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函授本科论文查重严吗

时间:2021-02-18 09:45: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函授本科论文查重严吗

  函授本科论文查重严吗,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以下的函授本科论文查重严吗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借鉴。

函授本科论文查重严吗

  函授本科论文查重严吗【1】

  很严格。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

  广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石榴》《海燕》。

  组织趋同性分析【2】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局下,组织的结构不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

  文章从对组织理论发展的研究着手,分析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这种趋同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制度要求以及市场竞争趋于完全性。

  关键词: 组织理论;组织趋同;环境;制度

  引言

  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组织结构的设计也随着组织理论的丰富而进步。

  一个世纪前管理学者们认识到了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并开始进行研究。

  但真正对组织拥有比较成熟的认识,还是从一战之后才开始的。

  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源自不同的经济形态,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根据权变的组织理论,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都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为了设计适应自身的合适的组织结构,我们要根据实际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特点来考虑。

  然而,在当今社会,组织的结构不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它是伴随着全球经济化而出现的一种趋势组织趋同是指组织在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下采取相同或类似的结构。

  本文主要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探讨这种趋同现象背后的原因。

  1组织理论中有关趋同性研究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尽管管理学家们对组织的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过用“组织理论”这一术语来概括他们的工作。

  1937年,厄威克与古利克的《管理科学论文集》问世,第一次正式提出“组织理论”这一概念后,各种对组织的研究才归并到“组织理论”的名下。

  自从泰罗于20世纪初开辟了组织理论研究之先河以来,组织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1.1 古典组织理论工业时代后期,随着企业的组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等一批学者开创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理论。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在组织结构理论的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古典组织结构理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模型。

  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侧重于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未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此外,古典理论学派仅将组织当作一个机械系统,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特别强调对一些科学的组织原则的概括和分析,认为这些组织原则是普遍适用的,是相对准确的,他们坚持用科学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来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认为组织结构可以是机械而是单一的。

  而这里的单一与组织趋同有本质的差别。

  1.2 新古典组织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偏重对动态的组织结构研究,强调组织中社会心理系统对人行为的作用,他们坚持用一些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来解释组织结构的变革,重视整个组织的文化特性对正式组织结构的制约作用,重视组织成员个人的情感和需要,认为正式的组织结构的作用是有限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赫茨伯格等人。

  新古典组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波特和劳勒合作提出的波特-劳勒模式;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的,是对古典组织理论的修正,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他们承认等级制的存在,研究权力关系和权威问题,追求组织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但是新古典组织理论只是研究了组织内部人的因素和行为对组织及效率的影响,忽视法规及环境等对组织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但是新古典组织理论中有关非正式组织等研究中人对人的影响可以让我们看到一点点组织趋同的影子。

  1.3 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观点的组织理论流派,如系统权变理论、群体生态论、资源依赖论、新制度主义理论。

  1.3.1 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无论是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必须具有连续不断的投入、转换和产出循环,企业组织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其环境的持续性相互作用之中,并达到动态平衡。

  该理论同时还强调用系统观点看组织,强调把所有的活动联结起来实现总的目标。

  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1.3.2 种群生态理论群体生态理论也叫自然选择模型,是阿尔瑞契与普费弗提出。

  该理论把生物学的群体生态理论应用到组织理论分析当中,并认为组织在环境中生存与否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的规律一样: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来选择一些组织或淘汰一些组织。

  1.3.3 环境依赖理论群体生态理论强调的是选择作用而弱化了组织行动者在决定组织命运中的作用。

  为此,普费弗和萨兰西克提出了资源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对外部资源有依赖性,并强调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其实质是把组织看作是环境关系中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资源依赖理论和上面提及的群体生态理论认为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组织结构,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理沦就是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主要关注组织之间权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杰弗里和吉拉德对资源依赖理论做了最为经典的阐述。

  他们的研究开始于一个简单的经验命题:所有组织都需要从他们的环境中获取必需的资源,包括:劳动力、物质输入、顾客、信息、投资以及行为的法律许可和规范的合法性等。

  杰弗里和吉拉德认为,组织的行为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环境的约束或意图的反应.组织也不是自治的,而是经常依赖于其他组织并在寻求各种方法来管理这些依赖性。

  从这种视角出发,举个例子,如果组织A拥有超过组织B的权力。

  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A已经控制了足够多的B所必需资源。

  B却没有其他的可选择的渠道,且B没有类似的可以用来抵消A的这种权力的权力。

  组织通常都会试图管理他们的环境,以减少依赖性和不确定性,并获取更大的行动自由和稳定性。

  组织也可能会通过将其他组织的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社团的成员或那些有政治关系的人吸引进自身的董事会,来赢得朋友、获取信息途径以及其他的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并不能直接就组织趋同现象做出解释,但在认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这种视角强调的是组织如何从获取有限资源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以及影响其他组织或消除其他组织对自身的不利影响。

  借用这种视角,组织采纳某种被广为接受的制度是否意味着其希望通过该制度或者模仿行为本身从环境获得某种自身必需的资源呢。

  在组织趋同化的起初阶段,是因为组织采纳的制度或者引进某种制度的行为可以让组织从环境获取某种资源,才导致其采纳该制度呢。

  而某种制度在趋同化过程中的夭折,也并不意味组织通过该制度无法从环境中获得某种资源,而是意味着这种制度对应的资源总量太少,或由于通过这种制度所获得的资源无法吸引模仿者。

  贵州农户消费分析【3】

  [摘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是发展内需拉动经济的一个必然,而认清农村消费现状及规律是其根本前提。

  文章以贵州为例,分析贵州农村居民的消费阶段、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对比全国农户平均消费水平和城乡消费差距,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及几点相关思考。

  [关键词]贵州;农户;消费支出;内需

  20世纪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日本地震等外围环境的不稳定性,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民工荒等国内条件的变化都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该观点一出,在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较多学者认为,占总人口55%的农村居民,社会消费总额仅占21%,是具有广阔消费空间的。

  而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赵霞、何秀荣,2010;姜长云,2009;周俭司,2002;等等)从动态城乡收入与消费比来证明:中国现阶段以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最大消费潜力在城市而非农村。

  不管孰对孰错,扩大农村内需市场是必然的,但在此之前,认清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特别是西部“两欠”地区农民的消费情况是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首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拥有71%的农户人口、农户消费贡献仅为16.4%的贵州为例,动态地剖析我国农户的消费现状及变化规律。

  一、贵州农户整体消费情况

  (一)消费水平

  农户消费水平选择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来衡量。

  贵州农户消费支出呈阶段性上涨。

  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04.25元增加到2009年的2422元,31年间增长了22倍,以年均11%的速度扩大。

  根据消费的支出增长率,贵州农户消费的总体水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析。

  第一阶段(1978-1995年)农户消费大幅上涨,从1978年人均104.25元上升到1995年的930.59元,以年均14%的速度增加。

  该阶段的上涨主要来自于农民的生产性投资消费增加。

  第二阶段(1996-2003年)小幅扩大,从1996年的1068.09元扩大到2003年的1185.17元,年均增加3.2%。

  该阶段由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农民的消费支出相对萎缩。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稳步上升,从2004年的1296.34元上升到2009年的2422元,年均增长14%。

  上升的原因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该期相对的农民收入从1721.55元增加到3005元,收入与消费几乎同倍数地增长。

  (二)消费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规则,消费结构可以从食物、衣着、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住房和杂项商品八个方面考察。

  消费结构能真实反映居民消费的所处阶段。

  如图-1所示,14年来贵州农户消费结构发生了如下改变。

  1.食品消费比重减少。

  消费所占总支出的比重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EC)表示。

  贵州农户的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71.125%下降到2002年的58.14%最终达到2009年的45.17%,且有继续下滑的趋势。

  根据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范围的划定,已经从绝对贫困状态(EC>0.6)过渡到2002年的温饱状态(0.5  2.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比例增加。

  贵州农户的第二、第三、第五支出分别是居住、交通通讯与医疗保健,这三类支出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