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
安全技术人员在传统网络安全技术基础上,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开展了安全技术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安全系统,包括了预处理子系统、规则库子系统、挖掘子系统以及决策子系统四个主要处理子系统,极大的提高了网络安全系统工作效率与质量,在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1: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等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强,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网络型病毒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的病毒形式,具有人为性、传染性、潜伏性等特点,对计算机安全造成了威胁。
通过加强计算机立法行政管理、提高个人计算机安全意识、完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措施,提高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够极大地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关键词网络型病毒;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防护
网络型病毒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运用的普及而逐渐产生的病毒形式,既有着不亚于传统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力,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型病毒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本文针对网络型病毒的具体定义及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计算机网络安全治理与防护的措施。
1网络型病毒的定义与危害
网络型病毒是一种新型计算机病毒,以网络为主要媒体进行传播,进而影响被侵入软件的网络设备正常运行,对用户产生危害。
通常情况下,网络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有网站传播、文件接收、电子邮件等几种形式,而最为普遍的则是电子邮件和网络传播。
网络型病毒的载体在于网络,因此控制起来较传统病毒难度增大。
通过对网络型病毒的分析研究,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传播途径划分,可以有网站传播、文件传播、电子邮件传播等几种途径传递的病毒;按照病毒危害划分,则可分为混合类、文件类、引导类等不同的病毒形式。
事实上,网络病毒按照危害程度、造成影响、传播速度、传播意义等都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划分。
网络型病毒的危害主要在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带有明显的传染性。
对被侵入的网络系统进行破坏,能够造成系统崩溃、资料外泄等情况的发生,对于被入侵的电脑,会造成严重危害。
尽管最为简单的规避网络型病毒的方式就是断开网络,但在信息时代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1]。
2网络型病毒的特点分析
根据对网络型病毒的了解,笔者将网络型病毒的特点进行概括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型病毒是以网络为载体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网络载体,网络型病毒也就失去了传播的途径,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生的,因此,网络型病毒正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逐渐成长起来[2]。
其二,网络型病毒具有传染性。
事实上,网络型病毒不仅具有传染性,更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
因为网络病毒的载体是网络,并且不时地会具有潜伏性、引发性等,因此,有的时候网络病毒是不会被及时发展的,而网络病毒一旦爆发,就会快速的传播出去,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因此网络型病毒具有鲜明的传染性。
其三,网络病毒具有潜伏性与触发性。
之所以将这2个方面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两者有着相通性。
网络病毒有时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爆发,而不是直接显现出来。
有时候是一个固定的潜伏期,还有的时候,操作者一个偶然的因素或操作都有可能都触发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的快速传播性,使得病毒一旦被触发,危害颇大[3]。
其四,网络病毒具有人为性。
网络病毒的发展,多数情况下都离不开黑客等因素,网络病毒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设定与操作而实现的,因此,网络病毒的人为性是伴随着网络病毒发展不可忽视的部分。
之所以将此作为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一个特征进行列举,是提醒大家需要从法律方面进行关注。
3网络型病毒的防治措施思考
3.1制定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
由于网络型病毒的人为性,可知,但凡发现网络病毒,都意味着有人刻意传播网络病毒以达到某些目的,由此可知,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与治理作用。
当前,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还不完善,或者追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网络病毒与网络信息技术共同发展,都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并且会不断衍生与新变。
基于此,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并且增添新补一定项目,在法律法规的角度加强对网络病毒的控制。
3.2加速开发防火墙及杀毒软件
当前,杀毒软件以及防火墙等措施都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杀毒防护系统。
但在当前情况下,尽管传统杀毒软件对于网络型病毒的防护不如传统病毒防护严密,其中存在着许多Bug,需要通过不断的开发与研究进行弥补与完善,进而实现信息技术安全的严防死守。
对于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的开发,其实也包含着进一步开发网络安全系统的因素,许多新的内容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开发。
针对网络型病毒开发出新的安全防护体系,利用原本杀毒系统开发的优势,能够进一步开发完善有针对性的专业杀毒软件,针对网络型病毒进行教学,为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做出贡献。
3.3加强信息技术安全的宣传
信息技术普及速度之快,以及发展之迅速,单纯凭借法律以及杀毒软件的研发是不够的,只有人们从内心中对信息安全问题提高重视,才能切实推进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
在教育方面,在学校要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将网络道德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最终推进教学的发展;在社会宣传方面,则要发挥媒体优势,进行宣传,进而实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3.4从发生手段方面进行预防
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发展源头做出预防,谨慎的展开工作。
例如不在工作电脑上过多的输入个人信息,不将个人账户与公众账户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在下载各种应用软件之前,选择安全网址,不能因为贪便宜或者是方便,选择一些陌生地址,而是要选择官方的网站进行预防。
对于一些内容不详的邮件、文件等不轻易接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
个人防护心理的提高,能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大量问题的出现,形成第一层防护。
事实上,许多网络型病毒危害的发生,都是由于个人防护意识不强为其留有余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策略性思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完善。
个性化的防护措施,在信息安全的维护中必不可少。
3.5关注引导型病毒的发展
对于引导型病毒,需要得到重要的选择。
首先,引导型教学对内存有优先引导权,在爆发之前就会使计算机运行缓慢。
引导型病毒最先侵害的是软盘,一旦软盘被攻破,就会侵入硬盘,最终导致计算机软、硬盘全线崩溃,这是引导型病毒的整个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对引导型病毒的防范,就要克制引导型病毒的引导机制的发作,因此,对软件的防护显得十分重要。
软件是硬件的保护,网络病毒先攻破软件,才能攻破硬件,因此需要格外小心。
在此特别提出,也意在强调。
3.6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网络无国界,因此,在网络安全的维护与发展中,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优势资源,并且实现相互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较一些国家尚有差距,加强合作与联合,是为了使我们做到更强,也能使我国在遇到国际问题的时候,便于国际交流合作。
4结论
网络型病毒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防范意识与技术更新,提高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浩浩.计算机网络安全综述[J].科技广场,2009,18(11):54-55.
[2]韩筱卿,王建锋,钟玮,等.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1.
[3]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1.
第2: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便捷,但是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安全漏洞,比如信息泄露、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都是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常见的安全问题要进行积极有效地防控,从而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加安全、广泛。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但同时,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网络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而且规避网络风险的难度很大,因此导致各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频频出现。
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安全问题
1、信息泄露失密、泄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的常见现象,指的是用户带着非法目的,使用各种违法的手段来获取计算机信息,从而导致各种信息出现泄漏,尤其是一些商业机密信息,一旦出现泄密,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影响。
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越来越多的信息、工作任务都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从而使得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增大。
2、数据遭受破坏计算机信息传递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比如进行压缩是很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数据遭到破坏,比如一些非法用户对各种信息进行修改、删减等,或者伪造其中的数据内容,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种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是比较常见的,带来的破坏性也比较大。
(二)操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关键,操作系统属于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一起才能完成计算机操作,但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往往很容易出现漏洞,导致入侵者获取信息并导致不正确的访问。
比如当高速互联网访问不再局限于服务器时,就为黑客创造了很好的入侵条件,尽管计算机操作系统在不断升级,对于很多漏洞问题进行改善,但无论是哪一种操作系统,都存在无法规避的安全漏洞问题。
(三)计算机病毒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威胁是病毒入侵,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速度比较快、而且传播的范围很广泛,能对计算机中的各种软件、信息等进行篡改,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计算机系统出现瘫痪。
尤其是一些传染力较强的病毒程序,一旦出现在计算机中,则可能会通过人为的操作以及各种计算机文件进行快速传播,对整个计算机系统以及信息文件等进行感染。
另外,在使用计算机浏览各种网站时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木马程序,这些程序隐藏较深,一旦开始传播,将会迅速导致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
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各种计算机程序研究越来越迅速,计算机网络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确保计算机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加强信息安全的保护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针对常见的泄密问题,则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来实现数据保护。
数据加密指的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密,采用复杂的密码,从而使得密码的破译难度增大,从而使得一些违法的入侵行为能够被有效隔离和控制。
当前计算机信息的加密主要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能够对一些常规的信息泄露问题进行控制。
针对计算机信息数据遭到破坏的问题,则可以采用用户认证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保护。
用户认证技术指的是对使用计算机的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从而使得一些非法入侵的用户能够被有效地隔离,对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
用户认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指纹认证、口令认证等,通过用户认证技术,相当于在计算机内部与外部之间建立了一堵墙,有的认证方式比较复杂,因此导致很多非法入侵的用户不能进入计算机系统,从而对系统进行保护。
(二)加强安全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中最为底层和核心的软件系统之一,对于操作系统常见的安全漏洞问题进行解决,则应该要从研究安全等级较高操作系统为出发点,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比如要结合网络的开放式环境,提供符合安全国际标准的安全核心体系结构;再比如要积极加强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模型的研究,并且对安全操作系统的形式进行描述,对系统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估,从而使得各种安全问题得到控制。
(三)安装防病毒系统
防病毒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维护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地防控,由于当前各种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在编写计算机防病毒程序的时候也应该要及时对防病毒程序进行更新,对各种新出现的病毒进行有效地防控。
当前计算机使用较多的防病毒系统有金山毒霸、360杀毒等,对于这些防病毒软件必须要及时进行研发和更新,从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保护。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各种安全问题的防护,加强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的研究,从而使得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引用:
[1]熊芳芳.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
[2]范凌云,梁修荣.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J].无线互联科技,2016(13).
[3]石峰.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
第3: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相关技术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大。
当今我国高校利用网络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行政等工作效率。
然而,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度自由行、开放性,网络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
因此高校应当重视网络安全的建设工作,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以更好的发挥出网络技术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现状
1.校园网络管理隐患
校园网络作为校园网络教育的终端和基石,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发展程度直接受到校园网络安全程度的影响。
校园网络安全工作主要包括了校内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信息等基础设备进行专门的保护,防止相关设备与信息不会无故或被恶意进行干扰、破坏,保障高校内的信息服务能够连续、稳定的运转。
尽管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校内信息网络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但是由于信息保护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的性质,任何学校都不能保证本校的校园网络能够永远不会遭到攻击、破坏,这就要求高校网络相关人员应当树立严谨的保护意识、不断的学习网络信息保护知识、健全完善高校内网络信息保护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网络保护的过程中,更多的将注意力投放在校内网络硬件、软件设备上,很少的针对校内网络设计专门的保护措施,部分高校虽然针对校内网络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方法,然而其安全建设程度较低,后期人员维护效果较差,
此部分高校也很少针对校园网络安全发布相关的保护章程、制定校园网络保护制度,使得校园网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
在对我国高校网络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所调查的100所全国高校中,57所高校没有针对校园网络安全制定保护章程;
所高校没有针对校内教职工进行校园网络安全的普及性宣传;87所高校校园网络登录没有进行账户、口令分形制度;93所高校没有针对信息访问进行二级加密;47所高校没有建设校园网信息备份、储存系统;62所高校没有建立周期性的网络安全监查工作;55所高校没有针对校园信息设计应急措施。
同时校园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也不够理想,36所高校未开设校园网硬件防火墙;60所高校未开设校园网软件防火墙;94所高校没有采用vpn;74所高校没有开启入侵检测;82所高校没有设计物理隔离预案。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我们能够看出,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大量的问题,网络运行中存在着很多风险隐患。
2.高校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网络的本身运行过程中就存在着大量的漏洞,不法分子通过利用网络漏洞能够随时对网络使用者进行打击、破坏,然而人员管理的不到位使得网络威胁的影响被进一步扩大。
目前高校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主要包括:(1)管理因素。
人员管理的不到位、相关制度的不健全、用户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2)技术因素。
校园网络系统本身存在大量漏洞没有及时弥补,防火墙、安全系统的建设不完整,导致校园网络对网上攻击的抵御力低,不能很好的保护网络安全。
(3)人为因素。
想要通过网络攻击提高知名度;对于攻破网络防火墙的好奇。
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调查探访的过程中发现,受访的学生大多数具有攻破网络信息防护的兴趣,抽查的300名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有264人成功或试图攻破校内网络防火墙;241人曾盗取过其他人员的部分账号密码。
由于好奇心,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同学在学习到相关的网络信息知识后,都或多或少的尝试过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制造病毒,攻克网络系统,以此获取满足感。
随着计算机专业的推广,近年来,校园内部网络信息攻击事件不断增多,在影响到高校网络正常使用的同时,也对高校的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带来了困扰,造成了负面影响。
故而,高校应针对校园网络制定更为合理的监管制度,尽可能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校园网络安全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同时此项工作具有高度的系统性。
只有选取正确的管理方式,严格执行,校园网络才能持续稳定的发挥功能。
1.树立正确的安管意识
高校应针对网络安全进行日常性的网络安全普及讲座,对校内职工以及学生进行校园网络安全的普及宣传。
通过从心理、思想上建设“防火墙”,使校园师生树立起正确的校园网络使用观念,自觉的保护校园网络。
2.提高校园网络保护力度
高校网络使用人员应当采取多种安保措施,利用专业化能力提高校园网络防火墙、杀毒软件的保护能力,多管齐下健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提高对校园网络的控制力度,避免校园网络漏洞被恶意使用。
3.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保护团队
在制定合理的校园网络保护制度的同时,高校管理层应发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教师与学生当中挑选合适人选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保护团队,通过定时的开展网络技术培训课程,提高保护团队的能力,使校园网络保护能够具体落实。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在高校教育、行政工作中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校园网络的安全性会对校园的正常运营产生更大的影响。
由于网络本身的高度自由性与安全性,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校园网络。
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层应当采取多种校园网络保护措施,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健全高校网络安全体系,使校园网络能够最大化抵御网络攻击,使高校网络能够稳定长久的运行下去。
引用:
[1]张婷.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策略分析[J].读天下.2016(19).
[2]王智红.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
[3]齐春怡.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9).
第4: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性就成为了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大数据技术理念引导下,结合网络数据技术研究结果,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管理领域,建立数据挖掘安全管理系统,为网络安全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在信息时代中,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一直是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安全,就成为了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大数据时代理论的提出,以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
为此网络安全研究者以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为基础,开展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一、网络常见问题分析
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对网络内计算机用户、处理器以及相关设备,造成的信息、软硬件系统以及相关设备,造成破坏、泄密等事故的安全问题。
在安全实践中,当前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分为13种,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了蠕虫、木马等病毒性安全问题;自身漏洞等软件安全问题;非法篡改、访问网、投放垃圾邮件、对DNS进行劫持等网络内安全问题等各类问题。
二、数据挖掘在网络安全中的实践措施
(一)安全数据预处理子系统
在数据挖掘安全系统中,数据预处理子系统的设置是确保安全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其主要作用在于数据挖掘前对数据系统行预处理,如数据筛选条件、过程的预设设置;预先设定需要采集数据的数据来源、内容;对采集到的网络安全数据,按照预制标准对数据进行前期的筛选、分类、转换等处理工作。
其主要过程如下:首先系统对采集到的安全数据进行分析,筛除其中质量较差、缺乏完整性以及无效的数据内容。
其次系统将挖掘出的有效数据,根据数据种类、作用等原则进行分类。
最后对于编码、格式不统一的安全数据进行转换,确保数据内容处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安全数据规则库子系统
为了提高安全系统的数据分析质量,为数据分析提供完善与高质量的数据库,安全系统中预设了网络规则库子系统。
这一系统的工作的原理即是将对数据挖掘过程统计出的数据规律进行分析与统计,并将安全问题经验数据进行积累,再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储存与统计,以便于数据对比的开展。
如在安全管理中,木马病毒种类与变种较多,其数据内容极为复杂。
但是在安全管理中数据库对于常见木马病毒的源代码、隐藏方式、传播模式等数据进行统计,寻找病毒及变种的数据特点,再利用规则库子系统进行统一整理与储存。
在木马出现新的变种后,数据挖掘安全系统即可根据规则库内的数据进行对比,及时发现新的变种病毒,开展病毒变种预警并及时处理。
(三)安全问题数据挖掘子系统
在新型的网络数据挖掘安全管理体系中,其安全管理的核心系统为数据挖掘子系统。
工作原理在于将网络安全问题数据进行集合,进行二次的挖掘过程,发现安全问题内容并及时预警上报的过程。
其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
首先接收预处理数据结构。
子系统在运行中,首先需要将预处理子系统分析完成的数据,根据预先设置的问题数据算法以及规则库子系统提供的数据规则进行分析,对问题数据进行二次挖掘。
其次在二次挖掘完成后,子系统再利用分类、估计、预测、演变、聚类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化分析。
通过分析过程子系统可以在挖掘出的数据中发现与已知网络安全数据相同、类似或近似的数据。
在数据挖掘成功后,子系统将发现的问题数据输送给决策处理子系统,进行下一步处理工作。
(四)安全问题决策处理子系统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建立的目的是对挖掘出的安全问题进行解决,提高网络安全性。
在这一过程中,决策处理子系统就是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数据提出解决策略,进行决策的管理系统。
其主要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首先将数据挖掘子系统发现数据进行二次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了安全问题的种类、危害等内容。
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子系统作出相应的处理决策意见,如删除、隔离、限制运行、发出安全警报等处理决策意见。
最后子系统将安全问题处理决策意见发到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对安全问题进行处理。
三、结束语
安全技术人员在传统网络安全技术基础上,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开展了安全技术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安全系统,包括了预处理子系统、规则库子系统、挖掘子系统以及决策子系统四个主要处理子系统,极大的提高了网络安全系统工作效率与质量,在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卓远,周娅.数据挖掘对信息安全的影响[J].现代计算机,2008(03).
[2]潘大胜.论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文章:
网络型病毒传播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探讨10-01
网络型病毒分析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论文10-09
网络型病毒及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研究论文10-08
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论文10-08
浅析计算机网络病毒和网络安全维护论文10-13
计算机病毒防护技术的网络安全应用论文10-09
计算机网络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论文10-08
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防控措施论文10-08
计算机网络病毒与防护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