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

时间:2020-12-28 14:27:51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

  摘要:目前大部分国内高等院校专业硕士教学方式以及培养模式滞后,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为例,大部分院校教学培养特色方面与学术性硕士无异。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对外交流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突出国际商务专业特色,真正培养出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思维、深厚的国际商务素养和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硕士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

  2009 年以来,我国专业型硕士教育得到国家大力支持,招生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较完善教学系统相比,我国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面依然欠缺。在很多高校,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性硕士培养模式无显著差异,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就是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与学术性硕士相比更强调个人专业能力而非学术能力。在 2010年开设的国际商务硕士更是新生事物,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旨在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思维、深厚的国际商务素养和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我国国际商务硕士在教育模式以及管理制度方面沿用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尤其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大滞后性。这将严重制约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与该硕士学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等专硕教学急需改革。

  一、国际商务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市场定位不清晰。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以来,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办学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还是基于国际贸易学科之上培养国际贸易型人才,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突出国际商务这一专业的特色。目前,普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普遍遵循以“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模式,然后由各层次高校根据高校自身的定位再确定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于是,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通高校中综合类与财经类(或外语类)高校往往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通常采用本科“通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国际商务硕士人才没有明显侧重点,都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用人单位认为这样方式容易培养出“眼高手低”的人才,缺乏国际商务实践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再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板急需加强。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国际商务硕士专业设立比较晚,同时缺乏国际间双向交流,高校缺乏系统的专业建设经验,也就导致了专业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设置上照搬国际贸易、英语等学科课程设置,导致国际商务硕士教学课程内容太过于广泛,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课程特色,这也直接导致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泛泛化,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大多数高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上表现出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现象也跟高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大多数高校在教学模式上仍然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过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国际商务等专业积极引入双语教学,这是对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探索,但过多的强调双语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好的教师数量有限,再则学生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更是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很可能会将双语教学变成为基础英语的教学,或者照本宣科,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国际商务硕士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需要大量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较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点,而较少应用案例教学、启发性教学方式形成有效讨论,同时多数高校条件有限,缺少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缺乏感性认识,这自然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

  4.师资队伍不完备,双导师制度实施难度较大。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与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师资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调整。众所周知,由于我国高校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整个教育体制存在弊端,而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主要还是基于师资的科研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高校将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倾斜,从而导致我国高校管理中呈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局面。在聘请教师上往往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论文等硬件指标,而不是实际的教学能力,因此往往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难以进入高校队伍。大多数财经类高校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比较出色,但普遍都没有实际接触过信用证、提单、汇票、保单等单证,从事所实际的国际商务活动,也没有体验过国际商务业务环境,因而国际商务业务实际应用能力很弱。同样的评价体系还造成了现有高校教师对改革教学内容、编写实用的国际商务教材、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等教学业务缺乏积极性。这些因素都是导致目前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教学短时间内难以提高。为了弥补这这种缺陷,增加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等专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校内导师以外,国家还规定必须配备相应的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度。应该说双导师制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对于提高国商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就目前来看的话,国内也就一些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名校的校外导师制度确实可行,大部分普通院校的校外导师制度沦为摆设,实际意义并不大。

  5.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落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就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使学生享有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管理以及商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高层次需求。然而,实际情况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之间的差异以及校友资源的多寡都会影响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企业方面也有涉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还有很长路要走。

  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改革思路及建议

  文中提出的一些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目标以及模式等方面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结合笔者所经历的国际商务硕士教学经验与相关资料,针对性地给出一些相关建议,探索一些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教学模式,以期改变目前国内国际商务硕士教学模式的滞后,构建出以实践为核心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体系。

  第一,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符合各大高校自身特点和体现高校优势的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优化课程设置、编写特色教材与案例、配置商务软件与实验设施。由于每个高校自身优势学科、所处地理位置等均不一样,这就导致高校可以利用的资源产生差异。一些院校地理位置优越,如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建立就依托国际贸易优势学科,教师资源丰富,还可以借助天津港口和天津自贸区发展优势,因此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如果能更好地立足于此,发挥出国际物流、贸易实务、自贸区等方面优势,也就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特色人才。也就是说,高校要有自己培养人才定位,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

  第二,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实习基地,形成一支富有经验、结构合理、校内外合作理论与实践互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富有特点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机制。就这点而言,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大部分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并不好,天津财经大学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就国贸系而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很密切,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也一直滞后,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同样也缺乏多次的实践机会。就天津而言,跨国企业或者涉外企业并不少,尤其是滨海新区以及空港开发区,天津财经大学如果能发挥地区性财经大学的优势,多方联系,加大与那些企业的合作,适当性做出让步,企业也会积极反应,它们同样需要培养类似于国际商务人才。

  第三,建立运作规范的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中心和活跃的高校国际商务论坛或讲座,并与国外的知名商务院校建立互访与合作交流的常规机制,并建立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这一点尤为重要,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的商务人才,因此建立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中心,并且经常举办高校之间的商务论坛、讲座,或者是出国交流,从而拓宽商务视野。公费出国访问交流相对而言对一般高校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高校可以适当性的与企业共同分担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或者由国家拨款选拔名额。与国外合作办学方式从理论上可以丰富学生国际化视野,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各大高校应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定位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

  第四,在完善相关建设内容方面,建立专业课程培养与行业企业应用之间对接机制,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建设应用实践型课程体系。理论上讲,国际商务硕士课程体系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在设计时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增加并强调实践环节、理论课程内容更加紧凑,所设课程注重实践运用,这也是专业硕士的一大特色。结合天津财经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优缺点,在理论课程上设置的较全面,涵盖了国际商务活动几个重要方面,又有所突出优势学科,但相对而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商务软件的运用也不多,案例分析课程有待加强。二是积极探索多层次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机构,以及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同时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外导师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国外的知名商学院校建立起互访与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全英文培养模式以及符合学校特色的双语教学,培养真正的国际化商务人才。三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国际商务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充实校外导师力量,加强校内相应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好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机构联合培养学生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保障校内外导师队伍的稳定扩大。要形成一支知识结构、职业背景等方面多元化的导师队伍,由具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显著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校内外人员共同组成。校外导师这一方面许多高校在实际情形下并不如意,这涉及到学校与校外导师两者的实践安排以及报酬问题。另外,有的校外导师公务过于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学生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指导,这种校外导师也就沦为形式。因此,在选择校外导师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校外导师也就是那些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主管时间问题,如果太忙的话确实没必要挂职。另外校外导师的上课实践也要合理统筹安排,切实照顾两方利益,既能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实践层面的知识,又可以过多耽误校外导师宝贵的时间。政府也可以在其中斡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国企或者事业单位。

  三、总结与展望

  由于国内国际商务硕士由于设立较晚,故教学方式以及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滞后现象,但随着国内顶尖院系(复旦大学、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院校)的教学自我摸索以及结合各自院校的优势学科和办学优势,借鉴国外国际商务硕士的教学经验,在课程设置、双语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可结合本校办学优势以及地理位置,着重培养当地或者区域企业适合的实践能力强的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相信经过一系列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国内专业硕士的培养必能越来越贴近实践,真正符合企业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相关文章:

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论文10-25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26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12-25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9-07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论文12-07

关于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07-18

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07-30

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论文08-13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的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