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时间:2022-09-30 10:17:48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这是怎么回事?衣冠禽兽一直以为是贬义词?看看下面关于衣冠禽兽的词语,看看为什么衣冠禽兽原是褒义吧!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贪腐。

  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

  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莘莘学子”多少人

  高考前一天,有家电视台做了一则各单位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的报道。

  报道的标题是:“各地纷纷为莘莘学子们参加高考提供便利。”其中,一名记者在报道结束时说:“祝愿莘莘(xinxin)学子都取得好成绩。”看完之后,不由得为考生发愁:若是高考卷子上出现了这个词,看节目的学生该如何是好?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

  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

  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乱说“哇塞”伤风雅

  “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

  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

  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

  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这样一句很难听的话本来是不应当流行开来的,但是现在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先是在台湾的影视传媒上出现,后来大陆的一些影视明星又刻意模仿,现在连省级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嘴里也经常说,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跟着学了起来。

  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

  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塞”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

  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论老的少的,赶时髦般地抢着用,开口闭口就是一个“哇塞”.

  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不说这个词,就嘲笑人家“土得掉渣儿”、“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实在是不应该。

  更让人觉得不好意思的是,一些女孩子在大街上打招呼也会大呼小叫地用“哇塞”,真让人觉得难为情。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相关文章:

眉开眼笑是不是褒义词10-09

文质彬彬是不是褒义词10-09

威风凛凛是不是褒义词10-09

落落大方是不是褒义词10-09

振振有辞是不是褒义词10-09

如花似玉是不是褒义词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