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2-10-05 05:29:19 随笔 我要投稿

【推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

  放假回来后,孩子们的状态不是特别好,我们都知道假期综合征这回事,现在我们班里的孩子,也正处在这种状态。上午在集体活动开始时,我用语言提示孩子们安静下来。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立刻坐直了身体,注视着我,等待着活动的开始。将近三分之二的孩子有处于放空状态的、有和旁边的孩子讲空话的、甚至有歪坐在椅子上做着各种奇怪动作的,俨然一副活动与我无关的状态。我想可能是放假过后的后遗症吧!于是在吴老师的一次集体活动时,我有意识地坐在教室后面进行观察。

【推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篇

  同样在吴老师的语言提示后,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安静了下来,其余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当提示若干次无效后,吴老师也按捺不住情绪,用高八度的嗓音开始了大声的“提示”。就这样,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已被占去了三分之一,而那三分之一坐好的幼儿就这样消极等待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没有倾听意识、习惯和能力,对幼儿的成长会带来多少阻碍,这里先暂且不去深入剖析,但显而易见的是,倾听良好的幼儿和倾听不佳的.幼儿在同样的成长道路上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成长路程。

  我们班的予予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安安是一个调皮好动的男孩,他们表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层次。予予只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她就会立刻停止自己的一切活动,开始认真地倾听,甚至连眼神都是极其专注,总会紧紧盯着教师的身影。因此她无论是活动还是游戏时,她自信、快乐,积极投入,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同伴群中有着很高的人气。而安安的表现则截然相反。无论什么活动,对于教师的声音他似乎从来都是充耳不闻,即便你看他是非常认真地坐在那里,但他的思想是游离的。于是在和吴老师交流中也会听到他每天在园期间总是无所事事,注意不集中,小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所以安安呈现的发展状态就是不太爱表达也不善于表达,活动中也缺乏积极性。

  所以说养成良好地倾听习惯要从小班开始。从进入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发展倾听能力,在园内活动中利用多种方式,如倾听小游戏,阅读活动,对话交流等方式,让每个孩子学会认真倾听。一个会倾听的人必定是尊重他人的人,更是一个会思考,会表达,会不断成长的人。让倾听成为孩子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吧!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

  晨间活动以后,我组织幼儿收好活动材料,用琴声提醒幼儿回座位准备参加下面的活动。这时,我发现小歌一直弯着腰蹲在地上,还时不时地钻到桌子底下去,我一时并不明白她在做什么,便降低八度重新弹了一遍琴。小歌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就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走到我面前,伸出小手说:“老师您看,我捡到了一些小棋子。”原来晨间活动时,有些小棋子滚到桌子底下去了,没有被捡回来,仔细的小歌发现了,便去捡拾。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表扬了小歌,夸她爱护玩具,做事仔细、认真。没想到,这次教育效果出人意料地好。随后我还趁机引导孩子进一步认识了各种玩具和材料的“家”,如,积木的“家”是黄色的正方形的小木盒,塑料雪花片的“家”是绿色的塑料筐,小动物的“家”是小房子形状的橱柜,碎纸屑的“家”是小纸盒,垃圾的“家”是绿色的`垃圾桶,等等。这以后,凡有积木、图书、小瓶盖,甚至是一片小纸屑不小心掉在地上了,孩子们都会自觉地把它捡起来,并把它送回“家”;不仅如此,家长们还告诉我,孩子在家里也愿意收拾自己的玩具了,而且还要求家长不乱放物品,帮助家长为各种物品设计专门存放的“家”。

  我想,如果当初我对小歌拾到小棋子不加关注,现在也许不会有这么多的“小歌”出现了。

  我们的工作繁琐,可谓千头万绪,因此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掉以轻心,或不屑一顾,或草率处理,然而在幼儿教育中,恰恰这些小事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这些小事很可能就是培养良好品质、习惯的教育契机。事实上,很多品质和习惯的培养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因此,我们要时时处处关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把握住教育时机,因为小事也能做成大文章。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3

  小班的宽宽来园较晚,在大部分幼儿已经度过分离焦虑期后,他刚刚开始适应,哭声不断。集体活动时,我们总会突然听他用哭得已经沙哑的声音哀嚎:“我要去厕所。”老师请他去了,他还战战兢兢地不敢进厕所,常常一天尿湿好几条裤子。老师问:“怎么不去厕所尿?”他会哭得更厉害,却什么也不说。后来,在每天的如厕环节,我都下意识地关注他,试着去鼓励他克服困难。他害怕,我就拉着他的手跟着他一起进厕所对他说:“没事,老师在呢!老师跟你一起去!”

  经过鼓励,宽宽终于敢走进厕所了,可仍然死死拉住我的手,弱小的身体颤抖着,脸上还挂着泪痕,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小便。

  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让他自己小便,想趁他小便时悄悄地离开,可是他连裤子都不提就逃离了厕所。看来只凭鼓励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无论是上课、下课、午睡、吃饭,只要他想起小便,就大声哭闹,拉着老师一起上厕所。看到自己的耐心鼓励并没有起到作用,我失望又烦恼。

  难道要试一试坚决一点的态度?一次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认真听着小李老师讲课。突然,一声带着哭腔的“我要上厕所”响起,又是宽宽。我把宽宽叫到一边生气地跟他说:“上厕所有什么好哭的?自己去!”话音刚落,宽宽“哇”的一声哭得更厉害了。好好说也不管用,生气跟他说也不管用。这可怎么办呢?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为幼儿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这就需要老师先走进童心世界,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等待。

  我反思,宽宽一定是对这件事情太在意、太敏感了。之后的几天里,我没有再跟他提起过上厕所的问题,而是静静陪着他,试着成为他的朋友。在建筑区中,我陪他一起搭“恐龙馆”;在户外活动时,我当做大锤子,和他一起玩打地鼠的游戏;在他每次哭着想要小便的时候,我都主动伸出我的'手笑着跟他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去。”……渐渐地,宽宽好像已经习惯了我在他的旁边,对我也不那么陌生。有一次在娃娃家,宽宽端着一杯水果笑着对我说:“静静老师,来尝尝我的果汁。”接过这杯果汁,我又惊又喜,突然发现宽宽终于也把我装进了他的心里。

  午睡时,宽宽的嚎啕大哭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很多孩子都被他的声音惊醒了。我还是像以往一样陪着他说:“没关系,走!我们去厕所。”但这次我相信能够找到真正的原因了。回到床上,我问他:“宽宽,你上厕所为什么要哭?”宽宽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我……我害怕………你怕什么?…我害怕洗衣机的声音……”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对于宽宽来说,他心里过不了的坎儿竟然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洗衣机。

  宽宽并不擅于表达,所以我只有静静陪伴他,真正走进了他的心里,他才会对我敞开心扉,倾心交谈。

  我试着站在宽宽的角度去感受。当我走近正在隆隆作响的洗衣机时,声音是有些大。当我蹲在男孩的小便池前,模仿孩子的高度时,隆隆的响声加上洗衣机的晃动,在空旷狭小的卫生间里显得尤为可怕。试想一下,成人尚且如此,对于弱小的宽宽来说,的确是极大的恐怖折磨。哪怕洗衣机没有工作的时候,那种隆隆的声音还回荡在心头,他也会觉得洗衣机是个可怕的怪物。

  于是,我和配班老师沟通,观察宽宽上厕所的时间,尽量避免使用洗衣机。并且,我将洗衣机的声音录了下来,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洗衣机洗衣服的游戏。小朋友们听着录音,模仿洗衣机转动的样子,当声音停止时,小朋友便摆出被洗的衣服的各种造型,并说说自己是什么样的衣服。宽宽刚听到音乐,就躲到我旁边,紧紧拉着我的手,表情有些惊恐和紧张。我调小音量后,宽宽稍微能放松手在我旁边看小朋友玩,直到被大家感染适应洗衣机的声音加入了游戏。

  为了让宽宽接纳洗衣机,根据年龄特点,我特意在洗衣机上贴上微笑的表情贴画。我带着他认识洗衣机,牵着他的手摸了摸洗衣机,和它打打招呼,试图让他和洗衣机做朋友。

  渐渐地,宽宽对洗衣机已经没有那么抵触了。有一天,洗衣机正在工作,宽宽拉着我的手对我说:“静静老师,你听洗衣机在唱歌呢!”而且,在随后的时间里,只要他有了什么问题或者新奇的发现总愿意来找我说,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原来,“教育”要从“等待”开始, “走进”要从“走近”开始,“倾诉”要从“倾心”开始,“理解”要从“换位”开始。急于求成不会起到正面效果,只有耐心陪伴、温柔倾听,方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的真正想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4

  我们班的安琪小朋友,他平时就喜欢动,上课无法安静地坐着,不是躺在地上就是歪在板凳旁边,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喜欢拿玩具玩,与小朋友说悄悄话。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不遵守场合纪律和秩序。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很烦恼。

  通过我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大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好动,也许是小班的孩子年龄还比较小,心里对老师有种恐惧感的原因吧,他们就比较听老师的话,不怎么动,但是大班的孩子是没有几个老实的,都比较喜欢好动,除了那几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之外。

  我们班就孩子好“动”这个问题开了一个小小的家长会,我们请了一部分在学校里比较好动的孩子的家长来参加了这个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们老师专门对家长们介绍了一下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在这些孩子身上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师让孩子们坐好认真听课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很长时间内无法安静地坐下,或者是在座位上歪歪斜斜扭来扭去的。再一个就是上课的时候总是拿些小玩具,做些小动作,或者是与旁边的同学说话。老师问的问题还没说完就忙着插嘴,吵吵闹闹,不能安静地玩玩具。在群体游戏中,不能认真遵守游戏秩序,总是抢着上场,不按顺序来。有时候还打扰别人做游戏。喜欢去欺负一些老实的小朋友,喜欢踩在板凳上跳来跳去的。

  通过这次小小的家长会,我们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比以前懂事多了,上课也变得认真听讲了。为此我特别和安琪的家长沟通了一下,通过家长和老师一起的努力,安琪小朋友比以前有纪律多了,上课的时候总是认真坐在板凳上把手背在后面认真听老师上课,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比以前强多了,喜欢和小朋友一起交流。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欣慰,这次小小的家长会真的很有收获。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5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示对小怡的不满。进入中班的第一天,她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们还夸她“乖,有进步”。可第二天又开始调皮起来了,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可上星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中班的游戏操,所以带领孩子们在食堂边上的水泥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由于跑的太快,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只见小怡飞快的跑了过去,费力的把她扶起来,一边与她说着什么,一边帮她拍去身上的灰尘,转身又向食堂的窗口跑去,从挂在窗上的口袋里拿了点餐巾纸,一会儿又跑到小女孩身边,用餐巾纸替小女孩擦去眼泪。没想到他帮助别人时是那样细心,一点都不像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孩子都是善良的,有些孩子常常用一些异常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父母的注意,只是我们没有读懂他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只要我们读懂他们,再通过家园共同教育,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会成为同伴们的好伙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父母心中的乖宝宝。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6

  一次,我在某幼儿园看到教师让幼儿用牙刷清洗石头,一开始,幼儿兴致勃勃地刷着石头,还讨论怎样才能把石头洗干净,但很快幼儿的注意力就分散了,不多久,他们便对这个活动失去了兴趣,去其他区域游戏了。当时我就在问自己,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幼儿能从中获得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能让幼儿了解到石头的一些物理特性等,但如果认为这就是“活动的意义”,可能就失之肤浅了。

  什么是活动的意义?对于幼儿而言,活动的意义应是指能让幼儿获得经验提升,或日获得关键经验。幼儿之所以很快对“清洗石头”这个活动失去兴趣,原因在于这个活动并不能让幼儿原有的经验得到提升或获得什么关键经验,如此,活动便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提供刷子、海绵、布、松果、贝壳、树枝等材料,就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比如,幼儿可以比较哪种工具适合清洗哪种物体,观察干、湿物体的区别,讨论物体的沉浮问题,等等。

  判断活动有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幼儿在活动中能否获得高质量的经验,还必须看幼儿获得的经验的变化和发展情况,也就是经验的广度与深度问题。经验的广度指幼儿的经验在量上的增加,经验的深度则指幼儿能够把新旧经验相融合,内化新经验,使经验结构发生变化。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既要像网络那样相互牵连、向外扩展,又要像爬楼梯那样不断向上,同时还要像梯田那样具有层次性。总之,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具有立体感。

  活动要有意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有意义。单独追求过程或者结果,都有可能让活动失去意义。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幼儿园里的一些活动把重点放在结果上,忽视过程,幼儿被填塞了许多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例如,科学活动中,幼儿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水的三种形态;美术活动中,幼儿看教师调配颜色,或机械地剪某种形状的纸片;语言活动中,幼儿不断重复学习某种句式或某些字词……这类活动因缺乏过程意识、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对幼儿的发展缺乏意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现象,即不管活动的结果,为过程而过程,让过程成为了形式。例如,种植园地中,教师随意让幼儿用工具进行活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毫无目的地活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走马灯似的变换活动内容……有行动不一定就会有充满意义的结果,但有意义的结果一定是通过有价值的过程而得到的。要使活动有意义,就必须把知识还原到过程中,让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操作、探究、交往、体验等方式获得经验。例如,在“装米”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理解“圆锥形的工具往小口容器中装东西效率最高,也不会把东西洒在容器外面”的生活常识,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环节:首先,让幼儿用A4纸自由地往矿泉水瓶中装米,教师在旁边用相机记录幼儿的各种装法;接着,教师播放先前幼儿装米的照片,组织幼儿讨论哪些装法速度快、装得多;然后,幼儿按照讨论的方法来装米,教师继续观察、记录,并再次组织幼儿讨论,慢慢引导幼儿得出“把纸卷成圆锥状来装米效果最好”的结论;最后,幼儿又一次装米,检验刚才得出的结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需要幼儿获得的经验还原到了过程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究、交往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活动目标得以自然实现,活动的意义自然生成。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依然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各种活动时的重要指针。

  追求活动的意义,教师是重要的保障。在谈到瑞吉欧教育经验时,我们总会被他们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所折服。瑞吉欧的教师总是让幼儿在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实际上,我们也能够成为他们,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记录、多思考,成为日本幼教先驱仓桥物三先生所说的“非显性的存在”,善于与幼儿“周旋”,那么幼儿就可能在有价值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充满意义的结果。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7

  一天上午,孩子们陆续在喝水、送水杯,这时,从教室前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孙宇仑和马增凯一边喝水一边碰杯,他俩碰得正开心。旁边一些小朋友见他俩敲得好玩,也跟着相互碰杯,还有几名幼儿用水杯敲桌子玩。大热的天,小小的屋子被这乱糟糟的碰击声吵得更加燥热。于是,我大步走到孩子们身边,看到老师严肃的表情,他们停止了敲击,连忙低下头喝水。我一边看着孩子们喝水送水杯,一边思索着该如何解决刚才的问题,很快孩子们都喝完水坐回位子上。

  接着,我用拟人的口吻说:“刚才小水杯悄悄地对我说,它今天非常不开心,小朋友都把它撞疼了。它想和那些爱护它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小水杯的好朋友?”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小手,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这个朋友呀?”“轻轻拿,轻轻放。”“不碰撞水杯。”“两只手拿住水杯,不往地上掉。”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满意地点点头。我想,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实施教育,避免说教,不仅易于幼儿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更好。

  正当我为自己刚才巧妙的教育策略感到得意的时侯,我听到孙宇仑小声说:“小水杯一起唱歌为什么不开心呀?”难道是我错怪了孩子,是不是孩子们还有其他想法?此时,我意识到教育幼儿爱惜水杯、养成良好习惯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虽然自己没有指责幼儿,也采取了适宜幼儿理解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意愿,自己还缺少倾听的教育环节,应该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我又问:“哪个小朋友还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孙宇仑说:“刘老师,我听到小水杯碰在一起,像小铃铛一样好听。”马增凯也紧跟着说:“对,对,我也很喜欢。”曹诗玉说:“我用手指弹它能发出小撞钟的声音。”……

  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常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略了。细想起来,在他们大胆、童真、稚气的想法背后,岂不隐藏着智慧的火花?就像今日,我差点错过孩子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乐器的新奇想法。或许,我们不能接受幼儿喝水时相互撞杯的行为,但是,若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怎会有若干个发现?怎会有音乐家们用厨房餐具、废旧物品演奏出的精彩?

  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发现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和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我提议在班中找一找,除了小水杯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做乐器,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下孩子都积极地开始寻找,不一会儿,有的拿来饮料瓶,里面还放了几颗串珠,有的拿来积木、塑料玩具,有的找来纸盒、铁桶等等,每个幼儿都找到自己的“乐器”,而后大家一边敲打着自己的“乐器”,一边齐声唱起熟悉的歌曲。此时,我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教室里也回响着生活中最美妙的乐章。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成人眼中美好的事物,孩子不一定觉得美好,而成人觉得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宝。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用你的眼光来替孩子做决定,应该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为孩子提供选择。这需要我们教师多一点爱心,多一些理解与接纳,多一些赏识,才能与幼儿共同碰撞出快乐的音符。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8

  刚刚入园的孩子被老师带进了图书馆,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摆满了书的书架。“孩子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老师从身后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童话故事。老师讲完故事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问:“有哪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一位小朋友马上站起身讲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稚嫩的童声在室内回荡。老师用一张上好的纸,很认真地把这位小朋友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我请一位小朋友来为这个‘故事’配个插图。”一位小朋友主动站了起来,走上前,在纸上画了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又画了一个“我”。老师认真地伸出双手把它接了过来,附在刚才记录的“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了一起。老师在封面上写上了作者和插图者的姓名,并写上“出版日期”。最后,老师把这本“书”高高举起:“大家瞧,这是两位小朋友‘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写书并不难。虽说你们现在年龄还小,只能‘写’这样的小书,但我相信等你们长大了,学会很多知识以后一定能写出大书,成为伟大的作家。”

  其实,简单也是教育艺术。这节“作文课”因其“简单”,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初次品尝就喜欢上了学习。我以为,越是高超的教育艺术越是简单的。无论是活动气氛的营造,还是具体过程的展开,抑或材料的准备,都毋需刻意,简单才显自然。这其中,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简易的环境”,让教育在这“纯净如水”的滋润中获得效果。

  活动过程的简单,一是行动的“简约”,教师“惜言如金”“惜力似银”,只在必须说和必须做的时候才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师要充分提供机会、平台,鼓励孩子动口动手,不要怕孩子说得不流利,做得不准确。二是程序的“简约”,环节应“格外清晰”,转折少一些,节奏缓一些,以照顾到孩子的差异,充分展示教学过程的细腻和精致,让每个孩子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美味”。

  此外,对于成功的体验也应是简朴的。一是让参与者成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听故事的、讲故事的、画插图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获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让努力者成为成功者,让努力者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收获。

  简单也是好的教育。与其让过于花哨的形式、过于繁琐的过程、过于迷茫的模式捆绑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简单资源”,让教育呈现出美好、温馨的形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9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然后用大人的方式来处理,甚至于在孩子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都让我们放大后处理了。人们都说,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孩子的眼睛是纯洁无暇的,世上的任何事情,如果能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那么世界真是美好的!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思思和阳阳小朋友在追逐皮球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结果碰在了一起,阳阳的鼻子被地擦破了一点皮。当时我的心里是又生气又紧张,分别将他们两个人训了一顿,并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玩,还打架?取消游戏资格,站在一边。

  阳阳委屈地说:“我是和思思好好玩的,我们一起滚皮球,想看看谁跑得快,先抢到皮球。我们刚才都很快,同时抢到皮球的,因为皮球圆圆的,没抱住就摔倒了。”思思说:“对,都是那个地不好,硬硬的.,把阳阳的鼻子都弄破了。”听到这里,我又觉得好笑了,是啊,孩子们并没因为鼻子的问题而不高兴,他们还沉浸在共同游戏的乐趣中,一起游戏所带来的乐趣远远大于鼻子被碰破这点儿小事;更何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诸如此类的挫折的,俗语说;吃一鉴长一智。孩子们都这样想了,我干吗还要训他们呢?我要做的事就是告诫他们,以后玩耍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怎样玩得更好,更快乐!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

  幼儿教师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女孩,她们生活在快乐的孩子之中,生活在追求新潮的.现代节奏中,生活在充满朝气的阳光中。她们总希望把自己打份得漂漂亮亮的。幼儿园老师为了给自己增添一点“亮点”,喜欢佩带各种饰物:别致的戒指、高雅的项链、时尚的腰带、漂亮的胸针、可爱的发卡……这些装饰,为幼儿教师增添许多美丽,但“幼儿教师是否可以佩带饰物?”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许多争议。

  我有几点感触谈一下: 1、保证幼儿的安全、健康。 2、从对孩子的良好影响。3、尽量不要分散孩子注意力方面

  以上就是我的3点个人感觉,希望跟大家共同讨论!谢谢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

  一到春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喜欢从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带到幼儿园的“自然养殖角”里养护。幼儿每天会不定时地去看望、加水、喂食物等;教师则会在此基础上,生成“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等教学活动。

  一天,我在走廊边走边和教师谈论环境创设,这时,有个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王老师,我想问您,喂养的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时,为什么都要死掉,或者不见了?”我转身问道:“这个现象是你发现的还是小朋友发现的?”她说老师发现了,孩子们也发现了。我问此现象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回答是还没有深入下去。这时,我们正巧已来到自然养殖角的小蝌蚪旁边,只见瓶瓶罐罐里的小蝌蚪,有的变成了四条腿的小青蛙,但尾巴还留着。有一个瓶子里,确实死了一只小青蛙,浮在水面上。据教师介绍,另几瓶里原来都有变成的小青蛙,这两天却都不见了。于是,我随手把一个有死青蛙的蝌蚪瓶从架子上拿下来,同时又选了几个养有小蝌蚪未变成小青蛙和已变成小青蛙而活着的蝌蚪瓶都拿到走廊上,对教师说:“你们提的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先来说说是怎么回事好吧。”

  于是教师叫来大班的6个小朋友,先让他们观看里面的小蝌蚪和小青蛙。然后,问一位在我身边的小男孩:“你看看,这里的小青蛙怎么了?”“老师,这个瓶子里的小蝌蚪变成小青蛙后都不见了。”“为什么呢?”“不知道。”我又接着问:“这瓶子里的小青蛙呢?”小朋友一齐说:“死了。” “为什么小蝌蚪变成青蛙就会死掉呢?”一个小朋友抢着说:“没有饭吃,饿死的。” “不对,变成小青蛙后,它就会把没有变的小蝌蚪吃掉,不会饿死的。”另一位小朋友说:“是水太脏了,死掉的。”“不对,不对,小蝌蚪、小青蛙在田里,水比这里更脏,怎么没有死掉呢?”另外一个小朋接过话题说:“青蛙是要坐在荷叶上的'。”我接着问:“这里没有荷叶怎么办?”只见这位小男孩眼珠子转了一下说:“我可以到外面去找一些树叶来,放在瓶子里当荷叶,让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就不会死掉了。”多好的方法啊!这是农村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可能是孩子们从书上、媒体上和生活中看到青蛙与荷叶有一种直接的生活联系。但他们却不知道这就是小蝌蚪与小青蛙在生理变化上的根本性区别。因为小蝌蚪是用两腮来呼吸空气,而小青蛙是用肺部呼吸空气的。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蝌蚪身体各部位都会发生全新的变化。从蝌蚪到青蛙,生理上的变化促使其生活环境也随之而改变,从生长在水里发展到水陆并存的两栖生活。这表层的知识一旦被孩子们发现后,他们就会用各种方法,为青蛙的生存提供方便和可能。于是,我又向他们提出了新的问题:“除了树叶飘在水面上,供小青蛙栖息,还有别的方法吗?”刚才被捂住嘴巴的幼儿回答说:“有,我可以用木块、树枝放在瓶子里,让小青蛙爬到上面来。” “还有其他办法吗?”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我去搬一块石头,放在水里,让它露出水面,小青蛙就可以站在石头上,不会死掉了。”“你们看,这里有好几个小蝌蚪要变成小青蛙了,你们还把它放在这样小的瓶子里,还灌满了水,它们会活吗?”这时,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对了,我们应该把这些小蝌蚪放在比瓶子还大的地方,里面要小石头、木块、树叶这些东西,小青蛙就不会死,也不会跑掉了。”我说:“对啊,到那时,青蛙妈妈会来感谢你们的。”

  这则案例中,“腮呼吸”还是“肺呼吸”的科学知识反映在幼儿日常关注的“养殖小蝌蚪”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时,教师没有点破,而是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多种方法改变小青蛙的生活环境来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到何时才可以让幼儿来理解“腮呼吸”和“肺呼吸”的知识,不同的教育对象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老师们,不妨你们也去试一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2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4

幼儿教师教育的随笔04-18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7-30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8-05

(精选)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8-05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7-1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6-12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04-28

(经典)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