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5-06-07 09:24:38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教案汇编六篇

中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纸有吸水性的特点,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经历简单的探究过程,用实验验证猜想。

  3、乐意动手操作,对实验充满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一盒水彩笔或蜡笔

  教师:纸花每人2朵(210*2=420),大水槽(15个),一个大水桶,一个小瓢

  教学过程:

  1、纸花涂颜色(12分钟)

  (1)大家看,这是什么?(纸花)

  (2)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

  (3)是的啊,我们每个人的花都是白色的,老师觉得好单调啊,你们想不想把它们涂成五颜六色的花朵?(想)

  (4)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一朵小白花,请你给它涂上漂亮的颜色。

  要求:

  ①只涂一面。

  ②只涂花瓣,

  ③先把花瓣折出来,沿着折线画一条线,然后开始涂。(师拿出已经涂好的示范)你可以每一花瓣用不同的颜色,也可以像这样,间隔着涂颜色。

  ④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涂的又快又好!

  (5)发纸花,学生涂色,师巡视指导。

  (6)待学生全部涂完后,请学生把水彩笔收起来,放在桌子下面抽屉里。

  (7)接下来,请小朋友把纸花折成一个花苞,怎样折呢?(师示范)把每一个花瓣都向着花心折,一个接一个折。全部折好之后,用手按一下,一朵花苞就做好了!

  [设计思路:从一个白色纸花导入,引出色彩单一,动手涂色,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体验动手的快乐。]

  2、纸花开放(12-14分钟)

  (1)现在每位小朋友手里都有一朵漂亮的纸花苞,纸做的'花苞也能像真花一样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盛开吗?(学生猜想,如果有孩子说能,问他是怎样做?如果孩子说不能......)

  (2)花苞放到水里后会怎样呢? (学生猜想)

  (3)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想)

  (4)(师示范),我们把纸花放在水里,怎样放?花心向下行不行?斜着放行不行?

  (5)正确的方法是:把花心向下,轻轻的放入水中。

  要求:2个人共用一个水槽,给每个水槽加水。静静观察花苞的变化,实验介绍后,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发现。

  (6)发水槽,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7)待实验结束后。学生的纸花苞均已开放。

  (8)教师提问:为什么花苞放在水中,花瓣会慢慢盛开呢?

  (9)(请小朋友发表见解,老师进行对比。)

  (9)小结:原来水用力挤进纸的纤维,纤维轻微膨胀,折痕处的纤维膨胀就使花瓣打开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10)整理桌面。

  (11)[设计思路:通过提问“纸做的花苞也能像真花一样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盛开吗?”,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在动手之前讲明要求,然后思考“为什么花苞放在水中,花瓣会慢慢盛开呢?”,通过老师讲解,孩子亲手实验,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

  3、拓展延伸(4分钟)

  (1)这里有两个纸花苞,一个是平时用的白纸做的,另一个是用手工纸做的,同时放进水里,你觉得哪一个会先开放?

  (2)如果折一个小纸船,你会选择哪一种纸?

  [在了解了其中的原理之后,通过一个对比实验,进一步探讨花朵开放快慢和什么有关系。]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本次教学活动针对中班幼儿在科学、艺术和语言领域学习的特点,我选择了以绘本《变色鸟》的文学情境为外部线索,以创设“让小鸟变色”的问题情境为实现重点,以引导幼儿发现“变色规律”的新旧经验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为难点突破,最终达成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探索二种颜色混合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现象。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

  3、体验变色游戏的乐趣,对色彩变化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重点:

  探索二种颜色混合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现象。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瓶子、图画纸、抹布、橡皮泥、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导入感知情景。

  1、谈话:老师发现你们好漂亮啊!你们身上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引导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表述。

  2、导语:有几只小鸟也来找颜色,有一个故事,名字叫《变色鸟》。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幼儿观看多媒体,倾听故事,教师边讲边提问:吃了什么颜色的果子,变成什么颜色的鸟?

  二、基本部分:创设情境,感知发现。

  (一)给小鸟喂果子,验证故事情节。

  1、出示“小鸟”,提问:我们这里也有一只小鸟,它们说也想和变色鸟一样变出颜色来,你想变一只什么颜色的小鸟呢?

  2、教师适当示范(用小勺舀小碗里的彩色珠子放进瓶子里),老师给小鸟准备了各种颜色的果子,请你选一颗果子喂给小鸟吃。播放背景音乐幼儿操作,鼓励幼儿一边喂果子一边说:小鸟,我给你为xx颜色的果子。”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说说你的小鸟变成了什么颜色的小鸟?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发现。

  (二)给小鸟喂不同颜色的果子,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1、导语:小鸟说果子好吃,请你再给吃一颗不同颜色的果子吧。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3、提问:(1)你的小鸟又变成了什么颜色?(2)这个颜色老师没有给你准备你怎么变出来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4、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红+黄=橙 红+蓝=紫 黄+蓝=绿

  三、结束部分:总结延伸。

  1、还有很多小鸟也想变成美丽的变色鸟。(出示橡皮泥小鸟和纸鸟)请小朋友帮忙变颜色。

  2、播放课件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小鸟们还会吃更多颜色的果子,吃完后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再试试。

中班教案 篇3

  目标:

  1、体验观察毛豆的兴趣,产生对生活中常见蔬菜观察的兴趣。

  2、学会由外及内的观察事物,并用完整的话语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毛豆的特征并了解毛豆的.生长过程。

  准备:毛豆4筐、毛豆植株一盆、记录表、马克笔。

  过程:

  导入:直接呈现毛豆,引发幼儿的兴趣

  1、幼儿分组自主观察毛豆的外部特征

  (1)4人一组观察一筐毛豆,教师适当指导幼儿的观察

  (2)引导幼儿应用视觉、触觉和听觉去观察毛豆

  2、交流观察结果

  (1)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你看到的毛豆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分别回答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多种感觉。

  师:毛豆摸起来是什么样?刚才有小朋友摇了摇毛豆你发现了什么?

  3、观察毛豆的内部特征

  师:毛豆鼓鼓的肚子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找一个小朋友上来拨毛豆

  4、认识毛豆的生长过程

  (1)呈现毛豆植株,观察毛豆的果实

  师:毛豆长在什么地方?

  (2)了解毛豆的生长过程

  5、让大胆预测并验证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在小眼睛的下面我们给毛豆照个相,猜一猜这个毛豆有几个豆宝宝?这是一个能干的小手,我们用它把毛豆数开来看看到底有几个豆宝宝。

  活动延伸: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毛豆成长的故事么?回去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探讨吧。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远近的含义,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远近,并初步学会记录。

  2、在游戏中体验比较远近的乐趣与成功感。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有自然测量的经验。

  2、各种可以用来测量远近的工具: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3、6个装有(即时贴1条,记录表1张、记号笔1支、粉笔1支、五角星贴贴纸1枚的小筐。

  4、地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目测远近。

  1、幼儿排成一队随老师进教室,立正站好。

  师:谁离黄老师最远?谁离我最近?

  2、幼儿坐成半圆形。

  师:谁离我最远?谁离我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用目测可以比较远近。

  二、工具测量远近。

  1、A和B(两个坐得比较近,目测不出来离老师的距离)谁离黄老师近?谁离我远?(出现争议)

  2、目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远近?(工具:如手、脚等)

  3、请一个幼儿用手或脚测量,老师观察指导。

  师:现在我站起来,凳子就代表我的位置。

  (预测:1。幼儿测量正确:他量得真好,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会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会和我的凳子碰一碰。

  2。幼儿测量不正确: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要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要和我的凳子碰一碰。一只手要碰到另一只手,脚跟脚尖要碰住等。)

  4、出示箱子里的各种物品(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师:我这有好多东西,它们能测量远近吗?

  幼:能。

  师:我请一个孩子来试试。(师及时纠正和指导)

  三、跳远比赛。

  1、比赛: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远近。你们想不想来一次跳远比赛?现在我请小朋友三个人一组去领一份材料,找到一空地,贴上及时贴,每个人轮流跳,跳到哪用粉笔做记号,其他两个人分别测量、做记录,记录表的上面一行写学号,下面一行写远近,最远的贴上代表冠军的星星。

  2、检验(重点检查两份记录表)四、延伸活动——测量地图。

  师:刚才的跳远比赛每组都产生了一位冠军,现在他们要代表我们班去体育馆参加比赛。这是一幅幼儿园到体育馆的地图,你们看得懂吗?

  幼:有一条路上有酒店,有一条路上有医院,有一条路上有银行……师:你会选哪条路?为什么?

  幼:近,可以节省时间。

  师:到底哪条路最近呢?我们一起回教室量一量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在春之歌这一主题下的科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和艺术活动《青蛙家族》后开展的区域活动。笨活动是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青蛙和蝌蚪的关系,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青蛙的外形特征。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拼拼、摆摆、说说等多种形式加深对青蛙家族成员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青蛙家族成员,进一步熟悉青蛙家族成员的外形特征,体现自由表现的快乐。

  2、通过拼拼、摆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感知青蛙外形与其他动物的异同点,熟悉青蛙的演变过程。

  3、在游戏中,增进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学区:数群卡片;青蛙生长过程图,排队标记,颜料、棉签。

  2、美工区:颜料、调色盘、棉签、橡皮泥、折纸、青蛙折纸步骤图,青蛙模型。

  3、益智区:青蛙、大白鹅、鲤鱼、乌龟的拼图。

  3、语言区:磁性教具;一个大脚盆创设池塘的情景;各种动物贴纸;自制图书;绘本故事《摇滚青蛙》;故事书《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活动,引出活动主题。

  1、猜谜语,引出青蛙。

  师:小朋友们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吧!请听题!

  师: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师:对了,就是一只小青蛙!

  2、出示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师:朱老师还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请小朋友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呀?

  师小结:很多小蝌蚪围绕在青蛙妈妈的身边,看起来好幸福啊!

  3、通过示意图,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师:这是一幅青蛙家族图片噢!青蛙家族真热闹,我们来看看青蛙家族都有谁啊?(小蝌蚪和青蛙)

  师:那小朋友知道青蛙是怎么来的吗?他有什么样的生长过程呢?

  师小结:小蝌蚪刚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卵,渐渐地露出黑黑的大脑袋,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接下来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慢慢变短,最后就长得和青蛙妈妈一样啦!

  4、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师:青蛙想把自己的家族发展的越来越大,想请小朋友为他们制作一些青蛙家族成员,你们愿意吗?

  二、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操作。

  1、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性。

  师:小朋友刚刚看到了在画面上的`青蛙家族,那你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忙扩大青蛙家族呢?你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制作青蛙呢?

  注:幼儿积极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尽量让孩子不要跑题,扯太远。

  2、教师介绍材料,幼儿说出自己的制作想法。

  师:朱老师给小朋友准备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先看看这些材料,你觉得你可以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什么样的青蛙或者小蝌蚪呢?

  3、教师介绍各个区的操作材料,并简单说明操作方法。

  ①数学区:

  师:数学区的小朋友,朱老师准备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图,小朋友可以看着过程图来说一说,指一指青蛙生长的前后顺序,还可以制作数群卡片,圆点和你的小蝌蚪数量要一样多噢!小蝌蚪我们可以用棉签来画,知道吗?还准备了排队标记,和青蛙的生长过程的小卡片,小朋友可以给这些卡片排排队,看看谁前谁后?排完后可以自己说一说你的操作结果。

  ②美工区:

  师:美工区的小朋友就可以用颜料给小青蛙们打扮啦!待会儿他们还要赶着参加摇滚音乐会呢,要把他们打扮漂亮了噢!还可以用橡皮泥在泥工板上捏出青蛙家族,也可以用折纸的方式啦,朱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青蛙折纸步骤图,小朋友要仔细看清楚每个步骤噢!看看谁哲的小青蛙最像了!

  ③益智区:

  师:哇噢~朱老师还准备了青蛙、大白鹅、鲤鱼、乌龟的拼图,小朋友要仔细看看,每种小动物的样子噢,这样才能比较快的拼出来!

  ④语言区:

  师:进入阅读区的小朋友要注意了,我们要学会大胆地讲述故事,所以小朋友可以在操作材料的同事也可以小声地边讲述故事噢!我们有一双小巧手,我们也能自己制作一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书,朱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小动物的贴纸,你们愿意自己动手自己操作吗?

  4、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有秩序地进行游戏。

  师:那选择请小朋友举手,谁愿意进入XX区呀?

  注: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意愿,安排幼儿进入区域。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在自己的区域好好的游戏噢!不要到处乱跑,做个有始有终的孩子。

  四、幼儿收拾材料,教师进行评价小结。

  师:好,请小朋友收拾好材料,从区域里出来吧!

  师:谁能大胆地告诉大家,刚刚你用了什么方式制作了青蛙家族呢?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标志,并了解其意义和用途等。

  2、能根据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指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3、体会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自制的标志若干、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中的图卡。

  2、活动前请警察叔叔讲述过安全保护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标志,引起幼儿兴趣,并请幼儿猜猜表示什么意思。(兔子、往右走、楼梯、桥、小心斜坡、小心坑洞、老鼠的家、船、海、好朋友)

  二、根据标志讲述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老师来把这些标志都编到一个故事里去,好不好?

  三、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标志并让幼儿认识。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标志,上次老师带小朋友到社区、马路上也找到了一些标志,让我们来看一看、想一想这些标志表述什么意思,在哪里出现的?(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这些符号会在哪里出现?表示什么意思?)

  四、出示一张标志,请幼儿联想一个故事情境。

  五、准备数套标志,将幼儿分成四组,由各组幼儿自行讨论想象,请各组幼儿将所编的故事,上台与同伴一起分享所编的故事。

  A、当心火灾、火警电话、警止吸烟

  B、报警电话、当心车辆、人行横道

  C、禁止触摸、当心触电、医疗急救电话

  D、注意信号灯、保持安静、图书室鼓励每位幼儿,让他们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活动反思:

  “兔子先生去散步”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只看文字,它是一本讨论标志的`书,由许多个标志串成的一个故事,有些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可是只要稍稍用心去体会,便能够猜出它们代表的意思,它不但可以得到小读者的共鸣,有些还有让小读者会心一笑的幽默效果。这个活动的目标是:1.在故事情境中了解常见标志的含义,并愿意遵守。2.大胆猜测标志的意思,尝试根据不同功对标志分类。3.尝试分组合作,为幼儿园设计标志。

  活动一开始,坑洞、楼梯和兔子的标志隐藏在白板之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变魔术的神秘、有趣氛围,对孩子们来说是新鲜又刺激的,有效地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被吸引并且投入到活动中来。此时通过开放性的提问,使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火花一触即发。同时让幼儿与白板互动,点出隐藏在白板中的其他标志,和课件来个“亲密接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好奇、爱探索的天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参与活动。

  第二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欣赏故事、理解标志。在这一环节,课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直观、色彩鲜艳、图像逼真等特点,能引领幼儿进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而且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技术,使得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具备了较强的开放性。如兔子先生设置为可以拖动,与传统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相比,通过人机交互形式,使得课件自然流畅的演示与教师即时的'语言、肢体动作相得益彰,更能营造一种自然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课件的演示很好地创设了一种启发、引导式的教学环境,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幼儿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与课件积极互动的同时也带动着幼儿与课件的互动。如教师鼓励幼儿边观看课件边根据标志的提示进行故事情节的猜想,孩子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形成了教师、课件和幼儿三者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了标志的重要作用。

  接着,活动从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标志,到设疑引发孩子大胆创编故事情节,尝试创作标志,再转移到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总之,整个活动设计科学合理,在活动中不断强化了幼儿看标志、按标志行动的意识,高效地达成了活动目标。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的教案11-22

中班教案(精选)09-04

中班教案08-09

[经典]中班教案08-09

[精选]中班教案08-10

中班教案(精选)08-25

(精选)中班教案08-08

[经典]中班教案08-04

[精选]中班教案07-30

中班教案【经典】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