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时间:2023-05-12 09:17:55 随笔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

  今天,又到了我上学校的公开课,按照进度我刚好上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很简单,知识较少。还有,我已经拿五(6)班的同学试讲,感觉不错。对于自己的班,我信心十足。

  上课伊始,同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过生日吗?”“有。”“高兴吗?”“你们是怎样过的?”满怀希望等待像6班一样踊跃的回答,结果是四五个回答,再问,沉闷。自己也纳闷:怎么会这样。教学过程,也只是这几个在回答,与试讲效果,自己的'期望差距太大。当教到算理的时候,问了半天,才有两三个举手,回答也没那么流利,下面的同学也没有反应,与试讲时,一个同学回答,所有的同学都集中听,积极的补充,不断思考,一边点头。教完新知识,心想:待会练习会有多少同学不会。

  练习中:巡视检查,效果却与预想的截然不同,很多同学都会做,与试讲的效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同样的内容,五(6)班的同学那么认真听讲,是不是他们对我这个新面孔新奇,对我的教学模式好奇?而我们班已经适应了我,还是心理面有畏惧?或者这个内容简单,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掌握?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在教学中内容简单且少的,应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究、然后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所要掌握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2

  学在原教材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很多孩子往往一遇到应用题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我想这不仅与原有教材的编排思想有关,更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原有的小学数学教材在每个学期都分门别类地安排了一些应用题的学习内容,并且各内容之间既相互衔接又各成一个模块。很多学习的内容都是以某一模式为代表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这些应用题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开发他们的思维,不如说是让他们在模仿中学习解题的技巧。因而,在整个的编排中很突出解题技巧的运用与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传授最多的是如何解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掌握的也是如何解题,双方的教学重心由发展思维转向到掌握解题技巧上来了。

  可能正是由于我们对应用题这种理解,我们不断地演绎着教材中的解题技巧,把教材中的每一个与解题有关的技巧吃透、用透,而我们教师在这样的整个环节当中,都是以一个成人的思维在进行思考,从数学这一科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想到我们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可能正是在这种潜意识的驱动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写出计算时的想法(小标题),理清每一步的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理性地认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以为这样一来孩子的应用题就学好了。

  然而,事情的结果恰恰与我的出发点相反,虽然一部分孩子初步掌握了线段图的画法,但也就是个依葫芦画瓢,变化一下数量关系还是不会。还有一部分孩子本来能完整地理解题意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给我这样一折腾,反而出现了许多不该应有的错误,自己原有的思维给扰乱了,没有收到我预想的学习效果。

  面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想在下一环节的应用题学习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诱导和鼓励学生学习一些科学的思考方法,但不对学生的解题策略进行一些强制性的统一,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路会更宽一些,想法会更多一些,或许学习的效果会好一些的。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3

  “大步提问”的思考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齐胜利

  孔企平教授在今天的讲座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课堂问题的新观点:“大步提问”。何谓“大步提问”呢?按孔教授的说法,“大步提问”是需要学生展开思考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它在一节课中往往处于中心位置,且一节课中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大步提问”的问题。他说课堂上如果没有“大步提问”,课堂就会比较琐碎,只有借助“大步提问”,才能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大的活动,学生才能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交流,思维才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由于孔教授是穿插在其它内容中谈的,不是很清晰,因而,听后总感觉话说得不是很透,回来后围绕着孔教授的观点也做了一些思考。我认为可否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大步提问”的观点。

  第一个层面,“大步提问”是改革当前课堂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小步子”,即心理学上的“搭脚手架”,通过一个一个台阶,帮助学生一点一点地理解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迅速、准确地掌握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但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缺乏挑战性,思维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也就难以真正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第二个层面,“大步提问”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借助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大步提问”,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锤炼了他们的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教育价值。

  “大步提问”思维跨度大,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地解决,这必然会有效地调动他们自身的思维潜力,同时,个体之间的思维差异也为他们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终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个层面,“大步提问”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

  要想在一节课中设计一至两个“大步提问”,教师必须要有精心的设计,而精心设计的'前提就是对教材与学生的深度挖掘,只能深入挖掘教材的蕴涵的数学价值,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深刻性。同时,驾驭“大步提问”也需要教师有超出常规的课堂教学能力。以上两个方面清晰地告诉我们,课堂中的“大步提问”必然会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齐胜利,男,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现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工作以来,先后获得黄山市“名教师”、黄山市“学科带头人”、黄山市“教学新秀”,连续两届黄山区 “拔尖人才”等称号。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4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小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小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小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小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小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小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小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小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小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小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小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小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小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小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小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小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小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小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小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5

  面对课改现实,面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实践,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对于刚上高一新生来说,不会感到对教材很陌生的感觉,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一、学生的基础薄弱很难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新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学生自己探究、思考、归纳总结的知识,有的甚至要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模拟才可以得到结论。但我们的学生基础太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习惯不规范,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在课堂上你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探究新知识时,他们不知从何入手,即使你给他们提示,他们也探究不出什么结果。更有甚者,他们根本就不讨论与主题有关的话题,而是聊天等等,这样一来就会影响教学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像我们这样刚入职不久,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一个锻炼的平台,需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6

  按照计划,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的新授课。

  这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解决问题”,里面还涉及估算的知识。想到这节课,我就头疼不已:怎么估算?估大,还是估小?为什么?……而这些正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弱点,学生基础薄弱,他们中大多数孩子不善于积极动脑思考,这种绕弯弯的题目总会让他们困惑不已,纵使我费尽口舌,部分孩子依然会睁着空洞的眼睛望着我。看着已准备妥当的课件、教案、学具,我陷入了沉思。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方法已经试过了,成效不大。既然这个单元知识已接近尾声,何不试试……忽然,我眼前一亮,想到前两天读到的一则短文,为何不让孩子们毛遂自荐当老师,来讲授这节新课呢?但不知道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否有些吃力。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提前来到教室,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班里的学生们,孩子们兴奋极了(这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优点,他们信任老师,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已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向我推选各个小组的代表“小老师”。

  为了调动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自主思考,我故作神秘地说:“课堂上,我还要挑选一些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哦,表现好的小老师可以为本小组积五分。大家现在赶快备课吧。”孩子们又紧张又兴奋地望着我,这时已经有几个学生翻开书本,开始讨论起来。

  上课铃声响了,我又给了孩子们十五分钟的准备时间,一开始,孩子们有的蹙眉思索,有的细心阅读书本,有的悄声讨论,也有的孩子脸上挂着疑惑而又兴奋的笑容望着大家,坐在那里,岿然不动。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并告知各个小组长注意将这些沉默寡言的孩子也带入讨论的行列中,让每一个组员都弄懂这道题后,再依次试讲一遍。渐渐地,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对着课本比划着,高声讲解、交流,但仍有极个别孩子一直微笑着倾听,但我已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智慧的火花在悄然闪烁着。

  时间到了,一向阳光活泼的梦泽第一个举起了小手,平日大大咧咧的她,此刻走上讲台却有些羞涩,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梦泽清了清嗓子,落落大方地讲解了题意,又有板有眼地将做题思路讲述清晰。毕竟是孩子,有的重要知识点,她一句话就带过了,这时我便煞风景地充当了旁白:“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我有一个疑问,梦泽老师,为什么……”

  梦泽望着煞有介事的我,不好意思地用书本挡着脸笑了,不过思维敏捷的她迅速明白了自己的职责,镇定自若地解疑答惑。

  在课堂上,一向爱发问的月瑶也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煜栋也站起来,大胆发问,梦泽一一解答,有所疏漏、模糊的地方,我再补充完整……

  梦洋也举起小手,像个小男孩一样,一手插着裤袋,一手举着书本走上了讲台。她扬着阳光的小脸,自信大方地面对台下的同学,边讲课,边转过身,一笔一划地板书。只是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思路还不够清晰,被同学指出了错误,在她走下讲台时,善良可爱的孩子们依然送给了梦洋热烈的'掌声。

  聪慧安静的悦言也走上了讲台,条理分明地讲解了做题方法,虽然和梦泽的思路不同,但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听明白了。这时,悦言才满意地走下了讲台。

  一向不善于表达的雅楠站在讲台上,有些拘谨,她不时地望着我寻求帮助。

  金睿是一个沉默寡言、胆怯的孩子,他的数学成绩也并不理想,但在大家鼓励和热情氛围的感染下,他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的做题方法,虽然没有利用本单元的估算的知识,但思路正确,赢得了台下的“小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孩子们要求为金睿的出彩表现记上七分,金睿腼腆地低头笑了。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相比着教科书上列举的两种思路,在我们班各位小老师的讲解中,一共蹦出了四种解题方法,我愈来愈相信:天下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而在这节课中化身为学生的我,也获益匪浅……

  谢谢你们,我的小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7

  经过2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历程,我深刻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在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已经提高到相当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一点经验:

  一。 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 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心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拉进师生距离,相信学生定能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他们学习的进步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8

  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学习中最大的成功法宝。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叫醒你的耳朵去认真听讲。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战胜自己的魔力。

  今天的数学课干什么,要怎么干,答案都在孩子们的心中。

  “金超,你来回答我刚才提问的问题?”他是一个活泼,好说话的男孩,可是这一节数学课他安静的狠。没有往日的吵闹,没有往日的表述,没有往日的举手,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黑板。

  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可是我还是听到了,有点吃力,因为他在第一排离我的距离很近。

  “声音大一点儿”

  他提高了声音,还是有点小,比刚才好多了,可是后面的'学生几乎听不到

  “再大点声音”,比刚才的声音有点大了。

  “声音再大点,超过我的声音”

  他怔怔,扭扭头,看了全班的学生,突然,一声响亮的果断的回答赢得了全班的笑声和掌声,此时的金超脸上多了一丝笑容,恢复了往日的学习劲头,手举的高高的。

  “不错,以后咱们回答问题的声音都要像金超一样,敢大胆地放开你的喉咙,扯开你的嗓子,用劲的说,来鼓鼓掌。”瞬间,教室响起了快乐的掌声。

  听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心里有谱,听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心里无限甜蜜。

  课堂上,要的就是你的声音,只要你打开声音的按钮,就会播放一首动听的歌曲,静静的聆听,美美的享受。

  听着你的声音,真美!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9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的基础。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布置第一课的`作业中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感情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耐心。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0

  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地世界是独特地。教学伊始,有目地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地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地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地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地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地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地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地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地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地“愉悦”氛围,同时,美丽地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地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1

  《圆的认识》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剪圆形纸片。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在课堂40分钟内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使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课前寻找准备,课后解释生活,使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将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剪圆形纸片。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在课堂40分钟内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使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2、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做为主线。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用“折”、“画”、“量”的方法得到了学生所需的知识。

  4、通过布置课后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对自己有很多启示: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影响的一种检查、了解。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中明确教学的成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或维持、或精简、或加深、或推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明显感到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够有效,使教学设想没有完全展现而留下了遗憾。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陈老师个人资料

  性别: 女 身高: 1.63米 体重: 49.5千克 兴趣爱好:上网、听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时)

  师:看清楚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有小数点

  生2:都是小数

  师:是的,象1.63、49.5、0.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我们以前在三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初步认识过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超市里

  生2: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通过测量陈老师的身高是1.63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1.3米

  生2:1.42米

  师: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注意单位是米。

  生:163厘米

  师:注意单位是米

  生:(窃窃私语)

  师: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不能,因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师: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分数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接着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数学基本理念除了老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知识”,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所以,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就是“活”化课程资源的效果。让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发现更多的计算和估算策略,能把计算和估算融会贯通,深刻体会估算的价值。

  我主要以计算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抢答、对号入座、数学医院、开万宝箱”的闯关游戏。在前三关游戏中,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掌握得较好,当游戏进入最后一关“开万宝箱”时,就“如何能很快的打开箱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得很激烈,最后一致认为,把“估计积的范围”和“尾数法”这两种联合起来使用既快又简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万宝箱的密码是532,钥匙有“26×32、14×22、18×24、34×32、28×19、37×21”,首先同学们利用“尾数法“排除了“14×22、34×32、37×21”三把钥匙,还剩下三道题,又排除了两道“26×32”和“18×24”,最后还剩下28×19。这时同学们都高兴地叫起来,“钥匙找到了”“万宝箱可以打开了”甚至还有学生再问,“老师万宝箱都有什么宝贝?”就在同学们都兴奋下来的时候,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有问题,我在书中看到,寻宝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陷阱,谁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陷阱呢?”“如果是一个陷阱呢?”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还是把准确结果算出来比较好,因为估计的得数毕竟是近似数。”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还是这么麻烦,还不如一开始就计算准确得数,省得浪费时间。”“是呀,还是要一题一题的计算”有几个同学应和着。这时,班上的数学尖子方岳翔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只要算一题就够了,用尾数法排除的三道题一定不能打开箱子,用估计法“26×32”和“18×24”这两道题的得数根本不在密码的范围之内,所以也一定不是打开箱子的钥匙,只剩下“28×19”可能是打开箱子的钥匙,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道题算一下就好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都会意地笑了。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和解题的技巧技能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得到。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会觉得有成就感,这样不仅能把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同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2

  因为喜欢数学,所以乐意学数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愿意去克服;克服困难所得来的成功体验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所以更喜欢学数学了!

  一个很简单的正循环摆在我们面前,学好数学,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信是关键。怎样提高呢?我们来看看校信通数学名师们的经验吧!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的理由都是DD不喜欢老师。校信通名师有很多吸引学生的妙招。

  1、展示潜力,让学生佩服。有位老师学识十分渊博,他不仅仅仅研究数学,还喜欢人文历史、新闻时事等,讲课的时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学生们个个都很崇拜他。另一位名师则是计算潜力超级强,再难计算的数据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学生个性敬佩。校信通教研中心在做优秀大学生数学学习规律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喜欢某一个老师,理由很简单,可能只是因为老师随手就能够画出标准的圆和椭圆。

  2、展示人格魅力,让学生敬服。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学生,比如幽默、严谨。有位名师说自己储备了至少200D300条笑话,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简单快乐学习。也有很多学生喜欢老师的理由是:“她认真负责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样,辩论会什么的,干啥啥行!”

  3、用心关爱学生。如果想让所有学生都喜欢您,那就平等对待他们吧!课堂上,如果有成绩不好的学生举手发言,明知他会回答地一塌糊涂,也要鼓励和支持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进步和学习的乐趣很重要。

  如果您想改变某个学生的话,那就去“偏爱”他吧!我们以前向学生了解过喜欢老师的原因,不少学生这样说:“我喜欢这位老师,是因为她待我像待自己的妹妹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老师在我的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感动极了!”

  与新潮事物、生活相结合

  此刻的学生大都对电脑感兴趣,如果从这一点入手引导学生学数学,是个很好的办法。举个例子:校信通里的一位名师喜欢用几何画板,几何画板能够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体会数学知识,学生在学几何画板的同时,学数学的用心性也调动起来了。

  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没有用处,那么我们就要时刻向学生传递“数学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数学包括身边的事、新闻时事等,比如:让学生适度参与很多父母都热衷的股票问题;自己家里每月消费多少米,多少油,多少盐等,人均消费多少,房屋面积等等。

  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完美、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颤栗中如痴如醉的潜力。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体验思维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校信通名师们个性善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

  他们的课堂别具一格。有时候一节课只讲一道题,带领学生一齐思考,一题多解,越思考越深,方法也越来越好,有时候是这天讲了一道题,明天还会再讲这道题,常讲常新。透过一道题,学生往往能够学到或自己发现一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包括人生的哲理。

  跟学生一齐创造成就感

  兴趣与成就感往往有很大关系。每个学生都有想成为研究者、发现者的内在愿望,都有被认同和赏识的需要,都期望取得成就和进步。校信通里的名师们十分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上课的时候也会透过轮流提问等方式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传递老师的重视。

  名师推荐,能够鼓励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写自己的成功记录。错题本很重要,但只有错题本,学生就只能多关注自己的失败经验,用成功记录本记录自己做出某一道对自己来说比较难的题目的过程,记录下这天比较昨日的点滴进步,能够增强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

  帮忙学生迅速找到学习瓶颈

  学生学习存在“木桶原理”,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所有知识点都不会,而可能是被一两个知识点卡住了。校信通名师们个性擅于透过课堂、作业或试卷分析,帮忙学生发现长期困扰他们的学习症结,从而迅速提高其学习自信和学习成绩。

  期中考试后,学生吕梦把试卷拿给老师看,老师透过试卷分析和学生沟通,便可迅速帮忙吕梦分析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运算潜力和行程问题比较薄弱,喜欢用阅读的方式,读数学题目导致吕梦成绩一向上不去。老师推荐吕梦,多找一些运算题和行程问题做一下,同时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读题读三遍,学习成绩便可从70分,提高到90分。透过老师的试卷分析,吕梦忽然感觉到自己其实也能够学好数学!

  三种提问方法,引导孩子爱思考

  数学是很好的思维体操,它能够逐渐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多变起来。在数学实验班中,老师们透过提问的方式来调动课堂,培养学生探索、发散以及迁移等思维方式。从课后的反馈上来看,效果十分好,学生普遍感觉上课的时候思路很开阔,课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老师采用了哪些提问方法呢?

  1、迁移性提问,带给思维活动的导向。

  不少数学知识在资料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状况,校信通名师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

  例如:已知一个角为300的直角三角形边长为1,求其他两边长度,假设这个边长是2呢?由于是新的问题情景,学生没有很快口算出来。于是老师把问题变成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好算的角为450的直角三角形,透过计算边长的变化,老师让学生总结三边变化的规律,验证300角的直角三角形,再扩展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2、系统性提问,帮忙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比如复习“平行四边形”时,老师会让学生连带着一齐思考:当具备什么条件时,平行四边形是菱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能够引导孩子把知识串联起来。

  为避免孩子们只是说出他记忆中的答案,老师会再进一步追问,你能够证明吗?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DD“我每走一步都需要严密的思考和充分的证据”,而不是“我记得就应是这样”。

  3、此外,老师还会透过探索性提问,让孩子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3

  这节课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导学提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觉自己学得的知识能用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我还特别注意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4

  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深厚兴趣。我们老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发掘生活中的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在体育课上,参加跑步训练,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到超级市场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一分钱硬币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就成功发掘出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课堂中的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2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200毫升;有的说1200毫升;有的说1又1/5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三、发展比较中的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小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数学有重要的意义,会使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更有发展前景。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5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正是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或是在创设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中引入新课,或是在复习铺垫、激活旧知中引入新知,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凡是与旧知联系紧密、在旧知基础上生长发展的新知教学,都适宜通过复习铺垫的形式引入新课。其关键是把握好复习铺垫的度,既不可“密铺细垫”将知识全“嚼烂了”再喂给学生,降低学生探索、思考、发现新知所应有的思维力度,也不可过于“粗放”,让新旧知识之间仍然“高不可攀”,给学生的探索和思考留下难以跨越的“思维障碍”。在复习铺垫时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一、把好时间长短之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授时间一般控制在前20分钟内,这也是儿童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最佳时域。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这最佳时域内有尽可能多的时间探索新知,复习铺垫所用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复习铺垫通常以口答或简要的笔算后口答形式为学习新知抛好“锚”,打好“桩”,架起认知桥梁,促进学生迁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二、把好题量多少之度

  复习铺垫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全都“倒腾”出来。复习铺垫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生长基点”。在复习铺垫的题量上也应有所控制,过少则难以达到复习铺垫的目的,过多则浪费了时间且易缩缚学生思维,关键是能恰到好处地激活新知“生长基点”。比如:特级教师徐斌老师在教学“9+几”时,徐老师采用儿童喜欢的谈话法导入新课:“小朋友,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接着,(出示小猴图片)由小猴带来了口算题进行复习铺垫: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徐老师在学生口算后提问:“通过这些口算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有的说都是10加几的,有的说这些题目得数都是十几。徐老师接着问:“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学生一下子发现: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看似简单的口算课,徐老师抓住了计算教学的本质,通过谈话法,直接引导学生口算、观察、体验,感知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新课中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8道口算题加两个问题不到3分钟的.时间已做好最佳的复习铺垫!

  三、把好思维难易之度

  复习铺垫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平台,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创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迁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因此,复习铺垫时习题或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要切中知识的逻辑起点,也要通过复习铺垫准确切入全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出最佳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求知心理,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既有思维的挑战性,又能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还以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教学“9+几”为例:在复习铺垫时,徐老师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先复习把一个数分成1和几,而是通过8道口算题并辅以富有启发性的提问:“通过这些口算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当学生发现“10加几都得十几的”规律后,徐老师直接出示例题“9+4”,并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的复习铺垫可谓“切中要害”——既激活知识“生长基点”,又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力。

  总之,复习铺垫之“度”既要关注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也要关注班级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表现,灵活调控,有效铺垫,让复习铺垫到位而不越位,真正发挥复习铺垫的激活旧知、启迪思维、促进迁移、引导建构之功效,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9-27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8-24

小学数学的教学随笔03-07

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03-07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随笔03-07

小学数学的优秀教学随笔03-07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范文03-09

【热】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5-12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荐】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