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1
一、 教学要求:
1、 通过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 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3、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用“沉着”、“鼓励”造句。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第二段内容,学习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三、 教具准备:
投影片。
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生字词,读熟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你会选择什么?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生死关头却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音、形、义
(音)坠、械、吻
(形)翼、螺、坠、衡、械、吻
(义)平稳—稳,稳固,平稳。
下坠—坠,落。往下落。
平衡—衡,平,不倾斜。
口吻—吻,嘴唇。口气。
2、 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 读熟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 同桌互读互查。
3、 自由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 自读自查。
四、 给课文分段。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默读,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讲的是谁,什么事?)
第一自然段:周恩来从延安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除工作人员还有小扬眉。
第二自然段:飞机遇险,大家背好降落伞包,准备跳伞。
第三自然段: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扬眉,并鼓励她。
第四自然段:周恩来坚决不要大家让给他的伞包。
第五自然段:飞机脱险向前飞去。
3、 用先找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 集体讨论分段结果。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归纳第二段段意。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二、 学习第二段。
1、 第二自然段。
①、 默读第二自然段,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说说每层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层:1、2句。飞机又快又平稳地在积雪山峰的上空飞行。
第二层;3~6句。飞机遇到强烈的寒流,情况十分严重。
第三层:7句。机长命令大家背好降落伞包,准备跳伞。
②、 这三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一层是主要的,为什么?
(第一层对飞机下面的地形作必要的'交待,这是第二层飞机遇到寒流出现险情的原因;正因为飞机遇到了险情,情况十分严重,才有第三层机长命令大家背好降落伞包,准备跳伞。第二、三层是主要的。因为这是下文小扬眉哭,周恩来同志让伞包的原因。)
③、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体会到什么?
(情况十分严重:都结了冰,越结越厚,机身蒙上厚厚的冰甲,不断往下坠,失去平衡,眼看要撞到山尖。)一场机毁人亡的灾难就要发生。
④、 有语气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 第三自然段。
就在大家背伞包的时候传来小扬眉的哭声,听到哭声,周恩来同志是怎样做的?
①、 默读第三自然段,周恩来同志是怎样做的?说明什么?
(立刻站起来,摇摆不定地机舱一头几步跨到,马上解下,鼓励。可以看到在生命安危的关键时刻,周恩来同志把生的希望让给了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他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②、 有语气地朗读。
③、 回顾段的主要内容。
3、 第四自然段。
①、 自由体会读第四自然段。
②、 指名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命令的口吻”说明非常坚决,要求大家按他说的办。“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说明周恩来同志一心为他人着想,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了。)
③、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 指导学生归纳全段的段落大意。
①、 看二、三、四段的板书,从课文记叙的事件和作者写文的目的来看,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主要的?用红笔划出来。
②、 组织讨论,试着归纳段落大意。
③、 指名读2、3、4自然段的段意和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对照体会本课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④、 出示投影,齐读段落大意。
(飞机遇险时,周恩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坚决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小扬眉。
三、 总结本课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1、 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主要人物是谁,哪一方面是主要的,主要讲什么事。)
3、 分清主次,抓住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作业:背诵第二自然段,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完成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情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
2、 自己背诵。
3、 同桌互背互检。
4、 指名背诵。
二、 造句。
1、 了解词语的意思。
沉着—镇定不慌不忙。
鼓励—激发勉励。
2、 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的。
3、 造句。
4、 范句:
沉着—王二小遇到日本鬼子毫不害怕,沉着的把他们带进了我军的包围圈。
鼓励—大家的赞扬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听了老师的鼓励,我为大家服务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 挑反义词。
1、 反复读句子,体会句子中哪些词是意思相反的。
2、 挑出来读一读,检查一下是不是反义词。
四、 照样子缩写句子。
1、 读样子,体会缩写了什么,怎样缩写。
2、 自己试着缩写句子。
3、 集体讨论。
儿童城是(孩子们的)乐园。
官员们在(政府大楼里紧张地工作着。
提示:缩写时,要把修饰语后的“的”去掉,缩句后要读一读,看是否通顺。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惹、僵”等8个一类生字;会认“恩、派”等9个二类生字。
2、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课文。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课文,体会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联系上一课文,真情导入。
在《平分生命》中,我们听到了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因为他们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妹。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中,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生死关头,选择了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一个降落伞包》。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学生指出预习时发现的字词难点,重点学习。如:
(1)读准字音:皖wǎn搏bó
(2)辨清字形:僵jiānɡ缓huǎn
(3)多音字:挣
三、熟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查。
3、自由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将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为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在飞机遇险时,周恩来同志将伞包让给小扬眉的感人故事。可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遇险前、遇险时和脱险后三个部分。)
四、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并掌握“宴、览、副、舱、险、秒、恩”等生字,理解“宴会、浏览、副手、机舱、危险、秒表、恩情”等词语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并运用在口头与书面表达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提升文本赏析与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初读感知—精读品悟—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与精神。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细节表达自己的见解。
3.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飞机遇险场景图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周恩来总理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激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2. 感悟“舍己为人”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种品质,学会关爱他人、勇于担当。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清故事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总理在飞机遇险时的言行举止。
2. 学习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周恩来总理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二)教学难点
1.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在当时的危急情境下,周恩来总理让出降落伞包这一行为的伟大意义。
2. 引导学生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真正理解并践行“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解析、飞机遇险场景图片、周恩来总理相关历史资料、课文朗读音频等;准备生字卡片、降落伞包的简易模型(或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搜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小故事,初步了解其生平与品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 展示降落伞包图片(或简易模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答“降落伞包是飞机遇险时帮助人安全降落的工具,关乎生命安全”)
2. 播放一段飞机遇到气流颠簸的模拟音频,配合文字描述:“想象一下,如果你乘坐的飞机突然遇到强烈气流,机身剧烈摇晃,随时可能出现危险,此时每个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胁,而降落伞包数量有限,你会怎么做?”
3. 引入课题:“在几十年前,周恩来总理就遇到过这样的危急情况,他做出了令人动容的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一个降落伞包》,看看周总理在危急时刻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字词学习: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朗读“宴、览、副、舱、险、秒、恩”等生字,纠正读音(如“宴”读yàn,不读yè;“舱”读cāng,不读chāng)。
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宴会”“浏览”“危险”等词,如“危险”可联系课文中“飞机遇到强烈气流,机身剧烈颠簸”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危险”的程度。
开展“词语接龙”游戏:以“恩情”开头,让学生接出相关词语(如“恩情—情深—深入—入手”),巩固词语记忆。
3. 梳理脉络: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周恩来总理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梳理)
师生共同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总理乘坐飞机去重庆,途中飞机遇到强烈气流,情况危急,降落伞包数量不足,总理坚决把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了小扬眉,展现了高尚的品质。
(三)精读品悟,体会精神(20分钟)
1. 聚焦“危急情境”,感受紧张氛围:
指名朗读课文中描写飞机遇险的段落(如“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没过多久,飞机遇到了一股强烈的气流,机身突然剧烈颠簸起来。”),提问:“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引导学生找出“强烈气流”“剧烈颠簸”等词)
播放飞机遇险场景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机舱内紧张、危险的氛围。
2. 分析人物言行,感悟高尚品质:
提问:“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周恩来总理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总理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总理语言的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言行体现了总理怎样的品质。”
小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
动作描写:“周恩来总理马上站起来,大声喊道:‘不要慌!大家都不要慌!’他一边说,一边解开自己的降落伞包,递给小扬眉。”
引导学生分析:“‘马上站起来’‘大声喊道’体现了总理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能快速安抚大家的情绪;‘解开’‘递给’这两个动作,毫不犹豫,展现了总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果断与无私。”
语言描写:“总理笑着说:‘孩子,不要怕,叔叔的降落伞包给你用。’”
引导学生体会:“‘笑着说’体现了总理在危险面前的从容,‘叔叔的降落伞包给你用’一句简单的话,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毫无私心,展现了舍己为人的精神。”
角色扮演: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周恩来总理和小扬眉,还原总理递降落伞包的场景,其他同学观察扮演者的神态、动作,进一步感受总理的高尚品质。
3. 结合背景,深化理解:
补充历史背景:“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总理肩负着领导革命的重要使命,他的生命关乎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但在危急时刻,他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份与责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安全,这种选择更加体现了他的伟大。”
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小扬眉,收到总理的降落伞包,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机舱里的其他乘客,看到这一幕,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一步体会总理行为的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践行精神(7分钟)
1. 分享故事:“同学们,课前你们搜集了周恩来总理的小故事,谁愿意分享一下,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总理?”(指名学生分享,如总理关心群众生活、勤俭节约等故事)
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周总理一样舍己为人的人,比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火灾中逆行的消防员、帮助他人的志愿者。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请大家说一说。”
3. 情感升华:“这些人虽然身份不同、所处环境不同,但都拥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在生活中,我们帮同学解决难题、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分享自己的物品,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希望同学们能以周总理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学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五)课堂小结(3分钟)
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降落伞包》,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周恩来总理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的言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无私、什么是担当。”
2. 齐读课文:“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朗读中。”(全班齐读课文,加深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1. 摘抄课文中描写周恩来总理言行的句子,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写下感受(不少于100字)。
2. 以“我心中的周恩来总理”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故事,表达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3. 与家人分享《一个降落伞包》的故事,和家人讨论“舍己为人”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七、板书设计
《一个降落伞包》
一、情境导入
降落伞包—生命安全
二、初读感知
起因:飞机遇气流,情况危急
经过:总理解包,递给小扬眉
结果:展现舍己为人品质
三、精读品悟
动作:马上站、大声喊、解开、递给—沉着、无私
语言:“不要慌”“给你用”—关爱、舍己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基础层(全体学生)
1. 认识“宴、览、副”等7个生字,会写其中5个,理解“宴会、机舱、危险”等基础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用“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概括主要内容。
3. 初步感知周恩来总理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提高层(中等及以上学生)
1. 熟练掌握所有生字词,能运用“恩情、浏览”等词造句。
2. 理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准确分析人物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
3. 深入体会总理在危急时刻的沉着与无私,能用自己的话阐述“舍己为人”的含义。
(三)拓展层(优秀学生)
1. 对比文中不同人物的表现,分析环境描写对凸显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
2.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总理行为的历史意义,撰写简短感悟。
3. 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践行舍己为人精神”的小活动方案。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分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品质;根据学情差异设计不同学习任务。
2. 难点:帮助基础层学生突破概括能力瓶颈,引导拓展层学生深化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分层任务法、小组互助法、个别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降落伞包实物图,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在危险时刻,它意味着什么?”引发全体学生思考,再引出课文:“周恩来总理曾在飞机遇险时,对降落伞包做出了令人感动的选择。”
(二)初读感知(12分钟)
1. 基础层: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
2. 提高层:边读边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尝试用简洁语言概括内容。
3. 拓展层: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和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初步分析其作用。
4. 集体反馈:基础层学生认读生字,提高层学生分享内容概括,拓展层学生简要分享语句分析,教师针对性点评。
(三)精读品悟(20分钟)
1. 分层任务:
基础层:找出描写飞机遇险和总理递伞包的句子,跟着老师朗读,说说读时的感受。
提高层:小组合作,分析“马上站起来”“大声喊”“解开”“递给”等动作,以及“不要慌”“给你用”等语言,讨论体现总理的什么品质。
拓展层:结合抗日战争背景,思考“总理为何优先让伞包给孩子”,对比机舱内其他人可能的反应,分析环境描写对凸显总理品质的作用。
2. 成果展示:各层次学生代表分享,教师对基础层鼓励为主,对提高层补充完善,对拓展层深化引导。
(四)拓展与作业(8分钟)
1. 拓展活动:基础层学生看图复述故事,提高层学生分角色朗读,拓展层学生设计“班级互助小行动”方案。
2. 分层作业:
基础层: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3遍。
提高层:摘抄总理言行句子,写50字感受。
拓展层:撰写200字“总理行为的启示”,并尝试组织一次小型班级互助活动。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2.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描写凸显品质的写作方法。
3. 能运用所学写作方法,仿写片段或短文。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悟写法、仿说练习、仿写创作”的流程,逐步提升表达能力。
2. 采用范例分析、小组讨论、成果互评等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总理舍己为人精神,培养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人物言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完成仿写练习。
2. 难点:仿写时能通过具体言行凸显人物品质,做到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三、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法、范例分析法、互评修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哪个场景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引出对人物言行的关注,导入新课。
(二)读悟写法(15分钟)
1. 找出关键段落: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总理在危急时刻言行的`段落,教师指名朗读。
2. 分析写法:
动作描写:“马上站起来”“解开”“递给”等词语,体现总理的果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去掉这些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语言描写:“不要慌!大家都不要慌!”“孩子,不要怕,叔叔的降落伞包给你用”,体会语言中的安抚与关爱,分析语言如何凸显品质。
3. 总结写法:通过具体、准确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能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品质更突出。
(三)仿说与仿写(20分钟)
1. 仿说练习:
情境创设:“同学摔倒时,班长的反应”“妈妈看到你生病时的表现”。
学生口头描述:要求包含具体动作和语言,小组内互相点评,教师选取优秀案例全班分享。
2. 仿写练习:
选择上述情境之一,或自己生活中体现“关爱、帮助”的场景,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凸显人物品质。
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参考(如“______(人物)______(动作),说:‘______’(语言),我感受到______”)。
(四)互评与总结(5分钟)
1. 互评修改:同桌交换片段,按照“是否有具体言行描写”“是否凸显人物品质”两个标准打分,提出修改建议。
2. 总结:教师展示优秀仿写片段,总结写作要点,鼓励学生在今后写作中多运用言行描写。
3. 作业:修改仿写片段,将其拓展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自拟。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2. 结合历史学科,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背景;结合科学学科,知道降落伞的基本原理。
3. 提升跨学科整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开展“语文+历史+科学”的跨学科活动,通过资料分享、实验模拟等方式学习。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化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培养用多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结合历史、科学知识理解课文;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2. 难点:避免学科知识割裂,让跨学科学习服务于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跨学科融合法、实验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6分钟)
1. 科学导入:教师演示简易降落伞模型(用手帕、绳子、重物制作),让学生观察降落过程,提问:“降落伞为什么能让人安全降落?”引出科学知识。
2. 历史衔接:“在抗日战争时期,飞机和降落伞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与救生设备,当时周恩来总理乘坐飞机时,就遇到了危险。”自然导入课文。
(二)学科融合学习(24分钟)
1. 语文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找出描写总理言行的句子,初步体会品质。
2. 历史补充:
教师展示抗日战争时期飞机、降落伞的历史图片,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946年,周恩来总理从延安飞往重庆,参与国共谈判,飞机途中遇险,当时的降落伞数量有限,且设备不如现在先进。”
小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你觉得总理让出伞包的行为更显伟大吗?为什么?”
3. 科学拓展:
教师讲解降落伞的基本原理:“利用空气阻力,减缓下降速度,保障人员安全。”
学生分组制作简易降落伞模型(提前准备材料),模拟降落过程,感受其作用,进一步理解“降落伞包关乎生命安全”,从而更体会总理让伞包的'无私。
(三)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通过语文、历史、科学的学习,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了课文故事和总理的伟大,今后看待问题也可以尝试多视角。”
2. 作业:
撰写“跨学科学习心得”,说说从历史、科学角度学习后,对课文有了哪些新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改进自己制作的简易降落伞模型,下次课展示。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字词,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通过细节描写,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舍己为人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情感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化对精神内涵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树立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2. 难点:引导学生将对精神的理解转化为内在的情感认同与行动意识。
三、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角色扮演法、情感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情感(5分钟)
播放飞机颠簸的.音效,配合教师语言描述:“同学们,现在我们仿佛置身于1946年那架遇险的飞机上,机身剧烈摇晃,耳边是嘈杂的声响,每个人都面临生命危险,这时你会是什么心情?”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危急情境,激发情感投入。
(二)精读细节,体会情感(20分钟)
1. 情感朗读:
指名朗读描写飞机遇险的段落,要求读出紧张、危急的氛围;全班齐读,教师指导语气、语速的把握。
朗读描写总理言行的段落,引导学生思考:“读总理的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沉着、温和)为什么?”通过朗读,体会总理的冷静与关爱。
2. 角色扮演:
选取学生分别扮演周恩来总理、小扬眉、机舱内其他乘客。
还原“总理递伞包”场景,要求扮演者结合课文细节,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展现人物情感(如总理的从容、小扬眉的感动)。
其他学生观察点评:“从扮演者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联系生活,深化感悟(10分钟)
1. 分享交流:“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总理一样关爱他人、无私帮助别人的人或事?当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分享,教师引导体会“舍己为人”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2. 情感升华:“总理的行为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是惊天动地,而是在危急时刻为他人着想。今后,当身边人需要帮助时,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将精神感悟转化为行动意愿。
(四)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背诵描写总理言行的段落,录制音频分享给家人。
2. 写一封“致周恩来总理的信”,表达自己的崇敬与感悟(不少于250字)。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自主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2. 通过自主探究,分析人物品质,理解课文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成果展示”的流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深化对革命先辈精神的`理解与崇敬。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设计合理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 难点:避免教师过度干预,让学生真正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问题导向法、成果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5分钟)
1. 教师出示核心探究问题:
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飞机遇险时情况危急?
周恩来总理的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 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带着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18分钟)
1. 自主阅读:学生默读课文,针对探究问题,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信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记录自己的疑问。
2. 小组交流:
小组内成员依次分享对每个问题的看法,结合文中语句说明理由。
针对小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疑问,共同讨论;仍无法解决的,记录下来,准备全班交流。
教师巡视各小组,仅在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给予提示性引导(如“看看课文中描写总理动作的词语,或许能帮你分析品质”)。
(三)成果展示,集体点评(15分钟)
1. 各小组派代表依次分享对探究问题的解答,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如针对“总理品质”,一组分享后,其他小组可补充“‘笑着说’还体现了总理的从容”等观点。
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给予肯定,针对争议点或遗漏点进行补充讲解(如结合时代背景补充总理行为的伟大意义),解决小组遗留的疑问。
(四)总结与作业
1. 总结:“通过自主探究,大家自己解决了问题,理解了课文,今后学习中也要多主动思考。”
2. 作业:根据课堂探究成果,制作“课文学习思维导图”,包含“主要内容、危急场景、人物品质、学习收获”等板块。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个接一个》教案05-29
《一个接一个》语文教案11-21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经典)07-21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06-28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05-23
(优)《只有一个地球》教案08-0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03-11
背影教学教案05-24
环保教学教案07-18
大班教学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