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环境生态论文

时间:2020-12-03 10:57:1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环境生态论文

  环境生态论文

环境生态论文

  1汾河水库周边自然环境

  1.1地形地貌

  汾河水库周边水环境地貌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体,土石山区次之,还有少量河谷阶地区。

  1.2河流水文

  汾河水库入库水源主要由汾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岚河、涧河组成。

  汾河由北而入,流经娄烦境内11.7km注入水库;岚河、涧河分别由北、西向流入水库。

  汾河水库周围地表水主要为支沟小溪水、小泉水、客水及降水径流,区外客水主要为汾河和岚河,地表径流量变化较大,丰水年7785万m3,平水年6979万m3,枯水年仅2251万m3。

  据统计,汾河水库上游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52亿m3。

  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广泛分布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之中,出露于地表基岩的裂隙和山前沟口冲积、洪积物孔隙,储量较大,水位较高,水质良好,便于开发利用,是人畜吃水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

  1.3气候气象

  水库周边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少雪。

  据当地气象资料,年均气温7.9℃,极端最低气温-26.8℃(1985年12月8日),极端最高气温36.7℃(1999年7月30日)。

  年降水量426.2mm,主要分布于6-9月,占年降水量的75%。

  年蒸发量1734.5mm。

  无霜期140d左右。

  全年的主导风向为SW,年均风速1.9m/s。

  1.4土壤植被据资料,汾河水库周边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和草甸土,褐土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草甸土主要分布于库区河漫滩地及较大支沟的沟谷地带。

  天然植被主要为黄蔷薇与长芒草、茭蒿、白羊草混生的灌草类型。

  灌木主要有柠条、酸枣、沙棘等,分布于沟坡与地坎;乔木主要有杨树、柳树、榆树等,分布于村庄、道路旁;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桃、李等,多分布于庭院及近村果园。

  2汾河水库周边水土流失情况

  据调查,汾河水库周边总土地面积565km2,水土流失面积423.75km2,占总面积的75%。

  其中,轻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1.09%,中度侵蚀面积占28.57%,强烈侵蚀面积占41.46%,极强烈侵蚀面积占22.45%,剧烈侵蚀面积占6.43%。

  根据《山西省土壤侵蚀类型分布图》,属黄土梁峁状丘陵低覆被极强烈侵蚀类型区。

  随着1988年以来汾河上游一、二期水土流失集中连片治理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为6000t/km2左右。

  3汾河水库周边水土保持现状

  为保证汾河水库的水质清洁和防止泥沙淤积,1960年以来,娄烦县积极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特别是1988年实施一期治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治穷致富,拦沙保库治汾方针指导下,娄烦县围绕汾河水库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共完成治理面积229km2,其中,机修梯田2957.6hm2,治滩造地1472.6hm2;营造乔木林10716.3hm2,

  灌木林3749.1hm2,经济林185.4hm2,封禁治理3822.9hm2;修筑淤地坝38座,河坝14km,沟头防护工程2.5km。

  在1998年后实施的二期治汾期间,以小流域为单元和大户治理为主要模式,以“建精品、上档次、要效益为基本

  思路,共建成初具规模的精品小流域8处,发展民营水土保持大户125户,关闭选矿企业121家,关闭尾矿库96座。

  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来的26.7%提高到54.04%。

  4汾河水库周边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

  经过多年努力,汾河水库周边水环境区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但还存在较大差距。

  今后应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主要方向。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指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人类

  活动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

  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经验,建设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和小型污水净化处理设施,控制入库泥沙和防止农田面源污染。

  4.1综合治理措施

  针对目前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的实际,根据水库周边水环境区域发展农林牧综合生产的需要,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科学配置治理措施。

  采取坡改梯和建涝池、水窖、截洪渠等小型蓄排水工程,使天然降雨径流得到就地拦蓄利用。

  沟坡通过水平沟、鱼鳞坑整地,营造乔灌混交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植被的有效覆盖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

  沟道从上到下,从毛沟到干沟,从沟坡到沟底,因沟制宜,全面布置,层层设防,分类施治,通过修筑沟头

  防护、淤地坝、谷坊、塘坝、排灌渠系工程等,形成蓄、引、淤、排、提相结合的沟道工程治理与开发体系,控制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

  4.2生态自然修复措施

  在水库周边水环境区域的人口稀少区,设置围栏和封禁标志牌,实行封山禁牧。

  对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等,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生态环境系统本身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

  环境生态论文

  一、生态危机的价值体验性的出场逻辑及内在的特质

  生态安全是人幸福生存的生命线,当代人在单向度追寻财富与发展中,遭遇到的是生态环境破坏、生镜丧失和

  心灵生态失序的艰难发展困境,这种“发展困境与生存安全的时代境遇,充分彰显着当代人已经不可能把金钱财富以外的东西放在心上,人的高层次生存安全性被迫建立在流沙之上。

  人类生活的生态危机成为直接制约人类一切高层次自我实现的瓶颈,呼唤生态治理就成为社会最具公共性价值的

  文化理想,因为当代人已经在物的增殖和人的贬值中深刻地体验到人之生态生存的艰难性“,生态人的价值信念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符号。

  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就像巴赫的奏鸣曲:没着没落,漂浮如云,备受蹂躏,昏暗无光,尽管每个人一听这首奏鸣曲都马上觉得大受启发,其核心部分却是奥妙莫测的。

  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时代发展目标和人文哲学形态的价值性异化体验方式,呈现了一种线性发展观和世界观,人已经忘记了自己与大自然密切相关、共生共荣的互生关系。

  理性确定性之世界观主导的发展进步模式的普遍性展演,让人类成为世界的孤独存在者,人的自由自觉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

  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效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重视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彻底性地遮蔽了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变得如此的严峻,日

  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同人类精神心灵痼疾同步性出现,导致社会出现新的整体性状况:一边是现代性进步文化价值的真切体验,另一边是生态危机价值性的恶性体验。

  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心灵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构成了人之生存安全性的公共性危机。

  人之生存安全性的公共性危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让普通民众真实地体验到了一种社会公共性价值危机的现实存在,而生态危机则是社会公共危机的一个客观方面的显性呈现。

  近一二年,“雾霾现象创下很多新的历史记录,居生活领域十大流行语之列,全国主要城市居然都有被雾霾严重笼罩的日子。

  民众真切地体验到了生态性生存的危机,人之生态性存在成为人的一种价值实践奢望,因为人类正陷入一场深重的生态危机之中。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锐减,具体表现为森林滥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占用、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粮食匮乏、物种消亡……。

  二是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酸雾、飘尘、有害气体和光化学烟雾、河流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

  三是人口激增,四是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多发、刑事犯罪、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等。

  这些显性的环境生态危机和隐性的心灵生态危机在社会场域中的并场出现,证明了人之单向度的占有人格的根本性缺陷,这种缺陷将把人类安全性生存引向一个生态危机价值体验的逻辑结构之中。

  在此种结构之中“,控制自然的观念导致了生态危机,也在危机的价值体验中成为化解危机的合理观念之一,这种

  逻辑的背反成为常见的观念出场逻辑,因为任何观念都难以全面地深刻洞见现实生态危机本身,在莱易斯看来,控制自然

  的观念不仅造成对自然的控制,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更可怕的是它也带来了对人的控制。

  它把全部自然(包括人的自然)作为满足人的不可满足的欲望的材料来加以理解和占用,直接造成了“生产无限地扩张,也导致“评价它的成果对于人的价值的一切合理标准却遭到了破坏。

  生态危机在物质需要而发展生产和人之消费逻辑中成就了自身的多重特质,一是现代性社会以科学理性、发展进步建立自

  己的社会价值观时,追求数量消费为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就成为其衡量幸福与否的尺度,“消费满足的幸福价值观一直占据着工业文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生态危机空间向心灵空间的挪移,导致生态危机更具有文化公共性危机的特质。

  这种认知逻辑的转换直接引出的是一个心灵生态的危机现象,心灵生态的危机让人的心灵空间呈现出一种无序化的存在结构。

  三是生态危机存在总是在人的`心灵或心智逻辑运演中呈现出特有的行为序列,这种行为序列建构了心灵的异化集合逻辑。

  二、生存的环境生态与生存的心灵生态:生态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逻辑的交互维度

  生态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逻辑,是自身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的深层领悟与转向的结果。

  卡普拉认为:“新范式可以被称为一种整体论世界观,它强调整体而非部分。

  深层生态运动却已看到,生态平衡要求我们对人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的认识,来一个深刻的变化。

  简言之,它将要求一种新的哲学和宗教基础。

  新的哲学的出场的基础就是要在现实理论的实践中运用治理思维,寻求多元共生之文化存在的优化证成逻辑。

  “治理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起来的,和“全球化一样富有弹性,可以被不同立场、不同语境接受。

  “治理是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背景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的,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性所导致的复杂场景,传统的统治已经根本不能适应多元文化主体的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性诉求。

  “治理是作为一种前景光明的现代化运动所出现的新的公共性观念形态,成为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一个聚焦性理念和话语。

  治理理念的出场正是对现代性所造就的权力世界的全新性、多样性、多中心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一种积极的回应,治理

  在哲学上本质是一种差异共在基础之上的文化公共性视域中的多元、共生逻辑的理性选择与优化证成。

  “治理并非是由某一个人提出的理念,也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理念,而是一种集体产物,或多或少带有协商和混杂的特征。

  治理的最初(或再次)出现也是多极的(或多领域的),这一点和它的研究对象———决策过程———是一样的,治理产生的多

  极性正是对复杂化和复杂性一种自我适应和集体决策逻辑的优化关系的选择。

  治理在加速了复合现代性中之前参考物的衰亡过程中,也作为新的参考物确立起来。

  生存的环境生态与生存的心灵生态是生态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逻辑的交互存在的不同纬度。

  人之生存的环境生态与心灵生态是共生、共存、共进的意义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破坏自然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的身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