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通用2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
[教学目标]
1、 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3、 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
1、评价人物。
2、掌握重点词汇。
3、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评价人物。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传统。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合作法:交流自己对人物做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要点]
导入新课。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答,注意:期、舍、去、不、委、引、顾及“君”“尊君”、“家君”的古代称谓)评价人物(陈太丘、陈元方、友人)主题探究。
教学内容: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课
教师请学生说自己的品行优点。
学生发言。
激发兴趣
引入课文
二
诵读课文
1、范读
2、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学生背诵
4、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自读、齐读、背诵
感知课文内容,文言积累
三
积累文言词语
1、重点掌握(期、舍、去、不、委、引、顾)
2、教师补充
3、掌握古代一些称谓词语。《赠送令尊》故事讲起。古代表敬称:令、惠、高、请、赐、华、贤;谦称:家、舍、小、老、拙、鄙、敝、犬
1、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 举手提出问题。请学生解答。
3、 明确:期:约定;舍:放弃;去:离开;不:通“否”;委:放弃;引:牵,拉;顾:回头看
尊君:敬称对方父亲、君:敬称对方,您;
家君:称自己父亲。
掌握积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通假字)
四
研讨课文(评价人物)
1、你同意文中三个人,你同意谁的做法吗?
2、教师归纳(结合作品知识解答)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
1、学生思考并写好看法。
2、学生发言。
3、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悟。
五
探究活动
从人物姓名设计问题:
陈太丘——陈实(诚实)
陈元方——(原来方正)
学生给自取一个名、号表现自己的性格志趣。
请学生发言。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六
讨论:“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
学生发表看法。
拓展
附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约会,约定时间。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就。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家君:家父。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不在。 委:放弃,抛弃。 相委:丢下别人。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至:到。 不:通假字,同“否”。 君:您。 行:出行。
附作品介绍:《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鲁迅说《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附故事《赠送令尊》:一天,一位农民,向一位专爱咬文嚼字的秀才请教:先生这令尊二字是什么意思?因为农民不懂,秀才就骗他说:这令尊二字么,就是称呼别人的儿子.农民:哦,原来是这样,那么,敢问先生有几位令尊,秀才听了大怒,又不好发作.只好说:我没有令尊.不料农民是个热心肠,说:我倒有四个不成器的孩子,如先生不嫌弃,随便哪个,都可以送与先生做令尊。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字词:期、舍、去、不、委、引、顾
敬称与谦称:对别人——敬:令、惠、高、请、赐、华、贤
说自己——谦:家、舍、小、老、拙、鄙、犬
人物:陈太丘:(守信)
友人:(急躁、率直、知错能改)
陈元方:(知礼守信、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课下的注释,自行翻译文言文;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并深入体会文意;
3、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信”和“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并深入体会文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呢?(生答)今天,老师再领大家去认识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好不好?(生答)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出示多媒体投影)
二、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三、正音,通假字不(fǒu)通“否”,语气词。(出示多媒体投影)
四、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行疏通文意,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把不会的字词,随时标注在书上,注意文中的省略成分,可以互相讨论解决,仍有不懂的,等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指导学生翻译)
五、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全班解决,并提出重点需要掌握的字词。
六、文言文里的字词意思,尽管和现代汉语不同,但个别字词的.
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学生说出文中的几个这种词的意思。(出示多媒体投影)
七、每组选一个代表,一人翻译一句,翻译全文。
八、请女同学来齐读,男同学点评。
九、抓住文中陈太丘友人元方三个人的“怒”,让同学在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出示多媒体投影)
十、男同学齐读课文,读出三个人“怒”的不同感情。
十一、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演出。
十二、全班同学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十三、讲解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出示多媒体投影)
十四、全体同学跟老师宣誓,做一个诚信的大中人,做一个礼仪的大中人。(出示多媒体投影)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到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1)关键实词:
期:约会、约定时间。(今:日期,期限)
舍:放弃、舍弃。
去:离开。(今:到...去)
过:超过。
至:到。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今:领,带)
顾:回头看。(今:照顾)
2)关键虚词:
乃:才。便:于是、就。则:就。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
通假字:不,通“否”。例句:“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去,离开。例句:“去后乃至。”
2.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3.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他的学生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指导点拨,明确统一意见,再请一同学复述,加强理解。)
4.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人物形象分析:
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长,掌管。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三、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1)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应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2)否。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还有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不能对他求全责备。
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四、学习体会
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
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活力导入: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爬山,可时间到了,他还没来,我该怎样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他是怎样做的,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资料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资料,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头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我无法解决的,前后桌能够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团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一样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团体朗读。
6.分主角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2、就课堂讨论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写一段文字,如《谈陈太丘舍友而去》、《元方的待客之道》和《守信之我见》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5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此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4、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猜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文学常识检查(填空,师强调)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四、朗读、翻译
1.你读我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3、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老师标出了这篇课文的节奏,看黑板,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4、你翻我译,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5、你争我抢,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五、你思我想(读懂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六、你讨我论
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失礼: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他懂得“信”的重要。
(2)他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七、你收我获。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八、你背我诵
【布置作业】
课后第四题
课后第五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明礼直率。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6
教材分析
1、新课标要求构成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本事,这是篇课内阅读课文,要求学生经过学习有自我独特的见解,感悟浓浓的父子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完美的感情,这一单元体现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
2、本节课要学生学习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维护父亲的尊严,感悟亲情,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1、课文短小精悍却反映了道理,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我感悟出道理。并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从文言字词到感悟,再到进一步谈自我的看法。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看待元方的做法,构成自我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资料,并争取能背诵。
过程和方法:读并体会故事的资料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资料,准确理解课文资料。
诵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对诚信与礼貌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这节课教师想领同学们再次走进精典故事,去认识一位小朋友,它穿越时空,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起去见见他好不好?[引出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究竟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读懂它
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2、齐读
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边读边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2、落实重点词句
3、学生讲故事
4、引导朗读,注意停顿与重音,把握感情,师生点评。学生互相挑战诵读,熟读背诵。
品味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你悟到什么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3、如果是你怎样办
设题意图:经过对问题的品味探究,让学生了解资料,构成自我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对父子情的感悟,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点拨: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尝试用诚信、宽容、理解的方式去与人沟通
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顺文意、读进情境、寻读思辨。
2、过程与方法:以读文为线,以思辨为点,寻读纠错以顺文入境;人物评说以探究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论中学会做人,在思辨中感悟“礼信”,培养创造性阅读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在纠错中把握重点词,在点读中串接关键词,走近故事,会意故事。
2、在审读中纵横思辨,在评论时反观自我,透析故事,穿越故事。
【教学层次】
1、朗朗三读,走进故事;
2、解关键词,读懂故事;
3、悟关键词,评说人物;
4、反观自我,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活课堂
同学们,就在今早我刚要出门的时候,我两岁的小女儿突然从奶奶的.床上跑了下来,拉着不放我走。昨天晚上,为了哄她睡觉,我和她作了一个约定:早晨给她讲小猫釣鱼的故事。那一刻,我非常震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能够把昨天的约定记得如此牢固。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来看待和处理约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并理解文意,争取背诵下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请发表你的看法。(开放性)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将学生分小组讨论,集合小组智慧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发放学案,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有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家说:“船小负载重,客官必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船家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才有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年轻人,你会舍弃哪个背囊呢?你会留下哪几个背囊呢?为什么?好的,既然大家都觉得诚信应该留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诚信的一则文言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既聪明又讲诚信的小朋友陈元方,请大家翻开书129页,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初读感知
1、首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在黑板左边抄下来,思考题:
(1)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讲的一件什么事?
(2)题目为“陈太丘与友期”为题而正文主要写的却是陈元方与友人,丘与友期,题目是否合适,为什么?
3、点两个学生当堂朗读,让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你最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有读好,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注意:不通否,读fǒu通假字
4、全班朗读
要想把课文读得好,我们还要明白课文的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字词顺的翻译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一起解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把难点字音提出来先在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小组代表提出后全班一起解决。重点词句:
尊君、家君、君
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期行”和“期日中”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不是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三、译读课文:
清楚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全文翻译一遍。点名回答
(1)译: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径直走入家门。
(2)解决思考题:(1)主要讲了陈元方和友人,相约日中,友人失信,友人骂元方父亲,元方反驳,友人知错的事情。(2)古人很多文章是没有题目的,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一般题目与课文主题相扣,而这篇文章是将事件发生的原因拟为题目,不是事件的内容和事件结果,体现了人们的另一种拟题思维。
四、分角色朗读:
我们把元方与客人的对话读一遍。左边组读客人的话,后边组读元方的话,老师读旁白。
(一)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是义正严词。
师:非常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二)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人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友人为什么会羞愧?
生:元方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说服力,客人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没有,他头也没回就进自己家门去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友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元方:聪明,诚实,刚正不阿(入门不顾)
友人:不讲信用,无礼,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品悟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道理呢?点同学回答,引用名言来回答,在右边写上学生所说的名言,边说边写。要求学生抄在积累本上
有关诚信的名言:言不行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三)师:你对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先来举下手,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举手。
看来,大部分的同学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意见。
生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友人已经放下架子主动认错了,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友人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不对的,所以不应该原谅。
生3:我们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么样做,我们应该为他的元方的坦诚,率真而鼓掌!
师:我应该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大家一起给自己一次响亮的掌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元方的做法,符合了他年龄的特点,也反映出了他的坦诚,率真。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原谅友人,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吗?老师想用一句名言来表达:比陆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师:让我们带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课文再读一遍,一定要读出感情。
六、背诵课文:
这篇百来字的课文,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背下来呢?有没有信心,大声的告诉我。好,现在,我们全班一起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
七、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表明了诚信的重要。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摆正自己的立场,信守诺言,把诚信美德发扬光大,成为一个文明的好学生。
八、作业设计:
课文中的陈太丘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位友人某天遇见了陈太丘,他将对陈太丘说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字数要求一百字内。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9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讲故事,以宋庆龄小时候信守诺言的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1)听读课文,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1)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⑨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你背我诵: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1)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2)问题探究
①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例子: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成语:三令五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②太丘舍去
③下车引之④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讲诚信——懂礼貌言必信——行必果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0
一、情景导入(2分钟)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就认识很多这样的少年英雄。比如说砸缸救友的司马光,四岁学画的王冕,六岁称象的曹冲,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翻到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少年。[打开ppt](板书:陈太丘与友期)请跟着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二、检查预习(五分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打开ppt)[过渡: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就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请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打开ppt)
三、朗读课文,体味情感(十分钟)
(过渡: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现在就请大家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注意老师朗读的停顿与节奏。)
1、翻下ppt,老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完了,我就要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有没有认真听了。所以,现在角色互换,由你们把课文齐读一遍,我来当听众。(按下ppt)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学习齐读课文。
(老师:嗯,读得真整齐,声音也很洪亮,有点那种感觉了,但停顿还欠明显,如:客问元方。还有后面,友人便怒,发怒的友人,语气应该有点急,所以朗读时,语速要稍微快点。)
3、点读。(现在,哪位勇敢的同学,愿意再来给我们读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了。注意老师刚刚讲的几个细节处)(老师: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吧,大家给点掌声。停顿处处理得很到位,朗读很清晰。不过老师希望你下次朗读时声音再大声点
四、疏通文意,讲故事。
1,所谓“书读百变,其意自见”。我们已经把课文朗读了四遍,而且本文比较浅显易懂,同学们应该已经能大致翻译文章内容了。那现在你们还有没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或语句的意思不懂的,就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反馈,师生共同解答。)(三分钟)
3、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放ppt)(八分钟)
(1)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
4、分角色朗读(过渡: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一定读得更有感情了。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有味,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老师当叙述
者,女生扮演元方,男生扮演友人。)【一分钟】
五、整体感知课文(放ppt)
1、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过渡:读得真好,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呢?)板书:元方
(老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友人。)板书:友人。
2、(过渡:都说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哪些性格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探讨人物性格。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懂事,正直不阿,勇敢
六、合作探究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想要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放ppt
1、文中“君”“尊君”“家君”称谓在意思上有何不同?
2、本文结尾处“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3、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1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2
一、导入
1、同学们平时喜欢看故事书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期,就是约定。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
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
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同学们刚才自读的时候,能看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吗?有哪些字、词、句不太清楚、不太理解呢?提出来,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
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
4、字词梳理
三、品文研析
1、读了这篇短文,
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
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
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
四、课堂回眸
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
友人面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
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己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
一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三个正直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守信讲理的人,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这恐怕就是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收录在“方正门”的意图了。
2、这么涵义丰富的小文,不把它背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我们一起背背这个小故事把,老师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
七、反思
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字词积累与运用,通过分析三个人的语言、动作描写,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符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课堂总会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还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利用率能更高效。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己再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再多讲一些。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
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暂设5分钟左右)
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重新读一遍,男生、女生、教师合作,读旁白、元方、友人)
3、根据文章注释和工具书,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词圈出来,全班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拉;顾:回头看
4、请同学翻译全文。(暂定八分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后友人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自己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品句子,评人物
1、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离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学生集体回答)友人便怒
2、纵观整篇文章,在整个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吗?(不是)那么还有谁也怒了呢?(学生答)陈太丘、元方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谈谈他们分别是为什么怒?
友人:因陈太丘没有等他已经先离开而怒。
陈太丘:因友人没有按照约定准时赴约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仅失信而且还责骂自己的父亲而怒,或者说因友人不但无信而且无礼而怒。
3、友人怒后对着元方责骂他的.父亲,对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你是怎样看待的?
①我反对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就没有权利去责备别人;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在元方面前对陈太丘不尊重,这影响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没有信用而且没有礼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而且当子面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认得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和修养吗?
4、在你看来,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方正’相联系)
四、散思维,表立场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遗憾,陈太丘无声的抗议,元方因“入门不顾”而使知错就改的友人尴尬,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面对迟到的友人陈太丘应该怎样做呢?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应该怎样做呢?
①陈太丘应该等一会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张纸条让元方带给友人,让元方成为化解矛盾、传递友谊的使者。
③元方应该说话婉转些,接受友人的道歉。(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诵课文,悟哲理
1、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2、布置作业:做完《智慧大课堂》。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4
学生分析:
这篇言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言,培养他们学习言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在第一、第二两个单元中已经学过两篇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言知识。本将继续积累言的词语,学习翻译言的办法,调动学习言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意,理解课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背诵课,以写名言的形势加深学生对“守信”的感悟。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言,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打印的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发放学案,学生做预习。
一、导入新课:中华古诗是我国传统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之知,
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亲近古诗,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让我们徜徉在古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的.乐趣。
学习言老师推荐五字法:读、译、背、悟、写。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按这五字法进行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优缺点。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读,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提醒字音:不通否是通假字。联系以前学过的通假字:“项为之强”中“强”通“僵”,“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3、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还要明白课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课,疏通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明白但需要掌握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翻译言六字法。
翻译言的六字法:
留: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以抢答的形式作答。
重点词句:
期:约定至:到去:离开行:走舍:放弃乃:才委:丢下舍弃则:就,便,那么引:拉顾:回头看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3、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交流,敢于提问。)
4、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别的同学读的时候,自己可以想象课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5、找一名学生复述课,看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并计划为同学们开设礼仪课。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明确:
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发言提出一些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并总结一些解决字词的.方法和途径等,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法等。
1、多媒体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1)、与友期行:约定。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4)、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5)、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
6)、下车引之:拉。
7)、入门不顾:回头看。
8)、去后乃至:才。
3、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4、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5、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2、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三、质疑探究。
四、学习体会。
五、字词积累练习。
六、课后作业。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6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从古人身上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
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情境导入】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来,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是呀,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七岁让梨的孔融、智救友伴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陈元方。
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出示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生大声齐读
衔接:同学们朗读整齐洪亮,希望继续保持。
【初读课文】
正字音
划节奏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要求注意朗读停顿,人物的语气语调。
板书提示:不通否,读fu
2.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
(1)声音洪亮;
(2)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3)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3.注意人物的语气。(PPT展示)
a.客问元芳:“尊君在不?”(疑问语气)
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展示敬辞和谦辞PPT,提示尊称和谦称。
指导学生分角色演读,特别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再读课文】
解字词通句意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了解句意
2.重点字词
与友期行约定相委而去离开
太丘舍去舍弃入门不顾(回头)看
3.重点句子翻译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读课文】
析人物明事理
1.默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
2.我最喜欢(或不喜欢)————————,因为————————。(结合人物动作语言进行分析)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友人有什么优点?板书:
元方:明礼刚直不阿友人:无礼无信知错能改
3.从这两个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板书:信礼
【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该怎样做到“信”“礼”。
【课堂小结】
你掌握了哪些字词?
2.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课后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收集关于诚信、礼貌的名言警句,抄写到你的摘抄本上。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7
【教学目的】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人物的言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翻开书P132。
2、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并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用游戏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一下?能把作者的这些资料做成一张卡片吗?
3、作家知识卡片。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组织文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4、这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是六个字:“诵读,积累,运用。”
二、诵读
1、能齐读一遍吗?那就让我感受一下同学们是怎样度课文的。
2、本文在《世说新语》被编入“方正”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这是一种好品质。课文主要通过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告诉我们要诚信知礼。因此,我们要将文中人物的感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这种感情呢?抓住“语气,语调”。第一步先通过把握句子的停顿来读出语气语调。那起笔来,听录音,做上记号。
3、试齐读一遍。(提示速度要慢,要若无旁人的朗读)
4、如果是这样的文章,你们能准确断句吗?出示无标点的课文。点名再读。
5、光读出节奏还远远不够,我们更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⑴ 客人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提示关键的语气词:不、哉)
一处:询问,很客气。 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⑵ 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提示关键词:信、礼)
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 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
⑶ 男女生对话。男生客人,女生元方。
6、第三步学习什么呢?根据上下文读补出文章的省略成分。请看(先说第一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友)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下面请两位同学演读全文。读完后: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天呢?你们就是那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
三、积累
“诵读”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老师介绍的翻译古文的方法。
1、关键词积累。你能说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
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⑵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⑶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⑷ 相委而去。
⑸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⑹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走进)
⑺ 尊君在不。
⑻ 待君久不至(对别人的'尊称)(还学过哪些尊称──子)
⑼ 君与家君期日中
2、第二步是“辨析积累”。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的用,有时表现为“同形不同意义”,这叫做“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就做这样的活动,结合5、10、20课,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如:“对子骂父”、“子曰”的两个“子”,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先生”。找到后写在书上P132课文的下方。开始。
用这种方法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它的方法是两两相比,甚至更多。当然也可以找出词义相同的词。
3、翻译积累。对着课文用说话的方式将课文译成现代文。(开火车)(可略)
4、探究积累:
⑴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⑵ 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妙在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不失身份,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四、运用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⑴与虞人⑵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⑶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⑷之。
────────
【注解】
⑴ 魏文侯:战国是魏国国君。
⑵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⑶ 焉:哪里。
⑷ 罢:停止,取消。
1、解释加点的词含义:
⑴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⑵ 是日,饮酒乐,天雨
⑶ 乃往,身自罢之
⑷ 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身子罢之”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C、邑八景之一也 D、学而时习之
3、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言而有信 讲信用)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诵读,积累,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体味与研讨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谢谢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8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
3. 学生自由朗读
4. 齐读
三、疏通文意
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5.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1.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
2.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读背这段对话)
4. 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5.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6. (题目合适吗?)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全文。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19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
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⑴ 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⑵ 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⑶ 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无对文章进行评论?
既然作者未进行任何评价,那我们就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怒 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可提示,如:“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如何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错误?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2、《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积累有关成语、名句。
五、自由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2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情感目标: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中华民族守信、有礼等传统美德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语的积累
3.把握人物性格,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感悟守信、有礼等美德的现实意义,反思自身日常行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引趣
CAI课件:播放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成语故事——《道旁苦李》,展示七岁少年王戎的聪明;引出《世说新语》一书(教师出示实物书),简介此书作者、特点,并向学生推荐阅读;引起学生学习《世说新语》里同样也是表现七岁少年聪颖机智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的欲望
二、熟读悟趣
1.(听一听)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应注意读音的字词,清除字词障碍
2.(想一想)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课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人物?(语言描写)想一想人物的对话应该怎样读?
3.(试一试)学生找出人物对话的语句并随意模仿文中人物语气自由朗读文中人物对话
4.(品一品)CAI课件: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5.(读一读)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教师再次点拨、正音
三、探究解趣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学生提出好问题)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字、词、句等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课件显示本课重点文言词语,教师适当拓展,学生掌握并积累
期:约定 君:您,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委:舍弃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去:离开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4.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里的故事,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大意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课件显示的问题(大致与黑板上剩下的问题类似,均为理解性的问题)
课件显示:a.假如你是陈太丘,会先走吗?为什么?
b.元方共指出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d.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派代表选自己喜欢的问题发表看法
四、反思添趣
1.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学习课文后的感悟、收获、启示,并反思自己日常行为有无做到守信、有礼
2.课件显示教师赠送的有关守信、有礼的名言,学生诵读、默记
a、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b、青少年从小要培养有礼的良好习惯——约翰.克洛
五、背诵记趣
1.师生讨论背诵古文的方法
课件显示背诵方法:a.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b.抓关键句子背:客问元方→答曰
友人便怒→元方曰
c.按叙事线索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门外戏)……→引之(入门不顾)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背诵
3.学生按方法自由背诵全文
4.集体背诵全文
5.学生自荐背诵全文,检验是否活学活背
六、拓展生趣
1.课件显示教师推荐的其他聪明少年的故事题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故事推荐: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少年宰相甘罗……
2.课件显示读书笔记,引导学生课后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朗读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三、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3.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4.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5.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
6.“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7.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四人小组解答:问题3、4、8师指导生解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2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
(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⑴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⑵ 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⑶ 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
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
六、下课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2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乃、期、委、去、引、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教育学生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动作语言,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诚信是为人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做人讲诚信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通过这篇课文来领悟诚信。(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停顿、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读
(二)、疏通文意
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指导。
点拨:语句中词语“期、舍、乃、委、引、顾”
(三)、复述课文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师生点评。
板书(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三、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学生读文质疑,提出问题。
2.师生探究问题。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你还知道那些敬称、谦词?
(3)、文中有那些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投影显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这篇课文叙事简洁,语言精练,以小见大。文中友人无信无礼的行为从反面教育我们做人要诚信、懂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这种美德。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起因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经过父友——问——怒——非人哉
元方——答曰:无信无礼
结局父友: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做人要诚信懂礼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 24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 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3、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2、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4、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请一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课文。
(二)理解文意
1、快 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3、疏通文意后齐读课文。
(三)探究人物
1、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的故事?
2、除了他,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谁呢?
3、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请结合 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
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三、我来演一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内容;
2、熟读并背诵短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 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 争 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 进行思维,鼓励学生 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 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 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陈太丘与友期》精彩教案】相关文章:
《 司马光救友》教案08-20
精彩的马戏教案03-30
《精彩的马戏》教案10-31
喜洋洋和灰太狼教案03-17
试用期辞职申请书精彩05-08
与自然为友作文03-09
与地球为友作文03-01
与狗为友作文01-02
篮球为友作文03-31
阿姨,你太牛了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