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时间:2023-03-20 19:15:27 随笔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集锦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师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集锦15篇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师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最好的方法及途径。兴趣没有,学生学得也就没劲。我觉得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环境,应该把题目放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买东西”老师做顾客,请学生做小小售货员,东西当然由顾客决定,需要的钱数就需要小售货员作答。答对的要给以奖励,这样就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们会抢着回答,那就请坐的最认真,上课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请同桌之间相互做顾客和售货员,看那两个小伙伴合作的最好,要适时的进行表扬,并加以物质奖励“小五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进步,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再就是对学生的问题一概不拒。虽然有些孩子提出一些我们回答不或听不懂的问题或与知识关系不大的问题,我让他们放入问题银行等到以后自己就能解释,并不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老师来回答,只要认真学习自己就能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样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进师生关系。

  还有在平时上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出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入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

  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名特教师展示活动。其中育才小学王钊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统筹思想非常抽象,怎样把它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明白,便于操作呢?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案例1】

  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1张饼烙2面,烙1面要3分,1个锅同时能烙2张饼”。“3张饼怎样烙最快呢?”问题刚刚抛出,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3张饼的烙法。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王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正确结论,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钟和12分钟烙法的学生,这时9分钟烙法的学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讲解了他们节省烙饼时间的好办法。两种方法的比较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钟这种烙法的价值。此时学生思维开始迸发了,不断地质疑着,9分钟烙法比12分钟、18分钟时间节省在哪了呢?王钊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点,问“要尽快烙好饼,哪种最合理?”“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

  【分析】

  这里“为什么”的追问,可以说是整堂数学课的心脏、命脉。它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时间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原来第三种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锅底,使锅底每次都能同时烙两张饼。这里的设计抓住知识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时,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学生通过探索、讨论,思维火花的产生、喷发和碰撞都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获得释放。

  二、恰当选择提问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从课堂提问的方式上来说有很多种,如:直问、曲问、正问、反问、疏问、追问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案例2】

  当王老师直问“为什么用9分钟烙三张饼这种安排最合理”时,她敏锐地观察到学生回答有一定困难。此时她不是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是应用了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刨根问底。

  师:为什么第三种安排的时间最短,第一种安排的时间最长?

  生:因为第一种安排每次锅里只放了一张饼,没有利用题目中“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时间要短,短在何处?第二种安排的步骤中哪几步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生:第二种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与第三种相比,时间又长了,长在哪里?

  生:第二种方法的后两步锅里只有一张饼。

  师:也就是说第二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锅底。

  (两人一组,再次按第三种方法烙三张饼)

  师:第一次烙1号、2号饼的正面,但为什么第二次要烙2号饼与3号饼交换顺序来来烙呢?

  (生略)

  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合理?

  生:因为这种方法烙时,锅里每次总有两张饼,没浪费锅底。

  【分析】疏问破难点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设计一组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观察、思考,一“长”一“短”的对比提问,帮助学生回顾整理了三种不同烙法,比较区别几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在这种“层层剥笋”似的疏导性提问后,学生在全班讨论和自我反思中达成共识,形成“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统筹思想。

  【案例3】

  师:5张饼怎样分组?

  师:老师将5张饼分成3组,第一组2张,第二组2张,第三组1张,行吗?为什么?

  生:(略)

  师:因此烙饼时,千万不要让一组里面只有1张饼,否则这样就会浪费锅底了。

  【分析】反问促深化

  教师首先提问5张饼怎样分组时,学生已经回答出正确结果。王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问题进行反问。这里的反问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心里想法,同时设计的反问问题牢牢抓住错误症结,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没有充实利用锅底。此处的反问促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4】

  在学生正确探究完4、5、6、7张饼的'最佳烙法后,

  师: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烙2张饼?

  生:(略)

  师:利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怎样给8、9、10张饼分组呢?

  生:(略)

  师:如果给你更多的饼,你能合理安排吗?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呢?

  【分析】追问实现升华

  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运筹思想的经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探寻4、5、6、7张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上,而是要通过方法寻找烙饼规律。因此,在课末王老师顺着4——7张饼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设计了三个问题,最后刨根到底解决了“给你更多的饼,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要对饼进行分组,要么2张,要么3张饼看成一组,这样才能最节省时间”,从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这堂课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由于教师精彩、有效的提问,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确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地方,让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中教师提问语言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4

  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问题,探索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探索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则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探索式教学就是要克服这种弊端,还概念和法则形成过程与学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学,传统的方法是给出方程的定义,然后给出若干式子让学生判别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学的做法是,先给出若干式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数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数的,这样我们就把这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二、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定理、结论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般的命题,一个猜想,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

  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该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辛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学则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

  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造就民主气氛,通过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

  探索式教学则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增加发散机会,通过交流,实行群体效应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探索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

  六、注意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探索式教学要求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探索式教学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5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学期我是担任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因此下面就结合一年级数学这两个多月的教学工作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c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其次要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在上《上下》一时,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学书、练习本、笔袋以“我说你做”的游戏形式摆一摆,这样,学生既能准确上下的位置关系,又能学会思考,还能亲自动手。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然后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教室”这一课,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性。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经过两个月的数学教学,我发现不少学生已经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生活实践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6

  ——执教五上“确定位置”有感

  前日,在教研室基地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五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或许上课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那种交融之感,似乎想在表达一种对课堂教学理念实践的渴望,又似乎并没有完全显露那种因渴望而产生的激情。但在三次的试上过程中的确是在寻找一种对课堂教学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逐步走进课堂教学理解的深处。

  一、为何而教——关注目标价值取向。

  我以为有效教学至少应该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价值层面。技术层面上的教学往往追求教学行为功能的最大化,“多教总比少教好”、“多学总比少学好”,宁可少思考片刻,勿可少做一题;而价值层面则更多地考虑这样的教学有没有价值,学生在你的教学行为中有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仅仅思考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在价值层面上进行探索,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永远处在同一平面上。

  在教研组备课时,我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价值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关注学生的记录过程,逐步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正是思考为何而教,我们才能拥有这一种目标价值的驱动,才能让课堂教学产生内在动力,才让课堂教学真正驶入预定轨道,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意义。

  二、因何而教——关注教材编排意图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下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的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为了切实把握教学的要求,上出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色,教研组参阅了不同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作为新课标教材新增加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编排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上,北师大版安排在四上,而苏教版安排在五下。尽管该内容安排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现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几种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座位图作为情境引入,这就给我们以提示,用座位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来引入新课,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较,北师大版的座位图上写出了每个同学的姓名,而苏教版教材却只是标出了小军的姓名,继而用小圆圈代替了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更注意抽象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直观——半直观——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7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在20xx年就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从参加工作走入讲台以来,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课堂教学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原来一直以为师道尊严,教师是高高在上,其绝对权威不容置疑。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以及业务学习,我逐渐明白:课堂是师生间的一种对话,师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的平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会感受到孩子们真正的自主;只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时,才会发现孩子们原来也是这般的“伟大”;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感觉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

  以下的一个小故事是我教学中的点滴再现,虽平凡,但很实,正是因为有着一颗平常之心,我才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教“万以内数比较大小”这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带来了厚厚的书本,告诉他们比比看看谁的书最厚,里边装的知识最多,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给他颁发“知识小博士”证书,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搬出从家带来的厚书,寻找着书本最后的页码。 “我的页数最多,有988页!”王春滢第一个把自己带来的书的页数报了出来。

  “988!”我一边认可地点头,一边把数字一板一眼地写到黑板上,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这本书有988页,这个数可真不小哇。看来这个证书得发给她了!”

  我话音未落,就听见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的页数比她的还多,有1302页呢!”“1302?”我把这个同学报的数字写到988的旁边。“凭什么就说1302页比988页多?”文艺委员从来不肯轻易认输:“你的都是1、2、3,还有个0,我的数都是9和8,怎么不比你的大?”她的'质问还真拉来了响应的伙伴,但同时也激起了更多的反对:“988再大也没有到1000,1302可是一千多呢!”“1302是四位数,988是三位数,四位数就比三位数大!”激烈的争论中,同学们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相商量,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伴着激情自由地飞翔。一次、两次……直到我郑重地宣布第四次,大家才心服口服地让我把证书发给了吴梦瑶。

  ……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正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积极思考的环境,学生才能更放得开。在课堂中,我总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的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我想,只有尊重学生,顺其自然,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课后我在想:数学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并有兴趣解决生活中无数个数学问题!体验多了,信息丰富了,课堂活跃了,探索有价值了,孩子们的兴趣浓了,数学也就不再枯燥了。只有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尽情地舒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激情的陪伴下自由地飞翔!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8

  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时,我尝试使用了游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猜猜哪种投球方式投得远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我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经历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改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完成统计图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一尝试,既激发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兴趣,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对学生的鼓励很重要,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9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0

  目前,我认为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文化素养低直接制约数学教育方向的发展;影响着家家户户孩子的前尘;减慢了很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乡村小学必定占小学学校比例的三分之二,可想而知,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是比较庞大的,而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一味教孩子数学知识,而应考虑为数学教育发展而教,为孩子快乐成长而施教。因此,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总之,要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围绕教育方向的发展,做一切有益于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一、抓紧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天家长自己专门接送孩子,把孩子送到学校教室位置上,还是放心不下,等老师来了又跟老师交流后才离开教室,这就意味着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孩子身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更迫切,那我们教师怎样做到,才不会让家长失望!我必须抽一切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因为学习对搞教育工作有所创新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一样,就再也无法飞行了,而我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但不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谈不上育人了,我作为偏僻边远的农村第一线的数学小学教师,现在能有多少文化素养,因为外出学习机会很少,又加上自己又是女教师,主持家务活多,自己又没太多的兴趣挤出过多的时间来静下心学习,现在能有学习机会,可千万不要错过,如今我有信参加基础教育干部培训平台网络学习可带给我奇迹现象。坐在家里就能知道专家、教授的直接教育先进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我以后一定珍惜像一切学习机会,除此之外,我作为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自己还应积极主动安排自主学习时间,在自由快乐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快乐学习中不断前进;使自己工作激情高、教学能力领先、有文化素养,孩子的家长能不满意吗!我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吗!

  二、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教育。

  其实数学学科的人文性不亚于其他自然学科的人文性,理所当然数学人文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因而必须通过数学人文教育来发展学生的数学人文意识,同时有益于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我认为数学人文意识就是在数学实践中的人文因素的具体体现。要发展学生的数学人文意识就得贯穿于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尽最大可能渗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当然数学这门学科也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学习数学应当持严格要求的态度,否则将会影响孩子今后人生的工作态度。如在课堂教学中可穿插名人数学家的动人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变厌学到想学,再到乐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成长,真真感受到数学文化素养的魅力。理所当然应接受数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可反映出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促进学生人格品质逐步形成。数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肯定会出现忘我牺牲的科学家。这勇敢牺牲科学家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学生不断刻苦学习。

  三、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在教学数学这门学科中,已有16个年头,感到不想学数学的人挺多的,上体育课、音乐课孩子挺开心的,大家一笑,个个都露出小酒窝,而铃声一响,个个都不情愿的走进教室,这就意味着我们数学教育极大悲哀,必须引起反省:我从平时实际中观察到,学生做练习太多了,在累中生厌;其次不懂学数学方法,经常做错被打叉,失去兴趣;再次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留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再次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不像语文课上经常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再次数学题目变化太大,形式多样,换一个字方法就不一样了,学生很难摸索规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数学新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兴趣那里来,这是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最大的职业追求,只要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好多内容不需要老师讲,自己就会思考,自然就会做。就得从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尽量让人人参与,让个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成就感。这就意味着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前备课就应考虑到的事,这是衡量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底蕴。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问题是我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就自己平时工作实际来说吧!我们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是《认识100以内的数》,我第一节听一(1)班老师执教第三单元教学内容是《认识100以内的数》,发现老师非常认真讲解,可下面有很多孩子不听,自己玩自己的,我看一(1)班老师只顾按自己的备课思路讲下去,我边听课边着急想,面对这样情况怎么办呢!第二节课我回到我们班也上这节课内容,我利用学校调研考试学生座位号安排考场来组织教学,先给孩子编号,1号,2号,3号。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1

  [片断]:

  用小棒摆平行线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请同桌互相检查。

  生:他摆的不是平行线。这两条线向下延长后会相交。

  生:向上延长就不会相交。

  师:那它们是两条平行线。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线。

  师:你怎么知道下面会相交。

  生:延长后他们会连的越来越紧,最后连在一起。

  师:延长后他们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最后相交。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你怎么证明。

  生:延长后不会相交。

  师:为什么不会相交呢?怎么知道你摆的就是平行线呢?

  生:我把两根小棒紧靠着直尺摆,然后再抽出尺子,两根小棒就不会跑了,就摆出一组平行线。

  师:你用直尺固定小棒,这个方法不错。

  生:我用尺量,我这两根小棒的左边宽5厘米,右边宽也是5厘米。

  师:两边宽一样就是平行吗?

  生:两边一样宽,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它们的宽始终是5厘米。

  师:如果两边宽不一样呢?一边是3.1厘米,另一边是3.2厘米,它们会相交吗?在哪边相交?

  生:会相交,短的一边相交,延长后短的一边会越来越短,最后就交在一块了。

  师:原来两条平行线两边的宽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长后就会相交。

  师:中间放把尺子后,两边的宽度怎么样?

  生:两边的宽度也是一样的。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道理一样的,都可以帮助我们摆出平行线。

  ……

  [反思]

  以往教学平行线的画法时,许多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画平行线,至于为什么这么画,学生们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标准的画法画又比较麻烦,师生都爱在这上面偷懒,导致不少学生画得很随意。如何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画法,感知平行线的特点是画好平行线的第一步,平行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为什么不会相交,是因为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距离是保持不变,无论怎么延长,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交。掌握了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从距离不变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使两边的距离不变呢?只能通过平移,随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动,不容易画,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找到一个靠山(尺子),引导学生思维向这方面转变,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找到方法,经历画平行线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不过,这只是教学的理想状态,效果还要等学生真正学过画法后才能下定论。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2

  为更好的为下一年度工作能顺利进行,现对本年度数学教师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思想方面

  作为教师,责任心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当然个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但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干不好工作的,这是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也是我工作的座右铭。为此,一年来,本人一直严于律已,时刻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鞭策自己,紧记自己是教师的身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和关心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从不斤斤计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出色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新世纪的优秀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人一年来,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努力转化差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教学中,我认为: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思想还是学习上,不能随便迁就学生的缺点,否则只能是导其继续范错,发现有范错误的苗头,就要马上进行引导、教育,把这种错误的思想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得讲究方法,耐心教导,循循善诱,批评与诱导相结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常与其谈心、交朋友,使学生心中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向师性。这也是我教育学生的一点浅谈。

  在教中,我不断地钻研、探索、总结教法,接手六年级后,自己对教学内容不太熟,于是我就主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来提高自己。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不断吸取新思想、新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并结合学校教研专题,认真考虑怎样分层导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观念较为保守,放不开;

  2、教学中没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学生学习的品质、习的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课的结构过于简单,方式过于单一,容量不大,练习量过少,特别是应用题方面的教学;

  4、堂上练习密度不大,节奏不紧凑,效果较低;

  5、课堂教学处理的的艺术水平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要求教师抓住每个教学点的关键,运用最直接、最易懂易明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堂的基本模式为:先练后导导练结合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达成目标。教学任务要日日清、月月清、年年清。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3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数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数慢”。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画一画。在低年级,有许多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画点、画勾,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4

  一个优秀的教师显然应该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方法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拓宽知识面,教学中也才能够运用自如,课堂才会生动有趣。

  另外,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优秀数学教师对数学要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数学不只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等,而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二:优秀的数学教师无一例外的具有较强的数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他们数学知识熟练广博,接替机枪多样,使学生心目中的“难不倒”的老师。他们不仅善于学习总结,更善于了解数学的发展近况,扑捉新信息,把握好重难点,找准问题的'关键。选择恰当的方式设计数学问题情景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优秀的数学教师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他们会深刻领悟编写的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不断补充相应的内容,勇于创新,更好地“用活教材”,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了解了初中的内容还不够,还要评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这一点并不全是与数学成绩成正比。评估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为教学提供信息,确定怎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为数学学习提供诊断,找出影响学习质量的原因。教师需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掌握的熟练程度,了解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数学基础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体验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学会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5

  三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迎来的第一批学生便是刚从幼儿园出来才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我担任他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一年级XX班的班主任。

  对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我很激动。面对台下那几十个幼小的孩子,我也很紧张。但是,更多的还是快乐。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再加上那盯着老师的眼神,仿佛是闯入陌生令人害怕的领地小孩。

  我冲着他们微微一笑,孩子们顿时也向我笑了起来,那笑是多么的纯真、无邪、善良,气氛也因此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后来,我一直都认为他们是最可爱的天使。以后的日子,我们相处的很好。

  后来随着学校工作的需要,任教安排上有了些调动,我被调去别的年级任教。也告别了那些孩子们。

  很快的,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又被安排担任二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很巧的我又担任了他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孩子们长大了许多,曾经稚气的脸上多了一点小大人的神情。毕竟上了几年学,多多少少会有些改变有些不同,而他们看到我也感觉很亲切。

  XX同学便是我一年级的时候带过的学生,那时我担任他们班的班主任。在我看来,来自外地的他,是一很懂事很乖巧的孩子,除了成绩不怎么好之外,他是一个不错的孩子,听话,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劳动的孩子。别的小孩看到垃圾都会无动于衷,而他则一想都不想的捡起来,而且,如果有什么劳动的任务,他都很积极的参与,积极的打扫。

  这次带二年级,我又看到了XX,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我想他应该还是原来的那个XX吧。

  那时,是午间,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

  “报告”。一声急促的报告声。

  “请进”。

  “老师,XX同学在XX班抢别人的水彩笔。”

  XX?怎么可能?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啊。这么听话懂事的孩子怎么会去抢别人的东西呢?而且这么堂而皇之。但是,曾经也听到过其他任课老师谈论过这个孩子,跟一年级时有点不同了,变得不那么乖了。

  于是,我跟这这位报告的同学赶到了XX班。只见,XX站在班级门口,手里拿着一盒水彩笔,矗在那里。而那班的同学都看着他。

  我走了过去,把XX还有几个“目击证人”带回了办公室。

  我先让XX站在门外,先听听其他几个学生的阐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学生的叙述中,我知道:中午吃过饭,XX走进XX班教室,径直走到一个叫XX同学的课桌,从他课桌里拿出一盒水彩笔就要走。而正好XX同学看到了,过来阻止,于是两个人便争执起来,该班其他同学也陆续来了,看见这情况便围堵XX,把他挤到了教室外,但XX手里仍然紧紧的抓着那盒水彩笔,后来就是我到了他们教室。

  听完叙述,我让他们先回教室,然后把XX叫了进来。我让他说说是怎么回事。但是他却紧抿着嘴,一声不吭的低着头。

  为了让他开口,我便缓了缓口气说: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不会随便拿其他同学的东西的',一定是有你的原因的。老师想从你口中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告诉老师吗?

  过了一会,他稍抬起了头,开始向我叙述。虽然XX讲的时候有点没头绪,还哭了。但最后我还是听明白了。

  原来是上个星期五,XX班上美术课,但XX同学水彩笔没带,于是便到XX班XX那里借了用。但是,当天XX用完后没有及时还给XX,放学时也径直回家了。后来双休日过后,周一XX问XX要水彩笔。XX说水彩笔忘家里了,说星期二带来。第二天XX又去要,结果XX说水彩笔弄丢了。XX说,那怎么办。XX说明天赔他一盒。于是到了周三,XX中午吃过饭又去问,XX说:我没有。XX要求XX赔。XX不理睬。于是,XX便在他书包里找,找到一盒水彩笔,XX就便拿了,于是就发生了过后的事。后来经班里同学证实,这水彩笔的确是XX自己的。但,XX的水彩笔却没有了踪影。

  听他这么一叙述我了解了。但是针对:XX径直走入别班同学教室,而且擅自拿走XX同学的水彩笔,这种冲动的行为,我也对他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后来我先让他回教室。但为了证实他的话的真实性。我到(2)班和(3)班,分别去了解了情况。结果,证实,XX的确没说谎。而XX最后页承认是自己借了但没还XX,后来也不知怎么的就丢了。后来XX买了一盒水彩笔,还给了XX。

  事情虽然是弄清楚了,但这件事情却也给我上了一节课。老师在平时需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品性。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差生上,作为学生,或许会以评论一个差生的角度去武断的责怪该同学。但作为老师,不能这样。老师需要先找当事人谈话,而且要注意孩子的心情,适当要减缓语气,甚至要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去跟孩子交流。而不是一味的类似于审讯般的训话。孩子在慢慢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某些心性也会产生一些变化。但是,一般,不论他们做什么,自然会有他们认为的道理。老师需要用爱,需要一个公平公正者的身份去了解,去调查,去给出一个公正的结果。但是,孩子在处理一些事情上,由于心智的不成熟,考虑事情不会那么全面。又是做出来的事比较多冲动和不经思考。但是,老师也要借时机加以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而每个孩子也都会犯错误。但是,老师也可以让他们这个错误最后开出一个完美的花,结一个美丽的果。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05-18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07-28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随笔04-28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04-28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11-14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精选03-07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03-07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精选15篇04-27

小学数学教师课题教学随笔11-11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5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