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时间:2024-12-17 09:57: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

  一、导入新课

  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教师简介)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就是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明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强调: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正音辨形

  让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注音和说说字、词的意思。如果有学生不会的教师再作讲解。如:恭喜、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渊博、锲而不舍。.。.。.

  3、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作者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作者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一: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如果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就容易让人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倡导要有创造性思维。

  师总结: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创造性思维。

  三、理清脉络

  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二: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四、分析内容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

  (1)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相关文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03-1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选18篇)03-14

观察一个事物写作文07-23

小班安全教案正确喝水04-07

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上册作文03-30

关于事物作文03-11

描写事物的作文03-20

事物作文通用03-20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案设计03-22

《我会正确用餐》中班健康活动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