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
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一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代水钟的记时原理;
利用剪刀、塑料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经历思考—制作—检验—讨论—改进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活动是重要的;
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
水钟记时的原理及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
控制滴水速度
【教学准备】
每一小组一个塑料瓶、一个钟表、一支水笔和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说什么呢?……对呀,时间犹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绝不让一点一滴的时间浪费。今天的我们可以用手表、钟、手机甚至电脑等科技产品准确的记时,可在古代他们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他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太阳、蜡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一种记时方法,用水测量时间。(板书:用水测量时间)
(二)正题
讨论:(书本p54)我们知道古代的水钟有两种: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这些水钟是怎样报时的?(受水型: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容器,容器内的水面随流水的流入而升高,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泄水型: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我们知道了水钟的记时原理,现在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能记时5分钟的水钟,你们可以作成受水型的也可以是泄水型的。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先思考一下。(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可能情况:打孔的大小、盛水量、标的刻度、记时、容器的形状……
在制作时我们要打孔,要标上刻度,在剪塑料瓶时要注意你需要多少……
孔太大太小都不行,那样不容易测量时间,所以在制作时要注意孔的大小;
…….
制作:现在大家把材料拿出来,开始制作。在制作是老师建议各小组内应进行一下分工明确谁做计时?谁画刻度?谁量刻度……还有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剪刀和钻孔时要非常小心。
(20分钟后)现在大家把手上的东西都放下,没做完的小组也放下等会儿有时间让你们做。现在请几位小组的代表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做的?
1、我们组做的是一个泄水型水钟,用矿泉水瓶做的水钟,先用剪子把上面三角部分断开,在盖子上扎一个小孔,然后倒扣过来,先计一分钟水钟的刻度,用刻度尺量出,再画一个刻度,再依次类推,可以推算几分钟的水钟。
2、我们组做的是受水型水钟,前面和他们小组一样,不一样的是在上面放一个吸管…
现在老师来检验以下你们的成果,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你们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大家注意了,我们共同看表,一分钟内滴到你们组画的刻度的位置,你们组就举起手,同意吗?
讨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的组做完了,有的组没做完,做完的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现在请没成功的小组来说一说影响他们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是什么?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影响水钟计时不准确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感想?
1、我觉得制作水钟很有意思,能测时间。
2、我觉得孔大流的快,孔小流的慢,流量多的快,流量少的慢。
……
延伸:
回家以后用成功的做法做一个测10分钟的水钟和你的家人共同享受做水钟的过程及乐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受水型水钟
古代的水钟
泄水型水钟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
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
【材料准备】
课件(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量杯二个、适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时钟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种流水的现象录像。提问: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2、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学古人,用水来测量时间(板书)。
二、 滴漏实验
实验一: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简介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每组铁架台上都有一个漏杯,底部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孔。量杯中有125毫升水,100毫升备用水,一支滴管,一个量筒。(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为了避免水的表面张力而带来的水流不完的现象)。
2、师生讨论实验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12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师统一喊口令开始计时,等量筒里的水积聚100毫升水时,记下时间。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数据,反思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装置积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同时在交流中反思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合作情况。
实验二:积聚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组织学生推测:同样是125毫升的水,当量筒积聚10毫升水时,要用多少时间呢?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2、小组讨论推测,并将估计的时间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估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后的数据。
4、观察分析数据。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水位高的时候,会流得快一些,所花的时间也会少一些。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确实很棒,分工合作得非常好。如果再来一次难度更大的挑战,敢接受吗?
实验三: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用同样方法积聚50毫升水时,又需要多少时间呢?这次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前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2、学生推测后交流。(期望学生明白,水的流速刚开始很快,后来就会慢下来,那积聚50毫升水的时间就会多于5倍的10毫升时间,但又会少于二分之一的100毫升时间。)
3、实验验证,测得数据后上台把数据写在黑板上。
4、观察,分析实验数据。
5、小结:原来水位的高低确实造成了这种先快后慢的现象,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装置能用来测量时间吗?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保持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使水面保持同样的高度。)
三、解释水钟的计时原理,课后延伸
1、出示古代的水钟图,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学生观察,说自己的想法。
3、演示介绍教师做的水钟。
4、课后,大家搜集一些可以做水钟的材料,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做一个水钟,到时你们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教后反思: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是具有等时性的。古人发现了这点,所以能用水来测量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设计水钟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孔的大小有关。在逐步改进的过程中,设计制作了水钟。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古人的这一发现过程,再次让学生经历。在经历过程中重视展现学生的思维,把“能进行合理的推测”作为重点。学生在推测积聚10毫升水时大部分能根据100毫升的结果进行推测;但是在推测积聚50毫升水时基本上能想到100毫升的一半时间,极少学生想到联系10毫升的数据,不过,稍作提醒,学生思维马上跟上来了。我自己利用各种饮料瓶做的水钟深深吸引了孩子,下课了还不停地看呀,问呀,激发了他们制作的兴趣。我觉得科学课要想吸引孩子,材料真的很重要。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测量》教学教案01-25
科学教学教案11-03
《测量》教学教案9篇01-25
《测量》教学教案(9篇)01-25
【热门】科学教学教案01-19
【荐】科学教学教案01-19
科学教学教案【荐】01-19
科学教学教案【精】01-19
科学教学教案【推荐】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