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农业经济网络化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7:40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经济网络化论文

  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农业经济网络化论文

  【1】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分析

  一、互联网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1、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般来说,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以市场为导向,对农副产品的结构合理安排,保持与市场需求一致。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找准市场,对生产做出正确的决策。

  过去,我国农民增产不增收,其根本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利用互联网在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构筑一条信息通道,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让农民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减少了农业生产与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经济效益

  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农产品之前,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广泛的区域内找到较多的供应商或客户,再通过选择理想的价格和方便的交通运输等有利条件来决定生产资料的购买或农产品的销售。

  此外,运用互联网既可以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又可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3、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决策和指导

  我国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指导,很多举措均为政府决策,如: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业、菜篮子工程等。

  各级政府对农业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政府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全面、正确的信息基础之上。

  各级政府利用互联网全面掌握各种农业信息,对本地区农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要以网络系统做支撑有效指导农业,为农民提供大量政策措施的信息,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情况及农产品贷款和税收政策等信息,正确引导农业发展。

  二、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必然性

  1、运用网络技术是传统农业发展为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知识型农业不同于传统资源型农业,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依靠科技和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进而推动农业化建设。

  从当前的情况看,有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先后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发展阶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知识型农业的重要特征。

  相对比而言,我国的农业仍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较低。

  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技术,通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传统资源型农业转化为知识型农业。

  2、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的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的市场信息又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决策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时往往会存在着盲目性和滞后性,由此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充满了风险。

  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普遍存在,该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信息、供求信息的匮乏有关。

  运用网络技术能促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这就能减少流通环节,同时也使交易程序更为简单化。

  掌握了真实、准确的交易信息,便可以有效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3、运用网络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农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面临发达国家农业网络经济迅猛发展这一事实,让我国不得不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现代经济中,网络已经成为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掌握了网络,也就能掌握最新、最重要的信息,那么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就获得了主动权。

  当前各国农产品交易采取的重要方式就是网上交易,谁拥有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谁就有资格成为国际贸易的伙伴,也就能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4、运用网络技术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就要依靠科技,而运用科技的关键在于人才。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很多农业科技成果都无法推广,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指导的骨干技术人才。

  所以,利用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再对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进一步推广、普及,由此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得很多常见的农业生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网络管理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

  1、网络信息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的思维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分析中,分析一般是围绕着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倒推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之后再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采用这一模式进行分析,一般比较适合开展理论研究,效果也比较显著。

  但是农业经济分析是比较注重实效的数据分析,农业经济分析的结论将会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当中。

  由此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分析的结论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倒推的原因得出的,尽管解决深层次原因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所开展的农业经济分析,就是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

  (2)转变分析的立场

  传统的农业经济分析一般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学识能力和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给出结论性的建议。

  这种分析是人的主观思维立场上进行的,因分析人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水平有限,很难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注重的不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

  只有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才能保证信息的使用价值。

  所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农业经济分析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和研究都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用事实解决问题,根据所得数据找到解决方法。

  2、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均衡分析法主要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当某一变量发生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就将顺应发生改变,直到农业经济发展数据与相应变量的数据再一次达到均衡状态为止的经济现象展开有针对性的实证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地农业经济发展要被某一种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时,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也无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产生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方法。

  (2)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对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变动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整个变动过程中出现的变量与农业经济发展总量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以及这些变量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

  运用这种分析法可以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2】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不仅农业生产技术长期不变,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基本不变。

  农村的社会结构发展呈现出一种被“锁定”状态,这是乡土中国最显着的社会结构格局特征。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来打破这种状态,推动农村的社会结构改进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要素在农村劳动力流出后将会重新流转。

  现阶段农民离开土地后,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将土地有偿或无偿归还或暂时归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济组织发包,进行规模化经营。

  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中国土地制度现状讲,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应该引导土地朝这个方向流转。

  也可以暂时由他人代管,按各自的贡献分配土地收入。

  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当家庭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后,土地的劳动投入减少,势必会以资本和技术替代之,这有利于土地的单位劳动报酬率提高。

  不仅提高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报酬率;也提高了劳动力的单位报酬率。

  有利于农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此外,能够留在农村,从事土地的规模承包经营的农民,必是富有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经营模式。

  他们的生产经营,有力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收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出人员带回的工资或者是汇款。

  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必然会投入到农业中去,或者是农村中的第三产业,这在整体上必然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有学者对有外出打工的样本户调查访问发现,外出劳动者每年人均带回6476.92元,这部分现今大多用于改善生活的开支和农业投资上。

  二是,由于外出,使得农村的劳动人口减少,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势必以资本和技术来替代,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本化科技化水平,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留守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治理结构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农村治理结构模式是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的村民自治。

  然而,实际上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却是乡镇政府任命的。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及思想水平的提高,农民开始对乡村政治抱有越来越高的热情。

  随着参与率的提高,他们开始要求农村治理的话语权,选举自己满意的代表。

  外出务工对乡村政治的影响,主要通过村民的民主选举。

  村民多倾向于接受能致富会赚钱的村长和书记,如果他们没有外出的经历,没有致富的经验,就很难赢得村民的信赖。

  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一大批富有现代经济意识的农村精英脱颖而出。

  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影响、带动农村的发展。

  (四)劳动力流动对农民的非农化和农村社会分化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后,只有很少的部分回流到农村,根据学者的研究,回流的比例并不大,如在江苏省北部,回流数量占迁移总数的1/4。

  白南生通过对农业大省安徽和四川两省的调查发现回流人数占外出和曾经外出劳动力的28.5%。

  绝大部分务工者留在或者暂时留在城市,使得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中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到农村后,他们更愿意从事非农的产业。

  这都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中以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后,农村的社会阶层就处在不断分化的不稳定的过程中。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深度发展,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将更加剧烈。

  二、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个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向团体格局社会格局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乡土中国的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建立起的社会关系转向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职业的关系——业缘的关系。

  业缘关系的确立不再依靠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依靠的是正式的规则和制度。

  通过规范的经济规则、契约和制度来实现个人与经济社会联系。

  在经济社会中,正式的有效的规则和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际交往的成本。

  传统的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存在却同于狭小的血缘和地缘之间。

  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要求有充分的信息。

  但是,信息的获得是要付出成本的。

  传统农村信息的获得仅靠熟人,基本上没有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这也造成了信息供需双方的不对称。

  市场的交易出现极大的不信用,造成信息成本的二次附加。

  信息的不完备使得契约的签汀存在欺诈的陷阱,农村的信用状况总体水平不高。

  但是,毕竟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开始向团体格局的社会格局转变,从血缘、地缘开始向以利益为核心的业缘关系的转变。

  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的基本物质利益的经济制度和平等的社会制度建立的过程。

  相比于城市,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优化具有更多的困难。

  在尊奉人际关系的农村社会,正式的丰十会规格和制度难以真正的实行下去。

  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出城乡“固化”状态。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开始从生产组织制度方面打破这种状态。

  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措施,因为农村依旧是农村,农村的封闭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真正使农村社会结构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中国的农村在保持差序社会结构格局的同时,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使这种传统的乡土社会格局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迁。

  纵观整个农村社会,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更像一种混合的结构模式。

  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基于职业的联系关系要比血缘关系强得多。

  当中西部的农民流转到东部沿海地区时候,中西部的农村社会结构也将随之改变。

  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对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经济网络化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10-05

网络化旅游管理论文10-01

农业经济效益论文10-01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10-01

农业经济市场发展论文10-01

浅谈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论文03-24

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论文03-24

唐朝农业经济职能探析论文03-24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