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多少岁恋爱是早恋

时间:2022-10-05 22:51:43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多少岁恋爱是早恋

  早恋指的是青春期青少年建立恋爱关系。“早恋”一词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那么多少岁恋爱是早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生理上,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心理上,还没有心理健全的;法律上,还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14岁以下青少年;

  以上要求都满足了,那就还没有取得公民资格的,

  或者别人认为还不够成熟的,学校就是这样要求的.

  当孩子遭遇早恋 家长该怎么办【2】

  宝妈: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最近发现他跟班上一个女同学很暧昧。

  经常一起上学,偶尔还去公园偷偷约会。

  有一次,正好被邻居看到。

  他不主动跟我说,我也不好意思问他,怕误会儿子。

  我该咋办呢?

  早恋一直被大多数家长视为洪水猛兽。

  但我们的围追堵截,往往又会把孩子内心正常流露的情感拦截成“偃塞湖”,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身处一个十分开放的信息社会,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做法一味禁止,很难奏效。

  家长和老师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进步,改变对早恋的看法,正确引导孩子对待。

  “早恋”这个词,在我上学的九十年代,基本上跟品行不端、不学无术等贬义词一样。

  一旦有人胆敢冒犯,都会被家长和老师视为品德不好,同时遭致很多同学的嘲笑和讥讽。

  他们最大的顾虑,其实并非谈恋爱这件事情,而是担心早恋会让孩子变坏,同时还可能影响学习和考试。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读本科时,高校里面都是不允许谈恋爱的。

  当我上到大二的时候,对于情窦早已初开的大小伙子来说,实在无法抗拒异性的魔力,开始跟现在的妻子谈恋爱。

  但我们在老师面前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被任何老师发现,更别说像现在的大学生那样大张旗鼓了。

  不巧的是,有一次,我们俩手挽手走在路上,刚好被我的辅导员老师看到,吓得我们赶紧溜之大吉。

  虽然我们在大学谈了两三年恋爱,但被老师逮个正着却只有这一次。

  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令我万万没有想到。

  本来按照我当时的在校表现和优异成绩,完全能够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入党,最终却拖到临近毕业的前两个月才如愿以偿。

  这件事情对我当时的思想冲击非常大。

  怎么也想不到辅导员会把恋爱和入党挂钩,印象中好像还曾经影响过我的评优之类。

  彼时,我们都已超过十八岁,已经长大成人,早已算不上什么早恋了,真没想到恋爱的代价还会这么大。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曾经写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作为过来人的爸爸、妈妈和老师,难道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没有喜欢过其他人吗?如果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为什么我们要把少男少女这些青春情怀不假思索地贴上“早恋”的标签呢?

  对于孩子早恋,令成年人最担心的莫过于以下两点:

  第一,早恋可能导致孩子早熟,甚至“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特别是女孩子,给自己的一生带来不良影响。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确实不少。

  从各种媒体报道中,我们发现,很多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女孩子因为放纵自己,最终导致出现悔恨终身的事情。

  但是我认为,这些行为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所谓的“早恋”,而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没有理解什么是真爱,没有学会“发乎情、止乎礼”,更没有学会自尊、自爱和自重。

  因此,很大程度上,责任不在孩子们的钟情和怀春,而在于父母、老师没有告诉他们真爱和迷恋的区别,没有告诉他们选择爱情需要注意那些问题,更没有告诉他们怎么保护好自己。

  第二,在学生阶段,孩子太过于专注感情,会耽误学习,导致成绩下降,最终影响孩子考大学和找工作。

  因为早恋而影响成绩的情况,确实也会发生。

  但是,如果孩子都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都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反倒还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2012年有一部台湾电影风靡了大江南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剧中男主角因为喜欢上了班上成绩优秀的女孩,把自己从一个差生完美转型成一个好生。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的恋爱史可以追溯到初中阶段。

  记得初三的时候,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女生经常借故问我很多学习上的问题。

  突然有一天,我在她还给我的一本书中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得虽然比较含蓄,但能看出她对我的好感。

  并且,她把书递给我的时候,特意交代要注意看第几页。

  于是,我们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恋爱。

  但那个时候,其实更多是一种相互的欣赏和爱慕之情。

  从行动上看,如果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那简直就算不上什么谈恋爱。

  我跟现在的妻子正式恋爱时,曾经告诉她,我和那位同学居然从来没有牵过手。

  后来,我们分别上了不同的高中,那段很短的感情就此尘封。

  虽然是在初三经历的这段感情,非但没有影响我的学习和考试,我们还经常共同讨论一些问题,反倒还起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谈恋爱就是好的。

  我只是想告诉成年人,我们需要禁止的不该是孩子们的爱慕之心、爱恋之情,而是他们在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对感情的过度贪婪等。

  我们需要引导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童贞,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想清楚爱情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

  那么,作为家长和老师,当孩子遭遇“早恋”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早恋”的标签

  对于情窦初开的孩子来说,喜欢一个自己欣赏的异性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

  只不过,有些人会把那份爱慕之情隐藏在心中,仅在别人不经意间多瞟几眼那个“意中人”;而有些人却会把这份爱恋之情向对方明确表白,如果对方擦不出火花,顶多成为比较好的异性朋友而已。

  当然,如果双方一拍即合,就很可能发展成恋爱关系。

  对于前面两种情况,老师和家长都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都曾经年少过,甚至痴情过,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

  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视孩子的情况选择正确的引导方案,该适可而止时就春风化雨,该悬崖勒马时就当机立断。

  其次,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婚恋观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对异性的冲动是无法避免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婚恋观。

  当孩子们都能对恋爱和婚姻当中蕴含的责任和尊重正确看待,甚至能进一步把这份青春激情转化成认真学习和积极上进的动力,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误入歧途而无法自拔。

  曾经看过一部描写孩子青春萌动的美剧——《怦然心动》,其中男主角外公说过一句话:“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是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绚丽的人,她让你觉得你以前遇到过的所有人都只是浮云。

  ”这句话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递给孩子的一种婚恋观,让他们知道,选择伴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最后,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破除对性的神秘感

  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走上早恋之路,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很少接触到基本的性知识。

  出于生理的本能和对性的好奇,他们就会从心底喜欢和爱慕异性同学或朋友。

  孩子三岁左右就会进入性蕾期,三到六岁这个阶段,他们会对自己和异性的生殖部位好奇,比如喜欢看父母洗澡、问一些难以言表的问题。

  七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处于性发展的潜伏期和青春期,慢慢会出现淫等行为。

  孩子的性发展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只要前一个阶段发展得比较顺利,后面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我们需要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并满足孩子在每个阶段对性的好奇心。

  当孩子逐步揭开性的神秘面纱之后,他们就能正确面对异性的相互吸引,不至于早早地坠入爱河。

  中学生早恋怎么办【3】

  中学生早恋的影响,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早恋的负面影响

  1、早恋会影响学业。

  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学生都能认识到早恋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影响他们的学业。

  确实,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者,但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

  2、早恋会给学生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在17岁前谈情说爱的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为日后患上精神疾患埋下伏线。

  3、早恋可能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

  由于青少年容易冲动,并且自我控制力差,早恋的中学生容易做出些过激的行为。

  他们容易走向暴力,容易发生性行为……这些都会伤害青少年的健康。

  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会使双方都惊恐不安、无所适从。

  而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便装病偷偷到远离家的医院做人流,术后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或者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面前无地自容,继而轻生。

  可见,早恋的结果,往往是少女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4、早恋现象会涣散同学的意志,影响整个学校风气。

  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会产生种种反响。

  一些人把早恋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有甚至羡慕、向往、效仿先例,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学校的风气。

  (二)顺其自然

  1、早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

  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情感的。

  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人当然也不例外。

  2、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中学生现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平时异性之间接触的机会非常多,这中间绝大部分是正常的、健康的,而由于家长和老师比较“过敏”,很多时候,男女同学一起吃顿饭、郊个游就被认为是早恋,导致师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面对人数日趋渐多的中学生恋爱问题,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早恋呢?从调查得来的数据归结起来有以下方面:有的是认为对方英俊飘亮;有的是认为对方与自己兴趣相投;有的是认为对方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则是说因为看了有关爱情的书籍、电影、电视,所以想尝试一下。

  其实中学生早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在于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

  1、首先是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

  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

  逐渐地,在异性好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2、其次是道德观念相对薄弱和自制力不强。

  许多青少年由于自身道德观念薄弱,把谈恋爱当作儿戏,丝毫不考虑爱情中的责任和义务,不理解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个别人甚至出现不道德的性关系或违法现象。

  也有的青少年由于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明知是不对,但产生激情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外因

  1、首先是家庭往往对这个问题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不允许孩子有正常的异****往,封锁一切有关性知识和爱情描写的书刊,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其次是有的学校、老师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对青少年的早恋现象置若罔闻,导致早恋在学校中蔓延,更多的情况是采取另一种回避态度,绝对禁止男女学生的个别交往,一旦发现任何早恋的蛛丝马迹,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定性为早恋,甚至公开处罚,常常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社会对中学生的早恋给予过多渲染,描写中学生早恋的文学作品、影视节目纷纷出台,使青少年觉得中学生的早恋成为学校中的主流,其结果反而对学生的早恋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存在学生早恋倾向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社会的影响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

  4、媒体舆论的不正确导向。

  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的影、录像等也对青少年的早恋有直接影响。

  当前流行于文化市场的那些不健康的东西,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各种传播媒介中,性刺激量大大增加,那些庸俗的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特别容易污染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冲击,令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走进早恋的迷宫,而不知返。

  四、对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早恋现象的日益增多及其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使家长、学校、社会都在积极寻求如何正确对待并转化早恋现象的方法。

  (一)学校是主阵地

  1、及早发现苗头

  早恋期间的学生一般有下列几种表现:

  (1)讲究打扮和发型,在异性面前表现失常;

  (2)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心事重重,学习成绩呈下降的趋势;

  (3)沉默不语,不能按时就寝,逃避集体活动;

  (4)出现不正常的交往或来往书信明显增多。

  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作为德育工作者,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小题大作。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需进行个别的谈心教育,寓教育于谈心之中;有的只需通过适当形式的“暗示”教育;有的则需要进行悄悄地说理;有的还需要进行个别的有说服力的批评。

  2、教育者应充当倾听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

  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3、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当发现有些男女学生之间交往密切时,一定要先分清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一般交往还是早恋。

  事实上许多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只是正常交往,并无恋爱动机,如果对他们胡乱猜疑,捕风捉影,横加指责,动不动就扣上早恋的帽子,反而提醒了那些纯真的孩子而弄假成真。

  但如果发现他们确有早恋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冷静、慎重地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的纯洁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具体分析早恋的原因,指出他们恋爱的盲目性,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早恋对学习和进步甚至身心带来的危害,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及远大的理想,引导他们回到集体和同学中来。

  4、进行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

  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5、转移学生注意力

  有人说:“青春期萌动的爱情,就如‘微睡的火山’,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便会爆发出来。

  ”而当前社会上的不利因素都是最强的诱发、刺激物。

  小小的班主任当然无法左右社会上的不利因素而改变社会环境,但完全可能也很有必要创设班内良好的“小气候”——通过紧张而有序的课内学习,健康有益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学生们的课内外生活,使他们把全部精力、智慧集中到学习上,把兴趣和爱好集中到组织的活动中。

  6、积极开展性知识的教育

  性是人类最诱人的花朵,也是最脆弱的花朵。

  中学生的课程中已有了一点生理卫生的知识,现在的情况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新的课题。

  现在的电视电影太厉害了,小孩子小小年岁就什么都见过了,什么都敢想,也什么都敢做。

  一旦出了麻烦,可怎么得了。

  遮着盖着,不如面对实际。

  —— 一位心理医生的话。

  中学生的性行为显然是不对的,但在电影电视等传媒的许多镜头里,对性的渲染与夸大,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目前的情况是学校的性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性渲染和夸大。

  现在,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要停留在道德与不好意思的层面上,要更多地想一想保护孩子是最重要的。

  (二)多方配合

  作为家长如发现自己的孩子确有早恋现象,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劝阻引导,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向他们讲明早恋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更应小心谨慎地帮助女孩,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唤起她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成才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她们走出情感的误区。

  而社会各界一方面应多制作一些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广播、电视节目或读物,同时定期开展各种健康、激人奋进的文娱、体育、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禁止、打击不良书报杂志、黄色影、录像的制作和售卖,使纯洁的青少年免受污染、毒害,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在中学生“恋爱”已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

  对此,学校和家庭不要惊慌失措,“棒打鸳鸯”、“跟踪盯梢”反而会使孤立无援的两个人风雨同舟。

  如果我们珍视他们的情感,并和他们一起审视这种情感,共同探讨中学生恋爱值不值、本该学习的时光恋爱该不该、能否既不违背情感又被社会规范所承认等问题,会比粗暴涉的效果好得多。

  可见,早恋虽是教育过程中一只令人生畏的“拦路虎”,但只要每个教育者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会发现它也不过是只“纸老虎”,甚至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还会发现我们所未曾有过的触动呢! 中学生早恋的影响,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早恋的负面影响

  1、早恋会影响学业。

  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学生都能认识到早恋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影响他们的学业。

  确实,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者,但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

  2、早恋会给学生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在17岁前谈情说爱的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为日后患上精神疾患埋下伏线。

  3、早恋可能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

  由于青少年容易冲动,并且自我控制力差,早恋的中学生容易做出些过激的行为。

  他们容易走向暴力,容易发生性行为……这些都会伤害青少年的健康。

  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会使双方都惊恐不安、无所适从。

  而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便装病偷偷到远离家的医院做人流,术后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或者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面前无地自容,继而轻生。

  可见,早恋的结果,往往是少女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4、早恋现象会涣散同学的意志,影响整个学校风气。

  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会产生种种反响。

  一些人把早恋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有甚至羡慕、向往、效仿先例,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学校的风气。

  (二)顺其自然

  1、早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

  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情感的。

  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人当然也不例外。

  2、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中学生现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平时异性之间接触的机会非常多,这中间绝大部分是正常的、健康的,而由于家长和老师比较“过敏”,很多时候,男女同学一起吃顿饭、郊个游就被认为是早恋,导致师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面对人数日趋渐多的中学生恋爱问题,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早恋呢?从调查得来的数据归结起来有以下方面:有的是认为对方英俊飘亮;有的是认为对方与自己兴趣相投;有的是认为对方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则是说因为看了有关爱情的书籍、电影、电视,所以想尝试一下。

  其实中学生早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在于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

  1、首先是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

  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

  逐渐地,在异性好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2、其次是道德观念相对薄弱和自制力不强。

  许多青少年由于自身道德观念薄弱,把谈恋爱当作儿戏,丝毫不考虑爱情中的责任和义务,不理解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个别人甚至出现不道德的性关系或违法现象。

  也有的青少年由于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明知是不对,但产生激情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外因

  1、首先是家庭往往对这个问题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不允许孩子有正常的异****往,封锁一切有关性知识和爱情描写的书刊,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其次是有的学校、老师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对青少年的早恋现象置若罔闻,导致早恋在学校中蔓延,更多的情况是采取另一种回避态度,绝对禁止男女学生的个别交往,一旦发现任何早恋的蛛丝马迹,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定性为早恋,甚至公开处罚,常常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社会对中学生的早恋给予过多渲染,描写中学生早恋的文学作品、影视节目纷纷出台,使青少年觉得中学生的早恋成为学校中的主流,其结果反而对学生的早恋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存在学生早恋倾向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社会的影响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

  4、媒体舆论的不正确导向。

  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的影、录像等也对青少年的早恋有直接影响。

  当前流行于文化市场的那些不健康的东西,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各种传播媒介中,性刺激量大大增加,那些庸俗的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特别容易污染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冲击,令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走进早恋的迷宫,而不知返。

  四、对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早恋现象的日益增多及其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使家长、学校、社会都在积极寻求如何正确对待并转化早恋现象的方法。

  (一)学校是主阵地

  1、及早发现苗头

  早恋期间的学生一般有下列几种表现:

  (1)讲究打扮和发型,在异性面前表现失常;

  (2)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心事重重,学习成绩呈下降的趋势;

  (3)沉默不语,不能按时就寝,逃避集体活动;

  (4)出现不正常的交往或来往书信明显增多。

  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作为德育工作者,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小题大作。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需进行个别的谈心教育,寓教育于谈心之中;有的只需通过适当形式的“暗示”教育;有的则需要进行悄悄地说理;有的还需要进行个别的有说服力的批评。

  2、教育者应充当倾听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

  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3、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当发现有些男女学生之间交往密切时,一定要先分清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一般交往还是早恋。

  事实上许多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只是正常交往,并无恋爱动机,如果对他们胡乱猜疑,捕风捉影,横加指责,动不动就扣上早恋的帽子,反而提醒了那些纯真的孩子而弄假成真。

  但如果发现他们确有早恋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冷静、慎重地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的纯洁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具体分析早恋的原因,指出他们恋爱的盲目性,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早恋对学习和进步甚至身心带来的危害,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及远大的理想,引导他们回到集体和同学中来。

  4、进行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

  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5、转移学生注意力

  有人说:“青春期萌动的爱情,就如‘微睡的火山’,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便会爆发出来。

  ”而当前社会上的不利因素都是最强的诱发、刺激物。

  小小的班主任当然无法左右社会上的不利因素而改变社会环境,但完全可能也很有必要创设班内良好的“小气候”——通过紧张而有序的课内学习,健康有益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学生们的课内外生活,使他们把全部精力、智慧集中到学习上,把兴趣和爱好集中到组织的活动中。

  6、积极开展性知识的教育

  性是人类最诱人的花朵,也是最脆弱的花朵。

  中学生的课程中已有了一点生理卫生的知识,现在的情况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新的课题。

  现在的电视电影太厉害了,小孩子小小年岁就什么都见过了,什么都敢想,也什么都敢做。

  一旦出了麻烦,可怎么得了。

  遮着盖着,不如面对实际。

  —— 一位心理医生的话。

  中学生的性行为显然是不对的,但在电影电视等传媒的许多镜头里,对性的渲染与夸大,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目前的情况是学校的性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性渲染和夸大。

  现在,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要停留在道德与不好意思的层面上,要更多地想一想保护孩子是最重要的。

  (二)多方配合

  作为家长如发现自己的孩子确有早恋现象,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劝阻引导,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向他们讲明早恋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更应小心谨慎地帮助女孩,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唤起她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成才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她们走出情感的误区。

  而社会各界一方面应多制作一些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广播、电视节目或读物,同时定期开展各种健康、激人奋进的文娱、体育、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禁止、打击不良书报杂志、黄色影、录像的制作和售卖,使纯洁的青少年免受污染、毒害,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在中学生“恋爱”已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

  对此,学校和家庭不要惊慌失措,“棒打鸳鸯”、“跟踪盯梢”反而会使孤立无援的两个人风雨同舟。

  如果我们珍视他们的情感,并和他们一起审视这种情感,共同探讨中学生恋爱值不值、本该学习的时光恋爱该不该、能否既不违背情感又被社会规范所承认等问题,会比粗暴涉的效果好得多。

  可见,早恋虽是教育过程中一只令人生畏的“拦路虎”,但只要每个教育者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会发现它也不过是只“纸老虎”,甚至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还会发现我们所未曾有过的触动呢!

【多少岁恋爱是早恋】相关文章:

早恋是多少岁10-05

高中时期谈恋爱算早恋10-05

16岁谈恋爱算不算早恋10-06

19岁谈恋爱算早恋吗10-05

早恋的随笔05-12

早恋是几岁10-05

早恋检讨书早恋检讨咋写03-27

早恋的危害案例10-26

早恋怎么教育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