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语文教师随笔

时间:2022-06-29 09:45:01 随笔 我要投稿

语文教师随笔(通用19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师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师随笔(通用19篇)

  语文教师随笔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下面我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师随笔 篇2

  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教师恰到好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时间分配拿捏到位,课堂教学有效且高效等等。当我们的课堂用条条杠杠去维系,用分分秒秒去评价时,“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否就显得无从说起了呢?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标准,但总觉得对于语文课堂来讲,“有效”如何来定位?如何来表述?应当有关乎于心灵深处的东西。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应当是有效率的,也应当是有灵魂的。”

  今日在阶梯教室聆听肖川教授的讲座时,“真诚”、“深刻”、“丰富”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闪烁着光亮跃入了眼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没有高屋建瓴的阐述,一改犀利的笔锋,肖川教授用平和的言语,细腻地点评着闫学教师的一堂语文课。跟随着这篇文章字字句句的铺陈,我享受着一堂好课的魅力。

  “真诚”,一个富有温度的词语。我想,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是肺腑之言,而不是虚假的“真话”。学生不会为了迎合教师的意愿,说谁都会说的套话,说违背心意的话,说所谓的标准答案,说不会节外生枝的话,而是以一个拥有知识与经验,拥有自身信念、价值观、兴趣与需要的生命主体站在文本面前,建构自我独有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精神乐园。教师不是课堂“外在的专制者”,命令、提醒、暗示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参的解读,进行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扼杀学生主体生命感悟的教学,而是作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设计具有张力的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与学生交流阅读文本的“十分细腻的个性化的真诚的理解”。这些对话“都像是从你内心世界里流溢出来的”,如花开花落,似云卷云舒,一切都因心灵正在舒展。

  “深刻”,一个关照心灵的词语。我想,“深刻”的东西往往会令学生记忆犹新。它不必须是一个启示,一段深情,一则真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它有可能是“思维的警觉”,“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情感的矛盾,甚至是价值观的颠覆,肖川教授认为只要能唤起学生“惊异感与想象力”的,就体现了教学的“深刻”。反思自我的课堂,有多少是“深刻”的?的确,思维价值不高的问题,欠缺智慧的点拨,深度不够的结语,无关痛痒的拓展,“深刻”少了根植的土壤。由于积累得不多,研读得不深,思考得不透,四十分钟变单薄了,肤浅了,偏颇了。在埋怨学生发言不够精彩,课堂氛围缺少灵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反问一下自我:我的教学主题贴近学生吗?我的教学设计触动学生了吗?我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了吗?

  “丰富”,一个感觉充实的词语。我想,至于课堂上的“丰富”,不仅仅在于数量上的多,更在于形式上的多彩,精神上的博大,“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其中”。

  让我们一齐来做幸福教师吧!

  语文教师随笔 篇3

  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2007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境界。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请静下来吧,找个空闲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吧!

  记得,有一次暑假期间,妈妈推荐黄蓓佳阿姨的一本书——《今天我是升旗手》给我,给我了很深的感触。

  他----------主人公肖晓出身于军人家庭,他崇拜英雄,奇想迭出,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可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升旗,第一次升旗,旗手理所当然是班长,肖晓是副班长,没戏。四年级,肖晓在“国旗知识竞赛”中名列前茅,去当升旗手是肯定没问题,可他很倒霉,偏偏在升旗那天生病了,急性肺炎,错过了机会。五年级,肖晓聪明反被聪明误,别人摔了一跤,只蹭掉了一块皮,明明没有受伤,他却把人送进了医院,原来已定他是升旗手,又被换掉。升入六年级后,肖晓意外捡到了一笔巨款,间接救了一条人命,因此获得了一次升旗的资格。他为此做了许多准备,还在家里反复练习升旗动作,花费了许多心血。可事情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上级领导要来学校参观,临时把肖晓换成了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三等奖的林茜茜。星期一早晨,当肖晓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心灰意冷,甚至不愿去操场参加升旗仪式。在梅老师的鼓励下,肖晓终于又勇敢地站了起来——他没有放弃做升旗手的愿望,加倍努力:团结班上所有的同学,帮助冷漠的“学习尖子”林茜茜,让她变得开朗活泼,帮助“追星族”祝小娜改掉追星的坏毛病,和包郝、马驭等同学智擒“偷猴贼”,积极参加“手拉手”活动,冒险一个人去北京看升旗,在火车上,和怀娃、小狗孩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通过不懈努力,在临近小学毕业时他终于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圆了自己的旗手梦。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鼓舞。升旗,一件既庄严又光荣的事,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小学升旗手的形象:正直、勇敢、善良、坦诚、热情,勇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对待同学像春天的阳光一般温暖,书中这位小升旗手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到惭愧。我和他相比,还差得很远。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向肖晓学习,做一个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感、,做一个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

  语文教师随笔 篇4

  小学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老师要把握好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认为通过以下几点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励学生大胆说话,独立说话。

  谈话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会不会听他人发言,善不善于在听中发现对方的情绪意图,善不善于捕捉对方谈话传递的信息。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有一半时间是听。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声音传播,保留信息的渠道发展很快,这就要求我们有很强的“听”的能力。作为一名老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呢?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愿望。但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到的是那么多不认识的老师和学生。就容易变得怯生生的,想说又不敢说,这就要设法在说话训练中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心、童趣的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说话的材料。

  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听一些感兴趣的故事,听完这些故事以后,让学生重复讲这些故事,看学生中哪一个说得最好,记得最快。老师要适当地表扬说得好的学生,说不好的学生要多多鼓励,不要打击他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敢说、爱说了。听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了。对听说产生了兴趣,才能在大量说话实践中学会说话。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是形成说话能力的重要条件。

  小学生语言是在丰富的生活中自然发展起来的未经系统训练,而且普遍存在着“不该说话时随便插嘴,该说话时又不说”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几点说话习惯。

  1、 他人说话时不妨碍,能静听他人说话。

  2、 他人说话时注意听,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

  3、 对他人讲的话,若有疑问,会提出质问。

  4、 能听懂他人说话的内容,而且能记住。

  5、 说话简洁,不拖泥带水。

  6、 始终一贯,不前后矛盾。

  7、 围绕主题,不离开中心话题。

  8、 说话得体,词语适当。

  9、 音调清晰、流畅、不口吃等。

  以上几点学生若能做到,就说明学生也具备良好的说话习惯。

  三、结合教材,结合教学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是说话训练的依据;教学是说话训练的主要形式。对于小学来说,首先是以教材教学为本来进行,具体做法有:

  1、利用听话训练,进行说话训练。利用听话进行说话训练是教学中一个应该重视并加以利用的必要做法。只有听得清楚、细致、准确,才能说得全面、周到、深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听话习惯,说话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在小学低段,有许多插图。教学这些图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画的内容,通过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说话。

  3、在识字、学词、学句中训练说话

  在识字、学词、学句的训练中抓住说的训练。如教“红”字时,先让学生说音节中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其次说结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部首是什么。第三把这个“红”字组成词,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不断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认字能力,造句能力,说话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4、结合课文训练说话。

  课文是训练说话的依据和主要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识字,识词,通过朗读课文内容,知道要认识的字出现在那里,是什么意思,然后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从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知道不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懂得一句完整和一段完整的话,以及怎样才能把话说完整、说准确。

  四、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训练说话。

  组织讲故事、续编故事说话,通过游戏训练说话。结合学校、班级的活动训练说话,进行随机的说话训练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重视老师的语言示范作用

  老师的语言示范作用在说话训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语言,模仿性很强,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在坚持说普通话时,表情动作自然大方,表达意思完整清楚,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言抑扬顿挫等方面都应起示范作用。

  总之,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几点是我在训练小学低段学生听说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语文教师随笔 篇5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称工具学科。然而,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每次上课,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致使语文变成了一门弱科。家长为之寒心,教师为之伤神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课后生活体验三方面做起。

  一、读思结合,提高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通过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1.语文教学,读要重“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展示课上,教师要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

  2.语文教学,读要会“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兴趣,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特别是小学生,对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肢体语言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教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那么学生就都会得到鼓励,敢于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激起师生共同进行教与学的热情,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次我在上课时,提了个问题,班上仅有几只手举了起来,课堂上静悄悄的,我以为也许问题太难了,于是就降低了难度,但学生还是不大愿意举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后,我听了说:“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全面,但我非常感谢你的勇气!”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话,却给了学生无限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课堂上发言踊跃,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可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一定勇气,可以让冷清的课堂逐渐热闹起来。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不仅使老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把上课当作一种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

  如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先简单介绍本文的语言特色,人物说话时都没有什么神态描写,提问“找一找有没有对诸葛亮的神态描写的?”

  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快速通读全文找到“笑”字。再让学生质疑看到这个“笑”字你有什么疑惑,学生提出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笑?2、诸葛亮笑什么?为什么在这么危险的时候诸葛亮还能笑出来?而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研讨课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三、处处留心皆文章,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迪

  要培养学生多读、多练、多写的良好习惯。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逐步达到轻松表达,快乐作文。此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捷径之一。

  语文教师随笔 篇6

  教书育人用心去做

  作为一名入职近一年的语文教师,虽然时间不长,但感触良多,化为最朴实的一句就是:教书育人、用心去做。入职初期的新鲜感是会很快过去的,随之而来的是重重压力,如何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其决定了人生这个阶段的质量,我找到的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用心”。

  用心对待教书育人这份事业。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这是一份需要投入爱的事业,因其教育对象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所以需要为人师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片爱心。这不是在唱高调,而是我的深切感受,这份爱心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充满感情与平铺直叙的不同讲述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接受效果;在备课的时候,教师的爱心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用心分析上,以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在课后,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作业的认真批改,更体现在对学习习惯的关心,等等。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会无私地传授给徒弟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如我的师傅廖艳琼老师,面对学校安排的这份“结对子”工作,她欣然接受,并无私教导,小到课文字句分析,大到教学理念,我都从中受益匪浅,而这种无形中传达给我的这种充满爱心的教育理念最为宝贵,因为,教育之路漫漫,要使工作的激情之树常青,就要内心饱含深爱,才能克服职业倦怠、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

  用心对待教学工作很多细节。教学工作需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各个教学

  环节:备课、教学、课后反思、作业批改等等,单是备课一环就有很多细节要琢磨,作为新教师,我在文本研读方面注重细节,如分析学生情况以更好地以生为本进行教学。另外,落实基础不放松,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课堂不能减少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否则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听默写、课前预习、课前背诵、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个别提醒、反复强调等方法。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教师也应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特别关注、持续关注、不断巩固落实。对他们的辅导,仅仅顾及个别还不够,还要扩大辅导面。仅仅掌握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学习态度还不够,还要针对初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辅导。

  用心对待师生关系这条纽带。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认为再优质的课堂仍需要学生的接受情况去检验。所以,对学生的了解应该由浅入深,了解他们的性格、习惯、优缺点、长短处,以配合教学工作,使得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知识落实、问题分析、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而了解学生并不能简单理解为问卷调查,而应该致力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这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感情基石。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强调: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能够给予学生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真诚表达的习惯。

  用心对待自身成长关键阶段。作为一名新教师,回首不到一年的成长之路,收获之多令自己不胜感慨,那些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认识,除了自己的思考,还离不开学校的关怀,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比如学校安排多次外出学习机会、有师傅的指导、有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有学生家长期待的目光,有家人默默的支持,这些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在此,再次表示衷心感谢!我会继续努力,用心对待自身成长关键阶段!

  踏实用心便可以平心静气,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修炼。因为教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见成效的事,在教育方法的摸索过程中、在教育理念的逐渐形成中,在教育智慧的慢慢积累中,平心静气的心态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持续进步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并不局限于课本,能够善于发现和运用教育资源需要一颗审美的心,因为教育离不开真善美的熏陶,需要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用心交流。平心静气,教育才会到达更高的境界。总之,还是那句朴实的话:教书育人、用心去做!

  语文教师随笔 篇7

  当上班主任才一年的时间,所以当上辅导员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不过说起我们班的那帮孩子还是很可爱的,他们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你的讲台上放上几颗糖,要不就你下课的时候帮你把讲台理干净;可是他们也有不听话的时候,在上课时有一些小朋友不专心,玩一些不是上课时能玩的游戏,有时讲过好几次的作业题目还是错的……这一切都让作为班主任的我很生气,不过想想他们的年龄,还有他们那一些可爱的地方,真是让我又想气,又想笑,所以就想让他们也担心一下,和他们约法三章,只要他们一个星期乖乖的,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我就让他们好好的玩一节课。当然这里的玩不是去室外玩,而是在教室里玩有意义的事。没想到他们都同意的。

  这个星期他们还是很听话的,没有出现什么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来要求是不是可以上班队课。我同意了,可是想不出什么可以上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真得不放心,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弄好,可是让我来定吧,他们也不一定会喜欢,所以班干部要开个小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想进行一次背诗比赛。想想也不错,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主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他们去准备去了。我们接触到的诗,李白和杜甫的比较多,所以让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是背李白的诗,一组当然是背杜甫的诗咯,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吧。

  时间过得还是很快的,一下子就到了上班队课的时候了。看到黑板上那些不是很好看的字,就知道他们很重视这次活动。当我正式宣布活动开始的时候,两组小朋友已经沉不住气了,想要把对方压倒,你一句,我一句,根本就听不到,现场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这样是不行的,你们这样让评委怎么评呢?”我的一声大喝让他们安静下来了,于是我只好让他们派出代表,让代表说出题目,组员进行集体背诵。这个法子果然有效,活动就这样下去了。

  两边都不服输,一边的声音响了一点,那边的声音就更高。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热闹,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的声音还是那么响的哦,真是人不可貌相哦!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就没有这么响了,哎,还真是要靠兴趣的。

  时间在他们热闹的背诵声中逃走了,很快时间就到了,要评比结果,因为比赛不能没有结果啊,可是发现两边背的一样多,所以两边都是冠军。小朋友们还是意犹未尽,我们约定下次在玩这个游戏。

  我想他们应该知道要上这样的课需要他们什么样的表现,果然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听话,让我以为他们都一下子转性了呢,不过想想也对,对于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对于他们还不是很感兴趣的事,想得到他们的青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哦。

  这个就好像我们的学习一样,只要让让学生对读书有兴趣了,那再多的事情他也会做,如果他们还没有兴趣,那么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也不会来理你的。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的天性还是很可贵的。

  从那次班队课以后,我就在找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每找到一种,就让他们去试,现在我和他们是走得越来越近了。慢慢的,我想总有一天他们会对学习感兴趣的,到那时就不用我操心了,希望这一天快快来临!

  语文教师随笔 篇8

  我在阅读了有关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呢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构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记得刚接手我此刻任教的这个班时,在阅读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标上小节号,必须要了解主要资料。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证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资料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述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资料;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本事。

  三、把主动权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景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异常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本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不是教师不闻不问了。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有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一样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有效果。最终,主动权给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汇报、交流时,往往一位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对了,于是,这个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班学生都懂了吗显然,这是重

  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普遍,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提出把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四、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能够丰富词语,又能够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本事,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故事课来上。经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能够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经过这些检查读书效果。检查后,认真总结,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总之,要想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做到:热爱学生,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法,大胆创新。阅读过程中既要集中注意力,更要动脑子,还要勤于动笔,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语文教师随笔 篇9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用心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方,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用心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好处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用心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透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明白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资料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超多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应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透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贴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超多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简单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忙学生更好地明白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推荐,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潜质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潜质。”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忙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明白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主角,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语文教师随笔 篇10

  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思考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即这件事的意义。语文这件事也是这样。不管是进行语文教育的老师,还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学生,都要首先弄清楚这个问题。这样,我们才不是盲目的,我们才是更高境界的人。我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便说,一个人的觉解越多,他的人生境界越高;而动物是没有觉解的。冯先生说的觉解便是关于意义的问题。只有人会思考关于意义的问题,动物不会。一个人思考的越多,他与动物的距离就拉得越大。在精神世界里,这样的人是巨人,而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比起芸芸众生,这样的人便是超凡脱俗。

  在回答为什么要学语文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语文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关于“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有关于“内容”。我认为,语文的内容就是两个:语文和文学。有人顾名思义,把语文理解成语言和文字,从而取消了文学,这是不对的。而且,文字就包含在语言当中。我顾名思义,认为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学。我们在中小学时期学习语文,在大学时期也学习语文。与语文相对应的一个本科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就是专门学习语言和文学的。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语言是指我们的母语,而非外国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语文的文应该是文学。只不过,年级越低,语文学习的侧重点就越在语言上,比如小学;随着年级的增高,文学的分量在不断地加重,比如高中。当然,语言和文学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两者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吗?就是说当语言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富有艺术性,它就变成文学了。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得到了明显的验证:大多数课文都是文学作品,就是一些应用文也具有文学性。

  那么,语言又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字词句篇的学习。具体讲,就是教会我们识字,字形、字音之类,比如初中阶段要求我们掌握3000多基本汉字;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能理解会运用;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读懂比较繁复的句子,不写病句;能写作比较连贯的篇章来表情达意,会写作基本的应用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是十分基础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接受的最低的文化教育程度。而高中的语文要求就要高一点,大学的语文要求就更高一点。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就更高,学得也更细,毕竟这是一个专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工具性这一特征。即它是交流的工具,它使我们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举个例子,有些人听别人的话老是听错,读别人的文章读不懂;有些人心里明白,但就是说不出来,也无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有时候表达清楚了,却没有技巧,让别人看了很生气。这就是语文没有学好的恶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语文的工具性里,其实有着对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或曰情商的训练。这已经引出了语文的另一大特征: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十分明显地体现在文学里。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提高我们的这三大修养:思想修养、品德修养、艺术修养(或曰审美修养)。具体讲,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使得我们不是一个肤浅的庸人;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质,使得我们向古之君子、今之文明公民的标准靠近,而不是没有操守、沦为小人;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脱离了低级趣味,用艺术(比如文学、美术、音乐)来陶冶情操、娱乐心灵。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要有了兴趣,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多。你也会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何等得紧密。学好语文又是何等得重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阅读的爱好,很有可能也激发了你写作的欲望。当你养成了爱读书、爱写作的习惯后,你发现你与语文已经难分难解了。生活就是语文,而语文也就是生活。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语文、文学,才变得更有趣更充实也更有意义。即使是生活里的不堪承受,也因为语文、文学而变得可以承受。

  总结一下,从语文的两大学习内容(语言和文学)引出了语文的两大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而学习语文的意义便在其中。即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学好语文有助于交流沟通;语文又是生活的映照,学好语文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人生境界。窃以为语文的最高意义也在于此。因为语文天然地以文史哲为依附。而纵观我们的语文教育,片面地重视工具性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性的一面。也难怪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素养低下,更谈不上什么人生境界,不过一俗物而已。就是那些考高分数的所谓优秀学生也大多只会做做应试试题,其思想见地与谈吐也不过尔尔;如果不是新世纪的范进、孔乙己就谢天谢地了。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谈的语文是真正的语文,我称之为“大语文”。这与我们的为了分数、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乃至面目可憎的应试语文是有区别的。那么,在现今的应试制度下,如何尽力去实践大语文呢?也就是说如何既考高分数,又使得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呢?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分解。

  语文教师随笔 篇11

  一、《瓦尔登湖》

  总是喜欢在夜幕深锁的时候,点上一盏熏香灯,在氤氲缭绕的烟雾中,斜靠在床头,看自己喜欢的书。

  喜欢《瓦尔登湖》的序言: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很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只有心静下来的人,才有可能读得进去。

  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难以得到片刻的安宁。我想不止是我,每一个人都会需要安静地独处时间,非常需要安静地、好好地读完一本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平凡人中的一员,我们都会受伤,只是,当我们受伤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像梭罗一样,用孤独来治疗孤独。伤心、痛苦、失望缠绕着我们,我们总是将自己的伤口展现在外面,能做到像他那样忽视自己伤口存在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梭罗的一生简单孤独,却散发着浓郁的芬芳。大师级的人物心境自是常人所不易达到的。因为世俗,常常片面的理解孤独的涵义,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地求、舍、得的过程。你追求什么,就必须舍弃什么,方能获得什么,失去心中挚爱的痛,梭罗和兄长同时爱慕的女孩艾伦嫁给牧师以后,他说,不要给我爱;相亲相爱的兄长病逝,他又说,不必给我金钱和荣誉。他要什么?他有什么?他似乎只剩下生活的真理,于是,他选择远离喧嚣,独自来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安静的地方,住在自己搭建的小木屋里,过着从容不迫的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感悟人生的真善。二十六个月的时间,完全孤独地生活在湖边。

  俗人偶尔也会学着品位孤独,试图做出某些与众不同的举动,面对着人生的失意与考验,却总也逃不出抱怨的怪圈。刘镛曾经说过一句话:雌伏是为雄飞,而非隐退。面对失意常常需要的是能够让心安静下来的大智慧,正是因为如此,梭罗才能写出如此安静孤独寂寞的书,才能写出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淡泊。

  二、情深不寿

  夜深人静,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倚床而坐,随手翻开《红楼梦》。书,早看过很多次,但奇怪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次看到黛玉焚稿,自有千般滋味在心头。用情至深的执著让本来就虚弱不堪的黛玉在妙龄之际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一个爱字伤多少人,掩卷而思,脑海中电光石火一闪念地出现四个字――情深不寿!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小时候,童话书里就不止一个故事里讲到什么国王和王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后因病去世,姑且不去讨论这些故事这么编写的是为什么埋下伏笔,但这样的故事确实告诉我们,拥有深情爱的那种生活是难得长久的。真的长久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平淡起来,也就没有那么的感动人心。长大后,知道的比以前多,喜欢林黛玉,却感伤她的不幸;喜欢三毛,却为荷西的早逝而惋惜;喜欢王志文演的《过把瘾》,一对争吵不休的夫妻在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时,丈夫得不治之症。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无一不是因为感情太好太执著却没有善终而感人。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个比我大很多的同事,夫妻两个人的感情真的很好,妻子时常用很自豪的语气对我们说丈夫如何疼她。谁都没想到结婚不到一年,丈夫因为车祸去世。我第一次听说死亡原来如此近,再看他妻子自然是痛不欲生、哭得肝肠寸断,恨不得也跟去的好。那时候的我还不懂事,只是听到有同事说这么一句话:“夫妻的感情太过好容易遭天嫉妒。”当然,也不是支持夫妻之间要吵吵闹闹,平平淡淡地过生活和对待眼前周围的事物才是最平和的心态。

  我以前常以为缘是天定,份是人为,可一直到现在才发些话只是人们对自我的一种安慰,每个人的命运已经是天注定的,缘也好份也罢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爱、聚;痛、散;生死离别原来就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旅程,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人生。太过完美就会产生一些缺憾,大悲和大喜都太伤人。如烟火,霎那间的绚丽夺目后便是永久的沉寂。无独有偶,看到有本书上提倡做一个低温恋人,说的是一位男士在经历一次恋爱的时候,为得到女孩的欢心,时而彻夜徘徊在女子的家门前,时而出其不意的为女子做着某些很难得的事,可惜的是如此情深意重却依然留不住女孩离去的脚步。后来再次恋爱的时候,他不再象以前那样去做那种傻事,反而与现在的妻子之间过着一种平淡的夫妻生活。他的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不再为任何人说什么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的话,我不再为任何人做没有意义的事,但是这不代表我不爱自己的妻子,爱,不能让我们用热情来挥霍,更无法透支。”

  爱情,在每个人心里都该是神圣的纯洁无暇的,只是不要期望太高,平平淡淡才是真,佛家常说“平常心是道”大概也包涵这个意思吧。毕竟“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语文教师随笔 篇12

  常听有人说,老师有什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啊!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老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辛苦,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来看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老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老师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老师工作的繁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繁重的作业,小学在应

  试教育的重压下,大多数都在搞大量的机械作业,家长逼着看作业,老师忙着批改作业非常疲劳。二是复杂的学生问题,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孩子的思想十分复杂,这就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太多的艰难,面对社会众多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要求老师一个解决,老师搜肠刮肚,心里劳累,不言而喻。老师工作的繁重更多地是体现在下课后,心理的沉重负担上,这种工作的无形延续让老师全天候工作,这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备的。这种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但自己又说不得。因为,你一说累,就会有许多人反驳,农民会说,你能比我们挖土挥汗辛苦?工人会说,你能比我们机器隆隆辛苦?商人会说,你能比我们风险奔波辛苦?有苦不能说,只能埋在心中。

  事业前途平淡中的无奈

  可以说,每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曾经有一番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工作的打磨,许多人的棱角光滑了,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是对事业前途失去了信心,在平淡之中无奈地工作着。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如此遥远,在学校里并非你的业务水平高就能走上领导岗位,于是,这些人,有的向社会投降了,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更多的是变得冷漠甚至于消极反抗了。他们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教育之梦距离太大了,必须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旋转,否则就会遭受家长的指责,人们的不满,最好收起你那一套教育的乌托邦,回到可怜的现实中,为了生存麻木而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劳碌,于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掩藏了,只是如此工作着。当然也有少数辉煌灿烂的人物。教育氛围应该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要让我们教师如此无奈地在平淡中工作,难道我们不需要激情烈火地点燃吗?我们不愿意在平淡中无奈地工作,我们同样需要阳光灿烂,生机勃勃,我们不愿意在灰色中流泪生活。

  社会关系善良者的烦恼

  在现代这个特殊的社会里,人际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前途以及幸福生活,而作为很少和外界打交道的教师则只能在关系网中望洋兴叹了。其实,兴叹到也无所谓,主要是一遇到麻烦事,则真地让人烦恼得怒火中烧,比如说,你要去办点事情,如果让人家知道你是老师,马上就会遭受白眼和冷淡,而如果你慌称自己是某某机关的,那么,马上人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这时,你会感悟什么是权势,什么是没有地位。因此,作为老师最好是无事,无病无灾,这样万事大吉,自得其乐,然而,这种情况似乎不太多,人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这时,你就不得不硬着头皮,磨破脚皮,厚着脸皮,说破嘴皮地去跟人家打持久战,这时,你就会发现学校里对真善美的追求,到了社会上是多么地格格不入,这种“不入”很是让老师心中感到任务的艰巨和内心的烦恼。或许有人说,还有学生吗?学生也可以给你帮忙吗。一方面教师羞于知识分子的面子不愿意让学生帮忙,另一方面似乎有些掌握重大关系的学生也不肯为老师帮忙,因为老师没有东西给他嘛。所以,在关系大网面前,善良的老师只有一片烦恼了。

  语文教师随笔 篇13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导入课文之后,因为没有多媒体,我让学生观察书本上小村庄的图片,然后问:“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言:“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我看到了村前有条小河,小河的水很清很清。”“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形成浓浓的绿荫。”“我看到了村庄后面是连绵起伏的山。”接着我让孩子们把刚刚小朋友讲到的内容连起来说成一段话,并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让这段话变得优美生动。这样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村庄的美丽。

  二、检查预习

  以“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然后我直接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教学“犁”时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认识“犁”,并 通过小 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等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这样的安排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的学习不再从零开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我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比较弱,因此在这一环节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概括,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然后再出示填空式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山谷中曾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用了十分优美的语句来描写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第一自然段,问道:“你读了哪些句子,仿佛让你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孩子们很快读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中,让学生把小村庄的美读出来,读出喜爱的感情。

  四、感悟结尾。

  第五自然段(结尾段)讲到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接着问:“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锋利的斧头不见了,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人们的家园不见了……我再引导他们感受实际生活中小村庄的消失多么令人痛心。这样,在朗读时,学生惋惜的感情自然流露,人人情真意切,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美丽的村庄怎么会不见了呢?引出二至四自然段的学习。

  五、不足之处

  一篇课文教下来,用了两个课时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已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感悟、朗读,最后写写想对小村庄居民说的话,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但在引导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很单调,这也是我今后教学须加强的方面。

  语文教师随笔 篇14

  海清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没看过海清主演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但大致内容却是你不想知道都不行,以前爱看双面胶,觉得对婆媳关系说得可真是太细微,王贵与安娜主题延续了双面胶的紧张关系,媳妇的美好时代却改弦易辙,婆媳之间除了互相的明争明斗之外还是有很多有趣的话题。若是放以前,我对婆媳关系一直是冷处理,觉得表面上看得过去就行。但一起住的时候长了,倒生出几分母女的情分来。

  和同事们意见相同,不到实在迫不得已,坚决不和老人同住。并不是说婆婆不好或是媳妇不好,就是和自己的母亲住一起,时间长了也难免心烦何况还隔着肚皮的婆婆呢。老人爱嚼,年轻人爱静,老人喜欢生活规规矩矩,但年轻人却要随心情生活。老人吃东西要软乎乎,年轻人喜脆巴巴。这么多的不同,听起来就不得了,何况真正住在一起,这碰撞还不得让地球毁灭啊。对老人,尽孝道是不能住一起的,若是人生通顺,很少有人能站在老人的角度想问题的。

  当我不得不和爸妈住一起的时候,我妈妈见着我就耳提面命:要体谅老人,千万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老人不容易,你的公婆更不容易。听得我耳朵起茧,母亲说完这些话,还要哭上几句:我那苦命的.....,往往都是以我不耐烦而结束。

  和爸妈开始相处并不容易,对于他们处处要我以大家长的身分处理问题很是恼怒。咱一惯就是甩手掌柜,突然要当家,而且还要高标准地当家,自然不习惯。有时和朋友聊天,不免抱怨:总有一天我要让两老回家。

  现在我不这样说了,若是两老提出回去,我肯定不舍。人与人相处久了,自然有感情。何况我的爸妈确确实实都是为我着想。并不是和他们之间一点问题也没有,可这问题和相处的和谐比起来,根本不值得一提。感觉和婆婆真的有点象母女,能聊天,不高兴了可以摆脸色,高兴的时候依着她撒娇。

  早期一上午课多,因为早自习,我一般是拿着烫好的牛奶往教室赶,中午回家,一开门我就会叫:妈妈,我饿死了。婆婆笑咪咪的:就知道你会饿,赶快,饭盛好了。婆婆爱看我狼吞虎咽,证明她做的饭好吃。她做饭一直受到各方诟病,是她的一个心病。开始我吃不下去,每餐吃一点点。她一脸担忧:你这样不吃,可怎么办呢,我得想个法子给你开开胃。她慢慢改变以前不爱在菜里放作料的习惯,开始让菜的颜色好看点,菜的种类也多起来,虽然依然每天都有汤,清淡的菜也上桌了。而我也习惯了婆婆的口味,几乎每天都会将自己吃得有点撑,抚着肚子叫:撑死了,撑死了。

  天气一躁热,我和儿子就打被子,婆婆晚上经常到我们房间,我爱受惊,她一开我的房门就会醒来,只是我一般装睡,感觉着她给儿子掖被子,帮我将被子盖好,再轻轻将门带上。任是一个心肠硬如铁的人,在这样细无声的关怀下,还能如何!我爱吃阿胶枣,婆婆每次上街都会带一些回来,阿胶枣在她眼里是很贵的吃食,她是舍不得吃的。放在电脑桌上(白天我总是呆在书房),我想起来就吃一枚。她总是鼓励我多吃:这个补血,你多吃点。

  婆婆依然唠叨,依然爱我一上网她就坐在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我开始理解她的寂寞,以前也理解但不包容。我这个媳妇的美好时代来喽。

  语文教师随笔 篇1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教师的主角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主角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由于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仅有国家课程,所以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有限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主角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一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此刻,实行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师能够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教师要从原先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主角,转变为不仅仅是教材使用者,还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与编写者的主角。

  其次,新课标的提出,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课堂上缺乏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缺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少供给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也所以造成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低下。新课标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过程。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脑又动情,身体力行,亲历体验。本案例中,教师在让学生读了凡卡的信后,先说说自我的感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再进一步理解文中凡卡的感受;之后又问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等等,每一环节的学习,都先引导学生搜索自我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再带着这种体验走入文本。整个过程,教师旨在进取的引导,担任的是合作者引导者的新主角,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说感受,谈体验,参与了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效率必会提高。

  语文教师随笔 篇16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多年以来不断有人探索,寻求教学的最有效方法。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心得。

  一、课前做好充分预习

  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之前作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带有指引性的、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二、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

  学古诗文当然要从读开始。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文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学与思结合

  多读固然有其重要性,但如果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文,读准音;二读诗文,读准节奏;三读诗文,弄明诗文大意;四读诗文,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四、引导学生改变题材,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文内容写出来

  古诗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文大意,明白诗文的字面意思。他们也就认为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也根据实际进行了改进。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文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五、比赛朗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古诗文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古诗文,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文的特点进行如古诗文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几首诗一眨眼的工夫就让他们熟记于心。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效果让人相当的满意。

  语文教师随笔 篇17

  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谈何容易。尤其是对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而言“使每一节课都精彩”实在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与其望洋兴叹,不如放好心态,莫要好高骛远,扎扎实实,向45分钟要效益,大可不求花样百出,满堂皆彩,但求实实在在,易行有效,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得。

  回顾从教以来约一年半的语文教学生涯,不敢轻言“有效”二字。下面是我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一些浅薄看法。不妥之处,望诸君批评指正。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效”?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下,语文教学能实现预期目标,效果明显。

  简单的说完成了教学目标即为有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即为无效或低效。可见课堂有效与否,首先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若课堂目标设定脱离学生实际,往往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使学生痛苦不堪,使老师尴尬难言。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

  一、做好课前准备

  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钻研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不如小学教材那么浅显,易理解,而且篇幅较长,教学难度大。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心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2、充分解读学生,尊重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

  往往语文老师都会代两个班,而这两个班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备课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这个班学生活跃切好表现,那个班的学生文静而不爱表达,那么备课时教法上就要区别对待。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不仅如此问题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提问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其中。

  3、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预案

  教参仅供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也有其针对性,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课堂有效性低下。所以精心备课,设计教学预案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要能体现施教者的独特见解和课堂组织的思路,目标明确,教学可行。总之,教学方案要经过自我设计,服务教学。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二、把握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乐学好学的保证。所以一定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必须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经验事实。

  2、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所谓主导性,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主要引导作用,教师好比一部剧中的导演,而学生们则是一个个优秀的演员。导演不需要表演,更不能成为主角,所以教师要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们尽情的表演,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所以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做到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要讲之处,拨在应该拨之时。

  教师要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听、说、读、写能力为一体的基础学科,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爱听、想说、会读、能写。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在启而不发时可以将问题生活化,使语文成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笑话、幽默来活跃气氛。

  一次,讲到双关修辞,苦于没有好的例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句广告词“这家管不好了”,让学生把玩一语双关的妙处。

  又有一次,讲病句中的歧义现象,随即想到一个笑话:护士看到病人在病房喝酒,就走过去小声叮嘱说:“小心肝!”病人微笑道:“小宝贝。”爆笑后明白了什么是歧义现象。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上学期在引导学生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想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补充出我所留白的板书,即从课文中找出故宫博物院从南到北的建筑名称。良久,没人敢上来尝试,面对这样的局面,我灵机一动说:“会填哪里填哪里,填一处也行。”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最终完成效果良好。课堂气氛由沉闷转为轻松活跃。

  教师要始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且能控制课堂的节奏。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使学生丧失主体地位,被动学习。教学上可根据课文的类型,如自读课文完全可以不设计任何问题,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品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这学期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效果良好。

  此外,对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赏识。教师要制定课堂激励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这门功课。

  三、重视课后反思

  “昨事不忘,今日之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勤于反思,将会对未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最后,落实课堂有效性离不开勤学与钻研,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获取新知,以应对课堂上学生们生成的新问题。共同加油吧!

  语文教师随笔 篇18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够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活力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日,让我们一齐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我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我。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资料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期望把自我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进取,并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二、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当是很多的实践,仅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本事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资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一样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我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三、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教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我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异常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仅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所以,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梦想舞台。

  语文教师随笔 篇19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基于此,我教学本文,采取读的方式。

  一、初读,了解美。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分段,并加上小标题。

  二、精读,理解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作者抓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来写的。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也不知是谁带的头,师生们一齐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三、选读,感悟美。

  情待客那一段,当他绘声绘色地读道:“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语文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教师教育随笔11-01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02-27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07-01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随笔08-05

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随笔08-20

语文的随笔12-18

语文随笔01-24

语文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5篇)06-18

语文教师教育随笔9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