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家风家训随笔

时间:2022-10-10 11:46:15 随笔 我要投稿

家风家训随笔(精选14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风家训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风家训随笔(精选14篇)

  家风家训随笔 篇1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家是最小国,是最能落实并表达礼仪和文化的的地方,而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风家训更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里。于我家而言,一代一代的将“百善孝为先”的品格传承下去就是我们的家风传承之首要。

  孝道应该落实在生活当中。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祖爷爷的故事,祖爷爷既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义商。

  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尤其爱钻研医书,爱书法,所以我的爷爷也写得一手好字。祖爷爷一生丰功伟绩,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祖爷爷既是一个优秀的人,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妈妈说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每到夏日的傍晚,她们就会披着夕阳的余辉在日暮的院子里纳凉,而祖爷爷就会给她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祖爷爷的父亲是地主,所以前生活很是阔绰,他的家是一栋很大的四合院还有小阁楼,每每空下来,祖爷爷都会与他的父母聊天、讨论、谈心。祖爷爷说:“陪伴是的爱,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应该陪父母慢慢变老”。

  如今我也喜欢和父母聊天,谈心,向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与忧伤,这也许就是“孝道”在我家的传承吧。

  祖奶奶生了七个孩子,我的爷爷排老三,而我的奶奶生了三个孩子,我的妈妈排老二。过去奶奶那一代,他们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现在,尽管各家分开住了,但每每过年、过节还是会团聚在一起,爸爸妈妈常带我回去团聚,晚上习惯性地给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按摩和谈心,起初我不理解,如今我倒更愿意主动回家去看望我的爷爷奶奶了,弟弟也常这样做。妈妈曾讲过:"世界上最令人欣慰的事就是看见父母的笑容。”奶奶也常说:“百善孝为先”。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如果不把根给滋养好的.话,我又怎么能生根发芽呢?

  爷爷虽然不善言辞,但他总是用身体力行来告诉我该怎么做。他特别尊重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已经过世了,但每年清明节、春节爷爷都会召集家人去扫墓,悼念先祖。我们蒋家的家谱还是爷爷亲手撰写并雕刻的,一代一代的传承,足以见其真诚。

  从我们家的每一位成员身上,我都能体会到优秀家风的气息,它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的习惯,祖爷爷传给爷爷,爷爷传给妈妈,妈妈传给我,今后我也会坚持下去,传承家风,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国是家,家是最小国。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家,千千万万的家就有千千万万种家风,但它们相依相通,最终汇聚成中国人的华夏国风,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需要传承的不只是一种中国人的精神,而更是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家风、国风传承!

  家风家训随笔 篇2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家风,所谓家风,应该是从层层的家训中仔细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简撷而成的。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中国则一直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顾名思义中国想必十分重视家风。据我所知,古时候就已经重视家风。所谓家风,在我看来应包含着正气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家风,不正是子子孙孙一代代传递下来的规章吗?

  注重家风是古代文人志者的做人之根,立家之本,古人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而这里的齐家不正是指的是持家吗?持家不正意味着有了良好的家风,来管理家庭吗?不止古人如此,在《傅雷家书》中记载的不就是生活中小事所挖掘出的做人之道,生活方式,不就是良好的家风吗?

  有人会觉得好的家风只对一个家庭来说有利,其实不然。好的家风不但对家庭有利,同时也对推进社会的风气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一个一直遵循着良好家教,渲染着良好风气的人来说,对社会的发展才会有正确的帮助。好的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摇篮,引领着儿童走向正确的'道路。

  家风是家庭良好的组成单位,家庭又是社会中的个体。家风这一润物细无声的良好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品质。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上也渐渐出现了不良风气。例如:人性的冷漠,儿女的不忠不孝,夫妻的闪婚闪离不都指出了社会风气建设的不足,有力地点出了对于建设风气的重要性。社会的良好风气如何建设,依靠社会公民的个人素质,而每个社会公民的素质不又来源于家庭的风气。说到底,良好的家风是构造美好社会之源。

  在改革开放,推行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政策中,建设好的家风同样具有正面意义。好的家风推动着个人的品性,个人的品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善和谐的社会风气。好的家风影响甚广,我们要学会从小事做起,从家庭抓起,让良好的家风从自身展现让每个家庭都有好家风,让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让家庭之美推进社会风气的建设,筑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进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家风家训随笔 篇3

  三曹的建安风骨得助于睿智的家风;李清照的清新婉约的词锋亦得助于严格的家风。由此可知,家风不但有深刻的内涵,亦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家风是严格的,它能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史俱扬。”想必大家对窦燕山的故事必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他生活在战乱不断的五代,一般的人家可能认为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并衣食无忧便是谢天谢地了。可是他却不向命运低头,从小严格教育子女,最终成就五子登科的美谈,更被当时文学大家称之为“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经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严格的家风,有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风是睿智的,它有助于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诸葛亮这一人物,想必是妇孺皆知了吧。但大家可能只知道其风光的历史成就,却不知其也有着辛酸的发家史。诸葛亮在刘备还未发现他的时候,亦有着数载发奋苦读,想必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便是对其家风的诠释了吧。

  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要是诸葛亮在刘备还未找到其便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或是贪图快乐不在苦读,想必他非但不能成为千古名相,恐怕连衣食也有很大的问题了。

  到那时,真会应了他的那句名言“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了吧。也真的会是一条“卧龙”了。由此可知,睿智的家风,有助于人取得成功。

  家风是深刻的,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一代词女李清照,想必也是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可是大家可能只知道她风华绝代、才艺过人的外表,却不知其在小的时候也是一位天真可人的女孩子,只不过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深刻的家风的教导和熏陶罢了。相反,如果她没有以上两种东西的帮助,可能会还是一位只知道情爱的小女人而已。由此可知,深刻的'家风,有助于培养人的个性品质。

  现在,换个角度说说自己的家风吧!

  我的家风没有上述名人的,亦没有他们的意义深刻,而且我也认为自己也不算很优秀。但是我仍然认为家风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可能就是家风的魅力之一吧。因为,我的家风很简单,就是努力为祖国、人民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堂堂正正的做一个大写的“人"字。虽然现在自己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却在一步步的努力,我相信自己总能实现的,这就是自己对家风的全部理解了。

  家风家训随笔 篇4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似乎融到了爷爷奶奶的骨子里,而他们也靠着这句话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也许是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拼搏,又或是看尽了人情冷暖,吃苦耐劳的品性已经融进了他们这老一辈人的骨血之中。我的爷爷奶奶格外珍惜现在拥有的小工厂,每日摸黑开工,夜深收工,凡事亲力亲为,要做到。年轻的妈妈为了照顾我们这一家老小,也是不辞辛苦:黎明即起,洒扫庭宇,从接送到饮食,及到厂里大大小小的事······无不让她马不停蹄,却又处理得当。而我的爸爸更是把这种家风传承到了极致。

  不管寒冬酷暑,爸爸都要为厂里的'大小事件奔波劳累,毫无怨言。

  我还记得不久前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暑气腾腾地笼住地面,只有聒噪的蝉鸣伴着压抑的空气不断逃窜。我的爸爸就站在烈日下,手头一刻不停地忙碌着,装袋打包,流畅而自然。汗水打湿了他前额的头发,润透了他的每寸肌肤,而他只在工作空余用手胡乱的抹一把,留下深浅不一的黑痕。

  做了好久,他终于停下来锤锤弯身太久而僵硬的背,顺手捞起休息处的矿泉水,仰头就喝,一下子就能喝掉半瓶。好不容易休息一会儿。他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头也不回地快速离去,我看着爸爸逐渐变小的背影,突然明白吃苦为何物,一时征愣,很快走出了空调房。

  我窂窂记住吃苦耐劳的家风,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它。它不仅属于我家,更是千千万万个温州家庭。十几年前,假皮鞋事件愈来愈厉害,“中国鞋都”温州因此元气大伤,一时之间无数的厂家名声扫地直接倒闭,我们温州的经济发展也大受打击。然而我们温州人并没有一蹶不振,为了改变所有人的“温州印象”,我们通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不断努力去改善皮鞋的质量。

  在这个过程经历了质疑,有过唏嘘,但是我们温州人无所畏惧,继续发扬着吃苦耐劳的品性,一步步慢慢来,终于温州以“走也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方针走向了世界。现在提起温州,首先想到的标签就是富裕与勤劳,这离不开温州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呀。

  我为我是温州人而骄傲、自豪,也更加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传承任务。一种家风一座城,一曲发扬一首传承。

  家风家训随笔 篇5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家风家训随笔 篇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博大精深,为世人惊叹。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也有老师和家长的礼仪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我们今天对文化和礼仪的传承。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家庭良好的家规、家训的传承。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矩,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遵守家规,遵守国法,传承文化礼仪。

  一、言传身教,做好自己。

  对于从小在农村里长大的我来说,礼仪规矩伴随着我的成长,小时候,父亲母亲种地总是很忙,平时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是村里生产队的老队长,干事很有原则和风格,一直教育我要专注、认真、刻苦、努力等等,记得爷爷说的最多就是“做自己的事,不要左顾右看”,真的很受用。

  小时候贪玩心很重,但是爷爷从来不吵我们,而是带着我们去下地干活、看着我们玩耍,他虽然嘴上说要我们怎么怎么干活,但是实际上他从来不催促我们,每次他都很专心的干自己的活,一直不停歇,我们虽然贪玩,但是还是耐着性子跟着做,慢慢的我们也就学会了爷爷的习惯,专心做完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再去考虑其他的事,万事讲究有始有终,不做无头之事、不丢无尾之业,做好自己。

  二、百善孝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孝道被世人尊崇,纵观历史上下几千年,忠和孝是众多家庭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崇长辈,是自古留下的优良风气。

  在我的家里,亦是如此,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未与爷爷顶过嘴、闹过别扭,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尊重爷爷的说法和做法,另一方面也与爷爷英明果断、眼光独到、考虑事情比较周到等等优点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家里有个习惯,不管早餐、午餐、还是晚餐,每顿饭大家都是在一起吃,但是不论哪次吃饭,人不到齐是不会开饭的,而且盛饭的时候,第一碗饭只能是爷爷的,这是家人的相互尊重,也是我们感受家庭教育的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起忙碌,我和弟弟撑桌子,父亲、母亲盛饭,然后我们姐弟三人去端饭,每次吃完饭由我们姐弟三人收拾,最后奶奶洗碗,我们去上学,父亲母亲爷爷下地干活,每天都是这么温馨和睦。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很少吃肉或者吃水果,记得有一次,父亲从北京打工回来,带了一只烤鸭,两个菠萝。我和弟弟看着吃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父亲打开烤鸭的时候,我和弟弟一直在商量,一人一个鸭腿,但是父亲并没有给我们拿鸭腿的机会,他先挑了最好的一块肉和一个鸭腿给了爷爷,然后把另一只鸭腿给了奶奶,奶奶没吃又给了母亲,我和姐姐、弟弟看着,哇哇的哭了起来,爷爷和母亲要把鸭腿给我们,当时被父亲阻止了,父亲说:好的东西要先给长辈,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们忘了么?我和弟弟尽管点头,但还是一直哭,虽然最后两个鸭腿还是被我们给吃了,但是从这个小事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骨子里的孝比表面的孝要难能可贵,那是父亲的第一反应也是第一考虑,我自认做不到父亲那样,现在时不时还跟父亲拌嘴,想想真的惭愧。

  父亲对爷爷的尊敬一句两句是说不完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很多,每次家里干活,父亲总是挑最难的,最累的,让爷爷只是打打助手,比如家里的旱厕每到清理时候,总是父亲一担一担进行清理;每次春种,忙到晚上才回的只是父亲,他从不让爷爷太累;收麦时候,每次拉回家,总是父亲一袋一袋扛进屋;每次中午打场的时候,也总是父亲中午在碾场,他总让爷爷回去午休。类似的事情真的举不胜举,但是每次父亲在忙的时候,最牵挂父亲的还是爷爷。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这一点在父亲和爷爷身上解释的淋漓尽致,也对我门的成长和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

  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还在南方打工,得到消息,他立马连夜赶火车回家,一天一夜没有吃饭没有喝水,到家后,能看到父亲那明显红肿的双眼,大包小包的行李,父亲在院子里扔下所有东西,跑进堂屋跪在爷爷棺前嚎啕大哭,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坚强的,所有重活累活都是他一人扛起来,所有的重担都不曾低头服输,但是那天父亲哭的像个孩子。在他的眼里,爷爷奶奶以及我们是他的牵挂和信念,像大多数父亲一样,给家人一个好的生活条件是他最大的心愿。那天父亲跪在爷爷棺前久久没有站起,任谁都拉不起来,最后父亲艰难站起来,走进奶奶屋里,又跪在奶奶床前磕头,奶奶伸手一直抹眼泪,拍拍父亲的肩膀,没有说话。父亲先是责怪自己,假如在家也许爷爷的病就可以及时得到治疗,随后说了让我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话,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是的,任何时候,家人永远是最大的牵挂,父亲说到也做到了,从那时起一直到三年后奶奶去世,父亲再也没有出过远门,为奶奶尽孝,也弥补了对爷爷去世的愧疚。

  三、学着去做,相信自己

  在我的家里,从小爷爷就教育我们要多动手,主动去干活,鼓励我们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或者跟着他们干农活,而且不顾虑我们会不会犯错,用爷爷的话说就是:啥也不让做,最终啥也不会做。是的,爷爷说的对,要敢于尝试,主动做事,才回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人吃饭总在一起,每次端饭,其实奶奶都是很担心的,比如碗太烫了、厨房路不好走啥的,总是不放心,而父亲和爷爷不一样,他们鼓励我们去端饭,并且告诉我们不要怕,相信你可以的,但是担心的事还是发生过,有次姐姐端碗的.时候转身碰到墙上,掉地上摔碎了,当时在正月里,是不能破碗的,当时姐姐也被烫着里,一直哭,爷爷一直劝她:没事的,破了一个碗而已,奶奶是一直埋怨爷爷让我们干活,但是爷爷总是笑笑说:干了以后才会干,出错了以后才会更小心。母亲拉着姐姐去换衣服洗手,吃完饭爷爷就去集市又买了一个碗回来。

  小时候碾场都是用拖拉机,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会开拖拉机,这要得益于父亲和爷爷的鼓励,他们总是让尝试,我开始学开拖拉机的时候,父亲就坐在车上看着,当时脚都够不着离合器,都是站着开车,现在想想是比较危险的,放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是肯定不会让去学的,但是当时就是那么一点点学会了,当时会开拖拉机我觉得相当自豪,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信心得到相当的满足,做其他的事也自信满满。

  上学时候,老师和父母也教了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要独立完成,今日事今日毕,不可马虎了事,不可依赖父母,不可无故拖延;要吃饱吃好,保证全面营养,不可挑食厌食少食;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长辈、熟人要主动热情打招呼,不可视而不见见而避之;要团结同学,要有爱心有同情心,不可以大欺小,不可歧视弱者,不可嘲笑残疾人或者成绩差的同学;要学会感激,感激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父母,感激一切曾经关心过爱护过支持过帮助过的人,要珍视社会和自然中一切真实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憎恨虚伪、丑恶的不良现象,不可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等等。虽然知识和礼仪一起学习,很多道理都在书本知识里有学到,但是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来的实在和有意义。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爷爷和父亲是言传身教的例子,平时话语不多,但是道理却很多。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等等。这些书本上的道理爷爷肯定是不理解都是啥意思,但是确实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行动诠释里这些语句的意思,让我受益终身。

  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里,人生哲理很多,但是能诠释的人却很少,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的,好的家风能使孩子锻炼为人处世的良好态度,好的家规能使孩子养成拼搏进取的坚强信念,处变不乱,临事不慌,端庄正直,刻苦图强,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家风家训随笔 篇7

  前段时间,重读寿岳章子的京都系列之一《千年繁华》,一个日本的女教授,从出生到去世,一直生活在京都古城,写这本书时,她住在父母留下的一栋老房子里已54 年了,这栋房子盖得非常好,通风状况不错,夏天可以不用空调。这书是她回忆自己在京都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喜欢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却是被她的家风和家教所打动。在一个小城,满满当当小家情怀和世间情谊。

  她说,我的双亲并非生性奢华,但对饮食非常讲究。如何吃表现寿岳家的生活精神。

  她家里六席榻榻米中间摆了一张矮饭课,代表着家里的某种精神象征。无论是吃饭还是喝茶,全家人都会聚拢在这张餐桌周围,开心地谈天说地。有时候,只需一张桌就可聚拢一家人,可是,很多人家里有豪华的餐桌,却常常失去了温馨的氛围,这是钱买不来的。

  “家里很多年一直用火盆,生火是父亲的拿手绝活,将前一天晚上埋入灰烬里的'火种稍微翻弄一下,添少许木炭,黑炭会慢慢烧红,热水壶也跟着发出腾的响声。烤土司面包、年糕、鱼干,孩子们围绕在母亲身边,也常常烤海苔,一有香味传出,父亲就会从书房走出来:煮什么东西?算我一份吧。”这样的场景真是令人神往。一家人动手做点什么,吃是一件共同的事,一件循序渐进的事,一个过程。

  还有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也是真正的教养所在。有人说,这是个有教育没有教养的社会,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问题中年,问题老年。

  有一个削苹果的细节:“母亲要求削苹果时手不能碰果肉,切成两半,果蒂切成小三角形,切半的水果再对切,即可去皮,将切成四分之一大小的水果端出,手碰到果肉,就犯了母亲的大忌。现在,每当我看到别人切水果,就会用不怀好意的眼神观察”。只是一个削苹果的细节,却能观察一个人的教养。就像我看到有的女人把“不抖腿”列入了孩子的家教,一个人,最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也是一些细节不到位吧。一个人成不成功并不重要,重要是不要成为令人讨厌的人。

  “每天使用的抹布一定要煮沸消毒好几次,厨房要彻底打扫干净,洗菜和洗碗的地方不可混用,钱不可以直接放餐桌上。”他们家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生活纪律。“若非长途旅行,绝不会在电车上吃东西,不仅吃相难看,最重要是非常不卫生。现在年轻妈妈们太漫不经心了。出租车司机说小孩把冰淇淋、巧克力弄得到处是;餐厅里小孩胡乱碰盘子,玩弄食物,没有一点用餐的卫生观念,这是我母亲最不喜欢看到的。对于这件事,专注且全心全意。绝对遵守餐桌礼仪。”这才是家风,从小就要求做到的,长大再去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我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那么低调谦和,舒适如沐春风,都是有道理的。

  我记得章子提到的这样的场景:“春天的时候,母亲开始在院子里晒布,缝衣。我也永远忘不了母亲在茶室中,面向南面窗户缝制和服的背影,同样的背影也会出现在书房,她在书房中做翻译,或替父亲的诗集上色。总之,我家的家风就是勤奋、认真地生活。”

  勤奋、认真并不是过时的词,它才是最好的清白家风。细雨的夏夜,这个住在古城里几辈子的人家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家风家训随笔 篇8

  父亲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已经好多年了,一直和母亲住在农村老家,边读书,边种地,耕种着家里的五亩地,早出晚归,过着春花秋实,怡然自乐的平静生活,父亲的家风。

  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2021年秋被打破,在我和弟弟的苦苦相劝下,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农村,离开他种了一辈子的地,搬到县城装修一新的单元房里。虽然离开了农村,但是父亲的心依然牵挂着农村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牵挂着他那五亩地种的小麦长势如何,是否需要施肥浇水?父亲的心事,作为子女,我们肯定心知肚明,只不过不想让他年过古稀还在农村种地,饱受酷暑和风霜之苦。父亲这一辈子是闲不住的,农忙时整天在地里干活,一有空就找书看,一旦没事干,他就会着急,在家里坐立不安,让我们看着也难受。他每天在小区散步,时间长了,就和小区保洁员熟悉了,热心地帮助保洁员扫地、运垃圾。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自我感觉保洁员的工作自己完全能胜任。他便到小区物业办毛遂自荐,填表格,签合同,按手印,就把扫帚、簸箕、衣服等领回家。

  我坚决反对父亲做小区保洁员工作!扫地怎么啦,又不是偷人抢人,父亲不理解,闷闷不乐地把自己关在卧室里,谁叫也不答应,做沉默的抗争。扫就让他扫吧,你老子就那驴脾气,天生伺候人的穷命,享不了清福,对此母亲也无可奈何。既然母亲都这样说了,我就依了父亲,退让一步随了他老人家的心愿。

  从此以后,每天早晨六点半,我还在睡梦中,父亲就准时起床,拿着扫帚,在小区开始忙碌起来。扫完地,他又把小区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借别人的三轮车运到废品收购站,每次都收入20元多元钱,用父亲的话讲这些钱够在县城每天的生活开支。偶尔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帮父亲扫地,每当此时,父亲总摆手,说太脏,让孩子们别搭手。在扫完地的空闲时间,父亲又急忙骑着电动车,回到距离县城20多里的农村老家,给家里那五亩小麦浇水、施肥、喷药,做到扫地种地两不误。我知道后,联合两个妹妹一起劝说父亲别这样辛苦,眼睛不好,七十多岁的人了,骑着电动车东奔西走,出了事怎么办?要么就把老家的五亩地租给别人,不种地,要么辞去小区保洁员的工作,任选其一。父亲意识到我们态度斩钉截铁,不容改变,只好辞掉保洁员工作,选择抽空继续回家种地。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地。”这个传统观念在父亲的心里根深蒂固。不让读书种地,比要他的命还难受,父亲选择种地,是在我们几个孩子的预料之中。

  说说父亲读书的一些事吧。

  当年,父亲从大荔县朝邑中学毕业后,就成为我们方圆几个村最有文化的人,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村里的民办教师。那些年,村里识字的'人不多,诸如庄基申请、结婚申请、给远方亲人写信等,总之和文字有关的事,乡亲们都央求父亲代劳,父亲也乐此不疲,经常深更半夜还帮助乡亲们写各种申请。

  父亲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对我们兄妹四人进行严格地教育。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去官池买玉米种子,看见邮政所门前贴着《陕西农民报》复刊征订的消息,他就毫无犹豫地用买种子的钱给我订了一份<<陕西农民报>>。买种子肯定没戏了,家里万事俱备,眼巴巴地等他的种子回来,立马播种,然而父亲空手而归,母亲为此大吵大闹,一时家庭战争警报四起,让人窒息。

  “你不懂!”父亲也不示弱。

  “你还会说啥?整天读书看报,能顶一麻袋玉米有用吗?娃娃们没吃的,会饿肚子的……”我们觉得母亲的话似乎也有道理。

  “你不懂!”父亲依旧态度坚定。

  报纸送到我们家时,父亲开始认真地指导我读报,把不认识的划出圈,用字典查,然后把报纸的消息分类抄写在本子上。报纸上说磁化水浇地可以提高庄稼产量,我疑惑地问父亲是这样的吗?父亲拿了几个大磁铁,放在浇地的水渠里,过了几天,我们惊奇地发现用磁化水浇灌的花生苗长得格外茁壮,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这是科学,要相信科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文水平在日复一日中突飞猛进。在初中时,我陆续有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父亲看到我发表的作文兴奋地哭了,他把印有我作文的报纸贴在村里黑板报上,让乡亲们看。父亲平时是很低调的人,不爱出风头,我对他的超常举动感到不可思议。母亲并不识字,却坚持让我一字一句把作文读给她听,母亲也哭了,那是收获幸福的泪水。

  “你懂吗?”父亲问母亲,母亲含泪点头。

  我们村人口只有400多人,通过包括父亲在内等几代教师的培养下,终于实现了大学生零的突破,先后培养出30多个大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我家就有四个大学生——我,弟弟和两个妹妹,先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在家,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干好自己平生最喜欢的两件事——读书、种地。

  我的儿子有些物理题不懂,父亲在学校就是主讲物理。几十年过去了,物理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新课标让父亲理解很吃力,有些无所适从。他戴着老花镜看了半天,说:“比重公式是这样的……”

  “不,爷爷,是密度公式,不是比重。”儿子急忙更正。

  “哦,是密度呀,原来教材叫做比重……”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

  看着爷孙俩相互较真的这一幕,我不由得笑了,责备儿子,爷爷说比重就比重吧,让爷爷过过当年教书的瘾就行,不必过分较真。

  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深厚的感情,尤其对这一类书籍、杂志和报纸情有独钟。每当我出差在外,只要看到此类书籍,就给父亲买回家,弟弟也特意从西安给他买了一套《十大元帅传记》。父亲拿起书,立刻戴上老花镜兴致勃勃地看。母亲有意见了,埋怨道:“以后不准给你老子买书了,他眼睛不好,半夜在地里浇水还拿着矿灯看书,水都流到人家地里去了……”父亲酷爱读书,读到了极致。

  再说说父亲种地的一些事吧。

  父亲当年民办教师那点微薄的工资,显然不足以养活我们这个家,还要靠地里庄稼的收入。对于父亲来说种地比教书要困难得多,就说从春秋时期开始牛耕地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来说吧,拿惯了粉笔的手,拿起鞭子使唤牛,绝对没有给学生上课那样得心应手,每次用牛耕地、拉车,父亲使劲抡鞭子,牛就是不动,他急,牛也急,他累,牛更累……更让父亲难以适应的是农村比学校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三伏天,七月流火,庄家旱了,火烧眉毛了,有人陪笑脸说,赵老师,让我家先浇吧!父亲一听人家叫他老师,心软了,就满口答应说,行,没问题!要命的是当年电力供应很不正常,经常停电,尤其是大伏天,碰上停电,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要眼睁睁地看着庄稼绝收。

  “不行,坚决不行!”母亲在这个时候就会愤怒地站出来拒绝这个无理要求,甚至是吵架、撒泼、骂街,直至对方服软,直至救命的水流到我家地里为止。母亲后来,给我们解释她当年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你们以为我愿意和人家吵架吗?浇不上水,地里的庄稼就会完蛋,没有收入,哪儿有钱供你们上学,都说我脾气不好,不讲理,你老子人好,好说话,我都是让生活逼出来的。

  在农村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事,母亲总会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线,面对冷嘲热讽和闲言碎语,她置之不理,她学会了使唤牛耕地,掌握了种红萝卜稀稠的秘诀,学会了做生意,不识字却能算帐一口清……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能做的是在母亲身后一声不吭地干活,在家里丧失了话语权。历经生活的艰辛,饱经人生的沧桑,父亲慢慢地也成了一位种庄稼顶呱呱的好把式,完成了从教师到农民身份的成功转型。

  2021年端午节,弟弟一家人从西安回家,本想一家人吃个团圆饭。母亲抱怨道:你老子还在浇玉米地,他这辈子眼里只有书和地。最后天色已晚团圆饭没吃成,我和弟弟商量买了瓶酒和烤鸭一起回家,回农村看望父亲,陪父亲过端午节。地里的玉米已经吐穗扬花,一人多高了,晚风夹杂着阵阵成熟庄稼的芳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走近了,我们看见父亲小心翼翼地扶起一株倒地的玉米,像当年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他的眼神是热烈的,是呵护的,是快乐的,父亲他仿佛听见玉米咕咚咕咚地喝水声,那是校园郎朗的读书声,那是新生命成长的声音;他仿佛听见玉米像一群学生不约而同地在喊老师好;他佛听见蟋蟀在弹琴,晚霞在加油,那是一曲天地合奏催人上进的交响乐。父亲陶醉于此时此景,满是皱纹的脸极其虔诚,全然不顾我们的到来。

  喝酒,烤鸭。就蹲坐在庄稼地头,我们和父亲打开酒瓶,扬起脖子咕咚咕咚轮换着喝着酒,吃着香喷喷的烤鸭感觉好惬意。我提前和弟弟约定好,和父亲话题只谈种地,就是让他老人家开开心心地过个端午节。喝了几口酒,父亲好兴致,一个劲儿说今年玉米长势好,好收成!

  “能不能不种地,需要多少钱我给您。”弟弟大概喝酒兴奋过度,开始劝老父亲,“我只是不想让您这么大年龄, 还这样辛苦……”

  “你不懂!不懂!”父亲站起来,很不高兴地拿起铁锹走到玉米地里,我和弟也跟着他到玉米地。 弟弟急忙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把家里的破瓦房拆了,盖个新房,装修一下,您种地也不用城里农村两头跑,行不行?”

  “行,好主意!”父亲显得很高兴,只要让他安心、舒心地种地,他会十分满意,求之不得。

  说干就干,立马刀下见菜。我们拆了瓦房,开始筹划新房,从图纸到施工,具体到每个房间的结构和装修,父亲全程参与,唤发出前所未有的冲天的干劲来盖房子。他的设想是给孙子和孙女专门各自装修两间读书室,孙子的房间要展现阳刚之气,孙女的房间要展现阴柔之美,统一订制大

  家风家训随笔 篇9

  我的书柜珍藏两张面值八分钱的旧车票。前不久,女儿在翻阅书籍时,忽然发现夹在书中两张旧车票,随手就扔到垃圾袋里,我发现后,像丢了宝贝一样当即又捡了回来,并小心翼翼地放在文件盒中,女儿好似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异地望着我,追问车票的来历。

  那一年,1975年我初中二年,十六岁。当时,我们班参加本钢第二炼钢厂为期一个月的“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义务劳动,由于第二炼钢厂、学校都不发车票,我们师生只好自行方便“上下班”。刚开始几天,我每天都是从德泰到本钢二钢厂徒步“上下班”,白天还要和工人师傅干一样的工作,一天到晚累的精疲力尽。父母看见我实在太累,便给我车票钱,让我坐车“上下班”。那一天,我和几位同学一道登上七路汽车,当我预掏钱买票时,拿钱的手却被同学的手挡了回来,并朝我挤了几下神秘的眼睛,悄悄地说:不买票,下车一起跑。当客车刚到站,车门一开,跟在同学的后面,呼啦地跳下车,又很快地钻进人群中,背后却响起乘务员几声咒骂声。

  晚上,我将乘车没买票的事向母亲叙说了一遍,母亲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学工劳动,老师没教你乘车不买票,咱家虽然经济不宽裕,但也不能贪占公家的`便宜、更不能爱‘小’啊”。翌日清晨,我揣着母亲给的车票钱,心情沉重地又登上了七路汽车,主动买了两张车票,低着头,羞愧地向乘务员说明昨天乘车逃票的事,乘务员先是诧异地看着我,然后露出赞许的目光。补交了车票钱,我将两张车票夹在书里,身心顿时像卸去了千金重担一样轻松,当时的学校领导得知这件事后,以车票为题的表扬稿誊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在学校最醒目的黑板报上-------从此,我坚持每天步行“上下班”,一直到学工劳动结束。

  我告诉女儿,这件事,虽然很小,微不足道,而且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可它却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中,是我们家的家风和优良家风的传承,为人不能贪占便宜,更不能为了八分钱而失去公德和做人的准则。

  家风家训随笔 篇10

  家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阵地。家风是一个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环境。它对家庭成员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作为一名审计人员的我就有幸在家风这种柔和的清风中接受着熏陶和洗礼,并把它当成我不断前行的航标,时刻警醒自己铭记老一辈的希望和策鞭。

  我们家五代同堂,代代勤勉!我们的家风要从外婆说起。外婆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她生于1920年逝于2021年,活了一个世纪之久。她24岁时我的外公去逝留下了裹着小脚的她和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2岁、一个4岁)。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无依无靠的她身体力行,勤俭持家,知难而进,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勤俭节约,不畏艰难,知恩图报,正直大度,”的纯朴家风。

  外婆一生勤俭节约,不畏艰难,她总是闲不住,别人忙时她在忙,别人闲时她还在忙。在遇到的很多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在外婆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家的大人孩子都真切懂得了“勤能补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没有过不去坎”的真正含意,并把它嵌入灵魂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几代人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过得富足殷实,其乐融融。愿这股勤俭节约,不畏艰难的清新之风,飘进千家万户,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外婆身处困境时有许多人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她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她对那些帮过她的'人总是念念不忘,还让我们感念恩人,尽其所能的去帮助别人。有一位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了她莫大帮助的老姐妹仍然健在,已经97岁高龄了。在外婆去逝后的第二年她的那个老姐妹摔坏了股骨头,在我的姐姐、哥哥们照顾下及时换了最好的股骨头,她也很有毅力,现在不用拐仗都能走路了,是此类手术中年龄最大、最成功的一个。知恩图报已根植于我们家每个人的心里,体现在工作中,影响着周围的人。

  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自小在外婆、父母、兄姐的耳濡目染下,一直用我们的家风来规范自己影响孩子。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清正廉洁,用努力和奉献在平凡中诠释人生的精彩。在参加工作、成家以后,外婆和父亲常常教导我要做一个正值大度的人,就是要拿工作当工作干,不能对不起这份责任,更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并反复教育我“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出声。”不是自己的钱和物,一点也不能贪,要靠自己的血汗挣钱,挣的钱要能在太阳光下数。在与家人、邻里、同事相处遇到不顺心时,外婆说的“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宰相肚里能撑船”等等话总能让我自省自励,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践行和传承着这些话的精髓。平凡而普通的我,也许不能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宽泛的人际关系,但我们会努力将优良纯朴的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影响并引领后代。

  从我家不难看出,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礼记·大学》中有句话说的好:“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有每个家庭都树立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国风。我们的国家才能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繁荣昌盛!

  家风家训随笔 篇11

  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江南小城,鲜见高楼,难见奢华。乡村的建筑一样没什么风格,不过每家近乎都有一个院子。童年的记忆里,我家搬了三次,起起落落,个中缘由,一言难尽。直到大学毕业那年,我家才拥有了一个小院。

  农村家庭,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要是没个院子还真没面子,收获的季节要想晒个什么东西都不方便。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理解了什么叫“寄人篱下”----在别人院子里晒稻谷着实不好受。为此母亲也多次催促父亲砌个院子,做个“稻床”(农村门前多用来晒谷物的水泥地)。终于在四年前,母亲的一句话让我们全家出动,小院落成。原话我已经记不全,大致是说,只要肯做,大不了吃点苦。现在看来,母亲也是真心不想麻烦别人了。

  院子不大,很普通,却来之不易。每一块砖,每一担沙,都是我和老爸从屋前挑到屋后,就连墙面也是我俩“亲自”粉刷的,虽不平整,但在我眼里更显珍贵。院子的南墙根,留了小块空地,父亲种了棵桂花树,母亲从姨妈家移栽了些花。现在,月季早已枝繁叶茂,桂花树更是香飘四邻。虽然勤劳的母亲已将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每次回家,我都会拿起大扫把给它美化一番,再拿起剪刀过一把园丁瘾。

  小院是我们家最朴素的地方,也是最别致的地方。打开院门,一条不长的巷子格外引人注目。一般的巷子都是笔直的,可是这条巷子却在我家院墙处凹了进去。本来家家的院墙都应该和正屋的墙齐平的,无奈邻居家院子“跨”出了一块砖。本就不宽的巷子有一半用作了水渠,剩下的'一半一人勉强通过。如果当时我家院墙照常修的话,恐怕会给行人带来很多不便。于是父亲做出了退让----退后四十公分砌墙。记得当时母亲抱怨了一句,父亲的回答却很坚决:总不能让人家没路走吧!现在想想何尝不是呢?做什么也不能让别人无路可走。路直巷曲只一砖,院小心宽和两家。这就是小院让我自豪的特别之处。

  古人为了将住宅和自然融为一体,创造了“前庭后院”,今人得此享受这生活的淳朴。因为懒的出门,小院便成了我的假期天地。早上睡到自然醒,起来时温暖的阳光已洒满院子。一人,一椅,一书,再加上一杯茶,无比的惬意。中午再抱着小外甥咿咿呀呀地闲逛一圈,乐此不疲……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碌了起来,小院里也晒满了东西,这边衣服被子,那边咸鱼腊肉的。一到下午,农家小院间便充斥着邻里家长里短的寒暄。孩子们的打闹课不管是谁家的院子,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更是此起彼伏。黄昏时分,一缕缕香喷喷的炊烟又让它恢复了平静。

  幸福的时光给了家,假期的时光给了小院。今年很遗憾,没能在院中扫雪。今年很幸运,寒冬腊月院中还能见到鲜红的月季。人生旅途,总有一缕幽香,或浓或淡。漂泊时,无限神往,捉摸不定。守望时,暗香浮动,清新爽朗。小院之风冥冥之中将很多东西沁入我心。

  小院不小,它是家的延展,是家风的摇篮,是诗意的翅膀。

  家风家训随笔 篇12

  家风传承着紫罗兰般的星星火花,犹如浴火重生的磐涅,将国之风缀缀点燃。

  家风在周朝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河,泛着家风之光芒,点缀着中国优秀华发之中国风范。

  家风,即门风。作为家中的一种传承而至的家训,也是,一家门的形成的风气。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早在周朝时,家风就新兴起“胎教’,教育之“严胎”,英王周成王从小孩子在母亲腹中就开始学习具有崇德的家训,家风,这股风伴着长江荡漾着黄河,吹着海浪家风星星点点不断推着浪麦走向中华文化的辉煌。

  或许,正是家风有道之长。周朝不仅有800年的历史,而且经历了39朝皇帝,而有的600年传承历史,经历了31个皇帝。这要比周朝少了200多年,少经历了8个皇帝。这足以说明家风似抵万千金。

  家风, 不仅仅是一部中国传统文明之典章,而且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书华风发之瑰宝。

  古人云,慕贤。家风,一直被孩子们所仰慕,景仰。或许,这也就是家风能成为文明历史旅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大戴礼记》中“保傅,少师,少傅,少保”。这些都是酝酿具有优秀传统家风的人仁人志士或帝王,文王,武王,明王,贤王的几大渊源官阁,家风,高则帝王家训,至高至上, 至博至深。家风,是优质培养人才的摇篮。乔家大院中,类似于或者胜似家训的文言之类,“不纳妾----,养老------”。这都反映了家风这种文化的朴实,淳厚。家风,是家族风气正派,拥争文化主流,文化大流。其中,有一种舍我其谁与之争锋“孝道”和“仁义”,莫不过尊老爱幼善,勤俭持家孝。而在《三字经》中,家风也是 “经味”十足。“勤勉”“勉学”“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部部家族,族落,族人或家人通过家训更好的传承文明,不断遵纪守法,牢记鞭策,恪守规矩,听从长辈教训。家书是文明模范代表之一。更是典范的代表之一。具有举足轻重地地位。

  曹操擅长思考,在家风中传承了家风的与众不同,“孩子家兴家,败家”。体味着在今天如何树立家风这种文化的朴实,醇厚。家风,是家庭的一种风气。是家族风气正派,拥争大流,“三公”君公为太保。“太傅,太公,太师,太保”多层次的史历官职千丝万缕总联家风之星星之火,这么就林林总总地闪烁着 家风文明旅行历史的方向。家风勾勒着文脉的历史记忆,不断充实着当代优秀文化的府邸。家风绘画着中国文风的`瑰宝,不断丰富历史的船舱,家风波动着世界文明文化的脉博,不断挑衅着国之风范。

  素有“东学,南学,太学,西学”。家风永远延伸着国风。素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也是孙子家书,扩展到生活中各方面。家风是燎原崇德,亲贤,勉学,严谨。这都是有一定首现的家风,国风。

  林则徐,在十益中描述这家风之道,国风之隧。“存心不善,用水无益,父母不考,奉神无益,兄弟不如,交友无益,行止不端,学习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家风,一种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独立思过,也是专门记录天子或者其他人的过与失,正确与谬误。恶损他们文字或抵误他人过错的记录文学。家风写作之历史文献或各种材料文字,时时缀缀中华的风格。古时,也有司过记录关于帝王,将相不少司过的文字与材料。家风,一种文献文字的家训。家风,一种正与失的悟思。家风,一种哲思的门风。家风,一种规矩的信仰。

  若能常保数原卷,千年不做小人。这也是家风传承着我们的文明火炬,传承着家风之星星之火花,在历史银河中,缀点燎原国风之金华浪花。

  家风之星星之火花,燎原国风之缀缀金华。

  家风家训随笔 篇13

  众所皆知:“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近八百年来,“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然而,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集大成为“四书五经”,除了朱熹外,被誉为“闽学干城”、“朱门领袖”的蔡元定也是主要创建者之一。除了协助完成《四书集注》外,蔡元定一门四代还相继完成了“五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春秋》)里的《易经》、《书经》、《春秋》三部经典。

  地处建阳麻沙的蔡氏祠堂大门就有“五经三註第、四世九贤家”的楹联,这是表彰建阳蔡氏九儒对宋儒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宝祐三年五月初六日,理宗皇帝赵昀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其孙蔡杭刻石于建阳故里的西山龙头岩上。并云:“蔡元定卓绝之才,精诣之识,贯天地人物之理,博学而无所成名。志气豪迈,性禀高明,赋材卓绝,道德取法于当时,造诣精纯,模范仪型于后世,初赠太子少傅,再赠太子太傅,加赠少傅。”明嘉靖九年(公元1330年),明世宗诏蔡元定祀啟圣王庙。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匾额。

  “蔡氏九儒”一门祖孙四代人,崇尚孔孟所倡导的`儒家学说,衍着周、程、张、邵、朱的学术方向,坚持大本大源,探讨自然界与社会渊源长达150余载,终于创作出影响国人千秋万代德行标准的国粹精华的行为宝典,这与蔡氏一门自始至终恪守“慎独”的好家风有着必然的联系。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建阳人。其父蔡发是个理学家。蔡元定幼时,其父便授以《西铭》,稍长即授以二程《语录》、邵雍《经世》、张载《正蒙》,并说:“此孔孟正脉也。”与此同时,不间断以“蔡氏家训”教诲,告诫他应“为人良善,天必佑之。知错责己,天心相之。仁义礼智,时刻注意。处世从善,安分守己。勿参,坚定不移。勿贪财色,才免忧虑。”并说:“‘慎独’乃处世之第一要领”;“为人要忠厚诚实,不可浸于利禄。”

  绍兴二十三年,蔡发逝世,为秉承父志,蔡元定一生不仕,淡泊名利,登西山绝顶,构筑书屋,在此忍饥茹素,记得苦读书,著书讲学、穷究天理,长达三十八年。他自咏:“独抱苇编过客稀,单瓢不厌屡空时,幽然自与庖義近,春去人间总不知。”其间著有《易学启蒙》、《律吕新书》、《八阵图说》、《皇极经世指要》等十四部书。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等重要著作。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秋,韩侂胄擅政,朱熹被定为“伪学魁首”去职罢祠。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以“佐熹为妖”的罪名,贬谪三千里外的湖南道州监管。

  到了道州,远近的读书人久闻蔡元定的声名,来求学者日众。毕生以授徒为使命的蔡元定,面对逆境,并无畏惧:“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他虽身有疾患,仍抱病授徒,并常贻书训其子及门生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又说:“步步守着仁义就智信,可传子孙。”蔡元定对“慎独”是知行合一之人。哪怕他在弥留之际,再三嘱咐将棺木劈小,丧事从速从简,拒收慰银,都可看出他的言行一致。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是蔡元定恪守“慎独”的座右铭。其意思是人们行走坐卧都要行为端正。独自行走对得起跟随自己的影子;独自卧眠对得起温暖自己的衾被。不能因我是得罪之人,而松懈放纵自己。慎独的“独”字有二义。一说的是一个人独处时,在没有监视,没人看管情况下,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亏心事,不做违反道德的事。二是指自己的心理活动,一个不好的念头,都要警惕,都要克服掉,这样可以使自己追求真理,不受权利欲望干扰,做一个表里一致,行走坐卧都行为端正的人。

  在“慎独”家风的熏陶下,蔡元定的三个儿子渊、沆、沉自幼听从父训,克己复礼,仁义待人,慎独处世。长子蔡渊长从朱熹,隐德不耀,受父师之命,隐居建阳九峰专心著书,著有《大学思问》、《易象意言》、《周易训解》等十三种书于世,所著《易经》(即《周易训解》、《易象意言》)均入四库全书。次子蔡沆以“慎独”为座有铭,举动端严,师从朱熹,用心数年,著成《春秋五论》。三子蔡沉视功名如草芥,三十载不就科举。诸臣举荐,都推说:“此非吾志也”,坚不肯受。庆元四年(1198年)八月初九日,蔡元定去世,蔡沉扶柩以归,赠银以途者众,蔡沉跪谢坚不肯受。受朱熹之托,隐于九峰,反复十年,著成《洪范皇极内篇》、《尚书集传》,此二书均进入《四库全书》。《书集传》受朱熹之托,化十年功夫著成。蔡沉之子蔡模颖悟庄重,以理学制道自尊,弃举子业,励志圣贤之学,著有《易传集解》、《大学衍说》、《河洛探頣》、《续近思录》、《论孟集疏》。蔡沉次子蔡杭用力于致知诚正之本,讲治国平天下之道,学识宏深,才德优良,精通经术,忠直敢言。绍定二年登进士,历任知县、知府、江东提刑、工部侍郎、吏部尚书、朝议大夫、端明殿学士、荣禄大夫,直至右丞相。蔡杭立朝其间,忠君爱民,忠直敢言,锄奸除恶,断案精明,所到之处,无屈不伸。宗理宗评介说:“蔡杭器识宏深,才德优良,廉能昭著中外”。蔡沉三子蔡权乐善好施,凡宗族邻里婚丧喜事,都能倾资相赠。教授乡间,讲明义理,天性之高洁与祖父无异。著有《皇极刚克要略》、《八阵图说解》、《参同契论》等书传世。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清廉家风,成就了蔡氏九儒一门四代“五经三集注”的伟业,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家风家训随笔 篇14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父母是比较传统的普通百姓,没有太多的文化,给我起的名字也只是遵循辈分之说,那自然也写不出类似朱熹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名著。这些名家用艺术般的言语宣扬了他们的家风家训,但如同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我的父母只有普通的言行。

  哪个少年没有顽皮的过往,记得那是上小学的时候,下午放学和同学一起回家,在路上闲聊中得知他家买了一部卡带游戏机,那个年代卡带游戏机可谓风靡一时,是我们每个小伙伴向往拥有的,我便不知思索的要去他家看看。结果可想而知,不懂事的我在他家玩了很久,期间他父母问我,你爸妈知道你在这么?我敷衍说道他们知道。伴着夜色我才回到了家里,发现父母不在家,过了许久他们才回来,原来他们是找寻我去了,去过学校、亲戚家,他们所能想到的地方,去过派出所报警,派出所回复说要过24小时后才能报警。找寻了半天结果我现在才回到家里,自然是免不了一顿教育,之后过了没多久,父亲也给我买了台卡带机。再次回想这件事让我对孝有了更多的认识,何为孝道,孝顺为先,顺则顺其心。虽然父母的父母在几千公里外的山东老家,但父母总是惦记着那里的情况,总是经常打个电话过去,说起熟悉的山东话。每次回老家,总是从这里买些新疆特产带回家,虽然我给父母说,老家那边都可以买到这些的,路上带着多累,但他们总是坚信这里买的再带过去就是不一样。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期望,从生出就一直为子女操劳着,能否健康成长、上学成绩好不好、毕业能否找到工作、何时能娶妻生子等等,总有操劳不完的.心。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拨打一个电话,他们会放心;说几句暖心的话,他们会开心;有空多陪伴,他们会舒心。我们无法阻止他们来自爱的关心,但我们可以让关心不会成为担心,只为父母少添几缕白发和皱纹。

  父母自年青时来到新疆后,由于种种原因就很少再回过老家。问过父母为什么要离家那么远到这里来,原因很简单,为了生计;问过为什么不再回去了,原因也很简单,为了我们。父母出生的家境贫困,而且有很多兄弟姐妹,品尝过吃完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经历过没有条件辍学的无奈,外出干活时住过地窝子。然而这一切,他们没有抱怨过父母,更没有抱怨那个时代,独自背着行李背井离乡,一切从零开始的奋斗。从打土块、拉土方这样苦力活挣工分开始,终于让我们出生有了居所、完成了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一心惦记着两地,一头牵挂着他们的父母,另一头心系着他们的儿女,也许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将尊老爱幼、勤劳吃苦、勤俭持家等精神传续下去。

  无论是华丽而经典的家风,还是朴实无华的家训,都在中国各个家庭中传承。作为一个普通的我,将用父母那朴实的方式继续继承和传承。

【家风家训随笔】相关文章:

家风家训随笔05-18

家风家训个人心得体会随笔06-22

家训家风作文02-12

家风家训作文02-11

家风家训的对联08-14

家风家训征文11-06

家风家训家规作文03-06

家训家规家风作文03-29

家风家规家训的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