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实用的美术教案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教案 篇1
适合班级:
小班
重点领域:
社会、美术
活动形式:
集体、个别
活动分析:
小班幼儿对剪纸、折纸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通过有趣的游戏、唱唱、玩玩、等各种形式形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了相对自由、轻松的活动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感受活动的乐趣。让幼儿在动中体验,在玩中发展,充分体现了小班活动游戏化的特点。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
2、 能沿着直线剪。
3、 引导幼儿学习四个角沿线往后折
4、 能大胆操作。
5、 培养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6、 学具:每人一张操作材料和剪刀一把。
7、 教具:做好的成品一件。
活动流程:
歌曲导入找鸡妈妈幼儿操作作品点评游戏:找鸡妈妈
活动过程:
(1) 歌曲导入:
师:大家听,谁在哭?(边演唱歌曲,边出示教具)池塘边,柳树下,有群迷路的鸡宝宝,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哭着喊妈妈。谁在哭?
幼齐答:鸡宝宝。
师:鸡宝宝为什么要哭?
幼1:他迷路了。
幼2:他迷路了,哭着喊妈妈。
师:小朋友,我们帮他找妈妈吧!
(幼儿听到哭声,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自然而然地想到谁在哭了?为什么哭?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老师的问题,兴趣点被提到了帮小鸡找妈妈上。)
(2) 找鸡妈妈
1、讨论寻找方法
师:怎么找呢?
幼1:我们电话给鸡妈妈。
师:可是我们没有鸡妈妈的电话啊。我们问问鸡宝宝知不知道?他也不知道。我们可不能像鸡宝宝,一定要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哦!
幼2:找警察叔叔帮忙!
幼3:我们帮他找找。
幼4:小鸡自己回回家!
……
幼:大家的办法都很好。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鸡妈妈肯定没有走远,我们把鸡妈妈叫出来好吗?鸡妈妈…
2、与幼儿边喊,边快速地折出鸡妈妈,引导幼儿学习四个角往后折的方法。
师:老师是怎么找到鸡妈妈的?
幼1:老师是折出来的。
师:仔细想想是怎么折的?
幼2:把角折起来了。
师:对了,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是把四个角沿线往后折。
3、出示操作材料,请幼儿比较: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那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剪刀:对,我们一起来剪剪好吗?
(老师的提问把幼儿带入了一个情景:小宝宝找不到妈妈了。大家齐心努力帮鸡宝宝找妈妈,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幼儿的办法很多,想象很丰富。这也说明了,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折、剪的技能时,老师也不是一味地教。而是幼儿在自己的观察中发现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 幼儿操作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发现错误,及时帮助纠正。
2、鼓励胆小的幼儿大胆操作,表扬进步的幼儿。
(4) 作品点评:
师:大家都做的很好!鸡宝宝找到了鸡妈妈,他们可高兴了。鸡妈妈说:“你们真是好孩子!”。现在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去找东西吃了,我们一起去吧。
(5) 韵律:小鸡找虫子
小鸡小鸡,上高山。
上了高山转了个圈。
小鸡小鸡看看天,
小鸡小鸡摸摸地,
呀,好大一条虫子!
叼起来,吃下去。
哇,味道好极了!
(幼儿都能跟着音乐做动作,而且能把地方的“虫子”叼起来,吃下去。
不一会儿,地上的小纸头就捡完了。这样游戏的方式,幼儿很容易接受,也很好地养成了爱干净的好习惯。)
活动延伸:
师:小鸡找到了鸡妈妈,小朋友也去找找妈妈,把自己的作品给妈妈看看!!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学阶段美术学科学习的内容,认识相关的工具材料,美术教案1、走进新天地。
2。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玩玩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欣赏和学习使用各种相关美术工具材料的能力,大胆尝试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几种基本用法。
3。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的情趣,养成爱护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为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工具材料,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评价作品的习惯及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一幅自己创作的画或一件手工作品、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画纸。
(教师)一只装有优秀儿童美术代表作品和各种工具材料的"百宝箱":形式多样、能反映小学段美术教学内容的作品(如学生的作品画册或成长袋),相关美术资料图片(课件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展示、交流,激发兴趣。
1、出示我国彩陶上的绘画杰作或法国史前绘画的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启发谈话:我们小朋友会画画、会做手工吗?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吗?教师启发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美术作品,简单评述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同时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小朋友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初步熟悉美术课的学习内容。
3、教师出示"百宝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欣赏、感受各种作品,了解学习内容和相关材料。
教师从"百宝箱"中逐一展示儿童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观看展览的形式,让学生猜猜、看看、说说和评评,自然、生动地讲授小学段的美术课学习内容,也可通过相关作品欣赏,重点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教案《美术教案1、走进新天地》。
1、出示各种形式的手工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欣赏更多的手工造型作品,如纸艺、橡皮泥、陶艺、废旧物创意造型等等。教师可进行相关制作演示,让学生认识手工造型作品及相关材料。
2、展示绘画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进行"连线游戏"等活动,欣赏更多的绘画造型作品,如纸版画、水粉画、水墨画、线描画和贴纸画等。同时出示相应的绘画制作工具,可结合讲讲有关工具的发明等。
3、出示学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图片或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三、了解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用笔,激发想象。
1、结合课本和儿童作品,出示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看看,并说说对这两种作品的不同感受。
2、让学生学习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各种用笔方法,用油画棒、彩色水笔尝试画出不同的点、线、面。
3、可出示米罗绘画作品,如《太阳与鸟》等,启发学生想象点、线、面可画成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四、大胆尝试、表现。
让学生尝试彩色水笔和油画棒的用法,画一幅点、线、面组合的绘画作品,并像米罗一样进行想象,同时给画取个题目。
五、展示、评价、交流。
1、让学生分组张贴自己的绘画作品,布置一块展板进行展览,并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养成评价、交流的习惯。
2、用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彩色水笔、油画棒。、
六、总结、拓展。
1、出示思考题:你知道本学期美术课学习什么吗?你会使用哪些工具?你喜欢学习什么样的美术内容?
2、教师可出示以往学生的画册或成长袋,可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准备一本绘画本,让学生回家继续尝试油画棒或彩色水笔的用法,画画自己喜爱的东西。
3布置下节美术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准备的工具。
教后反思
从语文老师转型到写字老师,还是比较顺利,因为两者本来就是一家,从写字老师转型到美术老师,还是有点儿心虚,毕竟咱不是专业的美术老师,只是个兼职老师。画画谁都能教,美术不一定谁都能上,"美"与"术"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更具有艺术性。第一堂美术课,我带给孩子不仅是一些最基本的美术工具与常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给孩子们带来了自己自由创作的快乐,发挥想象的愉悦,课堂中我给孩子更多的是展示的机会与鼓励的话语。"走进新天地",是学生,更是我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必须准备好!
美术教案 篇3
要点:这不仅仅是一堂极为常见的激发美术教学课,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竟会完全不同于以往。
对待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呢?该教师告诉我们:“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很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总是显得十分拘谨,将一切交代得非常具体,惟恐学生犯错误,指望学生能够掌握技法,创作(或制作)出完整的作品。在教市的严格要求下,以及教师提供的各种直观范图和演示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可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教育的意义看,学生在完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而已。
通过对课改所提倡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领会,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主动地改变了自身的角色,同时相应地导致了学生角色的变化,简单地说,教师将自己放在了课堂“导演”的位置,而将学生当作“演员”了,让他们尽情地表演。在这一课中,老师改变了过去教师“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是将结论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动脑筋思维,主动地探索结论,由此在课堂中形成学生互相启发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该老师采用的正是第二种方法。原本他可以简单而省事地提供示范作品,并将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件作品,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他的教学是由完成的对称性作品开始的,由此让学生思考完成这件作品的方法。其中一个女学生主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方法,但是学生又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些担忧,到底会不会出现,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了这一课应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称。在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以后,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对称的知识象其他事物演绎,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始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能够让学生自己解答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当然,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对问题的适宜性和难易程度保持着敏感,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策略地帮助他们解决。
2、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谈谈你的感想。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掌握用嘴巴吹画的技能。
2、吹画可以锻炼幼儿的肺活量,还可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
3、培养幼儿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
活动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用嘴巴吹画的技能
难点:
2、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1、会说儿歌《小树苗》
2、黑色颜料、各色大小不一的钮扣、彩色笔、吸管、范例画、毛巾,胶水。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儿歌《小树苗》好不好?教师跟幼儿一起复习儿歌。
小树苗随风摇
每天早上对我笑
我给小树浇浇水
我给小树除除草
常跟小树比一比
看谁长得壮又高
2、小朋友听,谁在哭呀?(教师出示正在哭的只有树根的小树),树应该有什么呀?小朋友看看,它为什么哭呀?
大树应该有树根、树干、树枝、它现在什么都没有是不是呀?小朋友们能不能帮小树把树枝画出来?
3.教师出示示范画
现在小朋友看看老师给这棵树画的树枝,老师是用什么画的?是用手画的?还是?(用嘴吹得)对,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神奇的树枝》(吹画)
小朋友看看:这棵树漂亮吗?不漂亮!为了让这颗大树好看,老师给它粘上了一些小东西,小朋友想像一下这是什么?举手回答(果子、柿子、花等等)小朋友现在看,这棵小树漂亮吗?(漂亮)那小朋友想不想也把小树打扮的漂漂亮亮?
二、教师示范讲解
1、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做一下示范,请小朋友认真看,仔细听好不好?
2、先用吸管在白纸上滴俩滴黑色颜料,然后用吸管侧对着颜料,使劲往上吹,还可以两边吹,不同方向吹,吹出树枝
后等一等晾干后再用老师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扣子粘在小树上,把小树打扮得漂亮点,好吗?
只要把你心目中好看的小树画出来就行了,那就是最美的树。小朋友听明白了吗?
3、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先把树枝吹出来,然后再美化树。
4、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把手弄脏了要及时用毛巾擦一下,好吗?
三、幼儿作画
1、提醒幼儿吹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可以往不同方向吹。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自己想怎么粘就怎么粘。
3、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不要把颜料吸入嘴里。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
1、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作品。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
3、对有创造性的作品幼儿进行表扬,
活动延伸:
让每个幼儿把自己画的小树,贴在墙上组成树林,供大家欣赏。
美术教案 篇5
课题:
第五课 静物写生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要性。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3、体会写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写生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静物。
2、学习写生的构图知识,学会用线描的表现方法。
教具学具:
各种静物、写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一组照片(感受照相取景)
师问:哪一张好看的,为什么?
2、导入课题:《静物写生》
二、发展阶段:
1、什么是静物画:静物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门类。它指以日常生活中无生命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也就是说从概念的意义上,西方的静物画与动物画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有一定的重合现象。
2、欣赏一组静物写生画
师问:哪一幅好看,为什么?
3、观察静物的组成结构:高、低、大、小;前、后、左、右等
三、拓展阶段:
1、写生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师:写生对象的真实性
2、如何用线条表现静物?(学生讨论)
师:利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等特点,来描绘写生对象
3、写生步骤:
(1)用取景框构图
(2)在画纸上定好写生对象位置(高和宽)
(3)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描绘
(4)仔细描绘,做到统一有序
四、学生作业:
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
收拾并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1、多练习线描,在静物写生的基础上,可进行风景写生。锻炼自己仔细观察生活的能力。
2、讲一个科学家认真观察生活的故事。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能力目标: 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绘画作品的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方法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
手段
难点:学生是否敢于评价美术作品中不同造型表现特点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启发-----欣赏------讨论------评述
四、教学过程
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教材、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
二、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①教师讲解: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例如线条、形状和色彩等,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线来进行造型表现,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②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应尽可能择题材类似、表现方法不同的作品,和题材不同,表现方法类似的'中外美术作品。以引起对比。师生共同欣赏作品,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春如线》 吴冠中、《荷 花》 任伯年
③介绍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线条、形状、色彩。比较古今中外绘画作品基本造型手段的异同,以引起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
④介绍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并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受或意图的?(学生讨论回答)
2、发展阶段
①结合欣赏、介绍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线条的不同变化型式和造型特色。
②结合欣赏、介绍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 达.芬奇、《自画像》 伦勃朗、《宫娥》 委拉斯凯兹
③结合欣赏、介绍光影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造型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和比较
欣赏画家名作:《持阳伞的女人》 莫奈、《曼陀铃和吉他》 毕加索、《静物》 塞尚
④欣赏完作品教师提问: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3、收拾与整理
三、课后拓展
①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如以突出色彩表现的方式创作《蒙娜丽莎》或以线条的方式描绘《持阳伞的女人》等
②如可能,可以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式,改变世界名画的造型特征,如增加立体派作品中各部分的体积感或用现成的照片资料重新组合一些著名的中国画作品等。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树叶贴画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雪花(折撕纸)
教学目的:
1.学会用纸张,运用折、撕、贴的方法制作
简单雪花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认真细致的
好习惯。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谈话:冬天里的雪花,你见过吗?我省的闽西、闽
北一带冬天可见下雪,其他地方要想见到雪就难
了。但小朋友在图画书里,电视上,一定见过飘
飘扬扬的雪花。
下雪是一种帛然现象,即空气中的小水气,在
高空遇冷便会凝结成小冰晶,许多小冰晶在空中
相碰凝结成一朵朵小雪花,从天上落下,就是下
雪了,冬天里的雪花是晶莹美丽的,每一朵雪花都是一个有趣的图案,既有规则,又好看。
用一张白纸就能撕出小雪花来,你相信吗?下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3.制作步骤:选一张白纸,裁成正方形,先对折,然后再按教材右下图中的虚线向内折两次即可,在折好的纸上可先用铅笔画些凹凸的线条(曳口教材例图所示),然后慢慢地用手指按线把它撕下来,撕完后把纸打开,就成了六角形的雪花。白纸对折后,也可按教材左下图的图示折三次撕纸的方法,这样撕出的雪花图形更饱满,结构变化更多。
撕纸雪花完成后,可用深蓝色彩纸衬底,使雪花更美,更白。也可以如教材所示,画出一扇积雪的窗户,涂上深蓝色的背景,再把撕好的雪花贴在画面,就成了一幅雪花飘飘的美景了。
三,巡回辅导。要由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要照顾全班同学,又要注意对个别同学的帮助。
四,进行小结。
《花公鸡》
课型:主题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简单的创作情景设置,进行构图审美教育。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注意画面的`创意、安排和色彩调配。
教学难点
创新:能从不同角度、题材表现公鸡的特点,表现手法及材料可不拘一格。
教学过程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猜谜:头上顶着大红冠,身穿五彩花花衣,每天早晨要歌唱,人人听了忙穿衣。
(谜底:公鸡)
启思:(1)你见过公鸡吗?它是什么模样?(2)公鸡有喜、怒、哀、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导人新课。
公鸡很漂亮,油亮脖子金黄的脚;公鸡很勤快,每天总是迎着太阳歌唱,唱出了早霞,唱来了黎明。瞧,这里走来一只神气的大公鸡,他昂着头,挺着胸,下副神气活现的样子,你们喜欢吗?(教师出示“公鸡”图示,贴在黑板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着画“公鸡”。(板书课题)
三、动手实践创造美。
1。分小组探究画的方法,用幻灯指导讨论思路。
(1)启发学生围绕“公鸡为什么美,美在何处”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
解,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花公鸡的特点。
(2)指导学生构图。主题画中的主体应突出,构图饱满。
(3)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法及材料。
2汇报讨论结果。
3。动手实践。学生开始构思→构图→选择表现方法及材料→设计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丑)根据学生的构思,帮助学生修改创作方法。
(2)允许差生进行模仿性创作。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师生评价欣赏美。
(1)学生自评。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过程,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 -
(2)学生互评。
欣赏(中外卡通)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谈话:卡通画是一种结合一定情节内容并与传播途径紧密相连、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喜欢的艺术形式。卡通画常常与“漫画”的艺术形式“纠缠不清”,它以连环画的样式出现的时候也很多。卡通作品,有时可以出现在电影、电视或者是各种读物上,有时又会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中.于是,不少中外优秀的卡通作品、卡通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2.读画:孙悟空、哪吒、金刚葫芦娃、三个和尚、渔童等卡通形象基本土代表了现代我国卡通艺术发展的历程。唐老鸭、米老鼠、爱丽丝、棒球小子等则是国外众多卡通形象的缩影。
一个经典的卡通形象往往离不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国传统的卡通人物孙悟空的身上,就浓缩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趣郁善恶观念膏机智勇敢、忠贞不渝、疾恶如仇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
美术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有关知识,感受戏剧脸谱的造型规律及艺术特色。
2.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一个有特色的脸谱,并能用脸谱作为元素设计美化一件生活物品,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3.通过脸谱欣赏,感受脸谱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不同于面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如今,脸谱这一古老艺术非但没有历尽沧桑而消失其魅力,相反,它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中,形成很多品类,如彩塑、国画、剪纸、竹刻、烧瓷、面塑、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以及装饰包装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脸谱造型,格调各异,绚丽多姿。选择这一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元素的'借鉴能力。
脸谱是一种色彩浓重、线条分明、夸张与象征相结合的脸部造型艺术。特别是脸谱的色彩运用,富有褒善贬恶、评判好坏的涵义。如红色脸谱大多用于表现忠义、勇敢善战的人,如关羽等;黑色常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如包拯等;白色表现阴险疑诈、飞扬跋扈的人物,如曹操等。这一课安排了许多脸谱人物造型以及脸谱的化妆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脸谱艺术的造型规律及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参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脸谱的艺术特色,能设计一个有特色的脸谱。
难点:能用脸谱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装饰、美化生活物品。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脸谱,绘画工具、材料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1.京剧欣赏,初步感受。
(1)欣赏京剧(音乐)。提问:我们听的是什么音乐?
(2)相互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戏剧的知识?
(3)京剧片断欣赏。(音乐、图像、课件演示。)
(4)出示脸谱。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脸谱欣赏,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各种脸谱(戏剧音乐和脸谱一起出现)。
提问:欣赏各种脸谱后,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介绍脸谱:
戏剧脸谱是中国民族戏剧独有的一种化妆造型,这种面部化妆具有图案的抽象性,在用色、描纹和构图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与谱式,所以叫脸谱。在京剧表演中尤为讲究,多种人物都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课件出示各种谱式的脸谱。)
(3)欣赏脸谱,初步了解脸谱的颜色和造型特点。出示各种脸谱,边欣赏边介绍各种脸谱的颜色特点:红色——忠勇;黑色——公正;白色——狡诈(重点欣赏关羽、包拯、曹操的脸谱,让学生初步理解色彩在脸谱中的运用。)
3.学生创作脸谱,了解脸谱的制作方法。
(1)出示脸谱,了解脸谱的造型特点。
提问:脸谱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学生初步讨论后,教师归纳小结:脸谱以对称为主,在绘制上采用线面结合的方法,使用色彩鲜艳,对比鲜明。
(2)课件演示脸谱的绘制方法。
设计脸型(圆形卡纸)——勾画纹样——定稿上色。
4.学生作业。总结:脸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在现代设计中这一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3.继续欣赏,了解脸谱元素在设计中使用的要求。
(1)教师出示以脸谱为设计元素的生活用品。
(2)学生欣赏、思考:这些生活用品在利用脸谱设计元素中有哪些特点?
(3)欣赏交流。
(4)教师以实例说明:夸张、变形、组合。
4.学生设计,教师巡视。
(1)设计要求:在自己带来的物品上设计京剧脸谱。
(2)播放音乐。学生设计,教师巡视辅导。
5.组织京剧脸谱生活物品展。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美术教案幼儿美术教案大班03-10
美术教案07-20
(经典)美术教案08-19
美术教案(经典)07-24
美术教案[精选]08-03
《美术》教案02-17
美术教案[经典]09-18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12-06
小学美术教案美术小学教案大全11-06
美术教案(精品)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