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植物的繁殖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物的繁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的繁殖教案 1
植物的繁殖
1. 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 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 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茎繁殖
植物的繁殖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
2、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
2、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
3、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教学重点
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了植物常见的无性繁殖。
三、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无性繁殖的典型的`图片、嫁接、扦插过程的示意图、组织培养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殖的实例
教学内容:
1、有性生殖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教师活动:
1、创设情景: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产生新个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2、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3、帮助指导,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六、教学反思
学生课上表现热情,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表示课下要亲手“扦插“葡萄、月季植物,体验无性生殖在生活中的运用。
植物的繁殖教案 3
1.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繁殖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掌握植物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学会至少两种植物繁殖技术(如扦插、播种)。
2.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资料。
准备几种易于观察且适合实验操作的植物样本(例如:马铃薯、吊兰等)。
相关工具:剪刀、土壤、花盆、标签纸等。
介绍植物繁殖的相关书籍或在线资源链接。
3.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思考:“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哪些是植物?它们是如何生长出来的.?”激发学生兴趣。
新知讲解 (15分钟)
利用PPT等形式介绍植物繁殖的概念,区分无性繁殖(如分株、扦插)与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展示不同植物繁殖方式的实际案例,并简要说明每种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实践活动 (30分钟)
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体验:
选择一种植物进行扦插繁殖;
另选一种植物尝试播种繁殖。
每个小组记录下自己的实验步骤、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观察并记录接下来几天内植物的变化情况。
总结分享 (10分钟)
各小组汇报自己实验的结果,包括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老师点评,并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
鼓励学生回家继续观察所种植植物的成长状况,并定期拍照记录。
完成一篇关于“我眼中的植物繁殖”小论文,结合课堂学习和个人实践经历撰写。
5. 扩展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校园内的植物识别活动,让学生们认识更多种类的植物及其繁殖特点。
开设专题讲座,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做报告,加深学生对于植物科学的理解。
植物的繁殖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繁殖的主要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学生能够认识常见植物的繁殖器官和繁殖过程。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植物繁殖方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繁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方式及特点;常见植物的繁殖器官。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有性繁殖的过程;区分不同植物繁殖方式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植物繁殖的视频资料、各种植物的标本、实验材料(如种子、插条、块茎等)。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植物繁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植物图片,如花朵盛开的桃树、挂满果实的苹果树等,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产生后代,延续生命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繁殖。
讲授新知(20分钟)
播放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有性繁殖的过程。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豌豆、玉米等植物为例,讲解有性繁殖的特点。
展示一些通过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等方式繁殖的植物图片,如月季、桂花、草莓等。讲解无性繁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插条、块茎等实验材料,了解无性繁殖的操作方法和优点。
合作探究(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繁殖过程、遗传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的繁殖方式进行实验,如扦插月季、播种豌豆等。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总结提升(5分钟)
请学生分享实验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探究植物的繁殖现象。
布置作业(课外)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种植物的繁殖过程,并记录下来。
查阅资料,了解一些珍稀植物的繁殖方式和保护措施。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植物的繁殖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
让幼儿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
培养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植物的种子或者幼苗(可选)。
铲子和水壶。
纸杯或其他小容器。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老师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幼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根茎生长、叶子长大等。
引入繁殖方式(5分钟)
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资料向幼儿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离根繁殖(一种无性繁殖方式,类似于分株)等。让幼儿理解不同的植物会选择不同的.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实践活动(15分钟)
在课堂上展示种子,让幼儿观察种子的外观,知道种子是植物的“宝宝”。
给每个幼儿提供一个纸杯或小容器、土壤和水壶。引导幼儿用铲子从土壤中挖一个小洞,把种子放进去,然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鼓励幼儿每天观察和照顾自己的种子,并记录生长的变化。
小结(5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如“植物是怎样生长起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让植物繁殖?”等。
延伸活动(15分钟)
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每天观察并画出不同阶段的图画。
踩点游戏:将不同的植物繁殖方式写在纸上,贴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幼儿按照所贴的方式去站在相应的位置,加深记忆。
让幼儿带回家自己种植的植物种子,要求他们在家中正确照顾和观察种子的生长状况,并在第二天课堂上分享经验。
结束(5分钟)
与幼儿一起回顾并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鼓励幼儿在家和周围环境中观察更多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关注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植物的繁殖过程,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延伸活动中,通过游戏和分享经验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学习成果。
【植物的繁殖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植物教案11-05
植物的生长教案05-18
植物的身体大班教案03-25
《奇异的植物世界》教案04-01
大班植物的身体教案03-26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07-26
植物的生长教案15篇【经典】07-28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10-24
大班社会认识植物的美教案09-05
植物妈妈有办法的优秀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