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素养教育论文

时间:2024-04-07 14:11:1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素养教育论文

  素养教育应紧紧围绕教育对象来进行,要迎合和正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既个性又盲从、既多元又茫然、既现代又保守、既多线性又单一性、既冒险又缺乏能力,这是时代的烙印。

素养教育论文

  素养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90后”大学生开展的特定教育,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于1974年PauL.Zurkowski提出,后经美国图书馆学会归纳总结,确定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1]这个定义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实现过程和能力总和,即:一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二是怎么样获取信息;三是如何评价信息的好坏;四是如何高效利用获得的信息。

  信息个体如果在每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对应的目标,那么最终能够高效地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xx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以上4个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究兴趣、创造性表达、知识创新等内容,以不断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继而xx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信息素养是所有素养的基础和源泉。

  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以提升信息个体信息素养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目前国内外创新设计了多种模式,如以MOOC为基础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2][3][4]、竞赛信息素养教育模式[5]、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6]、

  自媒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7]、多维信息素养教育模式[8][9]、嵌入教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式[10][11]、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整合模式[12]等,或利用新的技术平台、或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或利用新兴的媒体方式、或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万变不离其宗,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只有了解和研究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方可保证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特征

  1.1个性彰显与过分自信的矛盾

  “90后”大学生处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社会转型与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个性张扬、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存在国家和民族荣誉感;思想比较开放,

  能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勇于表达自我,不满足现状;追求公平与效率;但另一方面,国内外多元文化冲突造成信仰无所适从;自我价值为中心,从自身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实功利性强,缺少长远规划。

  这些个性特征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过高肯定与认同,对老师或上级存在叛逆与怀疑,做事缺少明确的标准与原则,注重短期效果,忽略大局与长远性。

  表现在信息行为方面则是多遵从自我认同的信息检索途径;接受同龄或网上出现的新方法,忽视或抛弃基本的信息原理和方法;注重单一问题的解决,忽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对其他人有较高的衡量标准,却将自己排除在外;喜欢解决问题的轻松性与娱乐性,但严谨性不足。

  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探索适合大学生个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2碎片阅读与高效解决问题需求的矛盾

  电子出版、Internet资源的出现与推广,让喜爱便利、接受新事物和渴望交流的大学生快速进入电子化、数字化时代,课堂、食堂、寝室,甚至交通工具上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阅读。

  不可否认,信息爆炸、知识经济需要大学生随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拓展她们的视野范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也迫使大学生要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但碎片阅读在具有快捷、高效、及时等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性差、表面显性知识多、隐性知识少、知识创新不足等缺点,这对于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系统深入地解决问题是致命的缺点,且容易助长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

  由此,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要解决大学生碎片阅读的习惯和逻辑系统解决问题之间的矛盾。

  1.3“多线程”信息行为与单一检索的矛盾

  目前,各高等院校多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加之互联网、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信息环境在不断地丰富,

  信息检索手段和方法也在不读地扩充,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借助图书馆、专业数据库、搜素引擎、Internet资源等多种信息源,甚至通过交互方式向行业专家、学者或兴趣者等寻求帮助。

  甚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信息行为过程中,可能还进行打开视频、音乐等与信息目标无关的信息活动,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信息行为存在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喜欢沉浸在一种无压力的通过信息解决问题的环境中。

  但是,比较矛盾的现象是,80%以上的大学生仍然习惯利用搜索引擎这种单一的检索途径。

  1.4信息能力与预期的矛盾

  根据MahmoodK,TellaA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因性别、专业等因素存在差异。

  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软件、化学、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较强,反之,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弱。

  结合我国实际,高等院校及其专业的学风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影响[14]。

  GrossM,LathamD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解决问题的程度,反之,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存在较高的信息预期,即会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这也说明,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他们无法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的信息能力,造成“无知者无畏”式的盲目乐观[15]。

  2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

  信息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技能、能力、思维、实践综合培养螺旋上升的过程,且内在相互之间融会贯通,共同打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如图1所示,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2.1技能培养层

  (Skill-building)技能培养层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分析不同信息环境的主流信息应用技巧,如文献、信息、知识等基本知识的了解;

  各类文献与信息的了解与使用;中外文综合性与专业性检索工具的使用;中外文参考工具书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中外主流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中外文科技文献检索工具及应用;

  中外主流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免费学术资源获得技术;信息资源交流与发布技术等。

  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搜索信息的不同途径并能熟练使用,其学习可通过学校开设的共同信息检索课程,或通过图书馆设置的游戏、竞赛、MOOC、视频课件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但须注意的是避免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单纯地掌握表面信息,可与实践能力培养层进行交互,将相关内容嵌入专业教学中,或采取独立开设任务领取(如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图书馆资源研究奖励计划”)[16]等方式,鼓励或调动学生将所学技能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实际体验到学习内容所带来的利益。

  2.2能力培养层

  (Capacity-building)能力培养层是指大学生在掌握各种相关的信息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个人的信息需求分析与确定、信息搜索、信息判断、信息理解、信息评估和信息应用等能力的过程。

  信息需求方面,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以开放的视角通过广泛的专业内外信息源理解信息的放射范围和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信息搜索能力方面,

  强调信息搜索工具的选择、信息搜索策略的制定、信息搜索的重点与难点;信息理解、判断与评估能力方面,强调综合运用比较、演绎、归纳、聚类、判断、预测、推理等方法,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信息与数据进行知识提升,融入个人隐性知识结构中;信息应用能力方面,强调分析、整合、内化与外化利用能力,重点分析不同信息与数据的应用情境与条件,进行推广可能的预测与分析,学会同类问题或相似问题的整合分析,

  内化进个人的学习系统和解决问题方案中,经过逻辑、转移、提升等处理,外化成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观点与主张。

  该层次可分为专项能力培养和整合能力培养两个部分,专项部分针对不同能力的重点模块进行教学与培养,如学术调研、论文筛选、主题分析报告、策划书等;整合能力培养则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统筹计划和提出解决方案,如企划书、研发书、设计书等。

  2.3思维培养层

  (Thinking-cultivating)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其内容包括认知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且各种思维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依次为更高层次的思维做基础和源泉。

  根据美国教育机构订制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标准,其内容涵盖:分辨信息相关性;区分情感主张和理性主张;区分事实与观点;区分论据有限或是折中;

  发现观点缺陷;阐明分析结果;发现观点逻辑错误;发现信息与数据的关联性;处理争议信息;基于数据构建主张;选择有效数据;针对漏洞提出补充建议;承认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能够进行决策选择与权衡;行动中考虑所有可能受其影响的利益相关人;逻辑阐述个人观点;阐明论据和主张;能够避免干扰;基于说服力组织论据[17]。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依据此标准进行对应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践培养层进行相应的应用。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结果[18]。

  GaboraL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外倾性格以外,还需要逻辑思维、系统思考以及观点整合等能力[19]。

  2.4实践培养层

  (Practice-training)技能、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检验,实践培养层需要针对具体的实践问题进行各种能力的衡量和评价。

  为了避免实践培养流于形式,必须严格制定实践培养计划和目标,不论是专业实践、课程写作、院校竞赛、校外实习实践等何种方式,须在实践前将其实践问题、实践目标、实践过程、实践效果评价及其要训练、考察学生的何种能力等内容确定。

  目前部分高校进行的实践项目有:文献调研、学科热点追踪、论文写作与投稿、基金申请与检索等[20],这些项目具有较好的专业结合性和代表性,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学校、企业、社会机构的参与,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的“创业计划”,丰富的选择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挑战意识,让他们的自信和能力的放矢。

  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要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确认,学术问题、企业问题和信息问题不是直接的等价关系,需要适当的“转换”与“翻译”,

  哪些问题是现在信息素养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很多学生由于对问题把握不准导致后期工作的无效与浪费,因此,对问题的“破”与“立”是大学生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刚刚进入实践,环节时,可增加学时或强度进行训练。

  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益将产生雪球效应和马太效应,引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

  3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过程须注意的问题

  3.1信息素质教育应具有系统观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严格意义讲,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立体式的,向下应该延伸到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向上应该延伸到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包括社会上的每个人,即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全民的,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年龄段或某个社会阶层。

  诚然,大学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但此种培养方法亦适用于其他社会群体。

  因此,我国可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制定面向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信息素养标准,以便相关的机构如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等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水平。

  3.2顺势与破势并行

  信息素养教育应紧紧围绕教育对象来进行,以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为例,一方面要迎合和正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既个性又盲从、既多元又茫然、

  既现代又保守、既多线性又单一性、既冒险又缺乏能力,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我们信息素养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挑战、

  冒险等,不能一味地迎合大学生的自我与功利心理,冲破大学生的个性束缚,调动个性中的积极因素,掌握顺势与破势的“度”,培养有张有弛、有知识有能力、具有大局观的新世纪人才。

  3.3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未来世界的角逐是看谁能更快、更好地创造新事物,只有对旧事物客观科学地批判与怀疑,方能创造性地提出新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GaboraL、Branch、Schroeder、张长海、宛世芬等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也多次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加速器,同时二者也是提高信息素养水平的内核要素。

  因此,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有目的性、步骤性、方法性地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相信大学生具有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加之自信、挑战和高效性,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

  摘要: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外部因素;校园文化软性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还需要制度的严格落实。

  高职院校要抓住办学特色,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教育;校园文化

  0引言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近些年广受重视的问题,不少人都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素养。

  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这样的状况可能更为突出。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之基本功能在于教育,在于引导青年生命的成长”,而“人才培育尤以价值观之建立为其核心。

  1]王锡耀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是欠缺的,并影响着他们的人文修养与良好品格的形成,”认为“高职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切忌忽视对学生品行、修养、人格和文化等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大学生毕业时间越长,就越感到基本素养对其事业成功所发挥的作用。

  因为大学生是人,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中知识技能只是要素,而人的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才是关键和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要求。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如果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会导致培养的学生成为“有技能无素质”的“生产工具”。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什么是人文素养教育

  在古代汉语中,“人文”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以人自身为观察和思考对象的文化活动;二是泛指人世人伦之事;三是与人道相通,指人的道德规范。

  在汉语词典中,“人文”一词被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3]素质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程度、心理和人格发育健全程度、知识结构合理程度、为人处事通达程度等诸多方面表现的总和。

  人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指的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气质,是自尊、谦卑的精神,是文明教养、懂得敬畏、懂得尊重、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和自然的情怀。

  而这种气质、精神和情怀是通过教育和环境氛围的渗透逐渐养成的。

  综合起来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

  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

  对于学校而言,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熏陶进行的。

  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知识水平的,具有以人为本意识和价值观的人,具体体现为人文知识传授、人文意识提升、正确价值观建立、良好人文习惯养成等。

  高职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养有:踏实做人的品质、诚实守信的品格、专注做事的习惯、精益求精的追求、遵纪守法的观念,等等。

  从实践来看,由于高职教育普遍起步晚,发展时间不长,历史和文化积淀不够,人文环境缺乏;同时,高职教育学制短,生源较差,学生文化底子薄弱;而高职人才培养的普遍现状是实用主义,即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因此,高职院校比普通高等学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

  2.1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外部因素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涂又光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

  “泡菜理论”生动的阐释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

  好的校园环境如同一缸好汤,学生进了这个环境,好比泡菜原料投入汤料之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形成具有完整人格、健康身心、满腹经纶、能力达标的高级专业人才。

  校园生态环境指的就是校园环境。

  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除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还需要环境育人。

  校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来说同样如此。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虽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是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成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的成功主要在于这些因素:学养深厚的教师及教师们严谨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自由民主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严进更严出”的教育要求、勤奋钻研刻苦学习的学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全国抗战的背景环境。

  这更反映了软性因素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2.2校园文化软性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在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校园环境的建设。

  校园环境当然包括一定的校园面积、建筑规划、教室实训室还有实验室的布置、体育场地及设施、校园绿化等硬件设施,还包括学生群体、教育管理者队伍、教师队伍、后勤保障和管理人员队伍等人员构成。

  除此之外,还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活动、制度建设、人员整体精神风貌等等软性因素。

  其中,对学生教育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属后者,而这些软性因素的形成就是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制度建设、校风学风的形成、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等。

  这些校园文化软性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西南联大的成功就得益于制度。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位西南联大人身上。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西南联大没有放松和降低对学生们的要求。

  联大的大考小考不断,要求极其严格,涉及基础理论的课每月考一次,工学院、理学院每月考两次。

  联大办学8年,近8000名学生通过了入学考试,但仅有3800人毕业。

  [4]联大的管理制度是民主管理,教授治校。

  从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认识:好的制度是建设好的校园文化、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2.3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还需要制度的严格落实

  其实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制度,高职院校虽办学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很多制度。

  制度的关键,一是要好,二是要严格落实。

  高职院校不乏好制度,但是在严格落实方面却常常打折扣。

  比如,在招生环节上没有底线的补录,在教学管理上对问题学生没有原则的宽容大度,在课程考核上对不达标学生的迁就纵容,在学生培养质量上的宽进宽出,等等。

  这些状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招生规模就是生存”的制约。

  久而久之,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起到支撑良好环境氛围的积极正向的作用,反而起到了败坏校园风气的反面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要形成良好的学风,还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

  不仅要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更要一丝不苟地落实好制度。

  3抓住高职办学特色,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高职校园文化一定是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的。

  高职特色就是突出职业性、技能型、专门性。

  而这些高职特色都是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分不开的。

  职业性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精神;技能型要求学生具有诚信求实、注重质量的品德;专门性要求学生具有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

  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一定要紧紧围绕高职特色进行。

  ①做好制度的设计和落实。

  从各类学生管理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制度、学生文化活动开展等相关制度入手,既宽松管理又对学生的学业严格要求。

  从高职生源实际出发,在制度设计中注重对学生学业严格管理,加强监督落实。

  ②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弥补专业课程中人文知识的缺乏。

  受学制短的限制,高职学生的有效课时相对较少,这可以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进行弥补。

  而开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课堂讲授式的,也可以是在线课程式的,还可以是活动式的。

  ③重视专业课程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

  职业性离不开人文性,专业课教师也应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育人工作。

  任何专门性、技术性的知识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人文情怀,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技能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将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情怀。

  ④通过课外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氛围。

  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人文知识竞赛、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营造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黄俊杰.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与人文素养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2006,7.

  [2]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教育与职业[J].2012,1.

  [3]《辞海》[M].辞书出版社:1999:372.

  [4]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的大学,南方周末[N].2015-9-4.

【素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素养幼儿教育论文论文10-04

视觉文化媒介素养教育论文10-10

小学语文视觉素养教育论文03-21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教育论文10-08

小学教育素养课程设置分析论文10-08

培养科学素养的化学教育论文10-08

信息素养论文04-01

简述文化素养与音乐教育的联系论文10-09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