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的论文

时间:2022-10-06 03:04:1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指出“封闭开发”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认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走向科学的必由路径,并从师资队伍、教学组织、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校企合作理念下高职课程建设的改革策略。

关于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的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模式关系着能否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知识型发展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决定着高职教育课程必须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建立区别于传统学科体系的具有工作体系特征的课程模式,是摆在高职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是彰显职业教育本质、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

  一、封闭开发:课程建设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方案、教学组织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分析发现,课程开发主体单一、教学组织学科本位和课程评价企业缺位是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了课程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封闭开发特征。

  (一)课程方案学校主导,“双师”团队结构欠优

  课程方案在本论文中被视为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过程的整体规定,是学校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目前高职教育中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在课程方案开发方面,目前现状主要是由学校教师和课程理论工作者来承担。受开发人员特定角色的限制,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即使开发人员主观上力图使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实用需求,其传统学科课程思想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却难以在短时期内转换为实际工作的思想体系,致使课程开发的最终结果还是沿袭着传统的学科课程特色。传统学科体系主导难以取得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当前存在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实现课程模式突破的关键意义。

  在课程实施主体方面,传统教师队伍存在双师素质教师不足和双师制团队不完善两个主要不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绝大多数来源于从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不具备项目课程教学能力。“双师制”团队不完善的问题,则表现在目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企业有技能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不足,这种教学团队来源的封闭性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培养出的学生必然在实际操作技能上存在欠缺,不符合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二)教学组织学科本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教学组织即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标准和教学方式的确定等。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组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方式上理论教学主导;与企业合作处于初级形态,形式相对单一。

  (三)评价企业缺位,改革缺乏有效反馈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涉及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三个方面。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评价不足,学校仍主导课程的评价,同时,课程改革也缺乏有效的反馈。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环节中,学校是评价的主要方,企业基本上未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企业作为直接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和能力最有发言权,但目前校企合作却并未深入到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层次,实际是对校企合作实质的理解不到位,也是学校和企业沟通的脱节。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接收方,必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而学校教师实施的课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即使有心考察,由于其固有的学科体系本位的特点,也会失于重点和滞后性。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评价标准,导致学校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既不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是目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要不足。

  二、校企合作:课程改革走向科学的必由路径

  上文分析指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封闭开发的最主要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课程建设走向开放和科学的必由路径:

  (一)有利于形成工作体系的课程方案

  工作体系的课程方案强调打破原有的学科系统化范式的课程开发和静态的知识传授,把职业性和实用性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这种发展趋势给传统的高职课程建设模式带来了挑战,然而应对这一挑战单凭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必然需要企业的加入。课程开发工作如果单交由学校教师和课程编制专家来完成,由于开发人员所具的特定知识结构的限制,课程开发的最终结果还是明显沿袭着传统的学科课程特色,因此强调企业的参与才是解决学校单方实施课程开发带来的静态知识传授问题的有效路径。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性,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必然要求实践课程在全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以此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如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室,投资达200万人民币,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优质资源,促进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强调企业参与,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工作体系的课程方案。 "

  (二)有利于对接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

  合作的前提必然要以共同的利益为基础,有了利益结合点才能搭建长久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知识型发展型高技能人才,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人员来推动,这样校企双方一方需要输送高技能人才,一方需要引进高技能人才,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是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而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于课程,因此也可以说,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最重要的利益载体。高职教育是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各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学校能够切实了解企业所需要人才的标准,充分考虑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能够在合作中表达真正所需,并将人才标准和规格通过课程开发体现出来,有利于培养符合自身需要的员工,这就降低了招纳和培养员工的成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融入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达到更好宣传企业的效果。校企开展丰富的多元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关系,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学院,与多家IT公司共建IT学院;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教学工厂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学院独资教学工厂、合资教学工厂、引企业进校园等组织形式,为学院提供了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和真实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校企双方间的合作,将企业的人才需求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学校和企业都成为合作建设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三)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校企合作是有效实现这一类型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主要路径。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使得对高职毕业生迅速融入工作场景、熟练进行技术操作的要求比较高。而校企双方的合作正能够带来企业的深度参与,带来企业对未来员工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使得学校和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技术标准和知识发展动态,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个人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目前高职教育界普遍认可的项目课程模式,是联合企业进行高职课程建设且强调企业专家作用的发挥要建立在教师的问题引导基础上的模式。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坚持校企合作理念,强调课程要以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为基础,才能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并最终促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机制构建:实现校企合作的改革策略

  当前,校企合作理念已经渗透到高职教育建设发展的诸多环节,得到学校和企业的认可,并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然而,要使校企合作可持续、有效运行,就要落实到机制层面,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推进校企合作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一)建立“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实现课程研制“双主体”

  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是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优化的师资团队应符合两个方面的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整个教学团队是结构良好的双师型团队。授课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重能力,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扎实的知识体系,也能够在教课中结合实际操作案例,使理论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还要求学校加大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调整现有师资团队的结构,建设成为专兼结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高等职业教育要把企业专家吸收到课程开发的队伍中来,首先要摆脱过去将企业单纯视为咨询和座谈对象的办法,让企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真正拥有话语权,让企业的需求和用人标准贯穿到课程开发全过程,让企业的设备和实践设施引导学生学习和锻炼实践技能知识,让企业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引领学校课程模式的创新,使得校企合作真正达到学校和企业利益结合点的双赢状态。其次,学校和企业就教学内容达成协调,企业具有的技能操作优势和机器设备优势可以有计划的提供给学校培训学生使用;同时使学校及时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动向,保证知识传授的与时俱进,并逐步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实施“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建立工作体系的课程结构

  项目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课程开发主体应该是企业专家与高职教师。事实上,企业专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是两个环节,即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教材编写。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的突出培养实践操作技能的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突出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培养模式的特点,并通过完成一系列实际工作任务来学习和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强调将专业的内容当成产品来做,在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工作体系是将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某种组合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把目标指向工作目标的达成。根据工作体系的结构确立的课程结构强调打破原有孤立的岗位工作分析法设置课程,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单位,工作过程完整化的课程结构。工作体系的课程结构,正是针对一线工作活动内容提出,它强调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这一实践过程相比于知识的完整性而言,更加强调工作任务的一连串相继关系,这种将工作内容与将来就业的贴合更有利于专业的训练。如某高职院校《网络营销实务》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即包括“网络信息搜索与分析”、“网络营销平台规划”、“企业网络推广”、“网络贸易实践”以及“个人网络创业”5个学习项目,构成这些学习项目的14个学习任务相对独立,又渐次递进,互为支撑,项目序列任务序列,均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序化。这种基于项目课程形成的工作体系的课程结构,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流程,从而有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三)赋予企业课程评价权利,形成职业资格的评价取向

  课程评价不只是一个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技术程序.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要保证并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就要赋予企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拥有跟学校一样的地位,给予其评价课程开展及其实施效果的权利和资格。企业是人才培养的最终接收者,他们对于学校培养学生的教学活动,以及学校培养的效果有最终评定权。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相互认同的评价标准,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应分别达到怎样的程度上有相对一致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企业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沟通。建立相互认同的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不仅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整合。

  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也应跟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职业资格证书通常被认定是具备某项职业应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外在标志,也是被市场所普遍认定的一份从业者能力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影响着高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高职教育课程评价过程,能使课程更加切合真实工作的要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有的放矢,更加精确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技能知识,顺利实现掌握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要求的对接,从而能更加迅速地适应岗位工作,进而有效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如何落实这一评价取向上,要求高职教材的内容特别是实训教材要与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配套,高职教材的编写要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有效衔接,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

【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思考论文10-08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浅论论文10-08

旅游管理专业在CBE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论文10-08

CDIO理念下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论文10-08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论文10-08

创新理念下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10-08

校企合作下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心理健康教学论文10-08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论文10-09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10-09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