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 ——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婬*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一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一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ng)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a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一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陽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明显的有奉承的意味。(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一棒,一针见血,使其梦醒。邹忌为何敢下这样的结论?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变: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习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 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习。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 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四、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5、之
a、 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 的)
b、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客)
c、 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d、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
e、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f、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 )
6、美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美丽)
b、 吾妻之美我者 (赞美,认为……美)
7、于
a、 欲有求于我也 (向)
b、 能谤讥于市朝 (在)
c、 皆朝于齐 (到)
d、 皆以美于徐公 (比)
8、间
a、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jiān夹缝、间隙、空隙)
b、时时而间进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9、以
a、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b、 以钳搏之 (用)
10、若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b、 门庭若市 (如,好像)
五、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今: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身边的人 侍从 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今:讽刺)
5、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高——今:修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今:自私)
7、邹忌讽齐王纳涑(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
8、窥镜而自视(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
9、暮寝而思之(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六、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七、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小结】
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一生活小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结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3、 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简介邹忌、齐威王: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
治。
一、学前准备:
1、 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有(至少5个:)
2、重点词语解释(写句子,词语加点,不少于6个词语)
3、重点句子翻译(写原句并翻译,不少于4个句子)
4、预习疑难摘要:
①、你准备提问同学的词语有(写序号):
②、你准备提问同学翻译的句子有(写序号):
③、你准备提问同学应掌握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有:
5、试译全文。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预设答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并读一读。
教师预设答案:两次对话,第一段。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3、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预设答案:第一部分(1):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2):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进谏的结果。
活动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教师预设答案: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教师预设答案: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3、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预设答案: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具体措施:面刺寡人受上赏;上书谏寡人受中赏;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结果如何?
教师预设答案: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结果: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师预设答案:邹忌:
他能从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
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他的进谏,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3、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教师预设答案:
(1)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2)当今社会,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善如流,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4、 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四、自我测试: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皆朝于齐()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
窥镜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邹忌()间()进
2.解释下列词语(我是有心人,写过我就会记得特准特牢固!)
讽纳谏修昳丽昳
朝服窥谓孰视何能及旦日不若明日孰美我私
弗如远甚诚知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王之蔽甚面刺谤议闻寡人之耳门庭若市时时间进
期年虽欲言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朝:1、朝服衣冠()2、入朝见威王()
3、谤议于市朝()4、皆朝于齐()
上:1、受上赏()2、上书谏寡人()
美:1、君美甚()2、吾妻之美我者()
五、拓展提升:
1、说话练习:(学学邹忌,用你机智说服别人)
星期天,你和朋友约好一起去玩耍,可你妈妈拦住你,一定要你补习功课,你会怎样说服妈妈让你去呢?(提示:语气要委婉,符合人物的身份。)
2、课外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4)以与饥寒者()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能谤讥于市朝
B:之(1)饱而知人之饥(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1)以与饥寒者(2)皆以美于徐公
D:而(1)时时而间进(2)雨雪三日而不寒
3、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5、请进一步探究以上两文的相同点,找出你的一点发现(试题已涉及的除外),并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召公谏厉王弭谤》,完成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厖"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选自《国语》)
1、解释加点的字。
弭谤 厉王虐 国人谤王 民不堪命矣 是障之也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道路以目
2、这篇短文中比喻说理的句子是:
3、这篇短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相同点有:
补充资料:
景公衣狐裘不知天寒翻译: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有一次大雪连续下了三天也没有停。齐景公披着用狐狸腹部的毛皮做成的裘衣,坐在大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拜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真是奇怪呀!下了三天大雪,天气竟然一点也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尽管自己吃饱了肚子却能了解别人的饥饿,尽管自己穿得很暖和却能了解别人的寒冷,自己过着安逸的生活却知道别人的幸劳,但如今,大王你都不知道呢!”齐景公说:“对!我愿意听从你的教导。”于是,晏子便让景公脱掉裘衣,浑身发抖就和那些穷苦的百姓一样。让景公公平地对待那些贫困的人,在路上看到的,不管他是哪个乡的;在里中看到的,不管他是哪家的;巡行全国,统计要赈济的人数,而不管他们姓什么叫什么,对于有职业的人,供给他们两个月的粮食,对于生病的人,则供给他们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了这样的事,不禁赞叹说:“晏子善于表达,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景公也能够做自己认为好的事情啊!”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1、 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
治。
一、学前准备:
1、 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有(至少5个:)
2、重点词语解释(写句子,词语加点,不少于6个词语)
3、重点句子翻译(写原句并翻译,不少于4个句子)
4、预习疑难摘要:
①、你准备提问同学的词语有(写序号):
②、你准备提问同学翻译的句子有(写序号):
③、你准备提问同学应掌握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有:
5、试译全文。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并读一读。
3、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活动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3、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结果如何?
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3、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 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四、自我测试: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皆朝于齐()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
窥镜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邹忌()间()进
2.解释下列词语(我是有心人,写过我就会记得特准特牢固!)
讽纳谏修昳丽昳
朝服窥谓孰视何能及旦日不若明日孰美我私
弗如远甚诚知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王之蔽甚面刺谤议闻寡人之耳门庭若市时时间进
期年虽欲言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朝:1、朝服衣冠()2、入朝见威王()
3、谤议于市朝()4、皆朝于齐()
上:1、受上赏()2、上书谏寡人()
美:1、君美甚()2、吾妻之美我者()
五、拓展提升:
1、说话练习:(学学邹忌,用你机智说服别人)
星期天,你和朋友约好一起去玩耍,可你妈妈拦住你,一定要你补习功课,你会怎样说服妈妈让你去呢?
2、课外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4)以与饥寒者()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能谤讥于市朝
B:之(1)饱而知人之饥(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1)以与饥寒者(2)皆以美于徐公
D:而(1)时时而间进(2)雨雪三日而不寒
3、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5、请进一步探究以上两文的相同点,找出你的一点发现(试题已涉及的除外),并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召公谏厉王弭谤》,完成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厖"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选自《国语》)
1、解释加点的字。
弭谤 厉王虐 国人谤王 民不堪命矣 是障之也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道路以目
2、这篇短文中比喻说理的句子是:
3、这篇短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相同点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1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设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
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纳谏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雄争霸,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欣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等。它是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文章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善于借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民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积极争取“士”的支持。
四、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2.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
孰视之(形容词,同“熟”,仔细)
3.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向上级呈递)
(二)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与坐谈(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邹忌与之坐谈”)
3.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五、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生字、生词下作记号。读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六、朗读课文第1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的偏爱之情、其妾的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的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偏爱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镜自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各自赞美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一学生读第1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七、朗读课文第2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与“齐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八、朗读课文第2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九、品读课文
再次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关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个问题,邹忌问了哪些人,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
明确:(1)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3)客人: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原因是什么?
明确:(1)妻:私我——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
(2)妾:畏我——少了“君美甚”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
(3)客人:欲有求于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3.妻、妾、客三个人的回答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三人回答的语气也有所不同。妻的喜爱、妾的畏惧、客人的敷衍,反映了对话人物间亲疏远近的不同,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4.邹忌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法,说说邹忌是怎样进行类比的?
明确:以小见大
(1)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2)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3)客有求于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5.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建议后,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
明确:(1)上赏:面刺寡人之过——门庭若市
(2)中赏:上书谏寡人——时时而间进
(3)下赏:谤讥于市朝——无可进者
十、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你怎样评价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
明确: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威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治理国家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他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威王,以己之受蒙蔽推及齐威王之受蒙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且有言有行。他闻过则喜,兴利除弊,大胆改革,颇有远见,是一位有胸襟的明君。
十一、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明确:(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进谏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人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王之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贏得了诸侯的尊敬。
2.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一既不刺激对方,使对方乐于接受劝告,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十二、本文主旨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明智、精细、善于推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十三、文本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字数不多,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邹忌“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本文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刻画,而重在通过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反应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这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类比说理,说服力极强。
类比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类比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然后写邹忌讽谏齐王,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由私事推及国事,让齐王从中受到启发。
3.“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
文章有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谏如流的魄力以及齐国“战胜于朝廷”的辉煌。“三叠”式结构的运用使文章显得别致精美。
4.语言朴实又形象。
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十个字对邹忌的形貌作了简单介绍,将一个美男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用“善”和“乃下令……”写齐威王的反应,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妻、妾、客与邹忌的对话简短却形象,妻说话较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尽量少说,所以少了“君美甚”字;客是外来者,说话较谨慎,又想让邹忌高兴,又不想让人看出来是在阿谀奉承。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总结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
科目:
年级:
时间:20xx年9月6日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重点:
难点:
教法:
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我朗读,要求思考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个兼语结构
(2)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这种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梳理课文
要求在学生朗读基础上疏通大意(主要由学生自己展开)
(四)课文分析
请思考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析三问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六)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七)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的特点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4-0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0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精选11篇)11-04
实用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04-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九篇04-29
【必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04-2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锦集5篇05-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集合8篇05-1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02-27
《邹忌》读后感(通用22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