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时间:2024-11-07 16:45:1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1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指导

  课前准备:教

  师课前准备好腐烂的梨、菜叶,地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腐烂的梨、菜叶问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我手上的.梨和菜叶坏掉的吗?学生猜测:是细菌和真菌。

  引出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学习目标目标

  1、理解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理解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3、理解与动植物共生

  三、自学指导

  用约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9—8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讨论交流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经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1.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进行腐生生活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巩固回答: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题: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六、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本课时练习册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3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肉汤放久了,在肉汤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教师:太棒了,我没想到你们知道这么多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我们查资料,上网知道的。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知识迁移,学生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下课后,同学们领取培养基和无菌棉棒,为下一节探究实验做准备工作,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希望各组组长将采集菌种地点讨论划分一下。

  [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又知道它们中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勤洗手,勤换衣报,打扫环境卫生。

  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光自己做到,还要制止他人的不良行为。

  学生: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减少细菌的产生。

  学生:对公共卫生场所经常消毒、清洁。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做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学生,为地球母亲添光增彩。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巩固练习]

  (投影仪打出)

  1、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上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2、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说明了细菌的分布很广泛,同时也说明细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3、填表

  项目

  种类

  大小

  形态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答案:

  细菌菌落:

  大小 形态

  比较小 光滑黏稠,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

  大小 形态

  比较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小结(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我检查一下你们的手,我看到有些同学的手很干净、勤剪指甲,但是我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手有点脏、指甲有些长。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去拿东西吃,会怎样呢?(生病)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啊!手如果不经常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细菌这节内容。

  细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2.合作探究:

  互动1

  细菌的发现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58~59页细菌的发现的内容和课件上的图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1)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2)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

  从细菌的发现我们知道细菌很小,那么究竟有多小呢?

  互动2

  细菌的形态如何?

  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2000~4000个细菌并排能穿过绣花针上的小孔;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说出细菌的几种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等;细菌可以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等。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是独立生活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细菌)

  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形态,那么它们的结构这样呢?

  互动3

  细菌的结构怎样?它和动植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问:细菌有不同的形态,那么这些不同的形态的细菌其内部结构是不是也不同呢?

  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先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再观察细菌的结构(强调无叶绿体)。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从而理解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异同。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有无叶绿体)细胞核

  细菌有有无叶绿体未成形

  植物细胞有有有叶绿体成形

  动物细胞无有无叶绿体成形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细菌无处不在。那么细菌为什么会无处不在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互动4

  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1.先复习动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植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为什么不同?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它的营养方式是自养;而动物细胞内无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再对照细菌的细胞结构,根据细胞内有无叶绿体,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说明你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很强。请你们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落叶枯草的腐败是由枯草杆菌引起的;人们常患的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生活在人体肺部引起的,同样是摄取营养,若将两者的生活环境变换,两者能生存吗?讨论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有哪两种。

  提示学生思考:既然细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处于什么地位?(分解者)

  为什么夏天鲜肉腐烂的速度比冬天快呢?这与细菌的生殖方式有关。

  互动5

  细菌的生殖方式。

  提问:细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有机物,有的还需要氧气。为什么细菌分布却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出不在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观察课件,并讨论其原因。

  问题:1.细菌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生殖的?(分裂)

  2.适宜的时候,多长时间分裂一次?(半小时)

  3.当环境不良时,细菌会形成什么结构?(芽孢)

  4.细菌为什么会无出不在呢?(①个体微小,极易携带;②分裂生殖,繁殖快,数量多;③形成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④芽孢小而轻,随风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无出不在而且繁殖能力很强。究竟细菌的繁殖能力有多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我们手上的细菌数量。

  互动6

  问题:环境适宜时,细菌每30分钟就生殖一代,假设你手上现在有100个细菌,4小时后细菌的数目是多少?你认为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呢?

  时间(小时)00.511.522.533.54

  数量(个)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

  要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衣服,这样才能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思考与练习

  (一)知识小结:

  1.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列文·虎克。

  2.巴斯德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3.细菌的形状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4.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菌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5.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二)应用能力

  1.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消毒手套和口罩,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呢?(外科大夫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是为了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病人。反之,也为了防止病人身体的病菌感染医生。)

  2.罐头食品长时间不会腐败的原因是:(C)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

  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D.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

  (三)探究能力

  香皂真的能除菌吗?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大小

  用清水洗手

  用香皂洗手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5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

  B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梨子桔子腐烂图

  (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是怎么样的呢?

  (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处。

  (3)、完成相关的练习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6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02-22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物入侵者》教案08-14

八年级上册生物工作总结03-31

八年级生物教案02-01

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03-23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02-01

八年级生物优秀教案11-11

八年级生物教案范文06-16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