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教师教案

时间:2025-01-03 09:03:3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高中教师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教师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高中教师教案

高中教师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xx=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建立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联想,学生初步感悟了“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化”的函数思想。

  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 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

  板书:被除数? 除数? 商不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随便变吗?

  (要有规律的变)

  (3)师:根据你前面学习的经验,具体地说说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

  板书: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设计意图】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更加具体的猜想,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究,举例验证

  (1)举例方法指导

  师: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种猜想成立呢?有点儿难,怎么办呢?

  (举些例子来验证猜想。)

  板书:验证

  师:怎么验证?

  (举一些例子。)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然后怎么办呀?

  【设计意图】列举出了这么多种猜想,学生知道要证明猜想是否成立需要列一些算式来进行举例验证,但是如何列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举例验证前,设计了问题串,给学生提供了举例方法的指导。

  (2)自主探究,填写研究报告

  学习建议

  师: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研究报告单,先选一条猜想,然后再举例子来验证,最后看看你验证的猜想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研究报告为抓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今后探究这类问题提供研究方法。

  (3)个人汇报,合作交流

  ①先验证不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请这位同学来讲一讲。

  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成立吗?一个反例够吗?

  ②再验证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一个例子能证明猜想一定成立吗?

  再看看他的'例子?

  还有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说明什么?

  师:这些例子符合这个规律,说明猜想成立。

  师:咱们用黑板上的这组算式来验证,应该怎么看呢?谁愿意像老师这样标一标?讲一讲?还有机会吗?

  【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学生在动态的举例中感知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函数动态的过程,渗透函数思想。

  学生体会到“证明一个猜想不成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证明一种猜想成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样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归纳概括,得到结论

  (1)把成立的两条猜想小声地读一读。

  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板书归纳)

  (2)追问为什么0除外呢?

  在什么地方应用到了商不变的规律呢?

  4.应用练习

  (1)780÷30,可以怎样解答?

  预设: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出示: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可以,因为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这样做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120÷15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怎样解决?

  预设: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解决这道题?

  出示:

  120÷15

  =(120 × 4)÷(15 × 4)

  =480÷60

  =8

  师: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都乘4?

  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直接口算解决。

  5.讨论余数

  840÷50

  师: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列这样的竖式。

  出示

  师: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0,到底是多少?为什么?

  生:是4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这道题转化为84个十除以5个十,所以余下的是几个十。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理解

  1.口算应用,加深理解

  下面的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

  120÷30= 6300÷70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了吗?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口算中已经用过,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应用。

  2.顺应结构,建立模型

  (四)回顾历程,产生新的思考

  1.咱们回顾一下研究的过程。

  2.是什么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因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3.把四个规律放在一起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补充知识网络(商不变的规律)

  乘法、除法里存在这样的规律,你又想到了什么?

  今天的学习,使同学们产生了新的思考,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回去后可以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新问题。

高中教师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注意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导语。

  2、介绍上甘岭战役及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的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了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是1950年加入民兵,第二年加入志愿军,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词。

  (1)战役黎明负伤持续屡次规定胸膛晕倒报仇倒塌

  启明星营长朝鲜

  (2)匍匐(pufu)摧毁(cuihui)

  2、注意:“晕”“朝”“屡”“役”的读音,“黎”“暴”“塌”的写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减字,及时纠正错误。

  四、分组再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理清脉络。

  (1)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试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出答案:(1、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我们可以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把相关意思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将课文分成四段,这种方法叫合并法。3、分段:1——2自然段,概述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3——6自然段讲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7——11自然段详细叙述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12自然段讲在黄继光的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占领了597、9高地。)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2)投影出示重点句,讨论。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战士们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一任务的?从哪些词看出?说明了什么?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紧迫。)

  (2)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3)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意:接受命令。

  二、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理解重点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屡次”上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了,有了这个词更能说明任务艰巨。

  指导朗读这句话。“屡次”“比雨点还密”“压”要重读。

  (2)分组讨论句子: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战斗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祖国和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请求任务)

  小结学习方法: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再体会重点词语、句子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最后想一想这一段的意思,用四个字概括。

  三、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三段。

  1、分组学习,讨论,朗读。

  出示要思考的问题:(1)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3)黄继光负伤后又怎样做的?画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

  (3)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2、以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注意重点引导比较以下句子,并加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下来。

  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点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却没有退却,表现的英勇顽强。)

  (2)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体会句中的数量词和省略号,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的意志。)

  (3)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比较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尤其是第二次,说明了啊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3、段意:英勇献身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后,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2、归纳段意:占领阵地。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注意从黄继光的语言、行动,读出战斗环境的险恶和黄继光坚强的意志,体会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2、结束语:

  二、指导背诵8——11自然段,练习背诵。

  三、巩固及加深练习。

  1、组词。

  役()屡()暴()塌()膛()

  设()缕()爆()踏()躺()

  规()()()晕()()()

  启()()()()黎()()

  朝chao()zhao()鲜xian()xian()

  2、选词填空。

  战斗战役战争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中,其中夺取敌人的5979高地的()是关键的一仗。

  (提示:战争>战役>战斗)

高中教师教案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高中教师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受善良的人性

  2、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正字音

  2、自读,初步感受

  三、形象分析

  1、自读课文,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做一点说明。

  孤苦(亲人很少),凄凉(身体不好,生活条件差),老实厚道(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善良……

  2、着重分析老王“善良”的表现

  提示:找出能表现老王“善良”的地方,说说自己的感受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对老王的形象做小结:

  老王一辈子很苦。起初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算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但是他做生意从来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3、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钱。

  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的生活,三轮改成了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的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四、情感体验

  1、怎么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作者看来,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2、“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要有平等的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要关爱弱势群体。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车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3、你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觉得你今后又将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他们?

  五、语言品味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1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⑴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⑵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⑴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⑵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⑴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⑵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⑴ 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⑴ 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⑴ 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六、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本题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范文:

  (一)最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吃药也不管用,我想我的日子快走到头了.

  这几天,总是睡不着,脑子里像走马灯似的,变换着一个个人影,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还在,有的早走了,好像一辈子就这么几天里又重新过了一遍。最后,我想起了钱先生和他的'太太。他们是好人,可这个世道……

  ……

  我站在钱先生家门口,拎着用最后的钱换来的香油和鸡蛋,反正我也用不着什么钱了。身子的确是不行了,走了不远的路就好像干了一天的活似的,腿肚子直颤。我想敲敲门,没想到整个人就扑在了门上,我挣扎着立好,站好。

  门开了,开门的是钱太太,她先是愣了愣,然后眼里分明地露出害怕。我不由有点害怕,她会不会认不出我了呢?会不会赶我走呢?

  这时她说话了:“啊呀,老王,你好些了么?”

  我放心了,看来她还认得我,我一高兴,就进了屋,随即又有些后悔,明知道自己的样子吓人,干吗还要进屋呢?我把手上的东西一递:

  “这些……给你的……你和钱先生……好人……”

  不知怎么的,嘴不听使唤,话也说不清楚,幸好她接过去了。然后,她往屋里看看,转身走过去,我一下明白了。

  “我不是要钱。”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人。”

  我沉默了,看着她进去,拿了钱出来,我接过钱和包鸡蛋的布,转过身子,走出了门。

  (二)已经好些个月了,身体也不见得有些起色。最近反而是越来越差了。开始几个月还去杨先生(杨绛,这里的先生是指老师的意思,下文同。)家里,可这些日子实在是无法走动了,也就只好躺在床上了,那一点钱也不够看病。我知道我大限已快到了。

  眼前桌子上还放着那曾经装着鱼肝油的空瓶子,我忍着剧痛,费力的从床上下来,走出门,手里攥紧这最后的钱去买了一瓶香油和又大又圆的鸡蛋包裹在布里。又朝着杨先生的家走去。到了门口,我边敲着门边倚在门框上。我实在是没什么力气了。不一会儿,杨先生出来了,她见我先是一愣,又吃惊地问:“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大概是见我瘦成这副模样,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罢。我只“嗯。”了一声,把手上的东西小心翼翼的递了过去。她连忙接过手道:“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留给我们吃?”我明白她是为我着想,但这是我最后的一点心意了,“我不吃。”杨先生很感谢我,他转身就进屋,我知道她是去拿钱的,便连忙止住她,用了全身的力气沙哑道:“我不是要钱。”她也忙给我解释。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算了,现在我也没这个力气再去阻止她了,随她吧。我一手拿着布,一手握着钱。手里似乎有一股暖流温暖了我。腿有些发麻,便一瘸一拐的走了回去。我闭上眼,舒了口气,终于可以安心地走了。

高中教师教案5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

  1.学生交流汇报北京申奥的相关资料,并说出资料来源,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收集资料方法和作用。

  收集资料的方法:

  1)向家长、教师或其他人请教。

  (2)在课外书籍中查找。

  (3)上网查寻。

  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方法收集查找资料,坚持收集资料,我们能更快捷更全面地获取知识。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1年7月13日,这一天,我们等候多时,故宫的晨曦,天坛的落日已等候多时;叠翠的长城,奔涌的长江已等候多时。这一天,最深的期待终于有了回报,全中国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现在,让我们再去回顾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点评:紧扣单元训练重点,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归纳、总结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同时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初读,感知全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朗读课文。

  2.你遇到了难读的句子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向同学请教。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学听一听。

  4.初读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

  5.你了解作者在北京申奥成功后的心理感受吗?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呢?

  点评: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并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发现难点。

  三、再读,感悟交流

  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句子,并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1.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2)请学生找到自己最要好的伙伴,共同解疑。

  从若干个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寻答案,小伙伴之间要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深入课文感悟:

  a.为什么说“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b.联想体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又是如何以自身魅力影响着一切?

  c.如何理解体育是对不公平的一种抗争。

  2.学了课文后,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请你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和我们谈一谈。

  (1)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时,要联系课文重点语句,相机进行理解。要尊重学生体会课文的方法,鼓励欣赏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

  (2)在指导学生揣摩感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以读促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朗读中也表达自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3)朗读后开展多层次评价,促进朗读技能的提高。

  点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努力让学生在“学会”中逐步达到“会学”。

  四、小组合作,模拟采访,指导交际

  1.作者曾做过整整十年的体育记者,他与体育更有着一番特殊的情感。在那十年,他采访过许许多多著名的中外运动员。

  2.今天,我们的课堂就是记者招待会的现场。他们其中的几位来到了我们的中间(请几位同学扮演),我们就是一群小记者,你们想与这些运动员畅谈哪些问题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先一起拟一个采访提纲,再对这些“运动员”进行采访。

  3.召开“记者招待会”,“小记者”与“运动员”共同畅想2008年的奥运会。

  点评:记者招待会的活动方式丰富了学生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五、拓展思路,深化主题

  1.在2008年奥运会愈发临近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1)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2)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3)画一画理想中的2008年奥运会。

  (4)自己作歌词,唱一唱,迎接2008年。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自己创造方法,表达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00余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奥运会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再过5年,奥运会就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坚信,2008年的北京,天空会更蓝,城市会更美,五星辉映着五环,旗帜更鲜艳。

  3.布置作业,课内向课外延伸。

  (1)独立完成: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合作完成:与你要好的小伙伴一起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合作办一期手抄报,我们将在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点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还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继续向课外拓展、延伸。

【高中教师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教师教案01-26

高中教师教案01-02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高中数学教师教育教案02-04

高中教师评语05-21

高中函数教案11-28

高中电阻的教案11-28

高中电流的教案11-28

高中教学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