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商务工作报告ppt
商务工作报告ppt
商务工作报告
20xx年商务工作回顾
20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也是商务发展极为特殊和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本市消费领域重大政策调整和复杂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全市商务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要求,高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旗帜,
不断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着力加快消费方式转变、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工作方式转变,在创新中不断寻求突破,
主要商务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商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政策实现重大突破,为商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拓宽政策支持领域。
落实《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加大对零售企业的奖励力度,出台批发业促消费奖励政策,并首次允许获奖企业对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实施“二手车”外销促进政策,引导网上交易和拍卖,全年外销二手车22.7万辆,增长3.9倍。
在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效节能家电产品促销试点,三项活动累计促进家电销售128.4亿元。
同时,推出了信用消费、刷卡消费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刷卡消费额月增幅超过 30%,全年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70%。
研究制定本市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产业化发展意见,昌平、丰台等区加大再生资源回
收站点建设,全市新增站点309个,培育2家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参与制定鼓励家政服务业发展意见和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资格认定办法,推进4家试点企业在京建立门店
累计达111家,20家门店被评为2011年北京家政服务星级单位。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便民商业设施和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提速。
加强引导,全市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3.6亿美元,增长23.3%。
落实进口贴息政策,支持企业加大高新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完善《XX市服务外包发展配套资金管理办法》,促进本市服务外包发展,全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24.5亿美元,增长59.3%。
3、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围绕中心工作,形成发展促进合力。
一是在促消费、对外经贸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本市获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称号,14家企业被商务部评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数量居全国之首。
二是市区联动,内外贸统筹,整合集成本市政策资源。
推动通州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协调推进外资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增资,支持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发布电子商务城市影响力报告,北京在b2c电子商务、
网络团购和电子商务服务业领域影响力全国领先,处于电子商务影响力的第一集团。
(二)机制谋求创新,为商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建立市、区两级消费增长促进机制。
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向区县政府下达消费增长任务,明确责任,并纳入对区县政府的考核内容。
强化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有效调动区县政府和广大商业企业促消费积极性。
东城、怀柔、门头沟等13个区县完成年初下达的任务,为全市消费增长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2、完善市场供应保障机制。
深化货源供应区域商务合作联动机制,继2011年初组织“七省区市保障春节期间首都市场蔬菜供应联合行动”后,2011年末再次启动“九省区市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
暨服务产区菜农服务首都市民联合行动”,与30个蔬菜主产地签署合作协议,蔬菜上市量比日常供应量增加10%。
完善政府储备,蔬菜储备增加一倍。
建立市、区县商务部门和骨干企业的联动工作机制,引导生猪屠宰企业组织货源,有效应对猪肉价格上涨。
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机制,贯彻 “市管批发,区管零售”原则,合力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3、强化外贸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经济上优惠、管理上优待”的原则,加大对“双自主”企业和出口大户服务力度。
建立紧密关贸协作机制,与北京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为改善贸易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支持。
举办两次进出口政策服务咨询会,实现政府、服务机构、企业三方互动。
建立外贸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协同配合,及时帮扶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4、推进服务外资总部联动机制。
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定期沟通,全面落实地区总部政策,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为历年最多,累计达112家;新设投资性公司15家,
累计达198家;新设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法人企业31家,累计达404家,总部经济聚集度进一步提高。
5、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修订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应急商品供应企业由30家增加到40家。
发挥应急保障机制作用,3月份在6天内向市场投放食盐量相当于平时的6.5倍,在短期内成功平息食盐市场需求波动。
启动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快速应对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等突发事件,组织本市企业安全撤离在利比亚劳务人员5414人,
全力做好利比亚承包工程企业资产保全,两家企业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预赔款2.1亿元人民币,帮助企业克服经营困难。
(三)工作推进注重实效,找准促进商务发展的着力点
1、抓市场。
着力提升首都消费市场影响力。
一是继续提高市场品牌丰富度。
通过“各地商品大集”吸引480多个国内品牌落户,新批准零售外资店铺511家,累计超过3700家,其中专卖店1480家,带动品牌消费快速增长。
二是提高特色企业集中度。
重点改造鲜鱼口、酷车小镇等特色商业街,整体推介2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拉动特色消费。
举办“2011特色商业消夏节”活动,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元,同比翻番。
推进“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举办2011“中国 (北京)中华老字号博览会”,评定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20名,推动“老字号”技艺传承。
重点监测的20家“老字号”企业销售额增长33%,新开店铺 416家。
三是加快发展新型消费。
举办“2011中国(北京)电子商务大会暨电子商务博览会”,大力促进网上零售业发展,网上商店零售额达256.4亿元,增长1倍。
四是努力营造安全便利消费环境。
深入推进由10项专利技术支撑的“放心肉”工程试点工作,形成了市级、区县到企业纵向贯通的信息化监管系统;丰台、大兴等区加强酒类流通管理,
全市酒类备案登记企业达7.4万余户,在130余户酒类批发企业推广使用机打随附单;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处理案件1880起,
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加强商业服务业安全生产监管,全年共检查经营单位9951家次,消除安全隐患6949 起,保障流通领域平稳有序运行。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组织829家次企业参加24场境内外国际展会,其中,“双自主”企业占参展企业的97.1%,带动全市“双自主”企业出口59.1亿美元,增长24.6%,占全市出口10%。
组织230多家次服务外包企业参加8个境内外服务贸易展会,引导服务外包向高端发展。
我市3家服务外包企业员工人数超万人,4家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5家企业在境外上市,继续保持全国领军城市地位。
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促进我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中国标准走出去”、“联合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抓平台。
搭建消费促进平台。
举办“2011北京购物季”等16项全市性和东城王府井品牌节、西城西单时尚年会、海淀品牌消费节等95项区域性主题促消费活动。
组织13期“各地商品大集”,推出“集超对接”新模式,并首次举办“北京台湾名品博览会”,累计1000多家企业1万多种商品参加,签约金额和采购意向超过23亿元。
开展“点击消费”促销活动,参与企业销售额126.7亿元,增长1.2倍。
支持开展酒类促销活动,60家酒类监测企业销售214.6亿元,增长15.7%。
举办“2011?北京国际美食盛典”,开展餐饮行业店堂展示大赛;餐饮业收入增长15.9%,达772.4亿元。
打造外经贸发展平台。
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签订合作意向62.7亿元,比上届增长2倍。
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自2012年起永久落户北京,将为服务贸易领域搭建全球唯一的综合型高端交易平台。
推进优势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XX区服装产业基地荣获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称号,
21个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商务部支持。
推进政策功能区建设,天竺综合保税区与航空口岸实现对接,航空维修业务试点获商务部批准,亦庄保税物流中心揭牌运行,平谷国际陆港功能进一步完善,
朝阳口岸外移至马驹桥工作稳步推进。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平台建设。
平谷、大兴等区加快物流基地建设,提升园区功能,各基地累计入驻企业700余家,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支持建设北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汇集企业2300余家、库房资源800处,组织在线招投标230余次,推动物流业集约发展。
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商务服务行业运行监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朝阳、石景山等区9个商务服务业主题楼宇改造提升,加快集聚式发展。
组织企业对接平台。
组织6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50家规范化社区菜市场开展“场店对接”,促进蔬菜批零直采,菜价平均降低15%;推进10家大型餐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
基地开展“农餐对接”活动,采购农产品7万余吨,增长60%,采购价低于市场价15-20%;组织8家大型连锁超市与全国120 家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
果蔬经营面积和销售量增长15%,全年销售额14.3亿元,果蔬流通成本降低10-15%。
组织本市电子、医药、装备制造等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物流需求对接,实现联动发展;推动城市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试点工程,建设完成15家社区共同配送站点。
3、抓服务。
支持商贸企业利用信用保险扩大信用销售,92家投保企业与2180家企业开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实现信用销售415亿元。
启动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试点工作,试点下放3亿美元以下非限制类外资项目审批权限。
落实地区总部政策,共为527名地区总部人员办理北京户口或工作居住证。
引导帮助外贸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北京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5222亿元,居全国首位。
加强部门协调,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案件调查 27起,涉及金额1.52亿美元。
(四)旗帜领航发展,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制定发布《XX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为商务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1、便民商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参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
制定社区商业服务业提升引导规范,公开遴选并向社区推荐105家品牌连锁经营企业,开通“XX市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信息管理系统”,
全市600个社区商业基本便民服务功能实现全覆盖,努力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便民商业服务网络。
组织评定“早餐经营示范店”93家,支持大型餐饮企业新增124家早餐门店和4个加工配送中心。
开展“知名零售企业区县行”,引导大型流通企业设施向郊区发展,全市新开业大型商业设施半数以上集中在顺义、通州等新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持续推进,
通过联合采购平台采购金额同比增长45.4%;房山、密云等区县积极推进10个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完成19家农村集贸市场改造,
累计达182家,实现郊区县乡镇全覆盖,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度进一步提高。
2、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创新性突破。
出台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协调推进国有资本入股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城市东南方向大型农产品流通中心的筹备工作。
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本市蔬菜零售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努力破解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难题,新增规范化社区菜市场31家,创新推出直营直供等6类12种蔬菜零售终端新模式,
新建网点89个;全市统一组织,XX县等参与组织货源,在海淀北航等社区举办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模式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并被国家列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向全国推广。
3、高端交易领域实现新拓展
规范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初步建立第三方资金监管制度,探索建设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体系。
北京石油交易所完成股权重新配置,交易额增长近6倍。
连续第五年举办北京拍卖季,培育大型拍卖企业和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举办拍卖会2181场,总成交额559.7亿元,其中文物艺术品成交额431.4亿元,
增长53.9%,首都拍卖行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11家典当企业典当总额增长51.1%,达151.4亿元,典当行业融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端交易活动进一步聚集,承办国际展览164场,在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2011年公布的国际会议排名中,北京举办98场,居内地城市首位。
4、主要商务指标再创新纪录。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机动车销售量下降44.3%的情况下,实现增长10.8%,突破6900亿元,连续第四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消费增长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
货物进出口增长29.1%,达389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服务全国的枢纽型贸易功能进一步增强。
服务贸易高端领域快速增长,带动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12%,突破80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在总部政策效应带动下,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9%,首次迈上70亿美元台阶,达70.5亿美元,第三产业实际入资占88.5%,引领全市产业升级的作用更加突出。
对外经济合作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新发展,境外投资企业中方实际投资额增长6.9%,达7.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长12.0%,达24.9亿美元。
口岸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海关监管货物增长9.2%,达150.4万吨;征收关税及代征税增长9.6%,达441.0亿元。
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二。
2011年,机关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级商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圆满完成各项惩防体系建设任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网络初步构建,“一岗三责”实现纵向延伸,
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三进两促”活动,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为首都商务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646项各类工作任务全部完成。
扎实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我委2009年底前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
积极推行竞争上岗、任用干部票决、民主质询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公开。
商务部门工作效能和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2011年全市政风行风建设免评单位之一。
同志们,2011年,在重大考验面前,商务战线在促消费、保增长中敢于挑大梁,在稳供应、控物价中勇于出大力,为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批发零售业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大服务行业地位,涵盖批发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商贸领域增加值和纳税额均占全市的四分之一,
从业人员约占三分之一,在全市行业大类中位居第一。
上述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区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有赖于商务战线广大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和创新开拓。
在此,我谨代表XX市商务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商务工作报告ppt】相关文章:
商务ppt模板09-30
ppt模板商务09-30
商务报告PPT10-01
ppt背景模板商务09-30
旅游商务PPT模板09-30
商务培训ppt模板09-30
商务ppt精美模板09-30
商务总结ppt模板10-05
商务报告PPT模板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