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轴对称教学教案

时间:2021-03-10 18:24:29 教案 我要投稿

轴对称教学教案

  轴对称学案

轴对称教学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 的应用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交流、练习

  三、合作探究(同学合作,教师引导)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2)等腰三角形 、 、 互相重合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 三角形,即

  叫等边三角形。

  3、思考:

  (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就是等边三角形?

  (3) 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归纳: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四、精讲精练

  精讲:

  例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

  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例2、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 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

  图形,找出图中所有 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精练:

  教材P54练习第1、2题(完成于书 上)

  五、堂小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

  六、作业

  1、如图,△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BE=DC

  2、如 图,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N交AC于D,求∠DBC的度数 。

  教后反思:在新知识学习时, 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和等腰三角形对 称轴的条数这两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的不 同见解或不成熟的看法的争 论得到强化。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问题,能够更好地进行题目的变化,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感受研究方法的不变,几何量关系的不变;更好地揭示了图形中的旋转变化,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等腰梯形的判定

  内容 等腰梯形的判定课型新授 课时执教

  目标1、通过探究深入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通过例题的教学了解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

  3、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进一步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深入理解等 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 定定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 仪,胶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问题:在前面,我们已学过等腰梯形的一些性质,请同学们说一说等腰梯形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 老师同时板书:

  1 、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你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这些性质吗?观察后,先自主探究,再合作 交流,看谁说得最多。

  回忆逻辑推理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1、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1)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老师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AB=DC

  求证 :∠ABC=∠DCB,∠BAD=∠CDA

  证法(一) 平移一腰,构造等腰三角形

  (二)作高构造全等三角形。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生仿(1)解题略。

  2、研究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先引导学生根据命题与逆命题的关系 说出两个判定定理,并分组进行证明。 读题,弄清题设与结论,分析如何写 出已知、求证,自 主探究证明的思路后再与其它学生合作交流,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思想。

  仿照上一定理的证明过程,独立完成。并归纳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三)应用与拓展题组一、

  给出下面 命题:

  (1)有两个角 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有两条边相等 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等腰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底边。

  其中正确的命题共有( )个。

  题组二、

  在等腰梯形ABCD中,DC∥AB,

  AD=BC,对角线AC┻BD于点O,若DC=3cm, AB=8cm,求梯形的高。独立思考后抢答。

  合作交流,共同研究辅助线作法。

  (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各抒己见。

  (五)板书设计课题:等腰梯形

  性质定理 例题:

  判定定理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M

  课题11.1全等三角形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请同学们类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仔细阅读课本中“全等”符号表示的要求.

  Ⅱ.导入新课

  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ABC≌△DEF,△ABC≌△DBC,△ABC≌△AED.(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问题:△OCA≌△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

  将△OCA翻折可以使△OCA与△OBD重合.因为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所以C和B重合,A和D重合.

  ∠C=∠B;∠A=∠D;∠AOC=∠DOB.AC=DB;OA=OD;OC=OB.

  :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解:对应角为∠BAE和∠CAD.

  对应边为AB与AC、AE与AD、BE与CD.

  [例3]已知如图△ABC≌△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由学生讨论完成)

  借鉴例2的方法,可以发现∠A=∠A,在两个三角形中∠A的对边分别是BC和DE,所以BC和DE是一组对应边.而AB与AE显然不重合,所以AB与AD是一组对应边,剩下的AC与AE自然是一组对应边了.再根据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可得∠B与∠D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所以说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做法二:沿A与BC、DE交点O的连线将△ABC翻折180°后,它正好和△ADE重合.这时就可找到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Ⅲ.课堂练习课本练习1.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利用性质可以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也是这节课大家要重点掌握的.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Ⅴ.作业

  课本习题1

  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课题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创新求精的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

  已知△ABC≌△A′B′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图中相等的边是:AB=A′B、BC=B′C′、AC=A′C.

  相等的角是:∠A=∠A′、∠B=∠B′、∠C=∠C′.

  展示课作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怎样画?

  (可以先量出三角形纸片的各边长和各个角的度数,再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角分别和已知的三角形纸片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样作出的三角形一定与已知的三角形纸片全等).

  这是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来作图.那么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Ⅱ.导入新课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

  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

  ③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6cm.

  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出示结果作补充交流.

  结果展示:

  1.只给定一条边时:

  只给定一个角时:

  2.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

  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

  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

  归纳:有四种可能.即: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有一边.

  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三内角不能保证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cm、8cm、10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

  1.作图方法:

  先画一线段AB,使得AB=6cm,再分别以A、B为圆心,8cm、10cm为半径画弧,两弧交点记作C,连结线段AC、BC,就可以得到三角形ABC,使得它们的边长分别为AB=6cm,AC=8cm,BC=10cm.

  2.以小组为单位,把剪下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都能够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3.特殊的三角形有这样的规律,要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根据前面作法,同样可以作出一个三角形A′B′C′,使AB=A′B′、AC=A′C′、BC=B′C′.将△A′B′C′剪下,发现两三角形重合.这反映了一个规律: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所以“SSS”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请看例题.

  [例]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结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BD≌△ACD.

  [分析]要证△ABD≌△ACD,可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因为D是BC的中点

  所以BD=DC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

  生活实践的有关知识:用三根木条钉成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而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它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日常生活中常利用三角形做支架.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屋顶的人字梁、大桥钢架、索道支架等.

  Ⅲ.随堂练习

  如图,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FB.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分式方程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 导学稿

  课 题分式方程(1)课 型预习课执笔人

  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级部审核讲学时间第 周第 讲学稿

  教师寄语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解的检验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重点(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难点检验分式方程解的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 分式方程解法.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

  一、前置自学(自学课本26-29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分式方程的定义.

  ( )叫分式方程.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是( ).

  2、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3、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 ),基本方法是去分母( ).而正是这一步有可能使方程产生增根.

  二、合作探究

  解方程:

  (1) (2)

  通过解上面两方程(1)、(2),特别是通过检验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

  (1)为什么要检验根?

  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 ( ),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 ).对于原分式方程的解来说,必须要求使方程中各分式的分母的值均( ),但变形后得到的整式方程则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所得整式方程的某个根,使原分式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也就是说使变形时所乘的整式(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它就不适合原方程,则不是原方程的解,是( )。

  (2)验根 的方法

  一般的,解分式方 程 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有可能使原方程中分母为0,因此应如下检验:(

  三、拓展提升

  1、 解方程

  2、解方程

  四、当堂反馈

  1.在下列方程中,关于 的分式方 程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 关于x的方程 的根为x=1,则a应取值( )

  A.1B. 3 C.-1D.-3

  3.方程 的根是( )

  A. =1 B. =-1 C. = D. =2

  4. .解下列方程

  (1) (2)

  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自主学习: 合作与交流: 书写: 综合:

  有条件的分式的化简与求值

  给出一定的条件,在此条件下求分式的值称为有条件的分式求值.而分式的化简与求值是紧密相 连的,求值之前必须先化简,化简的目的是为了求值,先化筒后求值是解有条件的分式的化简与求值的基本策略.

  解有条件的分式化简与求值问题时,既要瞄准目标. 又要抓住条件,既要根据目标变换条件.又要依据条件来调整目标,除了要用到整式化简求值的知识方法外,还常常用到如下技巧:

  1.恰当引入参数;

  2.取倒数或利用倒数关系;

  3.拆项变形或拆分变形;

  4.整体代入;

  5.利用比例性质等.

  例题求解

  【例1】若 ,则 的值是 .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 引入参数,利用参数寻找a、b、c、d的关系.

  注:解数学题是运用巳知条件去探求未知结论 的一个过程.如何运用已知条件是解题顺畅的重要前提,对巳知条件的运用有下列途径:

  (1)直接运用条件;

  (2) 变形运用条件;

  (3) 综合运用条件;

  (4)挖掘隐含条件.

  在解某些含多个字母的代数式问题时,如果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不明显,为了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则可考虑引入一个参数,参数的引入,可起到沟通变元、消元的功能.

  【例2】如果 , ,那么 等于( )

  A.1 B.2 C.3 D.4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武汉选拔赛)

  思路点拨 把c、a用b的代效式表示.

  【例3】已知 , , ,求代数式 的值. (北京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 直接通分,显然较繁,由x+y+z=2,得z=2-x-y,x=2-y-z,z=2-x-y,从变形分母入手.

  【例4】不等于0的三个数a、b、c满足 ,求证a、b、c中至少有两个互为相反数.(天津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 要证a、b、c中至少有两个互为相反数,即要证明(a+b)(b+c)(c+a)=0,使证明的目标更加明确.

  【例5】 (1)已知实数a满足a2-a-1=0 ,求 的值.

  河北省竞赛题)

  (2)汜知 ,求 的值.

  (“北京数学科普日”攻擂赛试题)

  思路点拨 (1)由条件得a2=a+1, ,通过不断平方,把原式用较低的多项式表 示是解题的关键.(2)已知条件是 、 、 三个数的乘积,探求这三个数的和与这三个数的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 + + 的值是解本例的关键.

  学历训练

  1.已知 ,那么 = .

  (淄博市中考题)

  2.已知 ,则 = .

  3.若a、b、c满足a+b +c=0,abc>0,且 ,y= ,则 = . (“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

  4.已知 ,则 = .

  ( “五羊杯”竞赛题)

  5.已知a、b、c、d都是正数,且 ,给出下列4个不等式:① ;② ;③ ;④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 ①④ C.②④ D.②③

  (山东省竞赛题)

  6.设a、b、c是三个互不相同的正数,如果 ,那么( )

  A. 3b=2c B.3a=2b C.2b=c D.2a=b

  (“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

  7.若4x?3y一6z=0,x+2y-7z=0(xyz≠0),则代数式 的值等于( ).

  A. C.-15 D. -13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题)

  8.设轮船在静水中速度为 ,该船在流水(速度为 < )中从上游A驶往下游B,再返回A,所用时间为T,假设 =0 ,即河流改为静水,该船从A至B再返回B,所用时间为t, 则( )

  A.T=t B.Tt D.不能确定T、t 的大小关系

  9.(1)化简,求值: ,其中 满足 ;

  (山西省中考题)

  (2)设 ,求 的值.

  10.已知 ,其中x、y、z互不相等,求证:x2y2z2=1.

  11.若 ,且 ,则 = .

  12.已知a、b、c满足 , ,那么 a+b+c的值为 .

  13.已知 , , ,则x的值为 .

  14.已知x、y、z满足 , , ,则xyz的值为 .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题)

  15.设a、b、c满足abc≠0,且 ,则 的值为

  A.-1 B.1 C.2 D.3 (2003年南通市中考题)

  16.已知abc=1,a+b+c=2, ,则 的值为( )

  A.-1 B. C.2 D.

  (大原市竞赛题)

  17.已知?列数 、 、 、 、 、 、 ,且 =8, =5832, ,则 为( )

  A.648 B. 832 C.1168 D.1944

  18.已知 ,则代数式 的值为( )

  A.1996 B.1997 C.1998 D.1999

  19.(1)已知 ,求 的值;

  (2)已知x、y、z满足 ,求代 数式 的值.

  (北京市竞赛题)

  20.设a、b、c满足 ,求证:当n为奇数时, (波兰竞赛题)

  21.已知 ,且 ,求x的值.

  (上海市高中理科班招生试题)

  22.某企业有9个生产车间,现在每个车间原有的成品一样多,每个车间每天生产的成品也一样多,有A,B两组检验员,其中A组有8名检验员,他们先用2天将第一、第二两个车间的所有成品(指原有的和后来生产的)检验完毕后,再检验第三、四两个车间 的所有成品,又用去了3天时间,同时,用这5天时间,B组检验员也检验完余下的5个车间的所有成品.如果每个检验员的检验速度一样快,每个车间原有的成品为a件,每个车间每天生产b件成品.

  分式的乘除

  M

  课题:16.2.1分式的乘除1

  时间: 案序: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重点: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观察下列运算:

  猜一猜 与同伴交流。

  活动2 合作探究

  请写出分数的乘除法法则:

  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吗?

  乘法法则:

  除法法则:

  用式子表示为:

  活动3 知识应用

  1、计算:(1) (2)

  2、计算:(1) (2)

  3、12页例3

  活动4 巩固练习

  13页 练习1,2,3

  活动5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法则,要根据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活动6.自主检测

  教后反思:

  课题:16.2.1分式的乘除2 时间: 案序:

  知识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及混合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计算)

  活动2 合作探究

  3、计算: 总结混合运算法则:

  活动3 知识应用

  计算(1) (2)

  活动4 巩固练习

  1、15页练习1

  2、计算:(1) (2)

  (3) (4)

  活动5 小结:

  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把分式乘除法统一成乘法再算,每一步注意符号的确定,最后要化成最简分式。

  活动6.自主检测

  教后反思:

  课题:16.2.1分式的乘除3 时间: 案序: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类比分数的乘方,经历探究分式乘方的过程,掌握分式乘方的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分式乘法的法则,计算

  活动2 合作探究

  归纳:

  活动3 知识应用

  1、计算:(1) (2)

  活动4 巩固练习

  1、(1) (2) (3)

  2、15页练习2

  活动5 小结:

  学习了分式的乘方法则,结合已有的知识能熟练进行分式的乘、除、及混合运算的的计算。

  活动6.自主检测

  教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沪科版)

  题:第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 平面上点的坐标(1)

  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体会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够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学习难点:

  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学前准备

  1.数轴: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叫做数轴

  数轴上的点与______是一一对应..

  2.如图是某班教室学生座位的平面图,请描述小明和王健同学座位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想一想:怎样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

  3. 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 、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习惯上取向 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 或 ,取向 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

  4.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

  (1)以P(-2,3)为例,表示方法为:

  P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 ,P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 ,

  P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记作P(-2,3)

  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2)写出点A、B、C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点:G(0,1),H(1,0)(注意区别)

  思考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___,____),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横轴上的点坐标为(___,___) , (___,____) (___,___)

  纵轴上的点坐标为(__,___)

  注意: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5.象限:(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坐标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分别叫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练一练:

  1.点A(-3,2)在第_______象限,点D(-3,-2)在第_______象限,点C( 3, 2) 在第______象限,点D(-3,-2)在第_______象限,点E(0,2)在______轴上, 点F( 2, 0) 在______轴上.

  2.若点的坐标是(a,b),且a>0,b<0,则点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活动

  (一)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例1:把图中A、B、C、D、E、F各点对应的坐标填入下表:

  点横坐标纵坐标坐 标

  A42(4,2)

  B

  C

  D

  E

  F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出下列各点:

  A(3,4), B(3,-2),

  C(-1,-4), D(-2,2),

  E(2,0), F(0,-3)

  (二)独立思考巩固升华

  填空:

  坐标

  点的位置横 坐 标纵 坐 标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X轴上 正半轴

  负半轴

  正半轴

  Y轴上 负半轴

  原 点

  三、自我测试

  1.如图1所示,点A的坐标是 ( )

   A.(3,2);B.(3,3); C.(3,-3); D.(-3,-3)

  2.如图1所示,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负数的点是 (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3.如图1所示,坐标是(-2,2)的点是 ( )

   A.点A B.点B C.点C D.点D

  4.已知点(a,b),当a>0,b>0时,在第_____象限;当a____,b_____时, 在第二象限;当a_____,b______时,在第四象限;当a<0,b<0时,在第_____象限.

  四、应用与拓展

  1.如果│3x-13y+16│+│x+3y-2│=0,那么点P(x,y)在第几象限?点Q(x+1,y-1)在坐标平面内的什么位置?

  五、反思与修正

【轴对称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05-10

关于《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05-01

轴对称知识点总结11-29

秋游教学教案09-29

《我喜欢》教学教案08-23

《运动会》教学教案08-30

《短歌行》教学教案02-16

语言教学中班教案11-02

剪纸教学教案5篇07-25

剪纸教学教案三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