了眼睛和嘴巴,可开心了,让我们带着它们跟随音乐跳跳舞吧!
4、分享快乐,延伸经验。
——刚才有的小朋友发现小兔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再去科学区寻找答案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对色彩变化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实验,知道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变化另一种颜色。
3、 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颜色的变化。
活动准备:
红、黄、蓝色卡,水粉颜料红黄蓝,绘画纸,记录纸,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猜猜会有什么变化。
1、出示三种色板。 教师:"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是漂亮的.颜色宝宝。它们三个是好朋友,喜欢在一起做游戏。"
2、说一说它们是什么颜色。
3、猜一猜把其中两个颜色合在一起会有什么新变化?
二、操作活动:颜色对对碰。
1、幼儿第一次操作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看发现了什么?(提醒幼儿倒入的两种颜色一样多。)
2、教师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使用方法。
3、幼儿操作,请幼儿讲讲发现了什么。
4、小结:原来把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出另外一种不同颜色。
5、现在请小朋友用其他的颜色放在一起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把变化记录在纸上。
6、出示记录纸,教师介绍记录方法。
反馈结果红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原来我们用红色、黄色、蓝色其中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成另外的颜色。所以,我们把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叫"三原色"。
7、教师再次出示色卡,两种颜色的色卡合在一起时什么颜色。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西瓜、葡萄、橘子等三个没有颜色的水果,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今天,颜料宝宝到我们班来做客了,你看来了谁呀?
听说颜料宝宝来了,西瓜、葡萄、橘子想来染一下颜色没,穿件漂亮的衣裳,你说西瓜应该穿什么颜色?葡萄呢,橘 子呢?
那他们想要的颜色有这里有吗?
没有该怎么办呢?(调颜色)
2、幼儿操作调色,涂色,教师指导。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经验。
2、指导幼儿尝试观察记录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小陀螺、纸花片、长方形小积木、风车、球形插塑每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儿有五种不同的物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这小陀螺会怎样?
这几种物体都会转动吗?
二、幼儿预测结果
请幼儿把你自己认为转或不转的想法记录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三、幼儿操作,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记录。
要求幼儿动脑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转动的?
四、讨论记录结果
请幼儿告诉大家玩的结果与开始认为的一样吗?你又是如何记录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六、再次探索物体转动的现象。
请幼儿再玩一次,仔细观察它们转动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延伸:
制作风车,玩风车。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目标:
1、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想象,了解一些自然界的仿生现象。
2、能将收集的信息与同伴分享交流,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准备:
幼儿事先收集一些仿生学的资料,红军装与迷彩服图片两张,展板一块上面贴有图片若干
过程:
一、导入:迷彩服
1、从前有英国的军队和非洲的军队在丛林中打仗,英国的士兵都穿着红色的`军装,非洲的士兵都穿着绿色的军装。
(出示图片)你们猜猜看,最终谁会胜利?为什么?(幼儿讨论)
2、非洲士兵穿绿军装的方法是向谁学来的呢?(幼儿讨论:蝴蝶,变色龙等)
3、老师小结:非洲士兵可真聪明呀,他们从动物有保护色这个本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迷彩服。迷彩服的颜色和周围的环境很相象,就像蝴蝶躲在花丛中,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二、个别经验分享交流
1、动物有一些特别的本领,人就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
你们还知道人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2、个别孩子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如:鱼——潜水艇;蜻蜓——直升飞机;蝙蝠——雷达等
三、游戏:学来的本领(翻翻乐)
1、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人向动物学习”的资料,我这里还有一些东西,看看它们可能是学哪种动物的本领?(老师出示展板,上面贴有大吊车、渔网、闹钟等图片,幼儿说出一种就翻开图片看里面的动物是否猜对)
2、小结:我们人很聪明,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大家回家后还可以再找找看,人还能向动物学些什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总是会嘱咐孩子们,不要将水粉笔从这个盒子拿到那个盒子里,以免颜色混染。有一次,调皮的刘宗鑫将水粉笔乱放,我刚要制止,他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快来看,颜料会变"!他的声音吸引了周围的小朋友,孩子们都惊奇得叫着"老师,真的会变。"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设计了这一活动,以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
2、通过观察,理解儿歌内容,从中发现颜色的变化,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喜悦。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料的水。
2、实物:桔子、茄子、树叶3、实验操作用的透明杯若干。
4、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师:小朋友们,平时你们画画的时候,用什么东西给画涂上颜色的?
幼:用蜡笔、颜料。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老师和小朋友要当小小魔术师,让神奇的颜料变变变,小朋友们可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二、 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1、 红色、黄色的混合师:老师这有两杯有颜色的水,看看都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黄色的。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红色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来猜)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师动手操作)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真棒!原来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的。那我们用橙色可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回答)师:(出示实物桔子)老师觉得用橙色画桔子最漂亮了。
出示课件,请幼儿仔细观察,老师总结。
现在老师要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解释箭头的意思)
2、红色、蓝色混合师:这杯水又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蓝色。
师:猜猜红色蓝色手拉手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师:我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原来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那我们可以用紫色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师:紫色可以画那么多东西,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我觉得用紫色画茄子最漂亮了。 这里也有一句好听的话,一起看屏幕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3、黄色、蓝色混合师:这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黄色、蓝色。
师:猜猜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教师动手操作,幼儿观察) 真神奇,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
幼:绿色。
师:那我们可以用绿色画什么呢?老师还带来了一片绿色的`叶子(引导幼儿答出绿色的物体)。让我们一起看屏幕,这次请小朋友来编一句好听的话(引导幼儿说出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三、交待活动名称颜料可真神奇它可以变出那么多的颜色。那我们就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多彩的颜色》
四、实验操作。
幼儿分三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颜色的变化,体验创造的喜悦,并且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用什么样的颜色手拉手变出了新颜色,变出的新颜色可以画什么。
活动延伸 :
师:刚才小朋友都成了小小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的颜色,让我们一起到室外观察一下用这些神奇的颜色可以画什么。
附:儿歌:《多彩的颜色》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个季节的认识和兴趣也分清了,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还提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设计理念:
光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白天,幼儿享受太阳光的普照,夜晚,灯光为幼儿照明,生日时,幼儿在蜡烛光下许愿,霓虹灯光的闪烁让幼儿感受夜的绚烂,火光为幼儿驱走严寒,红绿灯给人们带来安全……但幼儿往往只知道太阳出来了,所以天亮了,天黑了,开亮电灯家中变亮了,点了火所以感觉暖和了,对于为什么太阳出来天会亮,为什么灯光能照明、为什么火光能取暖却不了解,学习科学活动《明亮的光》能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科学知识。
二、活动目标:
中班的幼儿年龄小,他们对一些深奥的科学道理还不能理解,本班幼儿又是生活在农村,所以对现代化科技对光的应用都不熟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以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1、让幼儿知道各种各样的光源以及了解光对人们生活的.好处。2、向幼儿介绍现代科技对光的应用。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为了让幼儿多了解光,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为幼儿学习光作好准备,我作如下准备工作:1、在操作区中投放手电筒、蜡烛、电池、电珠、火柴等,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自主发展。2、户外活动时有意识地让幼儿感受太阳光的明亮和热量。3、联系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星星,点上蜡烛为幼儿过生日。4、在午睡室里安排一次“停电事故”,让幼儿在有意无意中多和光接触,为了解光的来源、光的作用作好准备。5、收集有关现代科技对光的应用的录像片、图片等。
四、活动流程:
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以下流程图:自主探索→观察比较→共同探讨→观看录像→游戏结束。
五、教学方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操作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游戏法等。
六、教学过程:
1、自主探索:探索光的来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有一个能吸引住孩子的开始能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本活动所授内容的兴趣,使幼儿的思维自始至终地围着活动内容展开。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动手,动脑,让幼儿在玩中学、试中学、想中学,能体现出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尝试精神。所以一开始,我采用了操作法,设计“亮亮宝宝找朋友”的探索活动,给幼儿准备了许多实物,如手电筒、火柴、玩具手机、洋娃娃等,让幼儿找找哪些东西是亮亮宝宝的朋友。找好以后,再让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亮亮宝宝的朋友,启发
幼儿想出太阳、星星、电灯等,让幼儿知道各种各样的光源,
2、观察比较:比较光的不同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主题活动《运动身体》中的一节科学活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图形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虽然,孩子们对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在活动前我对幼儿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得知孩子多数对图形都能说出名称,但是让孩子们讲讲图形的特征及它们的不同之处,孩子几乎说不出来。于是,针对孩子不明白的这些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3.体验伙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拟人化教具各一。
2.为每位幼儿准备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各一份,放入筛子里。
3.用箱子设置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妈妈的家,幼儿作业一份,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听音乐教师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刚才我们和好朋友一起跳舞都特别开心。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图形宝宝,想和大家交朋友,小朋友愿意吗?(愿意)
二、认识图形宝宝
1.教师出示圆形宝宝,让幼儿说出名称。
教师:小朋友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象圆形宝宝一样的。幼儿:自由发言或个别发言。(皮球、饼干、扣子等)
2.教师出示椭圆形宝宝,让幼儿说出名称。
教师:小朋友你们真棒,也认识椭圆形。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象椭圆形宝宝一样的.。幼儿:自由发言或个别发言。(鸡蛋、西瓜、镜子等)
3.比较圆形、椭圆形的不同之处。
①教师:请小朋友到桌上的筛子里,每人找一个圆形宝宝和椭圆形宝宝。认真仔细地观察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小朋友:一个长,一个短,一个扁、一个胖。
②教师:启发小朋友用上下、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圆形的两条折痕线是一样长的,椭圆形的两条折痕线是不一样长的。
③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是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
④启发幼儿用合作的方法变出圆形、椭圆形。
4.教师用比较急的语气说:“哎呀,还有一个图形宝宝已经在这等不及想和大家见面了你们看是哪个图形宝宝。”
①教师出示半圆形宝宝。问幼儿:这是什么形状?你们在哪见到过?
②请小朋友到桌上的筛子里,每人找一个圆形宝宝和半圆形宝宝进行比较。请个别幼儿谈谈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是圆形的一半)
③请幼儿用手中的圆形变变半圆形。(幼儿上下折叠或者左右折叠一次都可以变出半圆形)
④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更多的办法来。
5.送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宝宝回家。
教师:孩子们,图形宝宝出来这么长时间了,它们的妈妈该着急了,我们赶快送它们回家吧!
教师讲解要求。送完后请能力教强的孩子进行检查。
三、给图形涂色
1.教师:孩子们我这儿有一些图形宝宝,因为没有穿着好看的衣服,它们都很伤心。你们愿意帮助它们穿上漂亮的颜色吗?幼儿:愿意。
2.教师讲解要求:在作业纸上找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并用三种不同的笔涂画区分。
3.幼儿涂画,教师巡回指导。对个别差的孩子给予适当的帮助。
4.幼儿作业完毕,进行讲评展示。
【活动延伸】
1.在数学角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4-02
【热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2-04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01-2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磁铁01-0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4-22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06
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27
【推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05-27
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06-28
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