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4:02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全

  旅游管理的应届毕业生们,你们知道怎么写毕业论文吗?以下是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全,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全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全【1】

  摘要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

  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

  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是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目录

  引言………………………………………………………………………1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2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2

  1、人为造成…………………………………………………………….2

  2、大气污染 ………………………………………………………….2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3

  2、人的素质不够………………………………………………..4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5

  (一)、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5

  1、从高端客户到大纵…………………………………………..6

  (二)、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7

  1、从没有人的保护大现在大纵保护…………………………..8

  2、景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8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9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9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9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9

  (四)、增加环保经费…………………………………………………10

  (五)、加强科学研究…………………………………………………10

  (六)、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结束语………………………………………………………………..13

  前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

  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

  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

  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

  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

  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

  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人为造成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

  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大气污染

  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大气、水体和生物界产生影响的也相当严重。

  进入旅游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车向旅游区排放大量CO2,超载的游客呼出大量的C02。

  家用电器徘放废气直接危及臭氧层。

  旅游区内各种生产和生活(餐饮、洗涤、洗澡和食品加工等)消耗大量水资源。

  世界一些着名度假区和游览区水体污染而宙营养化导致海水和河水藻类滋生,使水体缺氧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大批死亡。

  生活垃圾中所合铅、汞等有毒元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传染病医院排放废物废水进入人类生活用水中使水体污染而传播各种疾病。

  大气和水体污染导致林木花卉死亡,游人过多导致大片植被踩死,土壤固化。

  自然保护区边缘过量的垦荒,伐林,使野生动物丧失栖息地,加剧食肉动物和非食肉动物关系的压力,限制迁移运动。

  贫困地区居民出于赚钱欲望大量偷猎捕杀野生动物,在人类精心“护理”下的一些野生动物,其捕食和繁衍规律被破坏,甚至改变生活习性。

  这些环境问题已经给我们管理敲了警钟。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

  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发布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

  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

  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

  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

  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

  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

  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

  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

  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

  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

  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

  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

  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

  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2、人的素质不够

  有些游客的素质不太高,随地吐痰,乱扔瓜果纸皮,烟头、垃圾到处都是。

  草皮被践踏,在墙壁上刻画“某某人到此一游”,这些行为都对旅游景点造成损害。

  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

  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经过奥运的洗礼,我国的市民都在注意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素质。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

  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

  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

  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

  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 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一)、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

  于1980年在《Canadian 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一文,

  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

  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

  1、从高端客户到大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

  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

  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

  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

  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

  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二)、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1、从没有人的保护大现在大纵保护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

  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

  A.环保开端 a.开发 e.萧条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 b.参与 F.再现活力C.持续保护 c.发展 g.衰亡d.巩固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

  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

  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

  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

  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

  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

  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

  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

  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

  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

  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 1981,Lundgren 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

  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 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

  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

  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

  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

  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

  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

  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

  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

  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

  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

  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

  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2、景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必须把文化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形象是给旅客的第一印象,素质的高低反映本区域知识层次。

  随着知识更新、游客水平大幅度提高,导游文化层次应该高于大众,要想达到良性循环,旅游部门应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开设普通话、

  演讲与口才、景区及沿途解说、社会知识及民间传说等方面专业,使旅游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训,让游客跟随一次导游能够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游客的年龄结构、处世哲学、审美观点参差不齐,游览景点、娱乐场所很难达到人人称心如意,当个别同志提出一些想法或呈现一些古怪面孔时,

  应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明或解释,争取和谐相处,达到互相尊重,共同拓宽视野的效果。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

  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全【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

  摘要:高职专业设置和市场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

  而旅游市场对人才的专业能力、经验要求比较高,有效的校内实训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实践脱节

  实训教学是为了转化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部分高职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却只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学生对服务技能为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转化不到位。

  虽然学生了解餐厅服务、导游服务等理论知识,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却显得十分生涩,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要求。

  (二)实训流于表面

  部分高职校园虽然也开展实训,但是流于形式,以短期、粗糙、片面的实训为主,主要是为了应付评估,实训效果堪忧。

  (三)素质培养欠缺

  旅游国际化趋势逐渐明显,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开放,我国的旅游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人才。

  高职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比较关注操作训练,缺少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揽子计划,这势必会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所局限。

  (四)实训设备落后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高职旅游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实训课的设备却没有进行调整,培养出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旅游市场。

  实训设备必须和旅游市场保持一致性,创设高水准的环境模拟服务训练场,培养学生对顾客心理的分析能力,规范自己的服务语言,体会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为其提供更加周到且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五)实训教师匮乏

  校内实训教学本身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实训经验。

  当前高职的很多实训教师虽然都曾有旅游工作的背景,但是却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随意性较大,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旅游服务能力和素质。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问题的应对举措

  (一)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侧重的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对实践实训的教育不够深化。

  为此,在学生了解餐厅服务、导游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场地、教师模拟一个仿真的旅游服务市场,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其旅游管理和服务能力。

  此外,针对当前个别高职院校存在的“实训流于表面”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思想教育与监督,切实保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落实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二)加强素质培养

  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素质,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还需要兼修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

  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调整课程结构。

  引入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

  其二,开设科研探究小组。

  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结合实践调查资料,制定个性化的素质提升方案和计划。

  其三,实施交叉培养。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高职院校应该善用教学资源,实现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以应对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考验。

  (三)完善实训设备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模拟、训练,而要完成模拟、训练,就需要有客房、餐厅、景点等不同的情境。

  高职实训室不但要包括酒店设施,还应该包括导游实训室等,全程模拟导游接待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技巧、能力。

  此外,高职还需要有模拟旅行社工作时使用的软件,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旅行社的工作以及操作。

  (四)提高教师素质

  实训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实训教师的质量,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内实训的发展,就应该着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师的素质。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培养“双师型”团队。

  学校可以和旅游企业合作,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作为教师培养对象,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使其成为理论实践素质兼备的双师型人才。

  2.开展专题讲座。

  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举行讲座,从理念、发展动态、实训对策等方面,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师排疑解惑,提高其专业素质。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较强的实践性,实训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转化、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场所。

  实训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十分重要,然而碍于教学理念、素质培养、实训设备、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当前的实训教学还存在诸多的瑕疵,难以有效锻炼学生,使旅游行业与国际接轨。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校内实训的发展,通过剖析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对高职校内实训有所启发。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大全【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急需大量优秀的从业人员.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提出了以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训练、案例讨论教学、实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前言: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

  该专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程度,走校企合作之路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校企合作”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求、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归纳和解决实习、

  实训基地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还没有像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深层次的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合作关系。

  究其根源,除了政策性因素外,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层次合作的理念和机制,缺乏“互利共赢”校企战略合作的平台。

  由于校企的这种浅层次合作,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对校企深层次合作进行理性思考,是探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建立真正的校企互利共赢的无缝对接迫在眉睫,这也是今后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课题。

  笔者对新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进行了广泛调研,以了解校企合作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寻制约校企深层次合作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新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学校与企业以“冠名班”的形式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但由于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类合作仍不成熟。

  现在新疆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制订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贯彻执行。

  学生真正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找到旅游专业工作的,少之又少,这些都是源于企业和学校对校企合作办学实质认识不够深刻。

  有些学校虽然在了解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之后,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了人才培养方向,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开展了浅层次的实训合作,

  有些学校偶尔请旅游企业的专职人员给学生做讲座,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之合便再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对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认识模糊,

  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社会上“放羊式”的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这根本不能达到企业对专业学生的人才规格要求。

  企业对合作的认识有偏差,多数行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的人才选择的层面,无法进行真正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只有部分企业愿意派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教育建设上校企有机互动匮乏,校企共育人才还处在初期阶段,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目前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区域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他院校,

  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区域产业升级、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没有对接,课程理论的内容结构、

  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旅游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推动旅游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高职旅游教育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深层次合作、产教融合和工学交替是深化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有效通道,应以服务需求、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目前,校企就如何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存在着困难。

  现就如何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的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以下策略。

  1.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首先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制度,形成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方式。

  院校、企业、学生在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的是一致的,由于利益的一致性使得三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动力来履行各自在协议中确定的义务,

  从而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2.根据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现代学徒制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和专业教学改革等提出的新的理念。

  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根据具体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就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归纳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主要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课程体系围绕旅游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展开,构建现代学徒制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构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职业资格培训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课程改革思路及方法

  (1)教学内容改革。

  校企专家共同研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并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情况的分析,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

  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紧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以项目、案例编写教材,这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提升。

  校企联合开发的实训项目必须根据企业的岗位作业所需技能设置,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企业岗位上通过企业老师指导与传授获得。

  (2)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形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将紧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特点,以提高专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改革。

  考核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

  因此评估形式上应该采取笔试、技能考试、考查、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

  并由企业老师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判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职业院校学历的前提。

  四、结语

  校企深层次合作、产教融合和工学交替是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校企共同协作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10-01

毕业论文旅游管理10-01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10-02

旅游景区资金管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09-30

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致谢10-03

大专旅游管理毕业论文10-05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提纲10-01

旅游管理硕士毕业论文10-01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模板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