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我的母亲》的教案

时间:2024-10-12 11:55:16 志彬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我的母亲》的教案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我的母亲》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我的母亲》的教案范文(精选10篇)

  《我的母亲》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有很多歌颂母亲的作品(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二、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它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 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⑶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将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母亲》的教案 2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并将积累的词语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学习作者的选材技巧。

  3. 学习作者合理的安排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一、导入

  我们都通过语言文字介绍过我们的母亲,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你从中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生字词,弄清字形,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邹( )( )韬( )( )查( )( )瞥( )( )

  憧( )( )惺( )( )忪( )( )蹑( )( )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词语造句。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循循善诱:

  泪如泉涌: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三、理清课文层次。

  四、讲述课文内容。作者深情地回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 一、以小组为单位,反复朗读课文,交流读书心得。

  二、风采展示

  1、自由交流读书情况。

  2、展示探究练习1、2、3题

  三、心灵的.诉说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说一段自己体悟母亲的话。

  《我的母亲》的教案 3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德、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周星期三)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我的母亲》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母亲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截取母亲生活中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启发诱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本文是写血浓于水的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饱蘸深情,写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批注。

  (1)扫除字词障碍,(2)抓关键词句,(3)通过联想与想象作批注。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出你动情的理由。

  四、写法总结,点拨升华

  1.感情真挚

  2.截取法

  3.细节描写

  4.叙议结合

  5.语言特色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自然界的一切,都象征并表露着母性。太阳,是大地的母亲,她以热量孕育了大地,用光明拥抱大地。大地,是树木花草的母亲,她生育并培养它们,直到它们长大。树木花草又是香甜可口的果实和充满活力的种子的慈母。而宇宙万物的母亲,则是充满美和爱的无始无终的永恒不灭的绝对精神。母亲这个字眼,蕴藏在我们的心底,就像果核埋在土地深处。在我们悲伤、欢乐的时刻,这个字眼会从我们嘴里迸出,如同万里晴空和细雨蒙蒙时,从玫瑰花蕊溢出的芳香。课下,请同学们下列题目之一做一做

  1.截取自己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断写一篇文章。

  2.与朱自清的《背影》比较阅读,看有哪些异同。

  3.如果你觉得过去母亲给你留的印象不深刻,回家给母亲洗一次脚,认真观察活动的细节,细心体会,写一篇文章。

  《我的母亲》的教案 5

  一、导入

  (一)课间播放《兰花草》

  师:这首名叫《兰花草》的校园歌曲,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但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文坛领袖胡适于1921年所做的人便寥寥无几了。

  其实,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的东西需要我们珍藏。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总有一些风景值得记忆;虽然生活已经改变,但总有一些美好无法穿越。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近这位大家――胡适。

  (二)胡适简介

  屏幕显示:胡适,1891―1962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一生取得35个博士学位。1917年任北大教授,1946年任北大校长。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

  让学生齐读,用一句话表达对胡适的印象。

  有一句名言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胡适这位大师的背后就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二、授课

  (一)心灵碰撞

  师:课下同学们都读了文章,现在我们来心灵碰撞一下。

  屏幕显示:这是一位的母亲。(鼓励学生利用课文中的词。)

  师:作者对这样的一位母亲集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怀念,感激)

  文中有两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感激之情。

  轻读这两个段落,将感情放进去。

  第4段

  请一学生读。请同学点评(停顿、感情、重音)

  齐读。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课文中的词“做人的训练”,要善于从课文中找信息。)

  第13段

  想听谁读,请他点评全班同学的齐读。(停顿、感情、重音)

  师:这一段作者要感激什么?(课文中的词“极大极深的影响”)

  师:通过这两段的品读,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感激对自己做人的.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那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训练和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在1

  文中找答案。

  (二)合作探究

  1、师:屏幕显示,仔细阅读5――7段,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

  学生回答(严厉,慈爱,期望)

  师:体现在哪里?结合具体实例。

  母亲的期待,真正认识这位学者。屏幕显示,齐读,让学生说对胡适的感受。师:母亲给了胡适许多,但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遇呢?

  屏幕显示:请迅速阅读8――12段,思考: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作者感受到,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刚气。哪些词表现了他的刚气?

  对两个嫂子,对大哥,对平常人。

  (三)小结

  师: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和极深极远的影响伴随胡适一生,最终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

  (四)写作训练

  师: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当他已过不惑之年,充满感激之情回忆自己的母亲时,他最想对母亲说的是什么呢?仿写,屏幕显示:你那句“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让我的人生之路有了方向,从此不再迷茫。你那让我。

  师:胡适受母亲的影响,成了一个完全的人。有时上苍真的不公平,1918年,胡适母亲因病去世,年仅46岁。胡适在《先母行述》中写到:生未能养,病未能待,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留给胡适的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尽哀痛。

  (五)说话训练

  师:母亲的怀中是个蓝蓝的海洋,抚育了你终于成青春的脸。挥挥手告别的光阴不再回头,抬头看看那苍老的目光依旧温柔。回眸你的母亲,在她的身上你看到哪些美德,这些美德对你是否有影响。

  (六)品味经典(布置作业)

  阅读胡适杂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悟胡适文风,完成读书笔记一则。

  《我的母亲》的教案 6

  教学目的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了解中国妇女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与坚韧精神

  亲切地感受亲情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理解母亲“软中硬”的性格

  亲切地感受亲情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你们知道是谁吗?

  同学:是老舍吧?

  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吗?一样地道优美的北京话,一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样浓厚纯朴的情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初读一遍课文

  1.认识文章中比较生疏的字词;

  2.结合阅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三、落实字词

  1.肥美:意指肥沃丰美

  2.姥姥:前指外祖母,后指老人

  3.家谱: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主要人物事迹的书

  4.出阁:地方语,出嫁

  5.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6.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7.绞脸:用一条线两股相交,绞去妇女脸上的细毛

  8.庚子闹“拳”:指庚子年,即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9.撑持:支撑维持之意

  四、精读课文,理清课文每段的内容,找出叙事脉络。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五、再读重点段落(第12,13,15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运用的妙处。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生轮流分段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

  2.文章中用第8、9、10段介绍父亲去世后母亲独立撑持一家生活的情况,有哪些描写具体体现了母亲的优良品质?

  明确:对父亲去世后的叙述描写,是为了突出母亲勤俭、耐劳、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

  体现母亲勤俭的描述——“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体现母亲执着——“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体现母亲朴实——“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颂扬母亲为人热情——“给亲友邻居帮忙,他总走在前面……”母亲的一言一行在作者幼小心灵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爱花,爱清洁,守秩序”以及“好客的习性”。

  3.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明确:作者重点写母亲“软而硬”的性格,是因为母亲这种形象和性格既平凡又伟大,既有中国最普通女性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这种性格给了作者以终生的影响。“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做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三、总结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教师,是母亲用血汗和毕生精力养育了我们,是母亲把个性、品质传给了我们,我们也要用真心去爱母亲,呵护母亲,关怀母亲,用最大的努力去回报母亲。

  《我的母亲》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

  2、理解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诵读名句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任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人们用充满深情的笔调赞美母亲、抒写他们所感受到的浓浓的母爱。同学们请看:

  1、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卓别林

  2、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情。自由读

  3、齐读

  4、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我的母亲》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板书课题)

  二、点击作者

  邹韬奋是我国解放前的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在预习初读过程中,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词应该理解和积累下来?哪些字词你还不理解?

  2、组织学生对不理解字词进行互相问答。

  3、教师小结并投影生字词

  出示:

  (1)、读准字音

  查(zhā)氏 瞥(piē)见 歉疚(jiù) 女红(gōng) 妹仔(zǎi) 人影憧憧(chōng) 睡眼惺忪(xīng sōng) 娓(wěi)娓动听 循(xún)循善诱 辗(zhǎn)转反侧

  (2)、说清词义

  莫名其妙

  饮泣吞声

  (3)、指名读——覆盖片出示答案——齐读

  四、初识母亲 填写档案

  1、过渡: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作者邹韬奋的心目中,母亲也是最慈祥的,母爱也充满了似水般的柔情。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给文中的母亲建立一个小档案。

  2、出示:

  姓名:姓查 无名

  籍贯:浙江海宁

  性格:慈爱、富有同情心、感情丰富、勤劳能干

  3、交流

  你的档案建好了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换一下意见吧,如果他人的答案与你有出入,请你讲出理由,争取说服他。

  4、指名回答

  5、引导讨论

  作者怎么会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呢?他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齐读第一节。

  “只知道”,“至今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提示:联系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想一想)

  结论:在旧中国社会妇女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根本就没有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嫁人后人们就用其丈夫的姓氏来称呼她们,如x太太, x夫人,甚至在她们死后,她们的墓碑上也只刻着“x门x氏”根本就没有名字。这是旧中国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反复强调“不知道”包含着对旧社会深深的谴责。

  五、走近母亲 讲述故事

  通过文中的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我的母亲》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揣摩有表现力的语句、细节来体会母爱。

  2.学会做批注、学会用截取法表现人物。

  3.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细节,体会母爱。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创设情境:有一种爱是无法言表的感动,是伴随一生的感恩——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受伤的心灵。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惊人的伟大。

  2.学生自助: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

  (2)思考:写人离不开叙事,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在哪些段落?(明确:四件事,分别在3、4、5、6段)概括四个片段的内容。

  方法指导:A、抓关键词句概括法,即摘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重点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来概括。

  B、给片段加小标题的方法。

  3.求助互助: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把握语言特点,在文中做批注。

  4.教师补助:方法指导:赏析文本,圈点勾画,做批注。

  A欣赏:a、佳句妙语,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b、文中关键词语。

  B感悟: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妙,是因为表达的意思深刻、精辟,给给人以启迪和警策,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C评价:对文中语句或人物的做法等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

  D联想: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

  示例: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赏析: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

  5.课堂小结。

  6.课堂巩固:朗读感人细节。

  7.课后续助:《同步练习》课前思考。

  第2课时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内容:(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在哪些段落?(明确:四件事,分别在3、4、5、6段)请你概括四个片段的内容。

  (2)品读四个片段中动人的话语和细节,体会感情,说说自己的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3.求助互助:

  (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感情和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示例: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赏析: 议论拓展了文章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罪恶。

  (2)感悟母爱

  品读完此文后邹韬奋的母亲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为其写一段内容中肯的评价语,力求语言和形式有美感。

  例如:她是一个 :她是一个 ;她是一个 。

  4.教师补助:(一是截取法,二是主题的`拓展)

  5.课堂巩固:写一段自己体悟母爱的话。

  6.课后续助:《同步练习》“合作探究”题。

  课题:《我的母亲》 班级 姓名

  学生自助: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粗生字词注音。

  瞥见 人影憧憧 元宵 惺忪 娓娓动听 颊上

  呜咽 万籁俱寂 女红 歉疚 辗转反侧 唏嘘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考:写人离不开叙事,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在哪些段落?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分别朗读这四段,并概括四个片段的内容。

  方法指导:A、抓关键词句概括法,即摘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重点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来概括。

  B、给片段加小标题的方法。

  课堂巩固:

  1.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把握语言特点,在文中做批注。

  方法指导:赏析文本,圈点勾画,做批注。

  A、 欣赏:a、佳句妙语,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b、文中关键词语。

  B、 感悟: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妙,是因为表达的意思深刻、精辟,给给人以启迪和警策,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C、 评价:对文中语句或人物的做法等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

  D、 联想: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

  示例: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赏析: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

  2.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感情和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示例: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赏析: 议论拓展了文章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罪恶。

  3.写一段自己体悟母爱的话。

  续助方案:

  感悟母爱

  品读完此文后邹韬奋的母亲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为其写一段内容中肯的评价语,力求语言和形式有美感。

  例如:她是一个 :她是一个 ;她是一个 。

  《我的母亲》的教案 9

  学习目标:

  1、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的:

  1、字词。

  2、人物形象。

  3、分几个部分。

  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本文都做了很好的预习。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值。)

  二、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字词等基础知识。

  2、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1、分别请学生读胡适先生的简介与最后一段。

  2、从文中可以看出,有的是母亲对作者刻意的教育,有的却是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对胡适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胡适一步步成长起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投影):温和、宽容、忍让、善良、刚烈……

  3、我们再换个角度审视母亲,母亲还是一位不容易的人。文章中有一句直接体现母亲的不容易?痛苦。痛苦体现在何处?

  (1)寡妇、后母。

  (2)胡适大哥赌钱欠钱,除夕在债主的吵骂声中度过有6、7次。

  (3)两位媳妇喜欢摆脸色(最下流的事)。

  (4)流言蜚语对母亲人格的中伤。

  4、我们再换个角度,大家能不能从文章中挖掘胡适先生的精神品质。

  (1)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提醒学生本文是怎样的语言风格?)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平和,未见一点矫揉造作、辞藻华丽之感,感情却极显真挚。(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段自由朗读,体会质朴语言所带来的真挚的.感情。)

  谦逊、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谦谦君子的风度。这样的品格是谁影响的?而这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结果,更能衬托其母亲的伟大。

  5、文章结构安排: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何这样安排?(机动板块,如果来不及,可以做课后思考作业。)

  (1)这篇课文节选自胡适先生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传主实际是作者本人,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的自己童年的经历。

  (2)“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3)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6、回头看看同学们的问题有没解决完

  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先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3、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以上便是这节课我想与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最后让我们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胡适先生对母爱的感激与怀念。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我的母亲》的教案 10

  学习目标:

  1、正确、规范、美观书写“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13个生字,正确认读“衍、屠、樱、剃、亏、筹、倡、域、拆、寝”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重点)

  教学流程:

  一、精彩一分钟

  值日组长组织,今日话题:母爱

  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名言。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像一首情歌,绵长悠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去领略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2.指明读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课前·预习)

  1.组内听写词语。(重点强调易错、难写的生字词的书写。)

  2.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例:出阁、敷衍、绞脸、刮痧等。

  四、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

  (注: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分工,每人负责若干段落的阅读,最后汇总)

  五、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围绕尝试探究问题一,找1-2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交流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总是给亲友邻居帮忙,在兵变的年代,母亲从不慌不哭,为我上师范筹巨款,除夕夜母亲送我回校,过七十大寿时,因思念儿子而寝食不安。

  2、尝试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些事情的?请你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到体现写作顺序的相关词语?

  3、点拨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发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连贯起来,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这样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意图:通过概括每段的主要事情,再到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段意合并法的学习方法,通过点拨,让学生清楚什么时候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六、实践感悟,巩固提升

  跳读《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一文,在原文勾画出关于老舍的具体事例,再用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意思,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学:默读课文,勾画事例,批注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七、盘点收获,迁移运用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主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与步骤)

  迁移运用:(根据课堂时间自由调控,可课下完成)

  默读《养花》,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意图:《我的母亲》作为例中学,训练段意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为实践悟,进一步体验段意合并法的用法,最后以《养花》作为迁移用,巩固用段意合并法概括内容。)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与母爱有关的诗文《游子吟》、《诗经》(节选)、《圣洁的母爱》

【《我的母亲》的教案】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案05-20

《我的母亲》的教案03-06

我的母亲教案(精选19篇)05-09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04-23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精选12篇)04-28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精选11篇)06-12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通用12篇)04-28

我的母亲老舍优秀教案(通用8篇)10-31

我的母亲课文教案设计优秀03-13

初中语文我的母亲教案设计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