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泉州市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06 00:07:15 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泉州市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泉州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来泉就业的全国各地外来工不断增多,他们在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为数不少的适龄就学少年儿童。据初步统计,目前在我市务工的外来工有140多万,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就读的外来工子女约18.7万,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 18.47%,有的乡镇外来工子女已占辖区内学生总数的70%以上,预计外来工子女的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增加,对我市一些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带来较大的压力。

为了解我市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了解外来工子女除了有书读,能否读好书、健康并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的校外生活等情况,市关工委牵头,联合市教育局、总工会和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组成调研组,于5月中下旬先后深入外来工子女较为集中的鲤城、丰泽、晋江、石狮四个区(市),听取情况介绍,走访外来工子女较为集中的中小学以及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走访部分民营企业,召开部分外来工(学生家长)座谈会,开展情况调查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b]一、主要成绩[/b]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认真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和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把做好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做到97%以上的外来工子女均在公办学校就读,与本地学生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国家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同时在一些外来工子女集中的区域,构建以公办学校为主、外来工子弟学校为补充的格局,确保每个外来工子女都上得了学,先后得到国家教育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4月下旬,全省农民工子弟义务教育工作现场会选定在我市晋江市召开,重点推广了晋江等地保障农民工子弟接受义务教育的好经验。总的看,尽管我市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任务很重,但成绩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一是领导重视,政府到位,保障有力。[/b]市委郑道溪书记明确表示:即使项目少上几个,也要把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好。市政府早在 2002年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上就提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发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泉政文[2004]19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制订了相关的规定,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外来工子女能够在本区域内接受义务教育。市、县两级政府的财政、编委等部门对接受外来工子女入学所需的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师资编制等,认真按规定予以落实。调研报告“http://www.shixibaogao8.cn/diaoyanbaogao/

[b]二是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和“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体现外来工子女教育机会的公平。[/b]对持有“三证”外来工子女,各地就近安排在公办中、小学入学,如当地学校确实无法解决的,则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附近的其它学校。小学升初中的外来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样参加电脑派位或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就近入学。目前,97%以上外来工子女均在公办学校就读。

[b]三是强化学校规范管理,体现外来工子女参与学习的公平性。[/b]我市明确要求,全市中小学对来泉入学的外来工子女,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对转出转入的外来生,要办理有关手续,防止无故流生辍学。各地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外来工子女的实际情况,实行启发式分层教学,加强家校联系和个别辅导,重视心理疏导,评优评先有所倾斜,多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兴趣特点的实践活动,多提供与本地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等等,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在当地学习的乐趣和温暖,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四是对外来工子女实行优惠收费政策,体现对外来工子女收费的公平和照顾。[/b]针对大部分外来工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的实际情况,我市对外来工子女的收费实行与当地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有所倾斜照顾的政策,让外来工切身感受到当地教育的公平和政府的关心。如:从2006年秋季开始,对在农村小学和初中就读的外来工子女,一样免除学杂费,其中晋江、洛江、永春、泉港对在县城就读的外来工子女,也一样给以免除学杂费;明文规定农村学校不得向外来工子女收取借读费,对在县城或中心市区所在地学校就读的外来工子女,如果具有“三证”和按照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入学的,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外来工子女,实行免、减、缓交规定费用的优惠政策;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助学金补助和“两免一补”政策的权利。据了解,外来工子女在享受助学金、免费使用教科书、减免缓交费用等优惠政策的机会和比例都比本地学生多。

[b]五是扶持和规范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其办学水平。[/b]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采取“扶持、规范、提高”的措施,促进和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健康发展。如晋江市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创办,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给予支持,及时帮助解决办学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把外来工子弟学校纳入与当地公办学校统一的管理工作中,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加以引导、规范和督查,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同时,对安全无保障、不符合办学规范而违规举办的 “外来工子弟学校”坚决给予取缔。

[b]六是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外来工子女教育。[/b]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发动金秋助学,举办优秀外来工子女夏令营,六一节慰问外来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及外来工子女,送去电脑、电视机、文化用品及慰问金。各级关工委发动社会各界及海外三胞捐资办学、助学、奖教、奖学,仅助学一项,近几年全市关工委每年都发动1000多万元,资助大中小学贫困生3万多人次,其中有不少是外来工贫困子弟。晋江市关工委还向西坂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赠送书包1500只,组织该校老师到外地参观,关心外来师生。该市青阳街道高霞社区两委在华侨和本地居民中开展“为谁办学、为谁培养人才”大讨论,发动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募集资金扩建外来生占80.8%的高霞小学,社区关工委提出并推动落实外来工子女享受与本地孩子的六个“一视同仁”。丰泽区华大街道民营企业关工委发挥所在地老同志的优势,对辖区内外来工子女进行全面摸底,不定期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开设家教讲座,利用双休日或暑假组织外来工子女到社区(如南埔)图书室看书学习,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邀请华大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担任辅导老师,开办外来工子女校外辅导班等等。

[b]二、主要问题[/b]

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一是新区的中小学数量规划滞后,教育容量明显不足。[/b]特别是丰泽区东海、城东片区,原来以18万人口规划配套相应教育资源,现人口已达几十万,且外来工人口及其子女还在不断增加,原先规划的教育用地、学校数及规模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实情况需求。晋江市青阳、陈等外来工子女较为集中的地方,教育容量同样不足(晋江市教育局作出预测,预计到2010年该市外来工子女将由现在的8万增加到17万)。石狮市也面临类似困境。外来工较为集中的地方,外来生比例越来越高,公办小学外来生比例普遍占总生数的一半以上,有的地方已达70%以上,如丰泽区泉秀街道沉洲小学高达95%。民营外来工子弟学校则绝大部分都是外来生。为了不让一个外来工子女上不了学,所在地学校都是超负荷在接收,班生规模过大,普遍都在五六十人,晋江市陈西坂小学有的班级高达 88人。小学如此,初中也不容乐观。调研组在召开外来工子女家长的座谈会上获悉,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小学毕业后仍在这里继续上初中甚至高中,不少地方很快也将面临初中容量不足问题。

[b]二是师资缺口大,教师负担过重。[/b]由于外来工子女的大量流入,原先教师超编的地方如今反成缺编。如鲤城区江南第三中心小学,按标准应配备教师30人,现仅15人,另请代课教师14人。晋江、石狮二市教师编制缺口更大。本来班生规模普遍过大,已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加之外来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多数为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使用的教科书版本不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偏差,需要因材因人施教,很多老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为外来后进生补课,帮助他们矫正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可以想象,教师的工作量有多大,压力有多重。

[b]三是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水平不高,部分外来工子女不能享受公平义务教育机会。[/b]我市局部地方如晋江陈、青阳、英林等地,因外来工高度集中,所在地公办学校无法全部接纳外来工子女就学,只能由7所民营外来工子弟学校及若干个教学点承担,这些学校办学基础差、设施设备不齐全、班生规模偏大、办学行为不够规范、师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在这里上学的外来工子女教育。而且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就学的外来生需要交纳相应的学杂费,相对于到公办学校就学享受免收学杂费政策的其他外来生而言,存在不公平现象。

[b]四是外来工子女生活环境普遍偏差,校外生活、活动难以有效保障。[/b]大多数外来工住在企业员工宿舍,部分租房居住。员工宿舍一家人挤在一间,空间小;在外租住民房,大多简陋低矮、光线不足,居住条件较差,不少孩子连安静做作业的空间都没有。另外,调研组分别在四个区(市)若干所中小学校外来工子女中作过110份问卷调查,32.7%的学生家长晚上7:00后才能回家,22.7%经常干活到晚上10~12点,孩子放学后,离家长回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无人看管、照顾,常感到孤独无助。不少家长或因没有时间、或因意识不够、或因自身素质有限或因教育方式方法失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照不足。孩子居住地距离学校总体上偏远,110位受调查者中,路程2公里以上者27位,就读初中的,有的要走4~7公里不等,最远的八九公里。有些孩子上下学都要穿过交通主干道,存在安全隐患。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校外文体活动很少,有的到处游散,容易出现意外或学坏;不少孩子回到家没有电视看。这些现状极不利于孩子健康、全面、快乐成长,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外来工子女非正常死亡人数达23人,令人揪心。

[b]五是外来工子女流动性大,给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带来很大挑战。[/b]由于外来工流动性大,其子女随父母务工流动就读学校的改变也比较大,往往是“来有影,去无踪”,有的还是学期中途才来,常常又不辞而别,不知去向。不少来时无学籍或学籍不完整,去时也不办理手续……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难以准确掌握外来工子女新学期就读的具体人数,合理安排师资和经费,另一方面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b]三、几点建议[/b]

[b](一)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原则,进一步落实政府行为。一是要科学合理规划,优先留足教育用地。[/b]要认真做好预测,把外来工子女入学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原外来工子女密集区要充分挖掘现有可利用的公办教育资源,增建、扩建和改建一批公办学校,增加容量;在一些外来工子女现已比较集中或预测将来可能比较集中的新工业园区,规划时要有前性,留足教育用地,并同步设置新的学校,充分解决外来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避免老工业区教育容量不足的历史重演。[b]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生均拨足教育经费。[/b]特别是为接受外来工子女所需的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所增加的师资经费、公用经费、设备设施经费等,都要给予有力保障。建议建立以财政为主的外来工子女教育专项补助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的办法,适当减轻接受大量外来工子女教育的地方财政负担。[b]三是增加师资配备。[/b]要根据外来工子女入学人数增长的实际需要,按省定的教师编制标准,及时配足必须相应增加的师资数量,所增加的教育事业费,应按照当地教师的统一标准从国库发放。也可采用聘任合同制,但要参考编制内教师的工资标准,统一由地方财政支付,并提供社保、医保等福利保障,以稳定合同制师资队伍。要加强对新增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和岗前业务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取得教师资格并尽快胜任工作。

[b](二)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外来工子女教育质量。[/b]一是要针对外来工流动性大特点,认真研究探索外来工子女就学、转学的规范管理问题,防止外来工子女无故流生辍学;二是要根据外来工子女的实际学习情况,继续强化日常养成教育,坚持分层教学,加强家校联系、个别辅导和心理疏导,充分调动外来工子女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其办学水平,用几年时间把民营外来工子弟学校转为公办,同时,逐步扩大、增加公办学校的办学容量,让所有的外来工子女都能在公办学校就读。

[b](三)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扶。[/b]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政府行为为主固然重要,但外来工及其子女在务工地总体上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更多地给予关注、帮助和扶持。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家长要挤出时间多与孩子沟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娱乐和安全,提高家教水平;社区(村居)和企业要开放现有教育资源,努力创设校外活动场所,举办健康的社区文体娱乐或兴趣小组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外来工子女参加;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扬各自优势,把更多精力和爱心倾注在外来工子女身上,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等方面教育,发动社会各界和海外三胞捐资办学、助学、奖教、奖学,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老少同乐”等健康有益活动;协调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外来工比较多的规模企业给予员工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如腾出适当的厂房改造为活动场所,让员工子女在放学后父母尚未下班这段较长时间内有地方活动。

[size=5][font=宋体]总之,只有政府进一步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加强教育和管理,社会各界更多关心、参与,多管齐下,外来工子女这些“流动的花朵”、“飘飞的蒲公英”才能在我市“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义务教育”,共沐阳光雨露,健康、快乐地成长。

【泉州市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对外来工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10-05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案03-25

关爱外来工子女倡议书10-05

小学义务教育情况报告12-01

高校情况调研报告06-07

走访情况调研报告10-07

工会情况调研报告10-08

蹲点调研情况的报告10-08

环卫情况调研报告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