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古诗优质教案

时间:2024-08-19 12:46:49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优质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优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优质教案

古诗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3、领会词中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

  2、启发想像,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繁荣的一个标志,今天,就让我们泛起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词的殿堂。

  (二)、学习《浣溪沙》

  1、知诗人

  2、晓诗意

  ①听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②点名读,注意诗句节奏。

  ③学生齐读,理解诗句含义,诗人在哪里干什么。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在多名学生描述后,教师可参与描述,让学生评价。

  示例:

  3、赏诗句

  诗歌是语言的钻石,用字凝练,贴切传神,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或哪一句写得最好。

  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见解,根据学生所答参与诗句的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寓意深婉,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4、找诗眼

  老师简介诗眼: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意境或者最能概括诗歌内容、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到了诗眼,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示例:

  引导学生找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李白《赠汪伦》诗中的“深”。

  问:你认为《浣溪沙》的诗眼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作答。

  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留恋,今年三月的一天,我眺望窗外,看到崭新的柳色和艳红的花朵掩映在细雨迷蒙中,心中有感,写了一首小词。

  江城子

  春日杂感

  文铁钟

  小窗帘外雨朦胧,柳色新,杏花红。

  春意盈盈,唯恐太匆匆。

  年少也曾骑竹马,扬意气,驾长风。

  落花流水去犹空,功名事,古今同。

  淡看闲云,千载杳随风。

  但得年年春尚在,无限事,总从容。

  你能读懂老师当时的心情吗。

  5、诵诗文

  轮读;女生前四字,男生后三字,体会时光流逝的伤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

  小结:五步学诗歌并完成板书:

  1、知诗人

  2、晓诗意

  3、赏诗句

  4、找诗眼

  5、诵诗文

  (三)、学习《采桑子》:

  1、知诗人

  2、晓诗意

  3、赏诗句

  4、找诗眼

  5、诵诗文

  美丽的西湖让欧阳修沉醉,美丽的校园也让老师特别欣喜。

  老师也仿写了一首《采桑子》,但没有写完。同学们能帮我补充吗。

  采桑子,赞紫金

  从来只道紫金好,娇花。满目繁华,话清嘉。

  明校训,百舸争发。

  无涯,个个夸。

  采桑子,赞紫金

  从来只道紫金好,绿树娇花,满目繁华,红墙碧瓦话清嘉。

  诚勤朴雅明校训,百舸争发,学海无涯,金榜题名个个夸。

  结束语:祝同学们在无涯的学海中百舸争发,早日金榜题名。下课。

  宋词二首《浣溪沙》《采桑子》教学反思

  20xx年下学期,我在学校录播室上了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诵读中的两首宋词:晏殊的《浣溪沙》和欧阳修的《采桑子》,以学校教研课的形式开放,反响良好。本人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反思如下:

  一、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良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

  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诗情画意之中。

  上课之前,我选取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古琴《春江花月夜》,积极铺垫课前情境,优美的琴声、舒缓的音律,使学生沉静、舒心,融入到一个静美的氛围之中,为学习古诗词奠定感情基调,也受到美的熏陶。

  用音乐来打动学生,从心理学看,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从美学看,音乐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在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的时候,我都辅以优美的古典音乐《思乡曲》、《轻舞飞扬》等,为课堂的诗意美、音乐美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对意境的感悟和知识的积累、情感的历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恰恰是语言很难以弥补的。

  新大纲指出:“教学古诗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领悟。晏殊《浣溪沙》,它是一首描绘文人士大夫伤春惜春、感慨抒怀的诗,有着淡淡的惆怅和哀愁,又含蓄而有哲理。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是很难体会诗歌中的那种情境,更无法体会作者花园徘徊时的细腻情感。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副伴有此情此景的画面与轻音乐伴奏的诗歌朗读。欧阳修的《采桑子》,描绘的是西湖的美景,我选用了声音舒缓甜美,画面明艳美丽的视频范读,伴着悠扬的古筝,学生具体地多方面地感受到了西湖之美。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增大课堂容量。

  本堂课以“知诗人、晓诗意、赏诗句、找诗眼、诵诗文”的五步学诗法贯穿课堂,意在授学生以渔。

  诗人身处的时代、人生经历和气质,诗中词句的解释,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赏析,诗人的感情,诗眼的特点、作用及判定,诗歌的快速背诵方法,拓展内容等,只有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才能有序展开,且给学生以清楚的认识。

  如果只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是无法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的。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

  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完晏殊的《浣溪沙》,我引入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词《江城子—春日杂感》,我让学生观察《杏花春雨江南》的画面,想象老师作这首诗时的情景,体会老师当时的情感。

  因为铺垫到位,渲染恰当,学生理解准确。学完欧阳修的《采桑子》,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们紫金中学的校园图片,红墙碧瓦、翠树娇花、楼馆亭台、莘莘学子,在学生感叹我们的校园洁净美丽的时候,我让学生填一首《采桑子—赞紫金》的词,同学们兴致勃勃,思维活跃,妙语如珠。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既加深了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诗歌鉴赏和创作的能力。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上,本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描述诗歌意境的时候,可以辅以与诗歌意境融洽的音乐;在感受校园美景的时候,可以展示更多的校园美景图片,或者把美丽校园拍成一段短视频播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给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古诗优质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古诗优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的一首诗——《寒食》。

  3、正音,齐读。

  4、学习生字。

  二、师生交流。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

  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

  3、介绍作者韩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

  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斜”字读古音)

  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1、指导朗读诗文,注意读好重音、停顿。

  2、师生朗读竞赛。

  3、背诵诗文。

  六、深入学习,拓展延伸。

  1、出示“春节、清明”等词,指名说说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2、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如: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中秋月》等)

  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

  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汇报感想。

  八、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优质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古诗优质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中景象的图片一幅,多媒体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古诗《清明》,请全体幼儿一起朗诵1—2遍。

  (二)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小朋友有没有记得《清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啊?(春天)

  2、对了,春天到了,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地上和河里的花瓣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会落下来的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在春天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雨,到了早晨的时候,树上的很多花瓣就飘落了下来。当时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他就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幼儿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教师播放课件)

  (四)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啊?(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

  4、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五)幼儿学习朗诵。

  1、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2、幼儿师范朗诵诗3—4遍(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朗诵等)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在家学会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并要求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在家还可以学一些古诗。

  参考资料: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优质教案6

  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古诗优质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赠、汪、舟、欲、踏、潭),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今天我们来比赛一下好吗?我们就以南北为界,南边一首,北边一首,哪边背得多那边胜,南边先来。

  2、现在老师挑一首看看哪边会背。《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

  二、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背的这三首诗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咱班的小朋友小小年纪竟然会背这么多的诗,真是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16页,看着图听老师讲故事。

  2、大诗人李白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作诗,游山玩水。他作诗900多首,人们称他为诗仙,他可是当时一个无人不知的名人。有一个叫汪伦的年轻人非常倾慕李白,希望能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自己只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汪伦灵机一动,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再美的相聚也有分别之时,当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将要离岸时,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他送行。汪伦的深情厚谊,使李白十分感动。脱口而出这首千古送别诗:《赠汪伦》。

  3、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赠汪伦》,请举起手跟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贝”字旁,赠送别人的的东西可都是宝贝呀!右边是“曾",“汪伦”是一个人名,他是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汪”是一个姓,这个姓在我们这儿使用的不多,一般都使用这个“王”(板书:“王”和“汪”)。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汪”字?(汪洋大海)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

  想知道李白在诗中说了什么什么吗?先听老师朗读,听的时候要注意听老师读的节奏,听清老师是从哪儿里断开的。

  2、像老师这样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得很生的字,借助拼音姐姐来帮忙,多读几遍,把这一句话读通顺。

  3、指名读(2-3人)

  4、认读生字

  字宝宝早就被你们这浓浓的离别情绪所感染,早就感动的泣不成声,孩子们,快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吧,别让他们再哭了!

  赠 汪 舟 欲 踏 潭 乘

  (1)自己读 (2)指读 (3)齐读

  5、交流识字方法

  6、组词

  给这些字宝宝找个朋友吧,给他找的朋友越多他就越高兴。

  7、指导写字

  当学生用”乘“组词时,师接着说:“乘”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字,看黑板跟老师一块儿空书。撇要注意先重重的按下,再慢慢的提笔,让撇有一个尖尖的小辫子,横要先向左回一下,再向右上角走,收笔。这一竖是垂露竖。最后要注意收笔藏锋。下面一竖一横一提,撇,竖弯钩,撇,捺要重按一下,再轻轻地起笔,留一个尖尖的脚。

  8、让我们一起当当李白读读这首情深意切的送别诗把字宝宝送回诗里吧!

  评价: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音,是这首诗的知音!从你的读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的情谊真的很深,他们的情意到底有多深呢? 让我们一齐读一读诗文,你就知道了。

  三、体会意境 深情诵读

  1、让我们将目光定格在这动人的送别画面,你知道谁是李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舟、将欲行)

  2、汪伦在看什么?(理解踏歌)

  (1)踏歌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踏歌”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2)这深情的“踏歌”踏出了汪伦的依依不舍,这深情的“踏歌”踏出了汪伦的深情厚谊,这样的情真是比——桃花潭水都深啊,李白听着踏歌声,感动极了于是脱口而出:(生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真是千言万语都不能表达汪伦告别李白的.深情。试着读出李白的感动,汪伦的深情。(练读-指读-齐读)

  3、你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4、那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这就是夸张,在李白的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作风格,如《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李白就是用这极度的夸张表达他的强烈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的真情,李白的豪迈。

  6、这么深的情意,可惜我们只会看到画面和文字,无法听到他们情深意切话语,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和你的同桌一个人演李白,一个人当汪伦,相互说一说。

  7、指1-2组同桌说一说(板书:再见、保重、一路顺风)

  8、深情吟诵

  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那我们就读出你的感受吧!(板书:深厚的友情)

  (1)指名读。(3-4名)师评:一个重情的李白。(指名读。)一个被友谊深深感动的李白。老师已经感到了你的依依不舍。老师感到你此刻是多么的痛苦。我都看到你快掉泪了。

  (2)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和李白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女生先来(师评: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也一起来。(师评:真是是一种豪壮的送别)站起来一起读。(真是一种深情厚谊的相送啊!)

  四、 结束语

  1、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送元二使安(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其实心底流淌着的都是同一份永恒,珍贵的真情,让我们齐诵《赠汪伦》,把友谊记在心中。

古诗优质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鹭等六个字,会写绝鸣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习古诗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能用一些四个字的词语来描述吗?

  学生自由发言,积累词语。

  我从你们可爱的小嘴巴里听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多好呀!唐代诗人杜甫也特别喜欢春天,他还把他看到的春景写成了一首诗呢:师范读诗句。

  这首诗的名字叫:绝句。

  析题:绝句是古诗的一种题材,并不代表诗句的意思。

  相机指导写:绝。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随机识字。

  3、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朋友再轻轻地、用心地去读一读诗句,看看在读的时候,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结合课件,相机理解每一句诗意,指导朗读:

  ⑴预设一:

  我好像听到了在黄鹂叫。

  你怎么知道黄鹂在叫呢?理解“鸣”,相机指导写“鸣”。想听听她的歌声吗?黄鹂在歌唱什么呢?你喜欢这样的黄鹂吗?那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还有谁也想读?齐读。

  ⑵预设二:

  我好像看到了白鹭。

  哦?白鹭在干吗呢?你看,他们排着多整齐的队伍,在蔚蓝的天空中快活的飞翔,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想不想做其中的一只小白鹭呢,那你把这句诗读一读!

  ⑶预设三:

  我还看到了雪。

  真的吗?雪在哪?你看,这千年不化的积雪给春天又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谁来读?这句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能质疑:“窗含”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理解。

  ⑷预设四:

  我看到了船。

  看到船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指导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你们看到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雪﹑船,这多像一幅美美的画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要是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男女生赛读。

  你们读得这么好,让我感觉这么快乐,奖励你们去画中游一游吧!

  (课件)欣赏动画。

  我给你们配上美美的.音乐,就当自己是大诗人杜甫,再来一次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理了吗?谁把前面两句记住了?有没有全部都记住了的?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一首生机勃勃的诗,看看,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哪句诗呢?(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最后一幅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可以去查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自己学着写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

古诗优质教案9

  教学要求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

  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⒊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古诗优质教案10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9课《约客》。

  二、教学设想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不易把握,经常把其上成文言文的翻译。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因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和远离现代的生活。但古诗又恰恰是古代文化的积淀与瑰宝,学习古诗,才能真正领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精华。因此,我一直在寻找古诗教学的突破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把握意象,走进字里行间,联系生活实际,知人论世,这些都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

  这首古诗短短28个字,安排一课时。从导入创设意境,到读出诗歌的韵味,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再走进字里行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人心情,最后走出诗歌,了解诗人并书写感悟。几大环节,配上音乐、图片,融入文字背景,让整节课始终沉浸在古典韵味中。学生方面,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读中品心情、知诗人、写感悟,并联系生活实际,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相比较,引导学生反思现代浮躁的“快餐文化”,达到“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读诗方法。

  2. 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前提下,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 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难点:

  挖掘闲的内涵,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撑一把伞,独自漫步在雨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诗句? 这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江南的黄梅时节,梅子熟了,稻花香了,杏子肥了,蛙声响了。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和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个约会,一起走进他的《约客》。

  (二)、初读诗歌。

  1. 有人说:三分诗歌七分读。我们先来齐读诗歌。

  读出诗歌的韵味: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读饱满。(师范读、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完这首诗歌,你能罗列一下诗中的景物吗?

  板书:雨、蛙、棋子、灯花??

  诗人的情感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景物传达的。因此,这些景物就被称之为意象。

  (三)细读诗歌。

  伴着雨声、蛙鸣,敲着棋子、看着灯花,直至夜半。你觉得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这份等待,饱含了诗人的心情,理由是。

  1. 寂寞、焦急、失望。

  2. 闲适的享受独处的乐趣。

  重点分析:闲。

  学生辩论:闲的理解是无聊还是闲适?

  现代人闲暇时会做什么?古人呢?

  品酒、对弈、作赋,多么悠闲,多么自在。你还能想到哪些体现诗人闲适心情的句子?

  如: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虽然现代人

  也会以品茶、聊天作为休闲方式,但由于人性的浮躁,如此优雅的事情,难免有了矫情的作秀之嫌,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读懂诗人。 也许等待的.开始,诗人寂寞过、失望过,但夜已深沉,久坐已不再是等待的理由。友人来是一境,不来也是一境。诗人已经悠然地享受这江南的雨夜。如此豁达的心境来自何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

  材料:“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赵师秀《薛氏瓜庐》

  1. 诗人简介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赵师秀?

  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能惬意地享受美丽的夜;感谢《约客》,让我们拥有一次走进赵师秀的机会。让我们用朗读来感谢这个美丽的失约。

  2. 书写感悟。

  懂你,赵师秀,

  你约得哪里是下棋的客人,

  你约得是。

  此时,等待不再是烦躁与寂寞,

  而是等待是生命的淡定与从容。

  (五)小结。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份恬淡与闲适,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江南这片诗歌的原乡中,感受一脉相承的诗心和诗意;在俗世的红尘中,守护心灵的那片净土,真正享受悠然远世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约客

  景 情

  雨失望、烦躁、寂寞……

  青草 “ 闲 ” 闲适、悠闲??

  池塘

  蛙

  棋子

  灯花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七、教学反思。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其语言精练、传神,同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作为生活在诗歌的国度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诗。但随着“快餐文化”的兴起,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文学的瑰宝传承下去,因此,诗歌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五年的教学生涯,却发觉古诗教学是自己课堂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关。如此诗意的语言、形象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在课堂中却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淡而无味,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领悟其中的悠长意蕴。慢慢地,觉得自己有点畏惧诗歌教学,有时也不愿意再去尝试或探索。而今天,“新苗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重新审视诗歌教学、思考教学方式,找寻一条适合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尽管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我们要长久地坚持下去,重拾艺术经典,传承艺术经典。

  基于学校提出的“小立课程,创生问题”的智慧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在本次的“新苗杯”比赛中,我选择了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短短的28个字,怎样从小处着手,既能体现智慧课堂的特色,又能体现诗歌的韵味,这是本次备课遵循的主要原则。

  中国的古典诗词,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优美。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要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读出二百八十、二千八百个字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将诗歌的意象、情感深入地分析、体悟,这也正是诗歌教学中的“审美”。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基于中国古典诗歌特征、手法、形式等高度凝练的精辟论述,它是说,写景,往往就是在写心情。这个观点并非横空出世,简简单单的七个字背后,凝聚着大量经典的诗学和美学观点:“情景相生,物我双会”,“或情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托物寓感”,“寓景于情”??不枚胜举。它是一种古诗文写作形式、手法的精炼概括。而我所云的“诗语”,是“诗的语言”,是试图站在诗歌语言特质的解读、品赏角度去审视“景语和情语”。窃以为,摇曳多姿、具有朦胧美感,是“诗语”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直接影响着“景语”“情语”的多角度、多向度、多维度的解读。因此,只有将“景语”“情语”的解读融会贯通于“诗语”之中,三者和谐共生互补,才能更好地深入诗境,放飞诗情,真正抵达诗心的彼岸。这也是我最终这样把握和诠释《约客》的理念所在。

  这一理念,渗透在《约客》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从画面描绘的感受诗景,到关键词品读的感受诗情,再到知人论世,走进诗人心灵,景语、情语、诗语始终互相关系和作用着。课堂一开始,六句流淌在行云流水般美妙乐曲和古韵江南的悠悠画面中的诗句,营造江南梅雨时节烟雨迷蒙的美的享受,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意境中。感受诗歌意象,使学生能最直接地了解诗歌画面和内容,为感悟诗情作准备。在诗情的感悟中,学生就“寂寞、焦急、失望”与“闲适、自在”的心情展开了辩论。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只能体会到“寂

  寞、焦急”。直至出示诗人的生平、诗风,学生才开始对“闲适”的心灵有所感触。

  智慧课堂,应该体现的是学生的智慧和教师的智慧。我想,在这节课中,“智慧”怎么体现呢?或许还有待提高。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有争论的课堂,那么,这28个字中,值得争论的是“闲”字,究竟是“闲得无聊”还是“闲适”,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探讨。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生活中已经没有悠闲地欣赏山水的体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夜半诗人敲着棋子是闲适的心境而非无聊。因此,在这一段,本该是课堂高潮,却没有预期的精彩,只是平淡如水。课后仔细想想,其实将下一个环节中出示的诗人生平、处事态度先出示,再让学生去品读“闲“字,或许学生就能理解诗人的心情了,在此,再简单地引导学生,在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文化,那么,读诗、学诗的意义就大得多了。其次,在书写“心中的赵师秀”环节中:懂你,赵师秀,你约得哪里是下棋的客人,你约得是 ,每个学生书写一句,一句读来,有点单调,但智慧型的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句子顺序调整,读成一首诗的形式,这样,课堂就始终能缭绕着诗意。再者,课堂最后呈现的《千家诗》等的鉴赏书刊的评论文章,与其直接呈现,不如在学生读出不同观点时,适当的呈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不谋而合,那么,争论的积极性就会完全不同,更加理直气壮,课堂一定会更加的热闹与精彩。因此,有时,只是顺序的调整,收效却不同,“智慧”二字,并不仅仅是文字,更需要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所以,行走在智慧课堂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探索与追求。在《约客》中,学生们约到了赵师秀的心灵,而在准备《约客》的过程中,我约到了智慧课堂的精华。在这条道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诗优质教案11

  教材分析:

  《赠汪伦》这首古诗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九版块中的第一课。

  本组课文有《赠汪伦》、《关怀》、《迪斯尼和米老鼠》三篇课文组成,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意在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交朋友的快乐,有交朋友的愿望,并学会交朋友。

  本首诗因诗人离开时友人汪伦踏歌相送而回想起做客友人家的点点滴滴,于是,赋诗一首,仿佛脱口而出,信笔写成,实则凝聚着诗人深切的感情,尤其第三句,诗人以桃花潭比友情,更加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至深。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文的优美”作为低年级古诗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一年极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采用介绍李白的故事及多中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但对诗意不详细作解。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重头戏,所以本文我采用随文识字、部件组合识字、自理识字、数笔画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力求体现中国汉字的魅力,让学生喜欢中国的汉字。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了解古诗背景,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愿望。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启发想像,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他姓李,人们都称他“诗仙”,知道他是谁吗?(李白)“李”在这里是一个姓。拼读音节,你还在哪里见过它?你读过李白的诗吗?谁能给大家背诵?

  2、李白的诗我们背得很好,那么李白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讲李白与汪伦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去。在当时有个叫汪伦的人对李白很是崇拜和敬佩,很想亲眼目睹诗仙的风采,他知道李白有这两个爱好,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此后的几天,汪伦天天陪着李白吟诗作画,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离开时,汪伦到桃花潭边送行,回想起几天来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李白感慨万分,立刻挥笔写下了一首《赠汪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高兴吗?(板书课题:赠汪伦)齐读课题。

  3、学习“赠”:你能给这个字组词吗?在本文“赠”是送给的意思,(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这首诗是李白写来送给汪伦的)

  4、学习“汪”:

  (1)拼读音节读字。

  (2)平时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5、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初读古诗

  (1)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老师的语气语调。

  (2)你们想读吗?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如果你要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学生自由读诗,明确:在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办?

  (4)谁愿意把古诗读给同学们听。

  2、出示字卡,学习生字

  (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读

  (3)男女生开火车赛读

  · “将”:

  A、 “将”表示事情就要发生了,你还能给它组词说话吗?

  B、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 “舟”:

  A、播放字理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古代把船称作“舟”。

  B、指导书空,第五笔是什么?。

  · “乘”:

  A、坐着小船在古代还可以叫做--乘舟。在本文中,“乘”是什么的'意思?你能组词吗?

  B、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禾+北=乘)

  · “忽”:

  A、你在哪里用过这个字?

  B、能用“忽然”说话吗?

  · “闻”:

  A、看老师的动作,猜一猜我在做什么?(闻味、听声音)(了解“闻”的两个含义)

  B、在下面这些词中,“闻”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词语:闻味闻鸡起舞百闻不如一见新闻)(强调“新闻”的“闻”指的是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C、再读“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闻”是指用耳朵听还是用鼻子闻?

  “踏”:

  A、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偏旁,你会想到什么?

  B、你能给这个字组词吗?

  C、教师边唱歌边用脚打着拍子,了解“踏歌声”的含义。

  (4)指名读前两句诗,其他学生想像画面,并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明白了什么?

  · “及”:

  A、你在哪见过或使用过这个字?

  B、“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不及”是什么意思?

  C、和老师一起书空。问:第一笔是什么?

  · “送”:

  A、反义词

  B、你能用什么方法记忆?

  · “情”:

  A、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带“青”字的字?

  C、思考:“情”为什么用竖心旁?你能给它组词说话吗?古诗中李白和汪伦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说是深厚的--友情。

  3、桃花潭水虽然很深,但是它依然比不上汪伦对诗人的感情深啊!这首诗描写了两个人的深厚的友谊,你能再来朗读一遍吗?(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三、作业

  1、背诵《赠汪伦》。

  2、找一首描写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古诗?谁能来背一背。

  2、这里面的字宝宝还记得吗?开火车读一读,并组词。

  二、指导书写

  1、观察一类字,你能按字的结构把这些分类吗?说一说每种结构的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师范写,学生在虚宫本上书写。

  3、(展示写字本)谁能评一评?

  三、展示描写友情的诗

  放音乐

  四、作业

  讲一讲你和你的朋友之间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它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优质教案12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古诗优质教案13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9课《约客》。

  二、教学设想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不易把握,经常把其上成文言文的翻译。学生也不容

  易理解,因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和远离现代的生活。但古诗又恰恰是古代文化的积淀与瑰宝,学习古诗,才能真正领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精华。因此,我一直在寻找古诗教学的突破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把握意象,走进字里行间,联系生活实际,知人论世,这些都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这首古诗短短28个字,安排一课时。从导入创设意境,到读出诗歌的韵味,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再走进字里行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人心情,最后走出诗歌,了解诗人并书写感悟。几大环节,配上音乐、图片,融入文字背景,让整节课始终沉浸在古典韵味中。学生方面,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读中品心情、知诗人、写感悟,并联系生活实际,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相比较,引导学生反思现代浮躁的“快餐文化”,达到“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读诗方法。

  2. 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前提下,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 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难点:

  挖掘闲的内涵,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撑一把伞,独自漫步在雨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

  哪些诗句? 这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江南的黄梅时节,梅子熟了,稻花香了,杏子肥了,蛙声响了。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

  和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个约会,一起走进他的《约客》。

  (二)、初读诗歌。

  1. 有人说:三分诗歌七分读。我们先来齐读诗歌。 读出诗歌的韵味: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读饱满。(师范读、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完这首诗歌,你能罗列一下诗中的.景物吗? 板书:雨、蛙、棋子、灯花??诗人的情感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景物传达的。因此,这些景物就被称之为意象。

  (三)细读诗歌。

  伴着雨声、蛙鸣,敲着棋子、看着灯花,直至夜半。你觉得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诗人的心情。这份等待,饱含了诗人的心情,理由是。

  1. 寂寞、焦急、失望。

  2. 闲适的享受独处的乐趣。重点分析:闲。

  学生辩论:闲的理解是无聊还是闲适?现代人闲暇时会做什么?古人呢? 品酒、对弈、作赋,多么悠闲,多么自在。你还能想到哪些体现诗人闲适心情的句子?如: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虽然现代人也会以品茶、聊天作为休闲方式,但由于人性的浮躁,如此优雅的事情,难

  免有了矫情的作秀之嫌,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读懂诗人。 也许等待的开始,诗人寂寞过、失望过,但夜已深沉,久坐已不再是

  等待的理由。友人来是一境,不来也是一境。诗人已经悠然地享受这江南的雨夜。如此豁达

  的心境来自何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材料:“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赵师秀《薛氏瓜庐》

  1. 诗人简介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赵师秀? 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能惬意地享受美丽的夜;感谢《约客》,让我们拥有一次走进赵

  师秀的机会。让我们用朗读来感谢这个美丽的失约。

  2. 书写感悟。

  懂你,赵师秀,

  你约得哪里是下棋的客人,你约得是。此时,等待不再是烦躁与寂寞,而是等待是生命的淡定与从容。

  (五)小结。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份恬淡与闲适,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江南这片诗歌的原乡中,感受一脉相承的诗心和诗意;在俗世的红

  尘中,守护心灵的那片净土,真正享受悠然远世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约客

  景 情 雨失望、烦躁、寂寞??青草 “ 闲 ” 闲适、悠闲?? 池塘

  蛙

  棋子

  灯花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七、教学反思。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其语言精练、传神,同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作

古诗优质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古诗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英英学古诗》优质教学教案10-08

《古诗两首》的优质教学教案10-08

《古诗两首》优质教学教案10-08

水果的教案优质03-09

伞的优质教案12-27

赵州桥优质教案10-08

《雨中》优质教案10-08

拼音教案优质11-08

古诗的教案11-21

幼儿园优质课教案优质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