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

时间:2021-01-29 15:07: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诗经《关雎》教案

  教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而准备的教学工具,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诗经《关雎》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1

  【教学目的】

  1、 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 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 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记)   2 翻译全诗(写)

  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

  诗经《关雎》教案2

  一、教材依据:

  《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设计理念:本课教学,拟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再读,走进文本,读懂诗意;三读,反复吟诵,读出诗情;四读,深入课文,品味美点;卒读,相映成趣,美读美唱。使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文本。通过以上环节激发学生读诗兴趣,唤醒审美体验,体会诗歌语言,提高想像联想能力和鉴赏能力。

  3、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多数是唐以后的新体诗,并习惯了其语言结构,音韵节奏。而对于《诗经》的内容和形式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多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把握《诗经》中诗歌的特点。另外,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候,他们向往着爱情,对异性充满着朦胧的好感。但是他们对爱情的认识却是片面的,在对异性的追求中也把握不住自己。怎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很重要问题。而《关雎》一诗中古人淳朴的爱情追求,对学生就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二)方法与途径: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熟悉、理解、欣赏诗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与评价:

  1、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重点:

  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六、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意创设课堂优美的意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二)课前学生预习准备:

  1、在网络上学唱哈辉演唱的《关雎》这首歌。

  2、收集有关《诗经》的知识及一些出自《诗经》的名句等。

  (通过在网络上学唱歌曲《关雎》,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等,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关雎》导入

  (此环节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诗经》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此环节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采取多种读的形式进行朗读,如:齐读、个人读、男女生分句读。(学生评价)

  3、思考:诗歌为我们唱出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此环节的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美读相映成趣,在朗读中感知节奏,重章叠句等知识点。)

  (四)研读与赏析:(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1、你认为诗歌中的哪些诗句或词语表现了男子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

  2、请再读诗歌,理解诗意,你认为主人公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将本诗变换成哪三幅画面?请任意选取一幅图,通过合情合理地联想与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这幅图。交待时间、环境,细致地描绘人物心理。

  学生发言:……

  3、你怎么评价男主人公的这份感情?

  学生发言: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对爱情有求知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没有陷于难以自拔的哀鸣之中。

  教师总结:正因为他那真挚、纯真的情感,三千年之后我们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4、全体齐读一遍,再一次感受这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于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本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比”、“兴”手法的运用。)

  2、这首诗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唐诗、宋词相比有什么不同?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3、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说明它是可歌的,便于在人们口中传唱。一咏三叹,容易表达情感。)

  (此环节通过学生畅谈感受、理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体会到了《诗经》的语言之美。)

  (六)学生表演:个别学生演唱《关雎》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演唱,将整个课堂气氛调动到了高潮)

  (七)知识拓展:

  《诗经》中的名句欣赏(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

  《诗经》中的名句集锦(多媒体展示):

  (1)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成语:投桃报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周南 桃夭》(成语:逃之夭夭)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卫风 硕人》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 郑风 子衿》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小结: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看来大家课前预习时,资料收集工作做得很好。

  (此环节通过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畅谈感受、理解,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八)教师总结: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我们了解到了三千年前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

  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赞叹不已。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再次领悟一下《诗经》的艺术魅力。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九)作业:1、背诵这首诗。2、就本诗选一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诗经《关雎》教案】相关文章:

关雎教案汇总6篇03-15

悼亡诗《国学·诗经·绿衣》10-22

诗经中的数词论文01-23

《诗经》诵读的开题报告10-02

楚辞与《诗经》的诗学意义08-14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06-01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比较06-20

《诗经》英译的国际复译与国内复译的比较分析05-21

《秋天》教案03-27

《吆喝》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