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约束的论文

时间:2022-10-08 04:54:16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约束的论文

       关于苏南经济的发展,你了解多少,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阅读这篇苏南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约束的论文吧。

关于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约束的论文

  [摘要]:苏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土地资源的日渐减少,土地资源先天条件不优越加上粗放浪费的使用模式使苏南较早地面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土地资源趋紧带来了区域粮食安全的问题;导致了苏南商务成本的加大,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土地资源约束直接威胁到了全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文章通过比照国际上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今后苏南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注重开发、培植新技术,走出低端竞争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苏南,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约束

  苏南先天的土地资源条件并不丰裕,而现实中土地资源又浪费严重,仅2000-2008年十年间苏南的耕地面积就净减少了22.1万公顷,加上地方政府以地换政绩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中贪多求大现象的存在,苏南未来用地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苏南社会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瓶颈”凸显。

  1.1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瓶颈分析

  土地资源瓶颈主要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供不应求,对发展形成制约。当前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经济结构显著转换的过程,这种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形成巨大的需求,从而使以土地资源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资源更为紧张。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苏南,因办厂和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一需求最终必然以占用一部分耕地来实现,在土地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建设用地与耕地开始了争夺;另一方面,由于苏南人口基数大,粮食安全需求的基数必然很大。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苏南地区的产业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升级要求土地等外在环境资源要一起跟进,但苏南市域空间总量不足和质量持续下降,土地资源始终处于超载状态,土地、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该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瓶颈。因为土地资源异常紧张,苏南一方面通过拆并工业园区,“腾笼换鸟”、建设标准厂房来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另一方面在寻求“无地招商”的新路,但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是:制造业必需土地作为载体,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配套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必须根据升级的要求不断调整,通过对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由于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动性和级差性的特点,土地无法引进,无法移动也无法创造,土地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负载不是无限的。土地资源约束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向土地索取,而不向土地投入,掠夺型经营、乱砍乱伐,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使用过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当前苏南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奇迹的同时,其土地利用在深度、广度以及速度都呈剧增趋势,如今苏南的土地利用强度已经很大,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然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还会继续占用不少的耕地,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苏南来说,建设用地需求的增长、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土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苏南部分地区基本已经无地可供,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瓶颈”,土地资源的潜在危机已经危及到了苏南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苏南土地资源约束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土地资源约束一:苏南土地资源短缺直接影响了区域粮食安全。苏南土地资源数量原本就极其紧缺,加上各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对土地只用不养,有机肥料投入减少,导致地力衰退,土地资源质量也急剧下降。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下降直接威胁到苏南当地粮食供应的安全。(这里统计了1999-2008年苏南各年的粮食产量数据,并用同处江苏的苏中、苏北同时段粮食产量进行比照。

  (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苏南耕地面积的减少,苏南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就粮食基数来说,1999-2008年段苏南粮食产量一直低于苏中、苏北,其粮食产量曲线处于最低处,苏南粮食产量几乎不能实现完全自给。

  

    图1 1999-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粮食产量曲线图

  土地资源约束二:土地资源紧张使商务成本相应提高,苏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苏南经济的亮点主要是外资大规模的涌入带来的,而外资青睐苏南地区主要由其区位优势以及低廉的商务成本决定的。曾经苏南凭借其相对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成为外资角逐的热土,承接着国外的很多加工品的加工,制造业成为苏南经济增长中强劲的“发动机”。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资的大量进入、开发区如火如茶的建设,苏南地区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料日益紧张,原本长期依靠的低成本生存和发展方式逐渐被打破,这些都使苏南企业运营的商务成本逐年提高,生存空间压缩,苏南进入了“高成本运营时期”,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正逐渐丧失。国际产业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它永远在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有专业人士指出,几年前就有苏南台资IT制造业开始布点越南。因为那里成本更低--工资不及苏南的一半,且对外企免10年所得税,“就做电脑连接件,到越南生产,利润是在苏南的2.5倍!”如今苏南经常遇到的尴尬就是有项目,但没有落实的土地。加上各种成本的渐涨,当年候鸟般飞来的外资制造业,是否再次上路,寻找新的“成本洼地”,这些都在考验着苏南。而更值得人们深思的就是,曾经热闹非凡的苏南外资引进的背后其实是以牺牲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

  土地资源制约三:苏南土地资源的制约直接威胁到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较长一个时期,苏南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仍将持续走强。首先:园区建设用地还会继续增加;其次: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的苏南,其城市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也在增加;再次:人口增长导致用地增加,虽然苏南本地人口自然增长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户籍政策调整,外地人口流入速度加快,将会大大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需求是如此巨大,然而土地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负载不是无限的。土地资源的硬约束对于未来苏南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显现。

  1.2苏南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的实质探讨

  经济发展会受到约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约束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稀缺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但是,资源稀缺不等于短缺。当前无论就全国还是苏南这一特定区域而言,的确存在很大的资源约束问题。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不到 ,苏南人均土地资源、人均耕地甚至远远低于国家平均值,这实际上就造成了苏南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的先天性约束。但是,这种资源的约束在现阶段,只是表象,不是本质。笔者认为,长期以来苏南采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土地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并由此拉开了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差距。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伴随着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是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苏南经济增长仍然是典型的以高投资、高土地资源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低效的生产模式。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刻不容缓。

  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通常是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初期采用的一种发展战略,也是加快发展、追赶发展的一个无奈选择。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否适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能否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2.1 国际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许多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都面临着资源约束,但从现实来看,资源约束反而刺激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历程来看,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现实中往往有这样的一个规律,越是土地等自然资源贫瘠的国家,越早地选择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资源逼迫,它们会主动放弃传统依靠土地资源产业迅速实现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通过降低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开发替代资源缓解资源紧缺,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阐述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异同,本文选择东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与西欧(基本和技术密集型)进行对照研究。

  2.1.1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也称粗放模式

  “东亚模式”是战后以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后来的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方式和特点。 东亚模式国家(地区)充分利用了自然和历史赋予的“自然”的比较优势,其主要经济特征之一就在于粗放型的发展战略。东亚之所以选择并“固守”了资源和劳动密集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顺应了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并创立的,指的是一国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有形资源禀赋上,和其他国家存在着的差异,进而使某个国家在某类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形成比较生产费用优势或比较成本优势。比较优势是一地区或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唯一条件)。它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的禀赋决定的。

  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之间不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且更多的是从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的角度进行比较。这里指的就是劳动力费用低廉或劳动力成本低。按照这个原则,东亚由于具有土地资源较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所以多选择了资源和劳动密集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属于较低层次的产业经营形态,其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生存资料的价值上。这种模式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借助于多投入活劳动,它与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和较为低下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相联系。较低的劳动成本也注定了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只能吸收和再生产较低素质的劳动资源,因此,东亚各国最初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当发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时,比较优势的获得是依靠创造而非“自然”的条件,尤其对具有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加大时。这时候具备较低的劳动成本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与其他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权衡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不再只看成本,还要看效率。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应当是劳动资源的成本和劳动资源的效率的综合体现。但事实上大部分东亚国家却无法走出原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加上缺乏消化、吸收、开发、创新的能力,无法开发和创造有竞争力、有市场的产品,也就不可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低成本和低价格必然是低层次、低技术含量,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这样的竞争注定是短命的。时至今日,这条工业化道路已经日渐穷途。

  2.1.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也称集约模式

  “西欧模式 ”即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也称集约模式,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不同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增长主要借助于多投入物化劳动,属于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其获得比较优势主要依靠创造而非“自然”的资源,尤其对具有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量很大。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加大了劳动成本,而较高的劳动成本可以吸收和再生产较高素质的劳动资源,因此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值能力较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重视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着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进而把知识、技术本身作为商品,大规模地生产开发并应用于经济实践,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提升,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18世纪以前,西欧与东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大抵相当。据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研究,直到1750年,东亚与西欧的发展模式均为劳动密集型,18世纪以后的发展却大相径庭。“有很多迹象表明,欧洲有许多富裕地区已经走上了一条较为劳动密集的道路,直到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引人瞩目的发展才扭转了那条道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欧洲原有的劳动密集的发展道路发生了急剧断裂?彭慕兰认为是矿物原料和新大陆的发现,这两者的利用使得西欧的燃料和土地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劳动力,劳动力的稀缺成为西欧发展中的一大资源约束,如此的资源约束迫使西欧在技术创新中出现了对节约劳动的强调,并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节约劳动的发明中,正是资源逼迫加快了西欧经济发展路径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这个独一无二的西欧需要减少昂贵的劳动力的使用,于是历史前进了,最后导致了机器和现代化工厂的出现,以及人均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而同时其社会更感兴趣寻找能够节约土地、资本或某些具体的稀缺资源的创新”。

  3国际经验对苏南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东亚和西欧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可得到不少启示:

  启示一: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东亚国家由于有着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凭借其充足劳动力几乎不需要考虑劳动力的节约,于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模式,一般地说在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原始资源的投入有其合理性,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自然要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相当积累的时候,经济增长不再主要靠传统产业,而是主要依靠知识产业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应当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升市场经济模式,避免陶醉于“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迈克尔·波特(1990)在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后真诚告诫:“当一个国家的企业要持续它的国际竞争优势时,它应该主动摆脱当时的初级生产要素优势”。“企业要创造更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在初级条件仍有优势的情况下就主动割舍。日本企业能够在许多产业中保持竞争优势,是因为日本在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就开始发展自动化,并在低价位、标准化产品还很成功时,便进入差异化的产品领域”。适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这很值得当前正陷入资源困境中的苏南很好地学习和体会。

  启示二:注重开发、培植新技术,走出低端竞争的误区

  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企业和产业一直是苏南经济发展中的软肋。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来源于成功的明星企业,明星企业越多,国家竞争能力越强。目前,苏南制造业仅处于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条的低端,这是造成自主创新能力弱、名牌产品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往往与其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是分不开的,研发投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其竞争力往往就越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较高,如美国约为2.7%,日、法、德约为3.0%,而我国国内平均水平为1.0%,作为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来说,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仅为1.0%左右,苏南依靠大量投入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低廉的天然成本来发展生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也决定了苏南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是长久之计。面对当前土地等资源约束条件的明显加大,苏南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和经验的时候,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不失时机地着手提升经济增长模式,增加产品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提高对国内外技术、资本的吸引力,注重核心技术的开发和保护,培植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中国名牌产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同时注重培育和保护知识产权,注重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及时提升,走出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低端竞争的发展误区。

【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约束的论文】相关文章:

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约束探讨10-08

关于环境约束与经济增长的论文10-05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10-01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10-01

低碳经济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03-24

绿色发展中的低碳经济之路论文10-09

国企发展中的经济管理作用论文10-11

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论文10-08

可持续发展中的林业经济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