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31 10:24:1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模板锦集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

  4、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5、使幼儿掌握一些蜗牛的生活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百科: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大胆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的现象。

  2、喜欢探索,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经验。

  活动准备

  大石头、小石子、沙子每组幼儿一份;带盖的大瓶子四个;幼儿记录表(附后);PPT图片(附后)等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不同的空隙可以用不同的物体填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感知材料。(目的:调动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性,感知操作材料不同特性)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石头、石子、沙子)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大小、轻重、形状不同)

  二、操作实验,交流共享。(目的:在实验、交流中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物体间存在的空隙)

  1、交代实验要求

  “今天的实验三人一组合作进行,用三分钟时间,试着把这三种材料全部都装进大瓶子里。想想怎么放才能比较容易将这些材料全都装进瓶子里。在实验时要记录放材料的顺序,什么先放就记在1号空格,看看实验结果能否把这些材料全部装进瓶子里”(出示记录表并介绍)。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记录能力,尤其在探索活动中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及结果,可以帮助幼儿更清晰、全面交流经验。

  2、幼儿第一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关键提问:试试看按照什么顺序装这三种材料会把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补充提问:同样多的材料,为什么有的小组装得多,外面剩的.少,有的小组还有许多材料没有装进瓶子里?

  ●交流、对比操作方法后:外面留许多材料的小组是瓶子中还有许多空隙,而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装,容易将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3、第二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借助的有洞洞的篮子快速将三组材料分离开。(增强幼儿动手及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根据第一次的实验情况,已经成功的组多一些的沙子让他们想办法装进瓶子中以增加一定的挑战性,未成功的组借鉴经验再次实验,激发每一组幼儿参与探索、操作的积极性,让每一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收获,增强信心)

  ●关键提问:这一次在装三组材料时又会发现什么秘密呢?

  通过第二次实验探索、交流印证: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将三组材料都装进瓶子中。从而发现:石头间的大空隙可以用石子填,石子间的小空隙可以用沙子填,瓶子摇一摇还可以装更多的沙子。

  ●提升:原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物品,可以减少空隙,装更多的东西。

  4、教师激趣实验:选择幼儿认为最满的一瓶,问是否还可以装东西。然后倒水渗透进去,使幼儿发现空隙其实还没有填满,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物体空隙秘密的兴趣。

  三、观察图片,迁移生活经验。(目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展开,我了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照片,在情境中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合理安排、利用空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能为生活服务的有益经验,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过渡语: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瓶子里的空隙,并通过合理的摆放方式填充了这些空隙,充分利用了瓶子里的空间,让瓶子尽可能的多装一些材料。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合理利用好空间的例子,一看。

  PPT一:椅子收藏(可以一张挨着一张摆放;或者从下往上叠起来放)

  PPT二:真空袋收纳家中靠垫

  :看来合理安排、利用空间真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2、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现象只是活动的载体,不是活动的唯一目标,活动诣在让幼儿亲历一次真实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实验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幼儿学会往瓶子上套气球。

  教学环节与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指导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鉴于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做中学五类快乐教学法。"做中学"主张"幼儿在前、教学在后",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它不注重结果,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激励幼儿从玩、做、想、试、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快乐。在做做玩玩的轻松氛围中,"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乐中学"五类教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具体介绍一下。

  1、以疑激趣--抛出问题,怎样用瓶子玩吹气球的游戏?(玩中学)气球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最普通的玩具,以前有过各种各样的玩法,今天我们要怎样玩?玩出什么新花样?活动一开始,教师巧妙的将"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通过吹起瓶口气球的形式再现出来。游戏的形式让科学现象变得直观、生动、趣味,使科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变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创造与快乐。

  2、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想中学、做中学)师:瓶子里装的什么材料这么神奇?我们来猜一猜、做一做,找到它吧!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观察杯子上的标记来判断杯子中的材料,要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相互间说议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在与别人的讨论中扩展思路,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猜想、验证,孩子会体会到猜想有时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亲自动手试一试。

  3、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用中学)师: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这一步是活动的重点,孩子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会碰到问题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集体玩的时候会发生纠纷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间的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孩子上学和走上社会以后不可或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乐中学)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幼儿在总结上次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吹气球游戏,体验成功的乐趣。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他们会做的更投入、更认真、更成功。教师可借机对幼儿进行"只要用心思考、反复实践,任何事情都会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这样的情感渗透。

  5、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我们都知道,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对周围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今天实验中产生的这些气体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老师告诉孩子,这些气体不仅广泛应用在我们特别喜欢喝的汽水饮料中,医生可以用它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消防员叔叔可以用它来灭火,多么神奇啊!我自然喜欢继续去探索它的奥秘!到这里,幼儿探索的欲望被再一次点燃,我相信,参与这节活动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把这节课的内容带回家,会继续去探索。以上是我对这节活动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活动反思:

  《瓶子里吹气球》这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师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玩吹气球比赛,试一试,吹一吹,看谁的气球吹的最大。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紧接着王老师便出示装有气球的瓶子,让幼儿猜一猜气球装在瓶子里能否吹大?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这样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气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认为是没有力气?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王老师展示自己的瓶子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气球,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王老师这一节活动报告,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万花筒图案变化带来的美妙感受及自己制作万花筒的乐趣。

  2、能自己拆装、组合万花筒,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多少等因素有关。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自制一个万花筒(制作材料:塑料片和锡箔纸做成的"镜片",每位幼儿3片;牙签盒、桌面垫板卷成的筒各1个)。

  2、自制的碎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以谜语导人课题:小小花瓶,身藏百花,转来转去,千变万化。

  2、引导幼儿观察万花筒,通过自己拆装探索万花筒的秘密。

  (1)组织幼儿自由欣赏自制万花筒,发现它的千变万化,激发起探索的兴趣。

  (2)引导幼儿自己拆开万花筒,观察其结构,了解万花筒里有三块长方行的镜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还有装花片的小盒子。

  (3)指导幼儿探索形成美丽图案的'奥秘。逐步实验:物体在1面、2面镜片前分别是什么样子,3面镜片应该怎样排列才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的多少等因素有关。

  3、帮助幼儿组合安装好玩花筒、继续观察探索。

  活动延伸:

  更换不同的花片探索转动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有趣的尾巴”多媒体课件,“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磁带、录音机,“动物尾巴作用”录像,与动物有关的图书、图片、毛绒玩具和自制找尾巴转筒玩具,自制动物尾巴、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精神准备:学习歌表演《谁的尾巴最好看》,活动前请幼儿家长帮助幼儿搜集关于动物尾巴的图片、录像、图书等各种资料,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激发幼儿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运用资料搜集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

  难点:能够把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运用启发提问法、课件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带领幼儿做“谁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轻松地导入课题。师幼谈话:歌曲里都唱了谁? 都唱了动物的什么?那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动物的尾巴吧?

  二、展开:

  1、引导幼儿与各种关于动物的观察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从中初步探索发现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1)幼儿在图片、图书、毛绒玩具、滚筒拼图玩具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去观察、思考、讲述、看看动物的尾巴长得什么样,都有什么本领。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结果。提问:你选的动物尾巴长得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3)教师进行过渡性小结: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啊!咱们就来玩个猜尾巴的游戏吧。

  2、引导幼儿与课件互动,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1)做课件互动游戏“谁的尾巴”、“尾巴哪去了”、“尾巴错了”,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小结(过渡):咱们小朋友可真能干!帮尾巴找到了主人,也帮动物找到了它的尾巴。还知道不能给动物安错尾巴,因为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动物的尾巴到底都有什么作用呢?

  3、引导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1)播放动物尾巴作用录像,请幼儿观看并讲述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2)师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种各样,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等;有的动物的尾巴能驱赶蚊虫、保护自己,就像小马等;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等;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

  三、结束:

  请幼儿自选动物的尾巴和相应头饰,扮演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探索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旋转的原因,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尝试根据不同的旋转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3、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可以旋转的物品及图片:风车、陀螺、螺旋形滑冰场、竹蜻蜓、电风扇、洗衣机、水车……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作业纸。

  3、展板,操作记录表。

  4、水桶,抹布,篮子。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怎样使物体转起来。

  “小朋友和老师收集了许多材料,现在,你们可以试一试怎样才能使它们转起来?”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师:你们互相讲一讲,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使它转起来的?

  (2)师:谁到前面来讲一讲你的发现?

  3、引导幼儿根据旋转原因进行记录。

  师:请你再去试一试,把你发现的会转的东西画下来,也可以画一画你是怎样使它转起来的。(老师简单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怎样转起来”记录表

  物品

  怎样旋转

  物品

  怎样旋转

  姓名:时间:

  4、请幼儿说出使物体旋转的原因有哪几种?

  (幼儿根据刚才的探索发现对物体旋转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电力、风力、人力、其他)

  5、现在,请小朋友按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旋转的原因,将你的记录表上的物品进行分类。你觉得它们是一类的,就把它们画在一起。

  6、请小朋友把分类后的结果贴在展板上。

  7、引导幼儿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旋转,它们有什么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一些也才的名称、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挖野菜所需的工具、材料。

  2、乐意参与小组的讨论及材料的准备,有一定的任务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挖些野菜,每组一份。

  2、活动前幼儿做关于野菜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谈话,感知野菜的特征。

  教师:你吃过哪些野菜?

  教师出事相应的野菜,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野菜的名臣及外形特征。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野菜?它们为什么叫野菜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野菜的根、茎、叶,了解其明显特征。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各种野菜的根、茎、叶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讨论野菜的生长环境。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野菜,你们想去挖野菜吗?它们可能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呢?喜欢阳光还是阴暗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引导幼儿讨论挖野菜所需的工具。

  教师:每组小朋友都想好了挖野菜的.地方们可是我们怎样挖呢?需要哪些材料帮助我们呢?挖到的野菜放到哪里呢?(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此讨论后,按组依次介绍。)教师:这些材料由谁来准备呢?(每个小组自己讨论一下。)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准备工具,并落实到每个幼儿,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

  活动反思:

  今天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挖野菜”,是让孩子们认识野菜,从野菜的外行特征、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仔细的寻找着。一有发现就招呼同伴们一起去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背景:

  现在的孩子都很喜欢动手动脑,对于不懂的地方,总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常带领孩子们做些小实验,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崔老师,纸船为什么刚开始能漂在水上,过会就会沉下去呢?”通过实验,孩子们知道了纸吸了水后便重了,所以就沉下水了,因而他们对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大家和纸玩了许多小游戏。

  活动目标:

  1.纸引发的科学小游戏产生探究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

  2.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及结果。

  3.学会尊重同伴的观点,养成互相学习、共同学习的学习习惯。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积木、白纸、玩具若干;报纸、空玻璃杯、一盆水;各色纸、剪刀、绳子、灯;各色纸、胶水、已剪好两两拉手的小人若干、大硬板纸、回形针、磁铁。每组都有玩过自己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师谈话引题,激发幼儿活动愿望。

  这段时间,小朋友对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还分成了小组和纸玩了许多有趣的游戏,今天我们和大家交流一下,好不好?

  二、幼儿交流,可一人也可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介绍。

  1.某某小朋友,你玩的是哪一组?(桔子组)你来介绍一下。来,我们欢迎某某小朋友介绍。

  幼:我们玩的是“有力的纸”。幼儿演示:拿一张白纸放在两个积木的中间架空,上面放一些玩具,纸塌下去了;再拿一张白纸。来回折,放在两个积木的中间架空,上面放一些玩具,纸没有塌下去。幼提问:“你们看哪张纸最有力?(幼回答)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师说:“某某小朋友欢迎你们去桔子组玩,你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变得最有力。”

  2.谁玩的苹果组呀?好,请某某来介绍。

  幼:你们看,我的纸娃娃会跳舞。幼儿演示。你们想不想做个和我一样会跳舞的娃娃?先把剪好的拉手小人用回形针连接成圆,放在大硬板纸上,用一个磁铁在硬板纸下面来回移动,纸娃娃就跳起舞来。师说:苹果组里有跳舞的娃娃,你们想找出里面的小秘密吗?

  3.还有什么好玩的'游戏,谁来介绍一下?

  幼上来:我介绍的是“不湿的报纸”。幼儿演示:把一张报纸揉成团,放在玻璃杯里杯口朝下,垂直放进水里,稍后拿出杯子,拿出报纸,报纸是干的。师说:哎呀!真奇怪,报纸放在水里怎么会不湿呢?等会我们一起去试试。

  4.师拿蛇。这是一条纸蛇,但它不会动,上次有个小朋友让它动起来了。好,请他上来。幼儿演示:把刚才老师拿的纸蛇(在纸上画螺旋蛇剪下在蛇的尾巴处系一条细绳),吊在热源处的上方,纸蛇旋转起来了。

  5.(师拍手)真不错,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纸游戏,你们想玩吗?(想)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刚才交流中游戏所需要的材料,让大家都来尝试一下吧!玩的时候要多动脑筋,玩出各种好方法,玩好后可以把我们的纸游戏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听。

  三、幼儿分组活动

  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活动,师巡视幼儿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评价活动

  你们玩的开心吗?你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原来“有力的纸”是由于改变了纸的形状,增加了纸的承受力;“会跳舞的娃娃”是由于磁铁的缘故;“不湿的报纸”是因为朝下的空玻璃杯里有空气,水进不去的原因;“旋转的纸蛇”是因为上升的热空气使纸蛇旋转。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大班实用02-28

大班科学教案11-15

大班科学教案通用05-19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04-01

大班科学教案教案11-15

《种子》大班科学教案04-07

《动物俱乐部》大班科学教案03-29

大班优秀《玩绳》科学教案03-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5-1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