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1 09:02:51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8篇(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8篇(热)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球宝宝玩滑梯

  设计意图:

  球是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最常见、最喜爱的玩具。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自由地玩球,无意间阳阳的球落到了滑梯上,球自然地从滑梯上滚下来,他大声地喊到:“我的球在坐滑滑梯呢!”孩子们都围了上去,把自己的球也放到滑梯上玩,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设计了《球宝宝坐滑梯》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玩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探索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2、能合作进行探索活动。

  3、初步感知球滚动的快慢与滑梯的高低有关、不同的球滚动的快慢不同。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孩子们对球已有浓厚的兴趣,知道球能滚动。

  2、物质准备:

  木板14块、积木若干、木棒、绳子、大小皮球、垒球、统计板。

  3、环境准备:

  家长、教师、幼儿共同收集不同的球投放在球类活动角。

  活动流程:

  探索一:球在不同高度滚动时的情况——

  探索二:不同球在同高度滚动情况——讨论实验结果——延伸:玩球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场地,导入主题。

  二、球宝宝玩滑梯

  1、探索:谁的球滚的快,为什么?

  2、用图画方式统计探索结果

  三、垒球宝宝和皮球宝宝比赛

  1、探索:怎样比赛才公平什么球先滚下来,为什么?

  2、统计探索结果

  四、根据图形统计讨论操作结果

  五、活动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球?

  2、活动角:在玩中继续探索球的`秘密.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及习性,知道蜗牛是一只脚的动物。

  2、知道蜗牛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放有蜗牛的.昆虫盒,蜗牛视频,嵌板蜗牛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与习性。

  (顺序观察法: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整体到局部等观察法)

  1、“请仔细观察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有没有脚?

  (1)幼儿自由回答,给幼儿充分的表达时间。

  (2)小结:头上有两对触角,第二对触角上有眼睛,有一只脚粘叫腹脚,是用来爬行的等等。

  2、还有哪些是一只脚的动物?

  田螺、河蚌

  3、蜗牛喜欢吃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幼儿回答:“菜、树叶、小草、苹果、香蕉”。

  (2)小结:喜欢吃蔬菜、绿色植物。

  4、你知道蜗牛是怎样过冬的吗?

  (1)幼儿回答:“一直睡觉、钻到土里、藏到草丛里”。

  (2)小结:冬夏长眠躲进壳里并用粘液封住壳口,十分耐饥。

  二、引导幼儿讨论蜗牛的用处。

  “现在人都养蜗牛了因为蜗牛的肉可以吃,还能治疗喉痛、耳聋、哮喘等疾病”。还可以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观察。

  三、总结。

  蜗牛真有趣,它只有一只脚,他吃蔬菜和绿色植物。可是它的肉又能给人吃,所以人们要消灭它又要饲养它。

  活动延伸:

  1、画蜗牛

  2、雨天后带领幼儿捉蜗牛。保护幼儿园花草。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干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日常生活中,幼儿对于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受此启发,我选择了水这一来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针对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在尝试、猜测、记录、验证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

  二、活动目标:

  1、喜欢动手实验,并能始终专心投入观察活动中。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通过操作能仔细观察和感知油和水在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分离现象,了解油不溶于水的科学原理。

  三、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透明一次性杯子人手2只、搅拌棍、幼儿个人记录表;记录用的笔。

  2、教具准备:积木、盒子若干;记录笔;大记录表,标有油水标记的杯子。

  四、活动过程:

  1、积木、纸盒层层叠游戏——引出本活动主题,理解层叠的含义。

  (教师出示木头积木、纸盒子等拼搭材料),提问:

  (1)这里有几样东西,看看是什么?这些材料能像楼房一样一层一层叠起来吗?谁来试一试?(个别幼儿拼搭)

  (2)数一数有几层?(和幼儿用从下到上的顺序共同点数)用了几块就有几层。

  (3)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材料适合玩层层叠的游戏?这些材料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4)教师归纳并小结:扁扁的、平平的、硬硬的材料都很适合玩层层叠的游戏。

  二、流动的材料能玩层层叠吗?——发现固态与液态物品的不同,并进行猜测。

  1、熟悉材料:(教师出示食用油和水)教师:老师还带来了几样材料,认识它们吗?

  2、感知特性:(教师将两种种材料分别从瓶中缓慢倒入贴有“油”“水”标记的透明杯中。)教师:把它们慢慢倒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用摇一摇、搅拌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猜测:刚才我们用这些平平、硬硬地积木、纸盒成功地叠了起来,那这些会流动的材料能叠起来吗?猜一猜,能还是不能?(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教师统计两者的数量)认为能的小朋友,你们觉得他们倒在一起会怎样层叠呢?(猜测一,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猜测二,油在下面,水在上面。教师进行相应的猜测记录)

  三、亲身体验层叠乐——探索发现油和水放在一起产生的层叠现象。

  1、教师:刚刚小朋友进行了几种猜测,不过他们倒在一起结果到底会是怎样呢?还是需要我们亲手试一试,亲眼看一看。我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油,还有一根搅拌棍,一张记录纸,小朋友可以将水倒进油里,也可以将油倒进水里,还可以用搅拌棍搅动他们,看看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可以用自己的符号方式进行记录。

  2、幼儿亲身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幼儿实验方法:提醒小朋友缓慢倾倒。

  指导幼儿观察角度:提醒幼儿蹲下来,与杯子平视。

  指导幼儿记录方式:提醒幼儿仔细看清楚后,选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

  3、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请大家先找你的`朋友说说你的实验。(每组选择一个有代表的记录贴在记录统计单的结果一栏里)。

  教师:你刚刚是怎样做实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排队的?(幼儿自由表达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小结:原来不论是把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还是用筷子搅动,最后结果都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他们都是分离的,油是不溶于水的。那么为什么油不溶于水呢?因为水重一些,它沉在了下面一层;二油稍微轻一些,所以就浮在了水面上。

  四、生活中的油水分离现象。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这么有趣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神奇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吧。(教师与幼儿共同欣赏课件)

  1、烧菜的时候放了油,菜汤里上面有一层油下面是水。

  2、有的动物(鸭子、鹅)身上的羽毛也有油,下雨的时候或者到河里去游泳,身上的毛不会湿。

  3、油水分离画。

  五、延伸活动:

  现在水和油虽然层叠一起了,住在了一家,但它们一个住在上面,一个住在下面,一点也不热闹,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呢?回家你可以问问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也可以自己去试试,下次再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在游戏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处,知道节约用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盛满水的盆

  2.塑料袋、铁丝

  3.透明的瓶子、颜料、图画纸等。

  4.各种会沉和浮的玩具如:纸船、塑料杯、石头、铁罐等活动过程一.水真有用。

  1.出示装满水的盆,让幼儿说一说水有什么用?

  2.请幼儿讨论该怎样节约用水

  3.教师总结:水真有用,没有水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二.水真好玩

  1.幼儿分组游戏探索第一组:玩水袋:引导幼儿感知水的流动性。

  第二组:会变颜色的水:引导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变化第三组:沉浮:引导幼儿讨论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

  2.师小结:刚才每个小朋友都用水玩了各种好玩的游戏,请小朋友回去想一想还可以用水玩什么好玩的游戏。

  三.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今天在幼儿园玩水的感受。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佳佳在家玩时,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结果土豆片变颜色了,她很好奇,就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幼儿园。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好玩的淀粉”这个活动,让幼儿亲自找淀粉,并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变化,增加了他们对实验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淀粉水、碘酒、糖水、醋水、盐水、水、酒、针管、喷壶若干,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小朋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1)我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一瓶水,你们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白色)我们叫这种水为淀粉水。我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在这些东西里有一种能使淀粉水变颜色的,是哪一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顺便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2)教师巡回指导。

  (3)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

  (1)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变蓝,那哪些东西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教师巡回指导。

  (3)谁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样找到的?

  4、实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秘密吗?(用淀粉水画的,碘酒喷上去,就看到了)淀粉不仅仅有这一种玩法,还有许多好玩的玩法,以后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5、活动延伸

  结合美术活动“奇妙的画家”,让幼儿用淀粉水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小百科:淀粉是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其基本构成单位为α-D-吡喃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0O5 )n。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前者为无分支的螺旋结构;后者以24~30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描述自己喜欢的玩具,知道玩具不同的玩法。

  2、乐意探索各种玩具的玩法,了解他们的不同性能和作用。

  活动准备:玩具,图片

  关键点: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主题

  1、观察各种玩具,说一说玩具的材质和名称。

  问:

  1)你有哪些玩具?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的?

  2)怎么样能把玩具放得整整齐齐?哪些玩具可以放在一起呢?

  2、尝试将电动玩具、发条玩具、木质玩具、塑料玩具、毛绒玩具等区别分类。

  3、每人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找出不同的玩法。

  二、经验交流,寻找玩法

  1、介绍:你刚才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共同寻找一种玩具的多种玩法。

  小结: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同一种玩具也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三、幼儿操作,安装电池

  1、讨论:电动玩具为什么不能动起来了?

  1)找出电池的相同之处:电池的两头,分别表示两极:一正,一负。

  2)比较各种电池的不同:颜色、大小、高低、粗细。

  2、告诉幼儿装电池的方法:“胖胖小屁股,坐在弹簧上,圆圆小脑袋,戴顶小帽子”。

  3、快乐体验:

  1)交流各自是怎么装电池的?

  2)尝试用轮换、猜拳等方法,使大家都能有机会玩到玩具。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幼儿很爱美,尤其对镜子比较感兴趣。我想要是能让幼儿将镜子中的事物可能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那有多好啊,加上孩子之前有对称的经验,所以我想在此基础上能否有一点提高。我想到现在正好也是春暖花开,请家长带幼儿去小河边看看倒影是什么样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倒影画的基础上学习表现垂直对称的倒影,进一步感受对称。

  2.巩固运用点彩的方法表现模糊的倒影。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学习过儿歌插秧、家长已带领孩子观察过小河、池塘中的倒影。(这个前期经验为之后的绘画有了一个推进作用)

  2.物质准备:倒影画、投影仪、ppt和小镜子若干、人手一份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一、欣赏倒影画的基础上学习表现垂直对称的倒影,进一步感受对称。

  1、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倒影。

  2、教师出示倒影画,请幼儿观察。

  3、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水中的倒影和岸上的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幼儿观察后回答:水中的倒影。颜色一样、图案一样、能重合,我们说他们是对称的图案。

  5、我们小朋友都画过对称的图,可是倒影它和我们平时画的不一样,他是倒过来画的?你觉得应该怎么画。

  6、出示一幅只有岸上图案的图,请几个幼儿尝试着来画一画。(幼儿师范这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光光老师说,然而没有实质性的操作,幼儿可能也不是很明白)。

  7、分散幼儿,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对称。

  8、集中幼儿介绍自己的绘画倒影的方法

  (1)我是直接倒着画的。

  (2)把纸转过来画就行了。

  (3)我是对折描着画的。

  9、教师肯定幼儿多种绘画方法。

  二、引导幼儿巩固运用点彩的方法表现模糊的倒影。

  1、在画倒影的时候看看老师还用了什么方法?(点彩)

  2、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3、因为水中的倒影比较模糊,等会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画。

  三、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交代要求

  (1)画的时候要注意看清图案的位置,遇到不会画可以试试小镜子观察画面。(用小镜子比一比能够知道大概在哪个地方绘画)。

  (2)岸上的景色尽量丰富些,不要雷同,尽量和同伴不一样。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前段时间由于我班刚开展了尝试活动《圆溜溜的鸡蛋真可爱》,带幼儿认识鸡蛋后,进行鸡蛋的多种方法烹饪(煎、煮、炸、炒),幼儿对这种生活尝试活动非常感兴趣;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特意设计了“好玩的面粉”科学活动。本次活动中大量幼儿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通过此活动教幼儿学会运用各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初步创造性思维。

  2、通过看看、摸摸、说说、做做、尝尝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学习用面粉来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围裙、手套、帽子;用面粉做好的各种点心人手一份;和好的面团一个;歌曲《大馒头》。

  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唱歌曲《大馒头》。

  2、馒头是面粉做出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小麦是农民伯伯种出来。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歌曲《大馒头》

  二、激发兴趣

  1、出示用面粉做的.各种点心引导观察,启发他们初步认识面粉,提问幼儿:

  1)小朋友看看这里有些什么?你吃过吗?

  2)谁能告诉大家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面粉)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感知面粉。提问:请小朋友来看看、摸摸面粉是什么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粉状的、轻轻的摸会粘在手上。)

  (1)小朋友再看这是什么?(面团)再摸摸面团跟面粉有什么不一样?面团怎样做出来?

  (2)谁知道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

  (3)小结:出示图—————面粉+水+力气=面团

  三、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厨师和面比赛,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鼓励幼儿请客人一起帮忙)

  要求:面要和得均匀,音乐停了以后就要停止和面,然后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后把你做的点心装到盘子里放到展示台来。

  四、交流与分享:

  1、展示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

  2、观看录像:用面粉制作点心的过程。

  五、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做好面团了,那怎么样才能变成好吃的点心?(蒸熟)

  师:那我们一起那到厨房去请厨师帮我们蒸熟,然后送给你最喜欢的人,让他们轻手尝尝你们的手艺。

  延伸活动:感恩教育(请幼儿把蒸熟的点心亲自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6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2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24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4

中班科学教案12-01

【精】中班科学教案01-23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01-26

【热】中班科学教案01-26

中班科学教案【精】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