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时间:2022-10-01 04:22:37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论文1: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引言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旅游开发可以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度,延续文化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而那些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使旅游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分析研究,论证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关系密切

  “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此定义的两大特点是“活态性”和“同人结合密切”。

  “活态性”这一特点指的是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鲜活的文化,社会各因素均会影响到其发展变化。

  “同人结合密切”的特点指的是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依赖特定人群而存在,是同传承人结合在一块。

  文化遗产展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使其和旅游有了密切的关系,将某些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寄托,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生活情趣。

  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好好利用和开发,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地域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样。

  我国西南部文明神秘而又美好,由于远离城市的喧嚣,其文化遗产在大山的“屏障”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例如:湖北省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成为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若能加以好好保护,加大政府宣传力度,以文化遗产为主打旅游产品,吸引外地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用旅游增加的经济收入用来保护“非遗”,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于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随即诞生,从而能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南部以单一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业情况,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增强了旅游者的文化体验

  中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建、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文化遗产大国。

  中国的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内容丰富。

  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一旦经大众传播途径为人所知,即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为日益升温的旅游找到新的出口。

  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观赏静态的旅游产品,转而追求活生生的旅游体验,这一转换势必引发对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强烈需求。

  无论从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从旅游资源的需求来说,旅游开发都是不可回避的,比如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在充分挖掘唐崖土司所潜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在开发中更好保护,以旅游名胜为高度,精心打造鄂西唐崖土司文化旅游新高地。

  (四)旅游产业发展铸就文化遗产传承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社会环境,其根基受到侵蚀,其传承由此面临巨大的威胁。

  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价值,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保护,而文化遗产定义及其特点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难点在于文化遗产本身的两个特点:活态性和同人密切结合。

  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定格化,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一个时点,而只能让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其传承也不能将文化遗产放到真空的环境中,市场是文化遗产传播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

  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旅游需求的增长,而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

  旅游资源数量的不断拓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加入到旅游资源的行列,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进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反过来,旅游产业发展为日渐式微的文化遗产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这同时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旅游模式,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为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五)旅游产业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

  文化遗产作为民间的文化和传统,是多年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

  现在,文化遗产已经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在很早之前并没有被人们所熟知,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认识它,比如通过娱乐节目、宣传教育、纪念活动等多种载体延续传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到文化遗产的内涵,这就是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果。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媒介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市场中有供给方和需求方,联系两者之间的是价格。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媒体宣传对供需双方的影响变得与日俱增。

  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加之媒体的宣传,文化遗产普及程度逐步提高。

  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征,随着当地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其所在地域和旅游景区已逐步为旅游者所熟知。

  因此,文化遗产成了宣传旅游目的地很好的媒介。

  二、小结

  因此,在理解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力求使两者的发展相互协调,并极大发挥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引导旅游产业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导向性,夯实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

  论文2:旅游扶贫中社区居民参与分配模式的思考

  贵州省整体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又是我国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之一,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资源情况贵州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建立了多个旅游扶贫景区,鉴于不同扶贫景区的历史和现实形成了多样化的贫困居民参与分配形式,在多样化的分配方式中。

  探索出一个能够使贫困人口受益进而达到预期扶贫效果的社区参与分配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天龙模式

  天龙人陈云首先意识到屯堡文化的旅游价值和其隐含的乡村旅游商机,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利用自己多年的积蓄,进行了天龙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并从商业运作角度提出了计划书。

  经过多方努力在政府支持和协调下,由陈云、郑汝成及吴比等于2001年5月共同筹资一百万元组建了“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天龙镇政府签订了50年的承包经营合同。

  后来为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和发展民族民俗旅游的积极性,探索出了政府支持、旅游为主体公司实施具体运作、农民旅游协会参与产品开发、旅行社组织客源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使天龙屯堡乡村旅游业得以成功启动并获得发展。

  社区居民自愿组织旅游协会再以协会的形式参与到景区发展中来,旅游协会的建立既避免了众多社区居民分散、交易成本高昂的弊端,又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去,并成为保护居民分配权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社区居民为主导“工分制”分配的郎德模式

  1982年省文化厅发现并开始关注郎德上寨的历史文化与村寨景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其民族村寨的文化和景观特点得到进一步认同,1986年成为民族村寨重点保护对象并予以保护性资助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