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作品简介
《国语》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作。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990年--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到前465年在位。越王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四 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3.梳理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4.明晓文章大意
(二)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写文种定计,赴吴求和
第二部分(2、3),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4、5),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探究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明确:《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⑷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⑸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⑹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
明确: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四)讨论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五)总结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自由发言)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五、课堂训练
1.课后练习2
2.给下边一段文字加标点,用一个成语作标题并翻译。
勾 践之困会 嵇 也 喟 然 叹 曰 吾 终 于 此 乎 吴 既 赦 越 越 王 勾 践 反 国 乃 苦 身 焦 思 置 胆 于 坐 坐卧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胆 也 曰 女 忘 会 嵇 之 耻 邪 身 自 耕 作 夫 人 自 织 食 不 加 肉 衣 不 重 采折节 下 贤 人 厚 遇 宾 客 振 贫 吊 死 与百 姓 同 其 劳
六、拓展阅读
鉴赏下面一首唐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鉴赏点拨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正如宋代欧阳修所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勾践灭吴教案】相关文章:
勾践的作文11-21
“灭尘大战”作文01-03
吴字的谜语有哪些10-11
我的吴老师作文03-08
吴虹飞经典语录语句12-30
吴伯箫关于读书的名言10-26
游吴文化茶园小学作文500字11-15
最美的司机吴斌师傅作文素材11-13
《勾践卧薪尝胆》读后感作文600字10-12
新闻出版局迎国庆学习吴大观精神的心得体会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