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脊柱结核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6 15:26:01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脊柱结核临床观察

  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占50%,由于其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治疗颇为棘手。

  脊柱结核临床观察【1】

  摘 要 目的:评估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7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127例手术,60例保守治疗。

  结果: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保守治疗组病人无复发。

  总的治疗成功率99%(185/187)。

  结论:脊柱结核病人应该首先进行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根据病灶损害情况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均可达到近似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植骨

  当前,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占50%,由于其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治疗颇为棘手。

  经过最近10几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已达成共识: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达到彻底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要求。

  本组总结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10年2月187例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其中经过手术治疗127例脊柱结核病人,获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87例,男78例,女49例;年龄18~68岁,平均43.5岁;初治病例139例,复治病例48例,复治病例中有3次以上手术史4例;发病到住院时间6周~13年,平均8个月;127例中有78例不同程度的后突畸形,有36例病人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入院时血沉在18~118mm/小时,平均为64.2mm/小时。

  手术方式:手术治疗127例,胸椎结核19例、胸腰段结核43例、腰椎结核65例;单纯病灶清理术56例,病灶清理术+植骨融合术63例,植骨融合术+内固定术8例。

  保守治疗60例,对椎体受损<1/2椎体,椎旁脓肿较小,不伴有神经损害的初治结核病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抗结核处理:脊柱结核患者均接受12~18个月的正规抗结核治疗,即前3个月INH,RFP,EMB,PZA强化治疗,后9~15个月INH,RFP,EMB巩固治疗。

  结 果

  手术治疗组:3组手术病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1~3周局部症状明显改善,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

  单纯病灶清除术术后复发2例,均为复治的长期脊柱结核病患者。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36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中有Frankel一级以上改善32例,有效率89%。

  骨融合情况: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另外8例在术后4年显示融合。

  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0个月。

  术后并发症:气胸3例,一过性神经损害3例,经脱水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3周后恢复。

  保守治疗组:经1.5~5年的随访,全组病人无复发,病灶部位骨损害无加重,脊柱无后突畸形,椎旁脓肿消失。

  讨 论

  在脊柱结核中,以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90%,而单纯的椎弓根及附件结核10%。

  脊柱结核是结核杆菌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应采取局部与系统兼顾的综合治疗。

  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并非所有脊柱结核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确切、临床症状不重、骨破坏轻、脓肿不大,不伴脊柱畸形、不稳和神经功能受损,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病例,可采用保守治疗[1,2]。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手术是重要的辅助措施,其目的不仅仅是清除病灶,而是针对于病灶破坏所造成的后凸畸形,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脊柱不稳等。

  具体术式的选择应坚持个体化的原则。

  以往的脊柱结核手术适应证为死骨、椎旁脓肿、窦道形成、神经功能障碍[3]。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作者认为,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存在后突畸形,脊柱稳定性丧失,伴有神经功能损害以及抗结核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彻底的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的基础。

  病灶清除的范围为病灶部位的脓液、脓苔、肉芽、干酪样物质、死骨以及已经被破坏的椎间盘等病变物质,保留正常的和“亚健康”骨组织,避免无序的扩大手术范围。

  医源性加重创伤和扩大骨质缺损,不利于病变的修复与脊柱重建,不能减少复发和缩短术后药物治疗疗程。

  笔者主张,对脊柱结核进行病灶清除时应以前方入路为主,在清除椎体或椎间结核灶后给予自体髂骨/肋骨植骨,可一期行内固定手术。

  其优点有:直接病灶清除的同时行内固定可稳定脊柱,前路植骨支撑更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有效矫正后突畸形且防止远期矫正角度的丢失,术后脊柱的即刻稳定性可使患者早期下地并进行康复锻炼,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可降低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血沉是结核病化疗效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既往认为血沉>80mm/小时是手术的禁忌证,有“打开死亡之门”之称。

  但本组病例中,2例腰椎结核术前血沉为93、118mm/小时,经过“四联”(IHN、RFP、PZA、EMB)+喹诺酮类强化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疗效不明显,血沉分别为81和87mm/小时,且神经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为了挽救其神经功能,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及相关准备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效果明显,术后2周血沉均下降。

  因此,笔者认为,活动性脊柱结核或伴有全身活动性结核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血沉持续升高可能与巨大椎旁脓肿的存在有关,可以经充分的强化治疗后实施手术治疗,但不应作为常规。

  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并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环节,应坚持个体化和“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制定化疗方案时应考虑:①MDR-TB耐药情况,是初治还是复治病例;②近期化疗效果,病灶情况及是否手术;③既往有无肺内结核治疗史。

  手术治疗并不能替代化疗。

  本组2例复发患者,病程为7年和13年,长期、间断、不规范的服用抗结核药物(疗程短、单用一种或二联药物),导致结核菌株产生耐药,因此不及时和不规范的化疗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术前2周正规的强化化疗,血沉控制在60 mm/小时以下即可手术。

  如血沉控制不理想,应延长化疗时间,待其稳定后或根据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决定是否手术。

  术中局部给予SM或INH,术后继续强化化疗2~3个月后改“三联”(HER方案),维持化疗至结束,总化疗疗程为1~1.5年。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7:516-518.

  2 马远征,胡明,才晓军,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005,2:68-73.

  3 吴在德,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1.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2】

  【摘要】 目的 总结脊柱结核手术方式,用药方法,脊柱稳定性对脊柱结核治疗的影响。

  方法 对107例脊柱结核进行术后随访。

  结果 随访96例,痊愈90例,治愈率93.7%。

  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

  结论 手术时机适当,抗结核治疗方案合理,术前要考虑脊柱结核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能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关键词】 脊柱结核;病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7例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2~68岁,平均33岁,病程1.5个月~6年,平均病程2.5年,其中颈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31例,胸腰段9例,腰椎51例,腰,骶,8例,脊椎多节段3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107病例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术式:①对脊椎结核有椎体破坏形成死骨及寒性脓肿,无脊髓受压症状者,可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或病清植骨术治疗。

  一般腰椎结核较多,占51例,因为腰椎椎管较宽敞,且腰,椎体下缘水平以下为马尾神经,不易致瘫,术后卧床半年,抗结核药物治疗一年半即可。

  ②对脊椎结核既有椎体破坏又有脊髓受压改变,即肢体肌力减弱、感觉障碍平面出现、尿便失禁等导致不全瘫、全瘫或四肢瘫症状出现者采用侧前方减压、病清减压等,一般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较多,多采用的术式即侧前方减压术,出现四肢瘫者较少,多为严重的颈椎结核所致。

  ③对无明显死骨及冷脓肿,病变局限,有的X线片仅见椎间隙窄,无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脊椎结核,可行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法。

  ④对晚发瘫者,如彻底减压,切除骨嵴,可望改善功能。

  2 结果

  本组单纯病清术85例,病清前路植骨4例,病清后二期后路植骨5例,截瘫13例,早发瘫12例,晚发瘫1例,9例不全瘫均为胸椎结核所致,通过侧前方减压术全部恢复,4例全瘫大部分恢复,1例晚发瘫较术前双下肢灵活,二便功能改善,截瘫平面下降。

  107例中,随访96例,痊愈90例。

  治愈率93.7%。

  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

  3 讨论

  在本组病例中腰椎和胸腰段发病率较高,在全部单纯结核中,多数为松质骨结核,松质骨易受侵犯。

  结核菌感染椎体后造成骨质坏死,早期可无症状或酸痛不适,此时坏死骨质未与周围健康骨质分离时,X线显示病变骨小梁模糊不清,呈磨砂玻璃样,继续发展,坏死骨质部分被吸收,便与周围形成了明显界限,X线片出现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空洞,常可见到死骨影,如病变继续扩大,穿破椎体,侵犯椎问盘及周围组织,造成椎体及间盘破坏。

  压缩产生脊柱后突畸形,脓液积聚可产生椎旁及流注脓肿。

  结核性脓肿无一般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剧烈反应,红热及疼痛不明显,称寒性脓肿,寒性脓肿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组成。

  在脊柱结核病灶中,除脓汁外,还有大量干酪样物质、结核性肉芽组织、死骨和坏死间盘,病清时应一并清除,再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病灶可治愈。

  脊柱结核分边缘型、中央型、骨膜下型。

  其中边缘型以椎间隙窄、椎体邻缘及间盘破坏为主,中央型多以单一椎体破坏为主。

  多见于儿童。

  骨膜下型为脓汁流注,可侵蚀多个椎体导致多节段脊柱结核,形成的脓肿在颈椎多位于椎体前方,颈4以上病变可形成咽后壁脓肿,应经口腔排脓,胸椎位于椎体两侧,x片上呈梭形影,胸腰段结核寒性脓肿可为椎旁脓肿,也可为腰大肌脓肿,腰,骶,椎体结核可为腰大肌脓肿,也可为骶前脓肿,抗结核药物不易通过血运差的脓肿壁进入病灶。

  故脊柱结核病清术既清除脓肿壁及其内的死骨、病变间盘、干酪样物质,改善了血运,又使抗结核药物更易于进入病灶内杀菌,使病灶能够较快治愈。

  脊柱结核用药方法:可选择下列抗结核治疗方案的一种。

  方案①: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

  方案②: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

  方案③: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左克静脉滴注。

  方案④: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

  方案⑤: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左克静脉滴注。

  方案⑥: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左克静脉滴注。

  一旦确诊脊柱结核,入院后应先系统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2周,尤其是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一般至少抗结核2周或更长时间,体温趋于正常,结核症状趋于稳定方可手术,否则易导致结核播散,尤其是体弱合并其他疾病的人。

  对肝功异常的患者可保肝治疗,暂停利福平等对肝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纠正至肝功正常可手术,对合并截瘫的患者为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可在抗结核治疗后尽早手术。

  只要全身情况允许,这样对肢体功能恢复有利。

  截瘫多是由脓肿等压迫所致。

  截瘫的时间越短,术后恢复越快,反之,术后恢复越慢,在脊柱结核中,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多因胸椎椎管较狭窄,脊髓易受压迫,而腰椎管的马尾神经耐受性要大,故腰椎结核并发截瘫相对少。

  同样,颈椎结核也易产生脊髓压迫症状。

  截瘫的患者抗结核治疗可少于2周。

  脊拄稳定性探讨:术后卧床制动一般为0.5年,如椎体破坏重者可卧床9个月至1年。

  有的卧床可带胸围、腰围,甚至卧石膏床,防止脊柱扭转。

  有的脊柱结核术后不稳定也可行二期后路植骨融合加强稳定。

  脊柱融合术作为一种永久性固定方法,较其他固定方法优越得多,即在椎板、棘突、关节突上植骨,优点是不接触病灶,植骨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局麻下可完成,融合范围应包括上、下各一个健椎,少了效果差,多了植骨承受杠杆力量增加,易发生植骨片骨折。

  为加强脊柱稳定,手术时可取前路植骨,要求病变相对稳定,无混合感染,病清要彻底,完全清除坏死骨质,坏死间盘,肉芽组织直至露出新鲜健康骨质创面方能植骨。

  植骨块一般取髂骨、肋骨,骨块要够大,不但要充填骨缺损,而且镶嵌要牢固,如条件允许可再加椎体钢板固定,更加强了稳定,对于椎体硬化,骨质疏松,病变累及3个椎体以上者,不易做椎间植骨,对脊柱稳定性差者,选择前路植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显著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可减少患者术后卧床制动时间,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临床疗效分析【3】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胸腰椎结核分别采用单纯病灶清除33例;一期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49例;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17例;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并后路内固定41例,术后随访对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分别评估。

  结果:随防2 ~3.5年(平均2.4年),所有病例术后症状消失,未植骨病例骨性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植骨病例骨性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8°,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3�1°,瘫痪患者术后一年Frankel分级明显提高;108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结论:脊柱结核治疗必须遵循局部与系统兼顾的原则,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与之相应的治疗方式,疗效满意。

  【关键词】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内固定;病灶清除�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部位,居全身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1],传统外科治疗是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随着对脊柱稳定性重要意义认识,外科治疗发展为病灶清除的基础上,对骨缺损较大有畸形倾向或已经畸形者加用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治疗,疗效得到显著提高。

  对于手术策略、内固定的选择等问题虽有一定争议,但只要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与之相应的治疗方式,疗效均较满意,本文回顾分析了1990年~2008年我院120例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

  男68例,女52例;年龄28~71岁,平均41岁。

  病程2个月~2年,平均5.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胸背部疼痛、腰痛、双下肢疼痛伴麻木无力、行走及弯腰困难、少数双下肢截瘫,29例患者伴有慢性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

  影像学表现有椎体破坏、塌陷、椎间隙变窄、椎旁或腰大肌脓肿,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受压。

  其中胸椎16例,胸腰段(T11~L2)37例,腰椎67例;结核病灶侵犯脊柱单节段36例,双节段77例,三节段7例;并发截瘫12例,Frankel[2]评分B级3例,C级5例,D级4例;11例有脊柱后凸畸形,Cobb’s角(19.5±6)°。

  1.2 手术方式: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明确结核病灶范围、破坏程度、后凸角度、脊髓压迫及合并脓肿情况,初步判断结核破坏及手术可能造成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相应的外科治疗术式。

  33例患者采取单纯病灶清除,其中5例胸椎结核采用胸膜外(肋横突入路),4例经胸入路,9例胸腰段结核取胸腹联合切口,15例下腰椎结核采用倒“八”型腹膜外入路。

  87例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其中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49例;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17例;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并后路内固定41例,顺序为先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再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

  前路内固定器采用“K”形钛板或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器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

  术中按常规彻底清除寒性脓肿、结核坏死组织、死骨、椎间盘,直至正常骨质。

  若有截瘫,则清除硬脊膜前方的坏死物、碎骨块,解除脊髓压迫,若有后凸畸形则用撑开器撑开上下椎体矫正,后取合适的肋骨或髂骨植骨,病灶内常规放人链霉素lg,雷米封0.2g。

  1.3 术后处理:引流管一般于术后48~72小时内拔除。

  未行内固定者术后严格卧床3个月,行内固定者术后6周X线检查无异常下床活动。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及合并症处理,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INH+SM+PZA(或EMB)+RFP]3个月,停用SM改用[INH+PZA(或EMB)+RFP]l2个月,再停用PZA(或EMB)改用(INH+RFP)3个月。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切口均一期愈合。

  随防2 ~3.5年(平均2.4年)。

  未植骨病例骨性愈合时间平均3月,植骨病例骨性愈合时间平均4.5月。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8°,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3.1°,一例L1结核经左侧径路前路病灶清除加后路内固定术后11月右侧腰大肌脓肿复发,取除后路内固定,清除右侧病灶后愈合。

  瘫痪患者术后一年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l例、E级9例。

  未出现植骨块脱出、吸收,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无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手术并发症。

  108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结核杆菌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其治疗必须遵循局部与系统兼顾的综合治疗原则。

  包括:全身治疗、局部制动、药物化疗及外科治疗等。

  化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占据主导地位。

  而外科治疗仅为治疗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辅助疗法。

  脊柱结核的化疗同样遵循“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并强调全程督导这一原则[3]。

  外科治疗的原则:早期诊断,明确病变的程度和原因,保护神经功能,终止神经损害的发展,彻底消灭感染,消除疼痛,稳定脊柱。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成败与多个因素有关:�

  首先术前准备要充分,正规抗结核至少二周,血红蛋白>90g/L,肝功能正常,全身情况好。

  术前血沉高低是否作为手术禁忌指标有争议,有人认为血沉≥80mm/h是脊柱结核手术的禁区[4]。

  而另外的人认为[5]即使血沉很高,对于截瘫症状持续加剧的患者,仍然要进行抢救性手术,其理论解释机体的正常免疫应答有赖于各种免疫细胞。

  当结核病患者病情严重时,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沉可表现在正常范围,经抗结核治疗后,由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结核菌毒力降低,另一方面使机体免疫状态得到调理,免疫功能增高,导致血沉异常增高,出现血沉与病情表现不相符,血沉的增高幅度与临床结核中毒症状不相符。

  我们认为血沉可作为术前准备的参考,但不是标志性指标,术后抗结核治疗的效果通过血沉的动态观察可得到衡量。

  术前制定充分而全面的手术方案有助于减少术后的复发,脊柱的不稳定影响病变稳定与修复,造成病变恶化或复发,甚至导致截瘫的发生[6]。

  以前认为胸椎较稳定,病灶清除后可不植骨,结果出现不少并发症.特别是继发二次截瘫。

  有文献报道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脊柱稳定性的严重破坏,影响病椎之间的骨性融合[7]。

  稳定脊柱必然要用内固定物,由于内固定是金属异物,有增加感染的机会。

  传统观点:金属表面会使细菌粘附力增加,从而增加复发率或引起结核不愈、感染扩散等。

  但Oga等[8]研究表明,结核杆菌粘附力比普通细菌要弱很多,表面不易形成生物膜,也不易在生物膜下生长繁殖。

  目前的研究表明[9]钛合金生物相容性好,结核杆菌对金属异物的亲和力小,对内固定物粘附性较小,产生的生物膜既小且薄。

  虽然如此,内固定应用必须掌握严格的适应证:�①脊柱结核造成椎体破坏明显,

  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以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椎体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稳定性有明显损害者;③脊柱后凸畸形需要矫正者。

  手术入路和方式选择:胸段(T8-10)病变取经胸腔入路,胸腰段(T11-L2)采用经胸-腹膜外入路,腰段采用倒“八”形腹膜外入路。

  内固定选择前路还是后路有争议[10],但我们的结果提示只要达到稳定脊柱的作用,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选用,效果均较满意。

  参考文献�

  [1] 许天明,陈建明,张成程,等.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J]. 颈肩痛杂志,2008,29(1):85-86�

  [2] Frankel HL,Hancock DO,Hyslop G,et a1.The value of postural reduction in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closed injuries of the spine with paraplegia and letraplegia[J].Paraplegia,1969,7(3):179-192�

  [3] 况尚如,蒋电明.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18):2367-2369�

  [4] 连小峰,赵杰,马辉,等.脊柱结核的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 2006,44(16):1151-1152�

  [5] 王睿,孔晓海,孙其义,等.脊柱结核术生复发与血沉关系探讨[J].中国骨伤,2008,21(4):291-293�

  [6] 邵斌,李勇,曾景平.前路一期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5):73-75�

  [7] 季明华,许刚,郭树章等.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瘫痪[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6):456-457�

  [8] Oga M,Takasim M,et al.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instrumentation as a foreigin body in spinal tuberculosis[J].Spine,1993,18(13):1890�

  [9] 王永.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进展[J].河北医学,2008,14(8):1002-1004�

  [10] 赖震,孙俊英,汪强等.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308-309

【脊柱结核临床观察】相关文章:

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10-05

探索23例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观察10-07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胸段脊柱结核论文10-09

抗痨组合药与抗痨散装药治疗结核病的临床观察10-06

脊柱外科实习心得12-28

宫颈蓝痣的临床病理观察10-05

肿瘤内科的护理临床观察分析09-30

小儿代谢性肝病的临床观察10-06

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体会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