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3-04-01 09:08:36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模板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模板

  第1篇:高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问题与改革思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教研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其应有的作用还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本文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关于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和完善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改革;激励机制

  一、中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

  我国有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把国外通用名称为经济学(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称为“西方经济学”,并招收相应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称为“西方经济学”专业,以便区别于政治经济学课程与专业,存在着“两个经济学”的地盘之争。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则柯教授曾撰文,指出“西方经济学”不是科学的学科概念,但这一课程名称在很多院校一直延续至今。

  科学地界定学科名称及设计培养计划是学术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早在2005年,以刘国光、林毅夫等数十位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学者,曾围绕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展开过大讨论,就中国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走向进行了研讨。

  尽管不同学者之间存在着一些观点的差异,但是一致认为应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

  虽然上述“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门课程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经济学研究始祖亚当•斯密,这两门课程都是对经济基本问题的研究,另一个是在生产关系既定条件下的研究,一个是生产关系本身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如何和生产力相适应的研究,从而促进经济效率、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中国经济学构建是不同学派和不同理论体系间相互融合、渗透和互为补充、发展的漫长过程。

  ”因此,引进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和应用体系是未来高校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改革方向。

  (二)内容的思想性和形式的完美性的权衡和统一问题。

  教学,其实是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如果能培养学生热爱经济学的兴趣,兴趣就能成为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前行。

  否则过于枯燥的讲授会使学生初燃的兴趣的火花熄灭。

  CharlesC.Bonwell&JamesA.Eison(1991年)认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经济学教育尤为重要,应让他们“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并运用掌握的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典型生动的案例、现实热点经济问题的剖析,都会点燃学生思考探索的火焰。

  经济学也像任何学科一样,需要思想的深邃性和表达完美性的统一,教学中需要重视经济学与数学之间主仆关系的处理,不能为了漂亮的外衣而失去了内涵和受众。

  这一点在对低年级学生教学和成人教育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经济学说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数学科班出身马歇尔和凯恩斯,在他们成名的著作中并没有大量运用数学公式,甚至尽量不用数学公式,以便能让更多的人理解他们的思想。

  亚当•斯密的著作之所以影响巨大,广受关注,除了其思想的深邃,我们也不得不赞叹其语言的精炼与生动。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的处理问题。

  中国的经济学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吸收市场经济的精华,构建这样的经济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学自编教材,同时也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原版教材和翻译教材。

  一些学校还采用了双语教学方式,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但在内容体系方面,大多介绍已有的研究,联系本国实际方面以及提供教学服务方面还很不够。

  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大都有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出版发行和维护良好的网站。

  国内的教材教学案例数量相对较少,且更新周期比较长。

  究其原因,引进国外教材的案例,虽然可以有不少新的案例,但很多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全盘引入的话价值会缩水,而国内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与编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也需要有一些激励措施。

  此外,我国也存在经济学双语教学应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对于初学经济学的低年级学生,如果能先学习了用中文讲述的基本经济概论,了解基本经济关系后,再学原版教材,效率会比较高一些,能够避免双语教学中,中文英文变换多次解释的低效率讲法。

  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及理论基础,适合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

  二、中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阶段相适应。

  “一个经济学与多个经济学之争”是经济转轨时期的现象。

  我国1978年开始建设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相应的理论和政策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也与考研等导向有关,有相应的研究生招生目录,就会引导设置相对应的本科课程。

  (二)教与学的激励机制问题。

  虽然高校教师内心都希望完善教学效果,但教学研究与服务是费时耗力的,也需要外在有效的激励。

  如果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考核、聘任只与学术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水平有关而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质量关系不大,教师就会将更多的时间配置于写科研论文、做课题,相应方面投入的精力必然会减少。

  从学生的角度看,期末考试和研究生升学考试也像指挥棒,引导着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时间分配,比例过大的计算和固定答案的考试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会降低经济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我国经济学教学研究仍处于引进吸收阶段,未来将进入创新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规律研究的经济学理论教学时间还比较短,这一阶段引进消化是主流,而未来吸收和创新将是主流。

  在教学方法上也将面临从引进输入式到改造创新型的飞跃。

  经济学的本土化要把有用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逐渐找到适合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措施,丰富经济学理论研究。

  三、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尝试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改革。

  可以考虑低年级学生开设经济学原理课程,并在此课程中注意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教学中侧重于学科体系介绍,基本理论介绍及应用,增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分析,如微观的选择与机会成本,投资理财和创业的知识,宏观的经济政策对微观主体的影响等。

  高年级学生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侧重于较深层次理论分析。

  研究生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或者“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在数学推导和应用方面可以加深。

  以上的课程设置划分比较与国际接轨,对于学生国际交流和学分互认也有益。

  此外,对于不同的专业,所安排的课程学时及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一些差异,内容安排应有选择的侧重。

  在有条件的高校(考虑教师英语表达能力和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等方面),可以引进优秀的原版教材,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在了解经济学一般原理与术语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原著者的思想精髓,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实现由简入难、由普及到专业的梯度推进。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克尔(WilliamE.Beckeretal,1991)等呼吁教师要重视对经济学教育方法的研究,指出多项选择题、小品文、案例等在经济学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因为社会科学几乎不可能在重复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实验。

  教师应针对当前在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强调逻辑性,而生动性不足,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及强化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不足等这些国内外教学中的难题上多下功夫。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增加案例教学和背景知识介绍的内容比例,在初级教学阶段应注重思想性和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搜集西方的经典案例,还要注重开发国内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典案例,并用于教学之中。

  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应适当增加讨论式及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争取在这一阶段实现内容思想性与形式完美性的统一。

  由于经济学教学每章都有大量的图形分析和公式,黑板作图和推导会很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

  因此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不仅能节省作图时间,提高效率,而且也能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动态效果。

  为了防止许多教师同时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更有效地使用稀缺的资源,政府和有关部门及高校,可资助一部分有教学研究基础和思路,并联合具有相应技能的教师,建设经济学公共教学资源库。

  组织力量有选择,有计划、有重点引进和翻译国外有影响的教材和教研成果,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库、教材、教辅资源等,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学习网站以共享。

  出版社和教学及研究人员应加强教辅服务体系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网上资源甚至免费资源,减少重复性开发的资源浪费,实现教与学,课内与外的补充、互动,也为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提高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建立有效的教与学激励机制。

  要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必须使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学生考试评价制度科学化。

  中国高校教师在考核晋升等方面,应加大对教学成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比重,设立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基础学科科研应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实行汇报制度,教师可以选择其代表性的成果参与评价,纠正很多高校教师评聘期过短,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揠苗助长的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现象。

  加大对教学研究质量效果和学术道德的社会监督力度。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方面,应鼓励教师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进行评价主要针对教学的内容、过程管理、考核方式、考题知识点和覆盖面及考卷难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CEE进行教学评估时,要求开设经济学课程的大学提供评估学生成绩的材料:包括试题、问题、作业等,新的评估更重视经济学的考试方法改革。

  不同于以往采取有固定答案的考试方法,新的考试增加了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内容。

  学生的考试分为阶段性的测试和期末考试,阶段性测试类似于学生的平时作业,但主要是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数学计算能力。

  期末考试的试卷计算题都附有公式,不需要学生背记公式,要求学生会运用公式、利用数据计算即可。

  考试试卷有一定比例的分析题,案例都选自最新经济类的报刊杂志或教材,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中国教育管理部门对各高校教学的管理和评估方面,应多注重教学实质内容和过程管理监控,而教学形式则可以鼓励多样化,并激励创新。

  【参考文献】

  [1]祝志勇,吴垠.创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策略[J].当代经济研究,2006,1:59~62

  [2]刘伟.经济学教学和科研若干问题的探讨[N].光明日报,2005-10-21

  [3]孙祁祥.实践是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本源与基础[N].光明日报,2005-10-11

  [4]方福前.新时期西方经济学如何中国化[J].学术月刊,2006,3:80~84

  [5]贺景霖.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1:157~159

  [6]周荣蓉.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3):74~77.

  第2篇: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

  摘要:翻转课堂在创新教学方式、拓宽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其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经济学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等特点决定了翻转课堂可以在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中微课程的设计和运用在翻转课堂中具有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应作为重点来强化建设。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翻转课堂;微课程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必将加快教育现代化。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教育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正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全面展开。

  这必将对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以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翻转课堂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大家普遍认为,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的理念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

  早在2007年,该校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利用自行制作的教学视频供缺课学生使用,其他同学也可以使用教学视频来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应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育的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随后两位老师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和提高,并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其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提供教学相关资源(视频、课件、案例分析、教学重难点剖析等)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对课程中的重难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解,课堂主要形式由讲授转变成为互动交流,解疑答惑,进一步消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经济学(theoreticaleconomics)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

  理论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一般都由大量的相关成熟理论点构成的一套完整理论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单个的理论,又要对整体的理论体系有一个全局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全面深刻理解理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翻转课堂是对原有课堂教学的颠覆式创新,运用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之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对知识的传授,而翻转课堂对知识的传授要在课前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其次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会按照整齐划一的安排,按部就班的讲授所有的知识点,而翻转课堂则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得到了提高,学生认知度的差异性得到了尊重;最后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受教学时数的约束,有很强的局限性,而翻转课堂可以不受教学时数的约束,教学信息量的扩充变得更为便利。

  二、理论经济学翻转课堂与微课程

  要充分发挥翻转课堂在教学全过程的作用,必须要强化服务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等教学资源建设和运用。

  微课程是在整合了现有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一种电子课程形式。

  微课程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形式的变化,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进步,它是翻转课堂运用的重要基础,与传统的课程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微课程在极大限度内可以满足授课教师对教学目的、内容和过程的全新设计,可以达到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

  理论经济学深奥难懂是学生普遍的感受,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普遍存在一种敬畏感。

  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把微课的设计制作,作为翻转课堂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微课质量对课内外知识的传授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本身就包含在微课系统学习中的答疑解惑、交流讨论等知识内化过程,也同样是重要阶段,不容忽视。

  微课程的设计及应用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目的性。

  微课程设计的学习目标要明确、逻辑要清晰、学习重难点要突出,学习内容逻辑清晰且简明扼要。

  理论经济学微课程应主要是针对一个个完整理论点的学习而展开的教学过程。

  在一个个理论点的微课程中应系统介绍理论建立的假设前提、推论过程、主要结论、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该理论的前沿发展等等,便于学生系统掌握一个完整的理论观点。

  其次是易学性。

  理论经济学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容易对理论知识缺乏吸引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因而在设计微课程时,特别要注意不能长篇大论,要把授课视频设计的尽量短小易学。

  一般一个小的知识节点的讲授视频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课程节奏应尽量紧凑,精致易学。

  再就是便利性。

  微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学习的便利性,可以广泛在大众化的电子产品上适时学习。

  微课程视频的存储格式采用支持网络传输的主流媒体格式,文件容量小,便于文件的上传和学生从网上下载,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移动终端设备,随时反复观看,实现及时学习。

  最后是开放性性。

  微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应是其固有特征。

  微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微课程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班级的学生,好的微课受众面会很大,会让更多更广泛的学习者受益;另外,微课程还可以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为不断提高微课程制作质量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

  三、理论经济学微课程的设计

  就微课的构成要素而言,一门完整的微课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教学视频(重难点剖析片段),全程教学计划、PPT课件、实时更新的案例库、学习总结、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学习反馈、教师引导及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这些相互支撑的要素共同构建一个结构化、系统化,主题突出的“学习生态环境”。

  在理论经济学微课程的设计中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是知识的碎片化学习和整体性把握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门理论经济学课程都是由大小不一的诸多理论知识点,有的就是由一个个完整的理论组成。

  在微课程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把一个个小的理论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成各自独立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学习,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把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某种形式窜起来,让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完整性,便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碎片化的知识点。

  有总有分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既具有讲解某个知识点的独立性,又具有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相互串联形成的连贯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

  其次是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有机结合。

  理论经济学的学习重点应放在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上,但也不能够就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学习,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还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实践知识的学习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循序渐进,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特点贯彻到理论经济学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就是一方面要系统的讲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收集整理最新的实践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学习视频,其中主要包括课程项目实践过程、训练重点分析等学习资料,以便于构建良好的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环境。

  最后是知识难易的有机结合。

  知识点的理解总是有难有易,对相对容易的知识点可以在整个微课程的布局中应该用较少的篇幅。

  微课程,特别是视频的制作重点应放在重难点上,对需要深加工的重难点,还要在课程项目实践中加大训练的难度,促进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的深度思考。

  在课堂的讨论交流中通过不断的质疑、讨论,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和充分思考,以提高理论经济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09-30

有关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09-30

学院收费经济学思考论文10-09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10-01

改进研究生经济学教学的对策思考论文10-08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10-08

矿产资源管理的经济学思考论文10-08

小学拼音教学思考论文09-30

讨论《宏观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