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3-08-05 16:32:10 随笔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5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

  晚上,正准备睡觉,手机突然响起了短信提示音,打开一看,号码是陌生的,但短短的一句话却像炸弹一样在我脑袋里炸开了:“罚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如果孩子连为什么被罚站都不知道,这样的教育还有意义吗?”

  我睡意全无。

  我让谁罚站了?躺在床上,脑子如放电影一般重复着白天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细节,可怎么也想不起有谁被罚站过。

  一夜无眠。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小朋友的花名册,我想知道,短信到底是哪个家长发给我的,这样我就能知道是哪个小朋友为了什么事受罚了。可遗憾的是,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竟然找不到那个电话号码……难道,是发错了吗?和我搭班的老师来了,我把短信给她看,她瞪大了眼睛:“可能吗?现在有谁会体罚孩子?估计是家长误会了吧。”

  可是,这误会从何而起呢?要知道,无风不起浪啊……

  我把这个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问小朋友是谁的爸爸或妈妈的手机号码。可小朋友们只是静静地坐着,没一个回答。我继续问有哪个小朋友昨天晚上跟妈妈或爸爸聊过幼儿园里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小朋友们纷纷说起昨天晚上跟家长聊的事儿。这时,安安怯生生地举起小手,说:“老师,黑板的手机号码,好像我妈妈刚换的新号码……”

  怎么会是安安?他可是个既懂事又能干的孩子,自觉又自律,每次评“好孩子”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安安告诉了我们事情的原委:原来昨天晚上睡觉前,他那个当老师的妈妈向孩子问起了幼儿园的事。安安说,他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可不知为什么,一到午睡的时候,老师不让他马上上床睡觉,也不让其他小朋友上床睡觉,而是叫他们站在床边,可是为什么要“罚”他们站,谁也不知道……于是,他妈妈就给我发来了这条短信……

  事情终于搞清楚了,可心却沉沉的,一点也轻松不起来。原来,因为幼儿园条件的限制,我们班的活动室在一楼,但午睡室却在四楼。虽然一直教育孩子们上楼梯的时候“要安静,不能跑,一个跟着一个走”,可走到四楼,特别是盛夏的时候,几乎每个小朋友都气喘吁吁。为了孩子的健康,每一次进午睡室的时候我们都会叫孩子先在床边站着休息一会儿,直到不喘了才上床睡觉……

  我以为,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容易理解”的事,我们懂,孩子也一定懂,所以也就没有作特别的强调。谁知道,“误会”还是产生了。

  跟孩子们解释了“罚站”的原因后,我忙给安安妈妈回了个电话,虽然安安妈妈一再道歉,可我心底的这个结并没有马上打开。不管如何,在这场不大也不小的风波中,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更细心、更用心,并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关爱。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

  不知道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会读懂。作为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爱心”来爱这些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读懂他们。

  “老师,让我来分吧!”早点时间到了,我提着篮子匆匆走到孩子们中间,就听见徐世英小朋友在我背后轻声说,我扭头一看,她张着两个小手,抬头看着我,正等待我的答案。“好啊!”我一边说着,一边将几个小蛋糕放在他的小手里,接到蛋糕,他马上“忙”起来了。

  说起徐世英,他确实算不上我们班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刚进幼儿园时,她的调皮好动爱哭也着实让我和其她老师“头疼”了一阵。慢慢的,我发现徐世英不像很多调皮的孩子一样,“混世小霸王”似的`,只知道玩,不学知识。他调皮好动,却也非常聪明好学,在老师讲故事、发书给小朋友、教小朋友唱歌时,他都一改往常的调皮好动,静静的听着,认真的学着。不仅如此,兴桦小朋友喜欢出头,当老师带小朋友复习以前学过的歌曲时,他就站在前面,面对大家,做给其他小朋友看;当我带小朋友户外活动结束回教室时,他就站在门口,像老师似的摸着小朋友衣服,让他们一个一个进来,虽然这也时常让许多胆小的小朋友不敢进教室;当我们开始吃饭时,他就跑过来“忙前忙后”。

  认识到这一点,我跟其她老师也不再认为他那是不听话,违反纪律了,而是时常满足他的“小虚荣心”。结果,他却明显比以前听话了。最让我意外感动的是,他的那一句“谢谢”。离园时间到了,我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穿好外套,戴上帽子。“老师,我鞋带开了。”徐世英在我旁边说。“那老师帮你系上”,我笑着说。我蹲下身,帮他系好鞋带,我刚要站起来离开,“谢谢”,他轻轻的抿着嘴说。听到这两个字,我一愣,参加幼师工作几年了,每天离园时,帮小朋友穿外套、戴帽子、系鞋带,徐世英是第一个对我说谢谢的小朋友,这两个字也在我心里盘旋了很久,我又进一步认识了这个调皮好动却也聪明好学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3

  《小兔乖乖》的故事是我班幼儿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小兔乖乖》的小画书也成为了小朋友们饭后最抢手的图书之一,看到小朋友们如此钟爱它,又适逢我班在开展《小兔乖乖》的主题,于是我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由故事中的一个细节:通过尾巴辨认小动物,拓展成一节教学活动。

  在此次的教学活动中,场景的布置我选择在娃娃家中进行,让幼儿席地而坐,有可以打开的蘑菇门,有可以向外望的小窗户,在围栏周围贴上蘑菇图片,很有家的味道;由他们来扮演兔宝宝,和“兔妈妈”一起在欢快的兔子舞音乐声中起舞,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当大灰狼、老虎、狮子、兔子的尾巴分别从门缝里伸进来时,他们都觉得很惊奇,像是自己真的成了童话故事里的主角,真的.有大灰狼、老虎、狮子等来敲门一样,也由于小朋友对《小兔乖乖》的故事太过于熟悉了,在我问到:“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门外的是不是我们的朋友呀?”幼儿很快的就回答到“你把尾巴伸进来让我们瞧瞧。”可见,幼儿对故事熟悉到可以把故事内的部分台词背出来,虽然在这节教学活动中,我的切入点是要从动物尾巴辨认小动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其实制约了幼儿的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小小的圈子内,以至于提到这个问题,他们不会去多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而是第一反应就是故事里用到的方法,使幼儿没有了创新意识。

  从此次的教学活动也可看出,也许是由于平时很少让幼儿坐在垫子上进行教学活动,因此,部分幼儿总存在有新鲜感,在垫子上坐不住,我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应该给幼儿进行多种的教学模式。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4

  孩子与孩子之间不免会出现抵牾冲突,争抢皮球、故意挑逗、不慎触犯等事件屡见不鲜,碰到这种事,我们教师的做法一般是赶快避免、解决抵牾,以免抵牾“进级”,大打出手,而一件小事却转变了我的观念,在重视孩子抵牾冲突的基础上,不妨静观抵牾冲突的成长,看看孩子本身的解决之道。

  一天,孩子户外分离活动时,悦悦与晨晨因争抢一个跳跳球而争吵起来,互不相让,我刚想上前处理时,一个孩子跑过来却让我“陷入”了另外一场“官司”,延迟了我的行动。当我“审判”完这一场“官司”,去处理刚才的争抢事件时,却发明两个孩子已兴奋的玩了起来,他们用本身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一个为另外一个数数,每人跳20下,之后互换,不但和平解决了问题,还操练了数数,真乃一箭双鵰之策。

  针对这件事情,我思量了很多,我想孩子之间出现了抵牾,不要认识不清的去干涉,而要学会静观孩子的抵牾冲突,看事态成长,赏识孩子本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孩子粒在没有办法处理了,教师再从其中指导调治。

  其实,每一次抵牾冲突都是对孩子的磨练,锻炼孩子矫捷的思维,成长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对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极其有利的。我们不要只看到抵牾冲突欠好的方面,更要看到它有利于孩子成长、进步的一面,是以要善于利用孩子间孕育发生的抵牾冲突,这是孩子解决问题潜力成长的最好契机,不要让我们的善意轻易褫夺孩子成长的良机,还这种权力给孩子本身。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5

  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孩子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只有用真挚、温暖的爱去换取孩子们的信任,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引导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记得三年前我带小班时,班里有个叫小威的男孩,不仅性格怪异,而且语言发展极差,小班上学期只会说单个的字、词,从不会用短句交流。吃饭时,他总喜欢找个靠边的.位置坐下来,将不爱吃的饭菜扔得满桌子都是;午睡时,他常常钻到床底下和我们“躲猫猫”;区域活动时,他常常与小朋友发生争抢,只要是他想玩的东西,其他小朋友谁都甭想玩,倘若哪个小朋友也想玩,遇到他心情不好时他还会抡起小椅子砸向那个小朋友,使得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说实在的,我当时感到很头疼,甚至每天只要看到小威就特别恐慌,因为我没办法预测他还会惹出什么乱子来。尽管当时有好多人建议我向园领导说明情况,劝说他退学,但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知道,如果我那样做,我是解脱了,但对小威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上幼儿园的机会。小威是无辜的,他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我咬咬牙,决定留下他!

  这以后,我常常牵着他的手,让他跟在我身边,同时引导其他幼儿与他交朋友,鼓励他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抓住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开始,班里有很多人告他状,每次我都会耐心地调查、分析,公平公正地处理。

  有一次,走进观察区,我看见小豪不小心把刚抽出两片小芽的小豆子揪了出来,此时小豪也回头看见了我,怕我批评他,他猫着腰躲到了钢琴后面。当时我保持了沉默。收拾活动区时,孩子们发现了被揪出的小豆芽,然后异口同声地说是小威揪出来的。此时的小威使劲摇头。看到小威被冤枉,我便说出了真相。我还组织了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借故事帮助大家消除对小威的偏见。就在那一刻,我从小威脸上看到了一丝笑容,我对他更有信心了。

  又有一次,我看到小威走进了小朋友较少的表演区。我便静静地观察他,只见他认真地用手指着《好吃的食物》图谱,节奏准确地唱着歌。我高兴得紧紧把他抱住,亲了又亲。活动点评环节中,我表扬了小威,并让他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又唱了一遍,博得一片掌声。

  慢慢地,小威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他不再那么随意、无规则了,能用简短的语言与大家交流了……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很感动,我也很欣慰。爱,要真诚、要无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爱孩子们,因为我会勇敢地承担教育的责任,毫不吝啬地将爱给每一个孩子。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6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将我们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们的需求。最近我发现孩子们在饭后擦嘴环节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我对幼儿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每次吃完炸酱面后,孩子们的小嘴是最脏的。本周五又要吃炸酱面了,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我有意在显眼的位置挂了一面镜子,开饭了,孩子们大口大口的吃着炸酱面。饭后再看看孩子们的小嘴,嘿,不用说,就会知道今天吃了炸酱面,我把然然小朋友叫到镜子前对他说:然然,你看镜子里是谁呀?然然一看就咧嘴笑了起来,他这一笑其他小朋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好奇的跑过来。有的看着然然,有的孩子照镜子。甜甜皱着眉头说:哎呀,我的嘴没擦干净。顿时,孩子们都争着要看镜子里的自己。朋朋却扭头走了,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餐巾纸又跑回来说:我再重新擦擦。听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兴奋的每人又拿起一块餐巾纸来,边擦边互相看着。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只有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切实需求,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孩子们才会把这种要求变为自觉地行动,从而巩固自己的'良好的习惯。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娃娃家,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爸爸,我从没当过爸爸!"原来是马志宏和张子旋为了当爸爸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张子旋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拿着小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看着看着我萌发了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躲到不远处观察。不一会当妈妈的欣宜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俩个一人当一会吧?"这时马志宏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爸爸,明天我再来当爸爸,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

  因此,不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7

 爸爸志愿者

  秋冬季节,幼儿园缺勤的孩子总是越来越多,特别是小班。每逢气温骤降,老师一大早就会接到好长一通的家长请假电话。“老师,毛毛发热啦!”“老师,楚楚咳嗽啦!”“老师,周周早上吐啦!”大部分请假的孩子是得了感冒,也有的是怕冷,极个别干脆整个冬天都不来幼儿园。如何才能改变孩子的柔弱之风,还其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呢?“在爸爸们身上。”这是我们全体老师讨论的结果。于是,我们决定组建爸爸志愿者队伍,把爸爸请进幼儿园参与健康活动,用爸爸的勇敢、积极、刚毅激发孩子们参与运动,锻炼体魄,磨练意志,成就阳光心态。

  爸爸会

  爸爸志愿者的报名表贴在了每间教室的门口,可是报名的爸爸寥寥无几。考虑到爸爸们虽然很忙,但一学期参与两三次活动的时间应该还是能挤出来的,所以,我们希望妈妈们多支持,提高爸爸们的思想重视程度。妈妈们想方设法地劝说爸爸们来当志愿者,但很多爸爸还是心存顾虑,担心不会组织孩子活动,想着自己一个大男人被围在一群孩子中间多难为情等等,迟迟不愿报名。

  为此,我们专门邀请爸爸们参加家长会。在“爸爸会”上,我们让爸爸们了解孩子们在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共读一些家教书籍中的经典片段,让爸爸们了解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动员孩子当“说客”,亲手制作“邀请函”,回家向爸爸发出邀请。在孩子、妈妈和老师的共同鼓励下,第一批爸爸志愿者终于产生。

  爸爸晨间活动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首先动员充满活力的爸爸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进行晨间活动。这样,爸爸们可以在送孩子来园后,留下来参与活动,不用单独抽时间。时间上有了保证,爸爸们才能长期坚持。

  最先来的是萌萌爸爸,他主动提出和孩子们玩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抓尾巴。一开始,孩子们分成了几组,但面对陌生爸爸,孩子们起初不太适应,自己玩自己的,结果没有人去抓萌萌爸爸的尾巴。于是,我们改变规则,只让萌萌爸爸一个人“长尾巴”,这样所有的孩子都得去抓他的“尾巴”!规则的改变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把目标都对准了萌萌爸爸。原本有些害羞的萌萌爸爸也不由得迈开大步,灵活地左躲右闪。为了跟上萌萌爸爸的速度,孩子们的移动速度比平时明显快了,活动量明显大了。抓到尾巴的孩子,被萌萌爸高高举起,像凯旋的英雄一样得意!孩子们身上似乎有一种新鲜的力量在蓬勃发展!

  我们及时将萌萌爸爸的活动照片及感想发布在班级QQ群,引发了爸爸们关于晨间活动玩什么、怎么玩的大讨论,也激励了更多的爸爸志愿者参与。我们给爸爸志愿者们安排了日程表,爸爸们可以自选时间报名,有序参与活动。这样,萱萱爸爸带孩子们赛跑,瑞瑞爸爸带孩子们跳圈,宁宁爸爸带孩子们踢球……每天的早晨,幼儿园操场上都活跃着爸爸的身影。这些看似普通的.晨间活动,因为有了爸爸的参与而不同于以往。由于我们幼儿园目前还没有男教师,爸爸们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活动量的不足。而且,相比锻炼身体,发展孩子们勇敢、坚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的意义更大。

  父子环城跑

  很快,爸爸志愿者们就不单单满足“晨间活动”这个小舞台了。因为自从参与了幼儿园的活动,爸爸们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成了孩子们眼中了不起的“英雄”。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爸爸们感觉到了自己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越发有了参与欲望。借着爸爸们的这股劲头,我们又策划了“冬天不怕冷,父子环城跑”活动。

  在保健医的专业指导下,我们设计了步行一小时的路程目标,这对孩子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若是由女老师组织实施,肯定有不少孩子要撒娇偷懒。有了晨间活动及网上讨论的铺垫,爸爸们这次积极响应,踊跃报名。

  活动当天,所有爸爸齐上阵,扛着标语,喊着口号,遇到路口主动出来指挥交通,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加油宝贝儿!”这是爸爸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大家渴了喝口水,累了缓一缓。平时走一点路都闹着要抱、要背、要坐车的小班宝宝们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力和毅力。生龙活虎的洋洋和爸爸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口号喊得铿锵有力,小步子迈得又快又稳。班上年龄最小的艳艳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先脱掉了羽绒服,又脱掉了毛背心,小胳膊甩得呼呼响,小脸红扑扑的,分外可爱。

  为了鼓励孩子们坚持跑完全程,老师也精心设计途中的四个站点,分别给孩子们贴笑脸花、奖一颗糖、挂一个胜利花环和发一个小玩具等,让一个个惊喜鼓励孩子们完成远距离徒步。在爸爸的带动和老师的激励下,小班的孩子们最终全部跑完全程,一个也没有落下。手捧老师颁发的成功奖状,爸爸们和孩子们的脸上都绽放出骄傲的笑容。

  爸爸体育课

  爸爸志愿者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都是幼儿园课程可利用的丰富资源。有位爸爸是小学的体育教师,主动提出要组织体育活动。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带孩子们玩一系列的“民间游戏”。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得到不少爸爸的响应。因为不少爸爸小时候玩过民间游戏,很熟悉。考虑到既能吸引爸爸们参与幼儿园活动,又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我们积极配合,和爸爸们一起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一起备课,一起探讨体育活动的组织、运动量的掌握、安全措施和放松活动的安排等等。

  第一次爸爸体育课上,尧尧爸爸、可可爸爸、宁宁爸爸和央央爸爸合作教孩子们玩老鹰抓小鸡游戏。他们兵分两组,分别当老鹰和鸡妈妈。老鹰神勇无比,一钻、一扑、一探,招招“致命”,小鸡们也不甘示弱紧紧跟着“鸡妈妈”左躲右闪。这个游戏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爸爸们的大动作灵活优势,也激发了孩子们比往常更优秀的表现。世杰虽然不小心摔倒了,可在“老鹰”快要扑过来的刹那一跃而起,躲到了“鸡妈妈”的翅膀下。接下来,雨洁爸爸带孩子们丢沙袋,丹丹爸爸带孩子们跳格子。楚楚爸爸还教孩子们玩丢手绢,当小言把手绢悄悄丢在他身后的时候,他却没有发现,只能按照规则接受惩罚表演节目,结果他的侧手翻和倒立博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学会了不少民间游戏,自由活动时,常常愉快地玩着爸爸们教会的游戏。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爸爸到幼儿园来,孩子们各有不同的回答:“爸爸会带我们玩好玩的游戏!”“爸爸的力气很大!”“爸爸跳得很高,跑得很快。”有了爸爸志愿者,孩子们觉得这个冬天不太冷。爸爸志愿者们成了幼儿园一道独特的、充满活力的风景线,健康的阳光由一个个热爱孩子的爸爸播洒出去。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8

  我的最初理解是:“学习故事”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并敢于思考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结果,教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故事”,虽然是很个性化的表现,呈现了不一样的个体,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征——故事里都有有想法、敢行动、会学习的儿童。

  成为实验班中一班的骨干教师后,我知道自己承载着期望。园里的安排让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区”,可以不写那么多文字材料。可是,虽然没有定数要求,但白纸黑字的“学习故事”文案是必须呈现的结果之一。

  任何结果都事出有因,一个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支撑着,新西兰“学习故事”里所呈现的轻松、快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学、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环境、材料、活动、空间、教师和家庭、家长,乃至幼儿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们一贯的做法中,教师的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因素,所以要想达到新西兰“学习故事”里的效果,我们还需要改变很多,与写故事相比,这些更难。

  一,印象

  “四好”是我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中体现出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的最初印象。

  一好:环境好开放。新西兰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都非常开阔、开放,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和界线,甚至没有我们常见的标志、区域名称。但孩子们似乎都知道什么事情在哪里做,显得非常自主!在自然、丰富的环境里,孩子们独立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眼神非常专注。

  二好:时间好充裕。幼儿的游戏时间相当充裕,因为很多游戏活动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园般的环境里,孩子们轻松、惬意、不紧张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受到打扰。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们所关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门,有使用吸尘器、种树、搬木头、推土、运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树林、院子、工厂;会用很多工具,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动手。而加餐、牛奶、点心在干净的包里装着,摆在一个地方,孩子们想什么时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没有统一的喝水、入厕、吃午点环节。

  虽然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教”,但到处充斥着孩子的学。孩子们个个是那么鲜活、生动、主动,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时很专注,不用老师的陪伴和照顾,也不出现安全、打闹、争吵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动起来并得到实现!

  四好:老师好轻松。孩子如此生动,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没有常见的老师组织幼儿上课的情景,视频里偶尔出现的老师在看着小朋友用电锯和电钻,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垫上和孩子一起看书,拿着夹子走来走去地写着什么……显然,这些视频、照片是老师拍摄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困惑是,难道新西兰的老师除了拍照、摄像,“什么都不干”?

  我就这带着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开始借鉴“学习故事”开展探索。

  二、模仿

  感谢园长等管理者提出的四个打破,我决心从模仿开始,将环境、区域、材料都向孩子开放,逐渐减少界限和控制,鼓励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不去过多干预和询问。我开始学着新西兰幼儿园老师那样,挂着相机,拿着笔和本,跟在孩子后边,走走看看听听拍拍。但是,没有惊喜,没有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乱”!

  第一种“乱”:频繁换区。有的孩子在每一个区都停留一会儿,玩一玩、弄一弄、摆一摆,但似乎都没有做出什么,然后把玩具收起来;又到另一个区看看、摆摆、搭搭,但仍然没有出现作品,就又放弃了……如此重复,每个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钟,但都没做出什么。

  第二种“乱”:走来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卧室的区域间到处走动着,没有在哪里停留,只是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也没有伸手去摆弄什么,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

  第三种“乱”:摆弄无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离开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个地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来回摆弄着,眼神并没有专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离开、不换区,可是拿到东西又不会玩,也没有求助老师或同伴的愿望,仿佛在“熬自己、熬时间”。

  第四种“乱”: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看别人拿起什么,自己也拿起什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或者干脆等着老师过来教。当老师走到孩子身边时、主动问“你想做什么”“这个是这样玩的”,孩子才会动起手来,跟着老师一步步做。

  当频繁换区、走来走去、摆弄无趣、模仿等待这几种“乱”出现后,我产生了很多困惑:孩子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班里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们吗?老师不教、不出声,孩子就不会玩吗?老师、孩子、环境、

  材料、内容……人、事、物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三、反思

  再仔细看孩子的种种“乱”。

  “频繁换区”的现象若在以前,老师会给出“不能坚持、没有兴趣”这样的解释,但换个视角来看,其实孩子是在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哪个都试试玩玩,如果找到了,会停下来玩下去的。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操作、尝试、选择的过程,就像老师去商店买衣服一样,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较和试穿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那一款。所以,“频繁换区”的“乱”其实是好事!而“走来走去”也可以用这样的视角来理解,允许孩子有一个观察、寻找的过程……这两种“乱”其实表现出孩子在努力寻找兴趣的“忙”!

  另两种“乱”——默默等待、无趣摆弄,似乎幼儿是被老师“教”惯了,如果没有老师“教”就不知道自己怎么“学”,其实表现出孩子在等待。

  原来对“乱”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这不就是孩子表达出的对环境、材料、内容和老师的具体可见的需要吗?

  于是,我对老师的自身作用产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会玩吗?不组织行不行?区域环境怎么办?要按领域分区吗?区域要起名字吗?要定目标吗?要不要买玩具?买什么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么玩具?有游戏计划吗?必须讲评吗?幼儿能不能自己游戏、学习?一定要有作品吗?……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老师要为孩子做什么。

  同时,我又发现,这些问号在过去都是叹号,都是必须做的。每年开学时,老师都会把区域布局规划好,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小范围,是一个相对独立、与其他区域隔离开的空间,然后把所有相关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并分类摆放整齐。

  接下来,给这个区域做明显、突出、有指向性的标志。当幼儿进入区域游戏,老师会有目标地教会幼儿玩相应的玩具,如科学玩具、益智玩具,会按照说明、作品图教幼儿搭建、下棋、绘画、手工;在表演区会将幼儿本年龄段常用的乐曲录制好,相关服装准备好,供幼儿自选表演。

  每年开学时,老师也会在园长的带领下,商量给班里买新玩具。一般幼儿园也会要求老师给孩子制作玩具,有时还有数量、比例的要求。

  这些在过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师的意识里已经约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新西兰老师的“什么都不干”后,我对表象的简单模仿立刻导致种种“混乱”出现。

  当我把对“乱”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问题重新梳理后,发现:有些事还是应该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环境是必须创建的,大量操作类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须提供的,而有些事是应该放手等待孩子的兴趣、关注、操作和发展,再共同建构的。

  “四好”与“四乱”就这样建立了连接:“四好”的背后是有老师的作用和支持的,而“四乱”里恰恰没有体现人、事、物的协调作用。弄清楚后,我也明确了自己应该干些什么。

  四、改变

  经过和幼儿园管理者们的共同研究,我们又进一步对环境、材料进行了调整,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易操作,引导孩子们建立并形成自己认可并能主动遵守的规则与秩序。

  物质环境的改变

  一开始,为了不乱,我们又回到区域划分体现领域目标、游戏指导偏重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当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务似的,在区域中默默地游戏、简单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们到底要培养有知识的小大人、还是有想法的孩子?为什么孩子玩得没有效果?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我发现孩子对环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们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给他们适合、有序、安全的环境和材料,他们就会探索!于是,我们在园长指导后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变。

  美工区,材料较明显地投放在一个开放的较大空间里,并且按纸类、工具类、辅助材料类、颜料类、作品区分开。每类物品的摆放位置都经过充分考虑,促进幼儿的选择和使用更准确、有目的,并且不再用柜子、桌子把区域明显地划分开,造成隔离感,没有了专属地盘的感觉,会满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阅读区也将幼儿最爱的图书分册摆放在书盒内,将很多分散幼儿阅读注意力、降低阅读品质的毛绒玩具收在角落,并且用“读一本书、玩一个玩具、讲一个故事”的提示语来引导幼儿在长时间游戏中自主安排内容。

  我调整了三次自然角,从挨着空调的窗台上的摆设型,到挨着门的观察型,到没有柜子挪出长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变都是遵循贴近孩子、易于操作、乐在其中的原则。

  在表演区,我们将多达两个柜子的乐器、服装、道具做了精减,减少限制幼儿创造力的高结构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简捷的低结构物品,同时也随着游戏的深入帮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间环境和材料。

  精神环境的改变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与随手能用的材料发生了更密切的互动,他们可以一转身就找到需要的东西,也可以按自己的游戏需要到专门的区域内去准备。同时,老师给予极大的精神支持,师幼互动特别频繁,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而发起的交往时时发生。

  我将上下午打通,全面协调。如,当发现幼儿的阅读渐人佳境——从一开始的频繁换书、翻看,到有目的地取书、一页页仔细地看还有问题和发现,就将下午的游戏时间改为阅读时间。为了亲身调动幼儿的阅读积极性,我常常跟孩子说: “你们吃得香一点,大口咬水果啊,老师给小朋友梳完头也盼着拿一本书看呢!”“这套书只有我们班有啊,特别好!”“老师最喜欢晒着太阳看书了,特别幸福!”孩子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书的魅力,产生了向往。

  五、惊喜

  孩子们渐渐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调整空间、如何摆放材料,教师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动”的原则,保证游戏规则随孩子的游戏需要而随时建立、维护、打破。我们不再用“小脚印”“插卡”“写名字”等方式,来限制某个区域的游戏人数,而是会根据人多人少立刻调整空间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说明这里的游戏受欢迎,孩子感兴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满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满足,哪些由老师来补充?哪些放手给孩子想办法解决?如果“人少”,是不是说明内容、材料等方面没有调动出孩子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关注孩子的需要和激发游戏兴趣的好机会!

  时间充裕了,孩子们有了思考、选择、行动的保障,纷纷行动起来。实验班里,孩子不再出现安静、无趣、涣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来、找寻自己的游戏。

  20xx年9月18日,开学才两周多,北京市早教所、区教研室的老师来到园里,想看看实验班的游戏情况。我带孩子来到户外,习惯性地组织幼儿走队、锻炼、拉圈游戏……

  当园长催促“不要总是组织,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看孩子们怎么玩”时,我的心里产生了矛盾:怎么拉个圈也不行呢?虽然我放手了,却又习惯性地在操场上摆阵:一排拱形门、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们能练习钻、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综合体能锻炼。

  但是,当我退到一旁,孩子们成为场上的主人后,改变开始了……

  孩子们把老师摆好的圈拿在手里,按着一个方向在拱形门下钻来钻去,没有碰撞。接着,又加入平衡墩,跨过墩再弯腰钻拱形门。

  不一会儿,孩子们又在入口处摆放小梯子,码上球,挡上平衡墩,孩子们要跨过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迈过高平衡墩、然后再钻进拱形门!这是多么复杂的组合啊,而且很有难度!孩子们是会给自己设定有挑战的运动目标的。

  接着,拱形门又搬了家,被摆成一个城堡或者是花园。孩子们还推着车、运着球,钻进钻出,好难啊!接着,拱形门被放倒,成了练习跨跳的样子?这不是比我给摆好的跳圈更难吗?更有创意的是,潇予居然把拱形门竖起来、练习套圈。这在过去不就是一节课“拱形门的一物多玩”吗?而今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上课了,甚至比我想到的还多。

  在场地的一边,刚刚入园、早晨来园还大哭的浩宇也没闲着。体重8 2斤的他拿了4个平衡墩,自己在练习跨跳。另一边,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摆成左右两列,尝试站上高过膝盖的平衡墩。

  同时,老师在场地一侧摆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开始往拐弯处运球、摆球,还要求每个弯道里放数量一样多的球。原来孩子们把这里当成了“粮仓”,球是大粮食,要运到这里储藏起来。孩子们分工合作,商量着每个弯道放5个大粮食,还要来回巡逻看着粮食……

  我一边不停地拍照一边激烈地思考起来:一开始时觉得孩子们不会自主运动;放开后,急忙去摆阵,是因为我觉得孩子们没有东西就不会玩;而按我的意志摆成“综合体能锻炼”,是因为我认为孩子不会组合锻炼、不会均衡发展。我既然按园长要求不“组织”了,也要通过我摆的器械去“组织”!

  但是,当我退到一旁,把主场让给孩子们后,我却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很会玩!这里面还有情节、空间设计、角色、建构,甚至有数学!长达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中,没有争吵,更没人闲着,只有激烈的讨论和组织,五大领域哪个没有发展?孩子们用行动告诉我:“我们会组织自己,我们会锻炼,我们会玩!”

  对“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对“四乱”的困惑和反思,对过去的打破,对现在的重建,让我们逐渐看清真实、主动、有想法的孩子们,让我们彻底颠覆了多年以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这种观念,让我们坚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动学习、建构游戏、有个性地积极发展。这个信念将会继续推动我以后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陪伴他们不断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9

  区域活动时,董昭良在结构区拼插房子时,怎样也不能结合到一齐,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了,不拼了。我连忙走过去说:“呀,这房子立刻就要成功了!”董昭良说:“教师,我插不起来。”我说:“教师和你一齐来试试好吗?”他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我提议再加几片积木。不一会儿,房子搭好了。此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笑着跳了起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当孩子因为技巧出现问题而影响游戏时,教师要与幼儿一齐探索,祝他一臂之力,并共享成功的互动过程,间接培养了幼儿的'坚持到底的品质。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

  吃过下午点后,有个孩子们来对我说:“垃圾桶里有一块饼干,不明白是谁偷偷扔掉的。”“多可惜。”“这是谁扔的?”我大声问孩子们,孩子们瞪着眼睛看着我,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害怕的眼神使我一下子感觉到自我的行为太粗暴了,我立刻语气缓和的说:“谁扔的这块饼干?”孩子们还是没有作声的,谁也不敢承认。放学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了,但扔饼干的事却使我放心不下。我想,既然是偷偷扔的,说明孩子有顾虑,这件事应当从正面用心引导,并且要在全体孩子面前解决,因为许多孩子都看见了。

  第二天,我准备了一些有关饼干制作的资料,让孩子们看怎样制作饼干。透过录相观察及图片了解饼干的.制作过程,感知工人们的辛苦。然后我用橡皮泥和孩子们一齐制作成饼干样,孩子们在活动中兴奋不已。我表扬了张家蕊和杜青妍,过去连一块饼干都吃不下,此刻吃得多了,身体壮了,个子高了。孩子们笑着看着他们俩,我又问:“为什么他们此刻比过去吃得多了?”孩子们纷纷说:“他们从前不爱活动,不爱玩球,不爱跳绳,不爱玩呼啦圈,所以不想吃东西。”我说:“对了,人的饭量会随着活动不活动,高兴或不高兴增多或减少,还有就是中午吃得过多或过饱,下午吃点量也会减少,不想吃了。”这时李争顺着我的话自豪的说:“我就是这样,昨日中午我吃得太多了,觉得有点饱,下午吃点时我就不想吃饼干了。”我说:“对呀,李争和老师说的一样,我们要是不想吃或者吃不下时就应怎样办?”孩子们都说:“告诉老师少给点,就要一个或半个饼干。”“告诉老师吃不了啦。”我称赞他们真聪明,说得对,这时李争反而不出声了,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看看这个,听听那个,脸上的表情让我明白了,垃圾桶里的那块饼干多半是李争扔的。我及时说,像昨日下午垃圾桶里就有一块饼干,不明白是谁不留意掉进去的?李争说:“老师,是我扔的,我以后再也不扔饼干了。”我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表扬了李争,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透过这件事,我觉得教师遇到任何问题都就应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而不就应怒气冲天大声训斥,应当多从正面用心引导,让孩子明白道理,比点名批评会更有效果。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

  CC是一个刚插班进来的女孩子。一开始,她妈妈就和我说CC胆子很小,做事很被动,所以之前一直处于一个被集体忽视的状态。为此,从来园第一天起,我就特别留心观察CC,发现她很愿意旁观小朋友们的游戏,情绪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而起伏。看到这些,我想CC其实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只是不敢主动参与到小伙伴的游戏中。只要我们推一推,她一定能很快融入集体的。于是在各种活动中,我会刻意帮助CC找小伙伴。“可可,你和CC一起合作吧!”“山山,CC还没有找到游戏小组,让她进你们小组,好吗?”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我也总想到尽量保护CC的自尊心和自信心:“CC是不小心的.,你原谅她吧!”“你是姐姐,让一让她吧。”……我想通过这些方法让CC尽快地被大家接纳,交到好朋友。但一段时间以后.有些孩子便提出了抗议:“我才不要和CC一组!”“每次都要我们让CC!”“CC总是要人帮!”……

  孩子们的抗议声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特殊"的关照真的是在帮CC吗?在孩子的世界里,对CC的关照只会让他们认为CC真的和大家不一样,从而导致CC和小伙伴们的关系越来越远。我要求大家处处照顾CC,其实是对CC的不信任、不认可。连我自己都对CC不认可,又怎么能让其他孩子认可和接纳CC呢?

  此后,我逐渐减少了对CC的“特殊关照”,不再给她强拉配对小伙伴,不再要求别人让着她,不再过分表扬她本应做好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无为而治”,CC反而能更自在地和大家相处。很多时候她会在旁边安静地看大家做游戏,有时当“医院”少了病人、当“餐厅”少了客人时,其他孩子会邀请CC一起来玩,偶尔在特别需要伙伴时,CC也会主动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这时我会及时对她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她更有自信。虽然现在CC还不是一个会主动交往的孩子,但她不再被边缘化,在班上有一些玩伴了,能够愉快地融入集体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特殊”不过是我们贴上的标签。我们给孩子贴上了“特殊”的标签,又怎能指望孩子从“特殊”中走出去呢?所以,我想,爱首先应该是接纳,爱其本来的样子,不强化、不粉饰,进而尊重、支持,促进其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2

  早晨,成轩带了一本书来幼儿园,是最近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喜羊羊灰太狼》,我看了看说了句:"这本书真好看。"成轩看了我一眼,就得意的把书放到了书包里,我说:"成轩,你可不可以把书放到图书架上,也让小朋友们看看啊?"他听了我的话,极不情愿的把书从书包里拿出来,小心的摆在了书架上,然后恋恋不舍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午饭后,翔宇到图书角去看书,一眼就看中了成轩带来的新书,拿下来正准备看,成轩冲了过来,不把夺过书抱在怀里,说:"书是我的`!"翔宇小声的说:"让我看看吧!""不行!"成轩大声的说。"那我和你一起看。"翔宇又说。"不行!"成轩很坚决。"老师。"翔宇无奈的跑到我的身边,向我求助。我对成轩说:"你自己翻,让翔宇在旁边看,可以吗?""不行,这是我妈妈刚给我买的。"看到成轩这样坚决,我也不能强求,因为书是他的,他有权利保护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应该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而不能靠老师的权威来压迫。

  下午区域活动时,我拿出刚分的橡皮泥,对孩子们说:"谁愿意玩橡皮泥的可以来老师这里来领。"我知道成轩最喜欢玩橡皮泥了。这时,翔宇过来说:"老师,给我一桶,我想捏个大西瓜。"我说:"那天,翔宇拿来了一个大吊车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也给我玩了,那我的橡皮泥也给你玩!"我给了翔宇一桶,他高兴到走到操作区玩去了。成轩坐不住了,只见他跑到图书角拿下自己的新书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的书也可以给小朋友们看!你也可以看!"我看了看成轩,说:"真的吗?可以给小朋友们看?"他使劲的点了点头,说:"我知道玩具要跟小朋友们分享,只是妈妈刚给我买的,我也没看呢!"听了这些,我说:"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啊!那好,我的橡皮泥也给你一桶!"成轩拿着橡皮泥高兴的玩去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之间时常会发生一些这样、那样的事情,作为老师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善于运用孩子的思维来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从而引导孩子们学会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3

  在幼儿园,我们为了提高小朋友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总会用各种各样的运动,来辅助帮忙!磊磊这几天在练习乒乓颠球的时候很认真,因为是这学期新教的乒乓动作技能,有些孩子因为动作协调能力弱所以有些跟不上脚步,可磊磊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今天,磊磊仍旧在练习“小青蛙跳荷叶”,可是小青蛙总是会掉下来,磊磊看看我,一脸的无奈有些无助,我鼓励他:“你的小青蛙可真调皮,总是喜欢跳到地上去做游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它跟乒乓板做游戏呢?”磊磊很肯定的告诉我:“把他粘在乒乓板上就不会跳到地上去了!”“可是粘住它的话它就动不了了,还怎么做游戏呢?你再想想我们平时颠球念的要领。”磊磊很疑惑的看着我,陷入了沉思中,然后我就去指导其他的孩子颠球,过了一会儿,当我再转回来再看磊磊时,他已经能颠三两个球了,我为他的坚持不懈感到高兴。

  磊磊虽然一开始没有学会颠球,但他有一股不气馁、坚持不懈地精神,我觉得这是当前孩子们要学习的精神。在磊磊没有领会颠球要领时,只是一味地尝试和练习,在与老师的交谈后,记起来平时在与小朋友学习颠球时一直念的动作口诀,这让磊磊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在坚持的练球和尝试中,磊磊的耐心战胜了挫折,终于初步地掌握了颠球的技巧。

  在这个案例中,让我有一个思考,那就是在平时的颠球练习中,有许多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做到磊磊的耐心和坚持。在抗挫力好的孩子面前,我们给与鼓励和表扬,并让他继续保持这种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当面对抗挫力不好的孩子时,我们又该如何教育呢,这是我在磊磊身上陷入的思考。在面临颠球总是失误的孩子时,我觉得及时的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帮助孩子分析失误的原因,找出失败的根源,当然鼓励也非常重要,孩子对认清了失败,但老师若不及时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放弃学习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软弱。孩子们都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所以也都会以磊磊为榜样,从而自我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提升自信和自我的抗挫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4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刚工作的两年里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八种智能,每个孩子的优势智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学习方式的差异是由其优势智能决定的。比如,有的孩子语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间视觉智能突出,有的运动智能突出,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通过鼓励、表扬、引导克服不足,尽力弥补他的短处。

  刚接受我们班级时,我和搭班老师都很快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男孩子——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他时他的全身就会紧张,特别是在学习新操的时候,老师纠正他的动作时他的身体硬到掰到掰不动的地步;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美术、音乐、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幼儿发展的要慢一些……看到这样的孩子,我们都很心疼。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他,我们已无从去追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给他新的教育,新的起点。于是,我们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希望捕捉到他的亮点和进步的地方,给他鼓励,给他赞美,给他希望。当我们发现他在运动方面很出色时,就在全体孩子前面表扬他,并让他做示范。当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我们会抹抹他的`头,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当他在老师的要求下能简单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给他鼓励的掌声以及一个小粘纸……在这些不同的赞许、鼓励下,他渐渐大方起来,肌肉不再僵硬了,眼睛也敢正视老师了,这些进步就是简简单单的鼓励与夸奖就能改变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

  一粒胚珠的动土而出,需要充足的氧气,雨露的滋润,阳光的照耀,不然,它将会慢慢枯萎,永远埋藏于地下。幼儿就象胚珠,老师的爱和关注就是他们健壮成长的动力。

  课堂上,应对孩子的`嬉闹和喧嚷我有点束身无策,情急之下,我扯破喉咙喊了一声:“都坐好了!”那气势,肯定是出言如山,不可违抗。看到我凶神恶煞的样貌,孩子们害怕了,赶紧坐好。但是没过几分钟,又乱作一团,我转念一想:我不能在孩子们心中充当机械的权威者,我应利用我们之间相互融合的情感来解决问题呀。想到这搭,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大家:“我发明了一个奥秘,我喜欢的孩子秋水里还有老师呢!”孩子们立刻好奇起来,纷纷问我:“老师,你喜欢我吗?”“老师,我的秋水里有无你?”我像放哨似的,从每个孩子身边走过,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恐怕错过我的秋水。检查完后,我说:“喜欢和我学习的小朋友,老师喜欢你,你的秋水里就会有老师!”之后我列举了几个小榜样,这一招真奏效,孩子们都但愿本身的秋水里有老师,听得个性当真,回覆问题也很用心,整个教育活动生动搞笑。

  “老师,你的秋水里有无我?”很快成了我的一句口头禅,孩子们也总长短常当真地注视着我,但愿从我的秋水里找到他本身的影子。秋水很快成了我们相互通报信息的通道和表达爱的窗口。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渗透着我和孩子们之间无尽的爱。我真的但愿我播种的这些胚珠,能够勇敢的应对风雨,健壮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2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7-30

幼儿教师教育的随笔04-18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04-28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4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7-1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6-12

(精选)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8-05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8-05

幼儿教师教育记事随笔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