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大学公共体育自信心的探讨论文

时间:2022-10-09 09:47:4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公共体育自信心的探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产生缺乏自信心理因素的分析,采用调查、访问和研究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产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及基础;并探讨利用大学体育课这个特殊的教学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以便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们今后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

大学公共体育自信心的探讨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自信心;客观定势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合肥学院04届(教育系同学);03届(旅游系同学)共计:204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访问法我们对合肥学院04届、03届(部分同学)计2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前拟写了调查访问提纲。为了使调查深入细致,所得材料可靠和准确,对个别学生曾多次走访,并进行课堂观察(利用自己带这些同学的体育课一学年)。做了详细的访问和观察记录等。最后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归类,分析和研究。

  1.2.2文献资料法为了开阔视野和掌握较多的材料,以使所研究的问题尽可能符合实际。我通过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吸取了正确和有用的部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我们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将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心现象归纳为是由以下三种心理因素产生的。按照不同年龄段对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信心现象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再进行归纳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易发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年龄,男生在20~21岁(20.59%~28.92%),女生在18~19岁(26.47%~43.62%)。(2)产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三种心理基础中,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占第一位(77.94%),其次是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70.1%)。(3)生理年龄越小,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和过强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对其影响越大,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对年龄较大者影响较大。

  2.2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我们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导致缺乏自信心心理因素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进行如下分析:

  2.2.1学生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的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体育课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化课中,学生只要深刻理解概念,就基本可以解题了。可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后还得通过反复练习,变成肌肉的感觉才可以真正完成动作,形成技能。而大学生在体育课上,所要求掌握的运动技能的难度却比他们在中学时期要难了许多,可身体的协调性往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少年笨拙期”。于是学习运动技能时总不能得心应手。特别是新生在其他文化课上会因为与中学学习上有很大的区别,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和压力。于是自我觉得干什么都不行,产生了心理学称“习得性无能”的心里活动。l3长期下来学生们缺乏了运动和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产生了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甚至会延伸到缺乏学习能力的心理。可见学生在运动学习上的困难而产生的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70.1%)。研究也表明这种心理的产生与长期运动没有成就感成正相关。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小,自信心越容易缺乏。(见表1)。

  2.2.2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学生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这些学生的思维敏捷,勤于思考,但是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又易主观或以偏概全,有独特见解,由于自尊心强且膨大,往往先是过高估计自己,遇到困难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用这种思维特点去分析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表现出逆反心理或自我放弃。如在排球教学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学生们在练习中要注意掌握正确基本技术动作的重要性,但往往是事与愿违。特别是上述学生好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学生用一些希奇古怪的动作,如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空中霹雳”、“空中旋转扣球”等动作,这些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排球技术”,以此来标新立异自己与众不同;结果当然是打不好,于是又开始缺乏自信心。从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可见:过强的好胜心理和没有成就感是阻碍大学生们学习成功的又一心理因素,也与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2.2.3学生在学习中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客观定势作用)的影响客观定势指的是在一定的客观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定向的认识。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因自身条件(身高太低,体重过重,年龄太大)等因素,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掌握不住或不能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不到一定的运动指标和学习成绩等是理所当然的。这在表1中的统计数据中可见,在年龄段中受该因素影响的学生年龄都较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综上所述,大学生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就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此外,如果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那么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其中包括:对他人或对社会,表现出抗拒心理(如拒绝上学、自暴自弃、厌恶集体活动等);有时又表现得对家长和教师过于顺从以致完全丧失自我,跟家长的关系或过度冷淡或过度依恋;个别会经常借口身体不适而逃避体育课;也有经常无端发脾气的现象,或莫名其妙地故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自负(逆反心理)等。公务员之家: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培育学生的自信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呢?缺乏自信心理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因势利导,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2建议

  3.2.1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段从调研统计表中我们可知,男生在17~19岁,女生在17~18岁这个年龄段上易产生逆反心理。就其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经历失败多了,一时找不到成就感和好胜心强产生的反判心理。因而,在教学中要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一是对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适合他自身的要求,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二是及时给予每个人多方面的表扬,让他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三是在体育教学中,搭起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教育。例如:根据这些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结合心理学课或举办心理学讲座,向学生讲述和分析缺乏自信心存在的客观性和危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时时自我反省,自敲警钟,自我约束。这是消除缺乏自信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3.2.2发扬教学上的民主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多看,多听学生的反映,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当在教学中学生出现缺乏自信心理时,要正确对待,不要简单的否定和批评,而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时时启发他们认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尽快正确掌握所学内容。

  3.2.3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方法和方式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讲解。要做到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的放矢。特别是在讲解教学重点时,应讲清它与整个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边示范边讲解。这样可使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个全面了解,可以避免学生因对整个教学内容概念不清而增加学习的难度,以致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新课程教改已在各个学校开展,大学也不例外。我们教师首先对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缺乏自信心理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熟知学生的思想,身体素质等情况,要求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内容,也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等。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每位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抛弃形式主义的“假大空”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可亲、可近、可信。从而使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塑造了健全的人格,真正做到在体育课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大学公共体育自信心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策略探讨论文10-12

建筑风格探讨的论文10-10

《探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构途径》论文10-11

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10-13

探讨高中体育班训练与学习的管理方法论文10-12

公共关系的论文11-20

探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的伦理基础10-26

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讨论文10-11

公共图书馆及公共文化论文10-10

空调噪音防止分析与探讨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