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时间:2022-06-27 10:59:2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体制创新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通用8篇)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1

  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旅游体制并不是全部一样的,每个国家根据自己国家旅游业的现状,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这些管理体制主要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干预型三种。

  国家旅游局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由地方旅游局和地方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将旅游监督力量加入到每一个游客每一个团队中,使得每一个游客每一个团队都变成了行政管理制度的监督者。

  将来自于旅游一线的情况进行分析汇总,从而更好地完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行政管理制度通过颁布各项规则,在大方向上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企业进行规范化地指导,达到管理的目的。

  1、 我国旅游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旅游业中除了对景物的欣赏,人文的体会,还有对吃住条件的要求。

  吃的食物不好、住的条件不好会大大影响旅游人的心情,增加旅游的疲惫感。

  为了使游客的旅游更加舒适,吸引更多的游客,各大旅游景点渐渐将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饭店和一些娱乐设施上。

  但是,“过犹不及”,一些景区只顾着追求奢华的享受,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饭店的建设中,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交通设施建设,使产业结构失调。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国旅游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项明确指出工作在第一线的中低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

  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涉及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就会有很多企业私自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将国家的规定置于一旁不去理会,更有甚者,钻旅游规则的空子来为企业谋取利益。

  所以,即使有中下级旅游局在监督旅游的服务质量,但是依然难以制止这些行为。

  第三,不良竞争现象严重。

  一些旅游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将价格降低,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此外,还有一些服务不到位,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白白遭受损失,在这些恶劣地影响之下,旅游管理无法正常发展。

  这些情况都是我国旅游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彻底造成的,既影响了同行业其他旅游产业的利益,影响自身的发展,还无法完成消费者旅游的初衷。

  2、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旅游管理体制不完整,地方旅游局权力较大,瓜分国家旅游局的权力,使得国家层面的旅游战略难以实现,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集权和分权都是必要的,但是要适度,掌握好这个度,集权需要集中多少,分权要分到什么地步,这些才是难点。

  集权,国家应该将决策权集权到中央。

  例如对旅游策略、发展方向等宏观层面的决策,国家旅游局统一制定政策,并由国家旅游局决策。

  分权,国家应该将发展策略的权力下发给地方旅游局,因为地方旅游局对和管理部门处于旅游业的第一线,相比于中央,地方旅游局和管理部门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当地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也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宏观上,中央负责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保证发展方向准确;微观上,地方负责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促进旅游业在正确的道路上,无碍地发展。

  2.加强行政监督力度

  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共同协作,一个负责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一个负责服务管理和行政监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旅游业繁荣昌盛的局面,促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改善我国现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不良现状,地方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督功能必不可少。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管理策略,地方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定期对旅游行业进行整顿,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适当增加监督部门的权力,将监督的力度深入到游客中,监督基层的不良竞争现象。

  将每个游客和每个团队发展成为旅游管理中的监督者,从每个景点每条线路中进行监督,能更好的发现旅游业中的存在的不良现象,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良乱象,从而收到成效。

  3.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旅游的行政管理是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路线,依据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的管理制度,而旅游的企业管理制度则是企业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旅游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营利为主。

  有时候,行政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会有相悖的现象。

  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旅游局制定的管理政策,应该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旅游企业管理措施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行政规定,在满足这一点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管理措施,企业管理负责管理旅游体制方面的细节,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效果。

  行政管理为企业管理指明方向,企业管理使行政管理更为贴近游客,对行政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补充了行政管理中不全的部分,更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经济收益。

  3、 结论

  旅游管理体制已经深刻地渗透到旅游管理的各个层次,包含了旅游管理中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旅游管理的重要部分,为旅游经济地运行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障。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2

  畜牧兽医工作是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现行的政策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就如何做好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与大家进行探讨。

  1、 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多数畜牧兽医管理站是全民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全额供给,一部分站是差额拨款单位。

  县站是全县范围内几个、甚至几十个乡站的业务领导和管理部门,担负着全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动物疫情的诊断和扑灭、疫病普查和新病诊断,课题研究和新技术推广,以及对乡站的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重任。

  县站是政府农牧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实施机构,其人员组成中除少数为行政管理干部外,大部分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干部。

  建国60多年来,县站为祖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應有贡献。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县站的工作已发生很大变化,农牧民养殖户心目中依赖的“金字塔”正在发生倾斜,许多县站工作正陷入误区,肩上担负的职责已被架空,招牌依旧在,却无力挑重担。

  目前,多数畜牧兽医站存在机构不全、职责不明、队伍不稳、防疫人员缺乏、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兽医工作的健康发展。

  2、 目前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运行的困境

  主体重视程度和社会关注程度不够:目前在我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很多领导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程度,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的领导没有意识和了解到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性。

  一是不健全的管理机构,不顺畅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的畜牧兽医体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还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的现象,有些根本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有些是将其他单位或部门暂且作为管理机构,这样过度的分散将会出现一些有名无实、职责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运行机制的不顺畅。

  二是更新知识不及时,技术应用不到位。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畜牧兽医的技术人员方面;很多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大多都是中老年群体,这样接受新知识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大部分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都是较低的学历,具备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对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度达不到要求,这样就不能十分有效的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更新,并且不能很好的应用新技能;还有就是畜牧兽医工作十分的艰苦,工资福利也没有什么优势,并且在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这样就难以吸收到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是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已经先后出台了关于畜牧兽医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且有效的对实际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经费方面经常不足:目前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存在着很大一个问题就是难以筹措到经费,这主要包括难以申请上级经费、县级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很难筹募社会资金等等。

  这样的经济窘境,就很容易导致管理运行方面陷入困境。

  四是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弱化。

  《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等赋予畜牧兽医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但机构性质与管理职能的错位,影响了依法行政。

  五是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

  尚有少数县(市)区没有实现动物防疫机构一体化,仍然将动物检疫及防疫监督职能划归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而将动物免疫的组织、管理及疫情监测职能划归畜牧兽医站。

  这样的改革,在机构的设置上造成了“动物防疫监督所”和“畜牧兽医站”两块牌子、两套人马;在职能设置上,更是把动物“防、检、监”这三项密切联系的职能机械地分离开来,其后果,必然是造成行政管理上的扯皮与内讧。

  六是编制严重不足。

  随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人力严重不足,由于受编制所限,人员得不到补充,影响到工作全面开展和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

  3、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是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增强人们对畜牧兽医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目前处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使我国的畜牧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要将防疫检疫的工作做好,并且畜牧兽医应该严格执法,在大大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保证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在接下来的几年,公共卫生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畜牧兽医工作,因此,兽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公共卫生的安全以及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如果发生一些动物疫病,还应该及时有效的控制并且扑灭。

  要想有效的维护动物公共卫生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兽医执法,基层是兽医执法的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基层的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做一些培训,针对工作人员层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实现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基层工作人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变。

  二是对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保证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转。

  要建立健全独立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尽量减少甚至是杜绝挂靠机构的存在,从而保证机构的健全和合理;

  各个工作部门应该互相协调,建立起完善的兽医工作体系,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成立领导小组,并且建立健全完善和科学的工作管理责任制,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该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责任追求;还应该对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增加物资储备,从而有效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将责任制严格的落实,领导部门应该定期的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果发现了一些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还应该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建立畜牧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知识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也应该积极的采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在传统兽医档案资料库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可以建立畜牧兽医科技和文书档案,将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以光盘、磁带等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有效的指导将来的工作,同时也可以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建立畜牧兽医网站,将最新最先进的畜牧知识、动物疫情的解决办法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等内容公布在网站上,实现信息共享。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目前存在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兽医业的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可以有一些参考价值。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3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发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问题,以及找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需要始终坚持带着问题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及时将存在于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阻碍因素找出来。目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管理的制度问题。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控制中心理论,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缺少一定的弹性约束,可供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选择余地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院校教学运行方面,其中教学管理制度之中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选择最为显著。因此,院校的课程以及教材对广大学生来说选择余地不多,教师和学生参与选择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在学生学业综合成绩的考核评价之中,现有的考试制度更加强调的是统考、闭卷考试的模式以及笔试的重要作用,往往会忽视其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上述问题或多或少地给高等院校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带来了阻碍。

  2.教学管理的权限问题。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始终坚持学校的中心地位,没有赋予各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权力,甚至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决策权过于集中的现象,直接导致二级学院严重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从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实践角度来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之中的权力重点集中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行使院校教学发展规划、决策管理、教学组织、指挥控制、综合评价等多项工作职能,而院系等重要的层级则在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之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院校教务管理的模式和体制,已经不适应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院系在招生、课程、教学等诸多关键环节之中,严重缺少应该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导致院校管理在平等性、服务性等方面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架,通常是坚持以院校的管理者作为主导。仍然延续这一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的组织框架,直接导致广大学生与院校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院校教师与院校的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以及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服务领域与院校管理层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不足。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策略创新实践

  彻底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积极为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扎实的制度保证,需要更新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观念,狠抓工作落实,将任务细化到具体的日常教学管理当中,让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相应地做好制度层面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院系学部等二级单位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等。

  1.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理念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强调的是人这个主体的价值,参与教学管理和被管理的对象都是人,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学管理理念是基于人的个性特征的不同而进行教学管理的方式,因此教学管理者应在管理中融入人本关怀,注重对师生情感和信念的培养,增强师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关心人和依靠人,在管理工作上积极发挥管理专家和教授的积极作用,依靠学术素养深厚、教学业绩突出的人才来优化教学管理工作。

  2.加强院校二级单位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加紧推进二级单位和院系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改革,能够进一步增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运行的效率和绩效,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持续稳定,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对于二级单位来说,紧紧围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目的,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努力促使二级单位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级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相关的分配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以及教学工作管理体系改革。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按章治教的水平,鼓励和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新建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体制改革。

  通过采取干部聘任制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手段,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干部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采取全员聘任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聘任的各种标准,积极选拔任用优秀的人才,建立健全长效院校管理机制。通过分配制度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院校激励长效机制,激发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课程等制度领域的改革创新等方面,院校面临的改革压力将会更重,面临的改革创新任务将会更加紧迫,面对的改革创新难度也相应增大。

  4.加强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体制改革。

  首先,积极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将其作为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始终坚持系统性理论和更加科学的、更加全面的质量教学管理体制监控理念,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向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明确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环节和主要问题,将其作为院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积极构建教学管理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院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检测控制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院校管理监控而采取的监控措施,从院校监控工作方案的科学设计到体系监控等具体工作实施方式,必须始终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最后,坚持从发展的、科学的、评价的教育学理论观点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工作,始终坚持多层次性的发展原则,将各种系统构成的关键要素在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的纵向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组织质态以及不同的排列次序,促使其形成一种更新的系统性的纵向组织结构。从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组织实施的机构层面来看,需要由校、院系、教研室等不同层级积极履行所承担的不同的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不论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次,还是负责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决策、指挥层次,以及院校院系的组织层次和实施层次,均需要进一步明确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工作思路、总体要求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工作合力。

  三、结语

  总之,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来看,需要考虑到影响院校教学管理的诸多关键要素,有的关键要素属于思想认识和观念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制度建设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物质保障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组织实施层面,等等。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4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其中首先介绍了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囊括了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概述和涵义,其次对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特点和问题作了简单的阐述,最后对高校中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办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高校教育运行机制渐渐无法满足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的内容和体制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职能方面,学生管理职能渐渐偏向于服务职能。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导致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被不同的因素和环境影响,包括组织结构和体制特征都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内涵

  1.高校学生管理涵义。高校学生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是组成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又称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包括招生、报道、学习、活动等。

  2.管理体制概述。管理系统结构和组成方式构成了管理体制,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以一定的方式将其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系统体制。再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管理的目的进行实现。3.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内涵。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内涵是指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氛围的前提下,在对正常学习和生活进行维护和管理时,于学习之外,提供合理、科学的课外活动机会。高校学生管理需成立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将培养新型高等人才作为最终目的,确保管理任务正常实施。

  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

  1.管理体制呈现网状结构。在我国高校中,一般存在有校级学生工作委员会和系级学生工作委员会,校级委员会中,主要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就是主要活动的管理决策人,而系级的则由系书记作为管理决策人。以上管理人员管理着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后勤等部门。而校级的工作委员会的办事处一般也会设置在学生工作处,成为一个系统的办事机构。而学生工作办公室是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领导和管理,被学生工作处和学生会领导所指导。经普遍调查后发现,不论是校级还是系级的学生工作管理,都是条块结合的两级管理体制,重点以块为主。但是这种管理体制由于是网状结构的,所以在现实运用时非常容易造成条块被分割的情况,从而导致不顺畅的协调和沟通,在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协调时容易造成阻碍,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运行方式为党政合一。学生工作也是属于党务系统内容中被政工人员负责的一块,学生管理工作是组成学生工作的一部分,自然也同样属于政工人员负责。在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越来越受重视。由于该课程的专业化趋势,导致学生管理渐渐有了新的状况。例如,在学生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行政事务加重,各方面的活动工作都趋于行政化,同时行政化还在不断加重。因此,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或者党委副书记负责学校中一级的学生工作,让学生工作处和党委学生工作处共同合作办公。也就是将两股力量办成一套班子。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教育行政导向。高校学生司、处一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以及行政管理负责,具体是根据相关的行政和法律法规以及指令执行。通常会下发一系列的法规或条例,以规范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对其增加政治影响,使用督查、考评、检查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样的行政导向过于强大,就会弱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

  三、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打破网状结构,建立新的管理模式。高校管理者可以从企业中借鉴管理经验,发挥高校灵活机制的优势,打破网状结构的管理体制,建立起矩形的管理模式。矩形管理模式也被成为系统式管理模式,其中包含两种管理部分,即传统的职能部门以及专项工作组。传统的职能部门自不用说,专项工作组是由各个职能部门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任务,从各自部门中抽取一定的人数集合成的临时组织。专项工作组中任命一位主要负责人,在完成了需要完成的任务之后,小组解散回到原本的职能部门中。假如同时进行几个这样的专项工作组,就会结合原来的垂直领导和竖向领导,最终形成矩形阵,成为了可以完成专项工作的横向系统。在矩阵式管理模式中,一共存在两种维度,分别是横向和纵向维度。有这两个维度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每个分散的小单元的独立智能,让分权和集权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给矩阵的领导人授予权利,在增加了决策效率的同时对决策的程序进行了简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高效解决工作任务以及对资源的共享目标,而各部门之间对对方的监督和合作也可以在一定层面上达到了高效率的管理。利用矩阵式管理模式,高校可以在学校中建立学生服务大厅,让在学校中所有需要学生管理的工作事务全部都集中在学生服务大厅中进行办理和处理。在接受学校领导考核、监督的同时,对学生们提供窗口、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综合型服务。

  2.实行党政适当分离的运行方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高等教育法》之类的法规,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政治领导权和管理的决策与监督权利上,由党委主要行使其权利,以此形成了系统的党建工作思路,即“一个地位,三个作用”。简单地说,在学校中,政治核心主要是党组织,同时,党组织也领导者学校的党建、德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方面,党组织可以起到保证和维护各方权益的作用,并监督高校的民主建设以及依法办学。因此,党委应该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应该将学生管理中的党委和行政做恰当的分离。主要是行政领导方面,也就是让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或者让副校长兼任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人,不再由两个领导人一起领导学生工作,就可以解决多领导的矛盾,让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受政治气候影响的同时,能够真正拥有自主权,发挥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自治作用。

  3.弱化行政导向。在弱化行政导向的方面,主要是为了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提高其主动和积极性,让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其服务和指导功能。首先,必须要让高校主管部门以及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生管理工作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形式主义,少做一些评估和检查,多做一些实事的政策服务和指导,以此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高校应该积极进行内部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部门内部设立相应的行政科室。具体应该按照职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设置,例如: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生住宿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建立起职能性强的服务中心,弱化行政导向,发挥学生的自主服务管理工作功能。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教育方面,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显现出来了许多由于历史和环境孕育出的问题,包括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的网状结构体制在运行时造成沟通协调不顺畅的问题、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造成了多领导和强烈的行政化问题,以及由于各方面的行政导向强大带来的学生管理工作被弱化的问题。总的来说,应该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具体的创新办法进行解决,让学生管理能够具有真正的自主和自治性,提高学生管理的积极和主动性。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5

  摘要:在经济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中,我国在供电企业方面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同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供电企业的完善与创新,并进行针对性的统计管理体制。本文主要是分析供电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与统计管理的体制。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制;供电企业;统计创新

  供电企业的发展在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同时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人们对于统计式的管理体制的供电企业的需求也随着不断的提高。供电企业的统计管理体制对企业发展中的相关信息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的应用发展中,供电企业的统计仍然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其在发展的企业中对相关的统计企业型的概念、技术职能等相关的.内容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缺乏创新的思想,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供电的企业,相关的企业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创新的发展。

  一、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存在的问题

  供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部分企业强制性的设置统计机构,是其在建设的发展中由于过于强制性制度,而导致职员在建设的工作中根据强制性规定的设置的制度进行施工,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看起来相对的呆板,而影响供电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的发展,导致职员在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够灵活的进行统计式的机构设置,同时没有创造性的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造成发展企业的分散性统计的机构,而影响相关的技术人员在供电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进行问题的控制与统计管理的体制,不利于企业有效发挥,同时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加上在供电企业的统计中由于其数据的信息缺乏真实性,使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方面上的问题。在发展工作中由于企业的统计数据信息资源范围相对的比较狭窄,从而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的管理体制的时候,对于有些方面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统计记录,而导致其在对供电相关的信息进行统计的时候,就存在了真实的可靠性的问题,造成了企业在统计工作中的损失及管理决策的支持。同时在统计管理体制的供电企业的发展中统计报表没有形成多元化,使其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能够有效的满足人们对于供电统计的相关内容的需求,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多元化的统计报表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经营的状况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工作,导致供电企业在统计管理的体制中的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二、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创新在发展中存在的影响

  (一)经济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统计发展大多数都是为企业的工作进行的统计,但由于在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统计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进行相应职能工作的发挥管理,对开始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的水平,供电企业统计不能够快速的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从而影响着企业统计的创新发展。同时在经济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供电企业统计在发展中不断的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挑战,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如在经济的发展中由于先进技术的影响下,企业的统计水平对经济改革中的要求没能够进行有效的满足,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与了解,缺乏对现状的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发展中的有关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掌握,因此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对企业发展中的特征表现出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管理企业的统计进行创新的思想发展,而是在发展中利用传统的统计的管理的方式,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出发,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满足相关的发展需求,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发展,以及在工作中的质量水平及效率的发展。

  (二)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对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认识不足

  在经济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情况下,相关的供电企业统计在管理的过程中相对的管理体制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中,对其自身的创新的意识不足,对相关的统计管理文化的认识不够,而影响了企业管理统计得到完好的落实,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与时俱进,相关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制度得不到很好的管理落实,从而影响了供电企业统计发展的创新。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统计创新的发展在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影响下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在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统计信息,在企业管理的发展中主要是通过组织领导以及管理统计之间的企业发展的状况,通过管理的统计和组织管理体制中获取相关的企业管理统计的信息,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确立企业管理体制统计,并对其发展的相关性的管理统计的有关资料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及时性与科学性直接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在经营的管理统计中能够有效的促进统计管理体质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运转及运行的工作,提高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并在生产发展中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促进企业统计管理发展进步,加快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针对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

  (一)完善统计管理的体制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供电的企业在发展供电企业的发展新格局下,人们对供电系统的需求也随着不断的提高,在经济技术的发展中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有着反应企业发展状态的关系,主要的表现为管理体制中的体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社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其在当前位置的发展等之间的自然情况,通过分析当前同行业直接竞争的经营的企业相关信息,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完善供电企业的统计管理的体系,根据相关职工的统计体系的工作,进行有关的企业统计的数据的收据,有效的培养职工的对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加强企业统计管理制度的监督工作,使其在工作的发展中能够完善标准化的供电的企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发展,从而有效的提高统计管理制度中供电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的质量发展,加强基础性的数据管理工作。

  (二)提高创新的供电企业统计

  在传统的统计管理的体制中,供电企业的相关领导在企业的管理发展中要学会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的观念,利用创新技术的手段,进行供电企业统计管理的强化职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在统计的管理发展中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忽视了在创新的发展中,对统计管理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导致获取的信息没有能够进行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新形势的经济技术的发展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效的统计管理的创新,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统计数据的管理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供电企业管理体制的统计发展。

  (三)加强统计管理中职工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的创新发展在经济技术下,需要加快相关的企业职工的数据知识的更新,提高职工在管理统计的体制中综合素质的发展,培训职工相关供电企业统计的专业性知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的管理统计的数据技术,有效的进行供电企业数据的分析,帮助领导进行供电企业中统计数据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能够有效的提供体贴舒服的服务。同时在经营的生产发展中,能够有效的通过对当前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有关的供电企业管理统计同行业竞争技术的了解与认识,提出有效的管理体制,改善当前的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创新的思维下提高供电企业统计管理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发展的前景。因此,统计管理体质与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着科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承延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五个方面性的原则,使其在经济技术的发展下能够有效的跟进科学进步的发展,很快的适应快速发展的过程,并针对其发展的管理进行统计性的管理,从而使其能够具有可行性的发展,促进供电企业的创新发展,提高管理统计的发展技术水平。

  四、结束语

  统计管理体制系统与供电企业统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影响下,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重视,并在发展中成为了企业的发展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着相关性的管理统计的职能,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生长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发展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振电.浅谈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33):79.

  [2]陈永丽.创新统计管理体制确保统计数据质量[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34.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6

  畜牧业和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畜牧业每天都为人们提供餐桌上的肉、蛋、奶,为人们的衣着和家居提供皮毛、蚕丝等物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获取的来源,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数量和质量。兽医的存在使得畜牧业发展更为稳定,动物身体更加健康,提供的物质品质和数量双优,也是我国养殖业卫生防疫的重点实施阵地,目前我国畜牧业兽医技术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

  1.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现状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兽医,兽医专业技术及体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养殖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县乡级畜牧兽医的管理关乎区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大多数基层畜牧兽医的技术管理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健全

  基层地区畜牧兽医管理机构多采用一个部门管理的形式,受制于财政能力和编制数量,无法形成分方向、分区域、分项目的责任和人员划分,日常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相互干扰、交叉的现象,一旦出现管理事故通常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梳理才能找到具体责任人,管理效率和事故处理速度较低,影响基层畜牧业的发展。

  1.2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

  县乡级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部门,受区域内整体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影响,专业平均水平较低,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做不到自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也做不到彻底落实卫生防疫工作,对基层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当地技术管理部门人员的水平上限直接影响到当地兽医技术水平,因为日常培训、技术支持等互动都需要管理部门人员专业技术作为支持,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技术实践经验,无法及时意识到现有技术和管理体系中的问题,无法为突发性事故提供建设性意见,直接影响当地兽医对畜牧养殖业的技术支持效果。

  1.3贪腐现象

  贪腐现象在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中较为多见,经常出现对养殖户补助、技术支持资金的克扣和挪用现象,对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的技术管理体系,提高当地兽医专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当地养殖业经济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影响基层畜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4重视度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地区发展经济的途径增多,畜牧业逐渐退出影响区域内经济的重要行列,且畜牧业风险较大,占用大量资源却未必能够得到较为丰厚的回报,因此基层政府对畜牧业发展重视度不足,对卫生防疫、兽医技术管理等工作投入精力和财政资金量不足,始终是限制管理体系发展的上层因素。

  2.基础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优化措施

  2.1提高基层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

  基层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是改革基层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起点,即使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不大,也是为当地群众和周边人民丰富营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来源,对于畜牧业占据当地经济较大比例的地区更要重视对畜牧业兽医技术的管理,从卫生防疫角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只有政府领导层对畜牧业发展有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好的改革现有体系和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畜牧业经济带来动力。

  2.2建立巡检监督部门

  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监督部门加入才能有效改善现状,巡检监督部门的工作不仅是监督基层畜牧业卫生防疫管理、制度、措施的落实问题,还肩负着监督技术管理体系中贪腐问题的重任,通过任上监察、事故彻查、调任追查等综合监督、处理方式,有力遏制技术管理体制内部的贪腐现象,双管齐下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养殖户经营环境。巡检监督部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体系内办事效率和流程问题进行优化,实现对管理体系和机构的有效缩减,明确职责划分,提高管理体系办事效率,为畜牧业政策、措施的落实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问题进行润滑,加速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改革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基层经济发展较慢、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基层管理部门从业人员数量少且专业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管理部门办事效率和对当地的管理效果。上级部门和管理部门自身要重视对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新型技术对既有人才进行培养,与院校合作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引进新鲜血液对人才队伍进行补充和发展,分批派出技术人员进入养殖户家中进行卫生防疫巡检和突发事故处理,在实践过程中磨炼技术、积累经验,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基层兽医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对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综上所述,基层地区畜牧业中,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加强兽医专业水平培养和管理人员培训、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设立监督部门、实施联动考核制度不断优化技术管理工作,使畜牧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化。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7

  建立新型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开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这部分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对于巩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成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府要求的后勤保障制度,提高这一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集中管理构建政府资产管理新体制,首要前提就是要实行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按照政府资产管理安全完整、节约有效的原则,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明确资产管理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资产管理中的缺位、虚位和越位的问题;有利于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

  具体管理模式:

  ①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资产和地方政府资产分别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有助于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责、权、利关系,强化资产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

  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政府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本级政府(含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和社会团体)资产的产权,系统或部门只拥有占有使用权(这是由于各部门资产均主要来源于本级财政)。这样可较好地克服现行的“所有者空位、虚位和占有使用部门的越位,形式上是国家所有,占有者实际所有”的体制弊端。

  2.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类集中管理国有资产中,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具有不同的特性,其管理目标、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手段不尽相同。

  经营性资产以营利目标为重,非经营性资产以社会公共管理目标为重,资源型资产以社会经济持续性协调发展为重。同时,仅从非经营性资产方面,又分为单纯保障政府行政管理的相关资产,以及分布在科、教、文、卫、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内的社会公益性资产。这两类资产,又有着不同特点,特别是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公益性资产,由于行业的不同,其政策趋向、管理特点和发展目标均有不同,因此,政府资产实行分类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专职由政府资产主管部门对保障政府运行的相关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即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在权属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预算制度和对潜在的准经营性资产实行授权(委托)经营制度,并依法规范资产的配置、处置和收益行为。

  二、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框架为提高这一部分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资产保障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与财政协同,资产和预算部门分立新的体制要以培育完善、独立的资产产权代理人利益和资产使用人利益为着力点。通过立法设立独立的资产产权代理人和资产使用代理人,并确立其为市场关系中的主体。资产产权代理人对一切使用其资产的行为和主体收取使用费,并用于资产的更新、改造和维护,是市场关系中的卖方。资产使用人代表众多的资产使用单位,以一个统一的部门出现,实施后勤保障,处理一切的行政事务,也就是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从财政取得资金,并同产权代表人协商资产使用价格,结算使用费。这实际上是强化和完善了现有的行政机关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彻底改变现有后勤管理分散的局面。建立了这两类主体,也就彻底告别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无偿使用的时代,行政成本的观念从此将深入行政活动过程本身,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保障性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相互依托因行政单位资产还肩负着保障服务功能,而后勤保障具有即时、必需的特征,为此,在将后勤保障性资产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还是要保留一小部分保障性资产,用于为特殊的重要人员、部门和事件服务,这是部分资产需要保密或不便于进入市场购买时必不可少的保留。这部分资产也需要进行核算,与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不断提高使用效率。保障性资产只能来源于财政资金,不允许来源于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的划拨,两者之间保持彼此的独立性。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则要根据行政单位的保障标准,做好与资产使用部门的费用结算,同时也要做好闲置资产的经营变现工作。

  3.产权营运部门要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营运部门是资产管理的具体实现形式。资产管理部门在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产变现、加速资产更新等具体目标的要求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营运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采取国有控股的形式,引进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进行资产营运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国有控股公司的形式,实行稳健的经营策略,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机构设置的有效路径

  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新型的保障性资产管理体制,其授权主管部门机构设置是关键,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总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新的探索性工程,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环节,建立独立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戴荣.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J].国有资产管理,2006(1).

  [3]张元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改善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9).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篇8

  摘要:依据我国对WTO的承诺,去年年底全面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将陆续进入,面对其强大的金融业务体系,国内银行应积极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切实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

  关键词: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策略

  1.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

  1.1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职能交叉

  分级授权层级过多,纵向呈现很长的管理链条,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具有五个管理层次,造成信息的多级传递,信息失真,风险责任与控制能力不对称;依权限逐级报批,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丧失良好的市场机遇。

  1.2横向机构设置复杂,职能分离,信息闭塞

  当前个人金融业务、机构业务的经营管理分多部门执行。个人金融业务方面由多部门进行交叉管理,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率低下,服务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纵横经营目标难以统一,管理冲突,系统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

  总行往往以业务规模和数量指标为考核标准,导致分支机构利润增长目标与规模扩张目标相冲突。系统内资源先通过一级分行,再对二级分行进行,导致局部优化配置与整体优化配置的冲突。

  1.4人员配置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

  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高层管理人员技能单一、职业经理人意识淡化、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偏低、研发人员技术掌握程度不够,人才的引进、利用、稳定机制不健全,导致个人金融的长足发展与人才队伍的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与国外同业之间的比较

  从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的历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模式:

  “英美模式”以花旗为代表,从其个人金融业务管理模式先进表现在:

  组织模式上,在集团管理层下设消费金融集团、新兴市场、公司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全球投资管理和私人银行业。这种专业化的机构设置,既有分工协作又有交叉协作,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

  体制特征上表现为:

  1)集团决策层广泛吸收外界成功人士出任非执行董事。

  2)集团经理主要职能定位为监督管理,不从事公司的经营业务。

  3)包括个人金融业务在内的资产部门独立开展业务,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其经营的灵活性。

  3.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3.1国内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

  对于国内银行而言,通过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采用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事业部管理体制是可取之道。

  事业部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总部只负责制定和执行计划和战略决策,行使协调、监督等职能,将日常经营决策权下放到各事业部,由各事业部在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发挥其决策和执行的功能,它只掌握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权,是一个半自主性经营实体,本身并不具备法人地位,而投资决策、资金调配及人事任免权均由母公司控制。通过提高组织的灵活性与减少管理层次来增强其防范内部风险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建立灵敏的信息反应机制,确保上下级之间、银行与市场之间信息的及时传递。

  3.2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的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模式

  3.2.1产品营销渠道的改革与创新

  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一个畅通的营销渠道从银行转移到客户手中,到目前为止国内银行主要是通过网点来实现转移,渠道单一,而针对各种客户需求也过于绝对化。网点功能上,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扩展基层网点的业务范围,在方便了客户的基础上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方面,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这样才能在真正满足客户对快捷、方便服务的要求的同时节省营运成本。此外,可通过电视、广告等媒体对个人金融产品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公益营销等手段提升人们对个人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营销人员应切实做到从客户自身利益出发,帮助分析使其明白自己的风险偏好、理财目标和财务状况,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同时为其出具详尽的个人理财建议书,使客户切实感受到贴心的人性化服务。

  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对于金融产品的成功营销也至关重要。客户经理应有过硬且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客户经理要持续跟踪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收入结构、消费计划、投资偏好等要有一个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作为客户经理长期与客户进行交流,不仅是银行的宝贵资源,也是银行客户资源的稳定器。银行要对客户经理给予有效的激励,对其进行及时的培训,要不断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

  3.2.2产品研发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个金产品研发上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开发为辅。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培养自身具有过硬技术的研发人员,对于研发人员要做到引进、培养与稳定相结合,重点在于掌握核心技术。

  产品研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并及时更新换代。客户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源泉。银行应该在进行客户调研和细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风险偏好、资金规模和消费计划,明确不同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和潜力,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研发。在高度重视高端优质客户的同时,不放弃对普通客户的潜力发掘。形成重点发展与加强,全面开花的盈利格局。

  3.2.3风险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健全机构设置,各风险管理部门在对风险进行独立监督与控制的同时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在风险管理手段上,提高各风险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控制程度,专险专管;运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进行准确评级,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3.3引用此模式的实施步骤

  3.3.1阶段式推进事业部制

  依据国内银行当前实际情况,首先可在零售业务体系试行事业部运行机制,建立相对独立核算、相对独立营运,以业务线垂直管理和区域分布管理相结合,自上而下经营管理零售业务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改造营业网点为零售业务中心,形成以零售业务为主的营销渠道,同时为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板块提供有偿服务。 逐步加大总行对跨区域行业客户、系统客户的统一协调,加强行业和区域经济研究,提高为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大型重点企业、跨区域集团企业的直接公关和维护,试行纵向管理为主的经理管理体制,逐步增强总行对以个金业务为主的各项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

  3.3.2健全银行管理中心职能

  建立高效强大的管理中心,制定和实施整体战略、统一标准,为业务开展提供战略支持,实现各业务发展的联动效应,保障银行健康发展。

  3.3.3设立专门的业务处理中心

  通过设立个人清算中心、证券处理中心、审贷核查中心等业务处理中心专业化流程作业,提高整体营运效率。

  3.3.4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

  专业化的营运管理需要先进的定价体系予以支持,对各业务板块进行有效的成本——收益核算和股东权益分析,准确度量各个业务板块的业绩贡献度,实行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3.3.5加快信息技术发展

  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帮助银行提高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且是实行专业化、垂直化管理得的重要前提。

  3.3.5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比较齐全的人员配置,通过引进、培养和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与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形成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简言之,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而在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转型的今天,个人金融业务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大力发展个金业务将成为国内银行增强其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熊继洲.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

  [2]招商银行研究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M].中信出版社,2005.8.

  [3]金融教学与研究[J].2006年第2期.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体制创新的论文12-10

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创新思考的论文04-12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论文01-25

试论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的论文02-04

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论文03-16

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03-17

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体制创新02-06

会计管理体制本科论文02-26

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