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时间:2023-08-08 08:14:16 随笔 我要投稿

[荐]小班教育随笔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育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小班教育随笔15篇

小班教育随笔1

  《不会找好朋友的孩子》

  我班晨晨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晚上,收到晨晨妈妈的短信,内容是说晨晨今天放学回家后很不高兴,因为不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小朋友也不要和他做游戏。当然晨晨妈妈不是责怪我们老师批评了他,是担心孩子的这种情绪会影响在园生活,产生对幼儿园的排斥现象。

  经过几条短信的交流,我和晨晨妈妈都认为晨晨是个喜欢给他戴高帽子的孩子,批评对他没有什么作用。第二天晨晨来到幼儿园,听到他大声的和老师主动问早,我便就对他进行了这一天里的第一次表扬,并鼓励他如果沈老师再发现有第二个表现好的事情,就让晨晨做小老师,果然,整理玩具的时候,晨晨一改往日横冲直撞去放玩具的样子,而是慢慢的像只小花猫一样轻轻的走过去,等孩子们都安静下来后,通过晨间谈话我表扬了晨晨的表现,并把小老师的牌子挂到了晨晨的脖子上,晨晨接受完这项神圣的使命后,继续严以律己,做好小老师的`榜样。

  游戏时间到了,晨晨不会两两寻找好朋友的命运再次上演,由于他的年龄较小,反应也稍比动作快的小朋友慢一点,当周围的孩子都已经拉起好朋友的小手时,晨晨才反应过来,于是看到眼前有小朋友,便立刻试图要去拆散一对好朋友,那已经找到好朋友的孩子当然不妥协,久而久之,晨晨心里不高兴的情绪又出来了,觉得自己没有人愿意和他成为好朋友,当然班中不会找好朋友的孩子不止晨晨一个,他们总是很盲目,如果眼前没有单个的小朋友,就会傻傻的楞在那里,每次,我都帮他们迅速牵手,使得每次都很被动,终究还是没有学会自己主动的去寻找好朋友,各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帮我出出招吗?

小班教育随笔2

  大概是喜新厌旧的缘故,孩子们玩着玩着,很快就出现了新的花样。他们就地取材,一个个有趣的雪地游戏便应运而生了。有纯手工制作的,有借用工具制作的';有完成的,有合作进行的。最有趣的要数小哲了,他拿出自己的玩具铲车,按动按键,像模像样地作起来。只一会儿工夫,铲车已是满载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一件件新作,不禁拍手叫好起来。老师,我做了个“雪汤圆”,你尝尝吧;老师,我做了“雪花激凌”;老师,我们做的“雪花炒蛋”;我们开来了雪地里的“除雪车”……场上,孩子们变着法的玩耍着,欢声笑语伴着飘洒的雪花飞舞着……

  看着一个个尽情玩耍、对雪花恋恋不舍的孩子,我感慨“下雪真好!”大自然就是一本让人受用不尽的绿课本,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绿宝库,里面绚丽斑斓,资源丰富。只要你善于利用,就能让他们尽情地享受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今天,孩子们在雪地里的体验,也许今后一生都难于忘怀。我真想回到童年,和孩子们一起在这无拘无束的白世界里尽情玩耍!尽情享受!尽情体验!我想,教育就该如此,用孩子的目光去观察,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

小班教育随笔3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本事,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本事,进一步了解自我的事情自我,同时也是培养孩子们的职责感、自信心及处理问题的.本事。在主题“小鬼显身手”的背景下,今日午时,我们中六班举行了“穿衣服”比赛。体现比赛的公正性,我们要求孩子们统一穿着运动服,邀请各位家长的前来观摩,采取抓阄进行分组比赛。

  比赛开始了,孩子们随着“裁判”教师一声令下谁也不甘示弱,都在努力用自我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任务。可是由于个别幼儿脱衣服的时候比较慢,所以穿衣服的时候就太慢了。你看,有的小朋友身手敏捷,动作灵活迅速;有的则急于求胜,反而忙中出错,衣服的拉链拉不上,急得团团转;有的动作虽稚拙但很认真,不管教师和爸爸妈妈多着急地喊着“加油、加油”,他还是慢悠悠的细心翼翼地穿起来,还有的更是不紧不慢地一边看着同伴一边穿着衣服,急得旁观的爸爸和妈妈恨不得赶紧上去帮忙……呵呵,瞧着孩子那摸样真是可爱呀!

小班教育随笔4

  早晨,当幼儿陆陆续续来园时,我发现草地上有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黄猫。孩子们发现后也开始围过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开了!“这只小猫是哪来的.啊?”“它怎么啦?”“好可爱啊……”突然有一个幼儿说:“这只猫太难看了,我们把它扔了吧。”个别幼儿听到这句话也纷纷表示赞同。当我听到孩子们对小动物这么没有爱心,我的心里非常难过,我把小猫轻轻的抱起放进盒子里。然后对他们说:“这只小猫其实是猫妈妈送给我们的礼物。它知道我们小朋友都很有爱心,猫妈妈现在碰到困难了,所以把它的孩子送给我们,让我们小朋友把它养大。”孩子们听到我的话都没有声音了。

  从那之后,孩子们对小猫越来越有兴趣了,每天来到幼儿园之后就是问老师:“小猫在哪里啊?”他们把自己家里的零食也拿来喂小猫吃!每次午饭后都争着要去喂小猫,还给小猫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黄”。小猫“黄黄”看见孩子们也不再害怕了,还会跑过来让孩子们抚摸它!他们已经把小猫当成好朋友了。看到孩子们变得这么有爱心,我心里也很高兴。

  幼儿天生就对于小动物十分感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小动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这是幼儿善良品质的自然体现。

小班教育随笔5

  冬天的早晨,幼儿正在操场上锻炼。他们有的玩皮球,有的跳绳,有的转呼拉圈,还有的跳皮筋……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幼儿。大家议论开了,牛牛说:“瞧,有小朋友在转呼拉圈,他们转得真好。让我数数有几个小朋友转起来了,1、2、3、4,4位小朋友转起来了。”亮亮说:“那你再数数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转起来。”得到同伴的支持,牛牛立刻兴奋起来,伸长着脖子跑来跑去数起来,并快速地说:“有5位小朋友没有转起来。”不知是谁问了一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转呼拉圈?”这时,帅帅、天天几个孩子也围拢来了。“5加4等于9,一共有9个小朋友在转呼拉圈。”受到牛牛的启发,淇淇也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有6位小朋友在拍球,8位小朋友在跳皮筋。”懿懿更来劲:“你瞧,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有3个男孩,5个女孩。”听到孩子们的议论,我便顺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逐一引导道:操场上有几种运动器具?每种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和玩球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玩球的6位小朋友中有2位是女孩,几位是男孩?个子最高的小朋友在哪里?最矮的又在哪里?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最前面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排在第3位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排在最后的又是什么样的小朋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投入地观察、交流、分享,在轻松的气氛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之后,教师提议每个幼儿去找一位正在锻炼的孩子做朋友。此时,就连平时很内向的露露也很快找到了玩伴,愉快地和大家玩在了一起……

小班教育随笔6

  小班的孩子入园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开始适应,这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排队。无论是课间、户外活动还是放学,孩子们的那条队总也排不好,总是你争我强,你推我挤,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总要去"加塞",一个顶一个的往前挤,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一会儿队又乱了。

  今天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排队喝水,来了一阵吵闹声,保温桶旁的几位小朋友喊着:"要排队!要排队!"我连忙赶过去,原来是有位小朋友张开双手,当在了杯子柜前不肯走,其他小朋友们被挡住了,挤在一起乱成一团。我把那位小朋友拉开,他却僵在那里不肯走,还大声哭喊起来:"妈妈,妈妈!"我耐着性子对她说:"老师不批评你,只是想知道到底怎么了。"这时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他不排队!还插队。""他还推我!"听到孩子们纷纷告状,那位小朋友继续大声的哭喊。"真是这样吗?我相信你不排队是有原因的,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吧!"听了我的话,那位小朋友擦了擦眼泪,慢慢停止了哭喊,还略微带点哭腔地说:"我口渴,我不要排队,他们太慢了。""小朋友你们渴吗?""我们也很渴。""小朋友们都很渴,这该怎么办呢?谁愿意让他排前面?"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愿意让那位小朋友排前面,我表扬了这位小朋友。然后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愿意。"你看小朋友们对你真好!"那位小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下次也让小朋友排我前面。"这件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他们很快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我们又讨论怎么才能把队排好。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死守。

小班教育随笔7

  萱萱是个看上去不太活跃的小男孩子,但他却喜欢在教师看不到的地方独自撒欢。一次男卫生间里传出了欢呼的声音,我寻声找去,原先是萱萱在里面玩的不亦乐乎。我好奇地问他在做什么,他却胆怯地说:教师,我改了!然后不等我说话就灰溜溜地逃走了。我见他态度诚恳,就没有再跟他计较。可是过不多久,在教师没有注意到他时,他就又开始司机行动了。如小朋友喝水时,他拿了杯子趁教师在关注小朋友接水,他就在活动室里面兜圈子,高兴的`时候嘴里又发出“噢噢”的尖叫声。每每当教师发现他作怪时,他都露出胆怯的眼神,然后灰溜溜回到位置上,然后斜着眼睛看教师,当碰到教师的目光后,缓慢地低下头。

  看得出,他是一个缺乏自信和自制力但却是个懂道理的孩子。我发现他异常喜欢帮忙小朋友做一些整理性的事情,如帮别人收地垫、整理图书等。于是我把一些活动后的整理工作有意识地交给萱萱去完成,他高兴极了,每次工作得都异常认真,他的举动也赢得了小朋友的赞扬。同时他在对自我的约束本事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只是为萱萱供给了一个机会,使他感到:我对自我感兴趣的事有本事做好,我能够帮忙小朋友,我在班里有很重要的位置。鼓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表现自我的本事,向自我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他的行为能够给自我和别人带来进取的影响。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们会认识自我的潜能,不断地发展!

小班教育随笔8

  循序渐进,逐步成长

  一次体智能活动中,天气不好,我们在二楼多功能教室,叶子哥哥与我们班的小朋友玩了大灰狼的游戏,活动中叶子哥哥当大灰狼,小朋友们会藏在长长的布下面,叶子哥哥拿着空气棒假装是大灰狼来找小朋友们。可是,浩源信以为真,自此就特别害怕上二楼去上体智能活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每次上体智能活动都会问去不去二楼,我们都会告诉他,不去。事实上真的没有再去过,不过他每次都会问,每次上体智能活动都不太开心,我们实行了多种方法都不行,这一次只能顺其自然了。

  结果,在活动中我们变成小动物一个个从河上面(绳子)走过,静静老师提醒我,看李浩源。我定睛一看,真是大吃一惊啊,小伙子正学习小螃蟹从“河里”游呢!

  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适应

  ,孩子会出乎我们的想象。适应的`居然这么快!

  孩子的适应能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强,相信你的宝贝,他会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我们期待着一个个奇迹的发生!

小班教育随笔9

  经常鼓励孩子成长

  一次,组织幼儿做提问游戏。为了使孩子们对活动感兴趣,我做了三朵小红花,准备奖给提问最多的小朋友。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提问题:"为什么太阳是圆形的""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花朵有各种颜色""为什么……"各种各样的"为什么",从孩子们的小脑瓜里冒出来。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们评出三名提问题最多的小朋友,他们分别是利利,文文,杰杰,其实这三个孩子并不是提问最多的,但平时在小朋友们心目中是"好孩子",所以小朋友们就选了他们。而那些踊跃提问,但平时比较淘气的孩子却没被提名。作为教师,我也明白奖牌给这三位小朋友,有点不公平,但为了不压抑孩子们的热情,不伤害被提名孩子的自尊心,就把奖牌挂在了这三位小朋友的脖子上。

  谁知,第二天早上,青青小同学拿来了几块奖牌,对我说:"老师,昨日您的奖牌做少了,好多小朋友都没有,我和妈妈做了几块奖牌,您把它奖给小朋友吧!"我接过奖牌,连忙感谢青青小朋友。能够想象的到,青青提了那么多问题而没有得到奖牌,该有多沮丧啊!同时,我更感谢这位细心的.妈妈,她及时地补偿了孩子在那里没能得到的表扬和鼓励。

  关于青青小朋友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没有人喜欢天天被人批评和训斥,都渴望得到肯定,孩子也不例外。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用心的、善意的期盼和鼓励的氛围中,对于他的错误和缺点给予原谅和激励式的纠正,而不是被批评和指责,那么他就会在肯定中不断使自己的言行向期盼的方向发展,不断取得进步。同理,如果老师对孩子处处看着不顺眼,总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是,无意中就会把他的小缺点看作大缺点,小题大做,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孩子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点,会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公道,厌恶自己,因而与老师发生情绪上的对立,或自卑、畏怯,或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它常提醒我及时给每一个孩子以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得到赞许。

小班教育随笔10

  对于刚刚进入集体生活的小班宝宝来说,不管是吃饭、睡觉、穿衣、小便都需要老师的细致照顾和关怀。随着天气渐渐地变冷,宝贝们身上穿的衣服也越来越多,每天午睡前,我都要一一为宝宝们脱下衣服。起床后,一大群孩子围在身边,充满恳求和无助地说:“老师,我不会穿。

  ”“老师,帮我。”“老师……”开始,我心里美滋滋的,享受孩子们围在身边依赖我的乐趣,于是便很有耐心的帮助他们穿好。可是没过多久我发现孩子们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感觉上他们会做的`也跑来要我帮忙。

  往深处一想,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来就很差,如果一味的帮忙迁就,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如何能提高呢?于是,我改变方式,开始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当然,开始肯定有些困难,很多幼儿无从下手。我便采取了先给幼儿一半的帮助,在帮助幼儿脱衣服时只脱一只袖子,另一半让幼儿自己动手脱下;穿裤子时,先把裤子正面朝上,利用儿歌的方式,鼓励幼儿玩“钻山洞”的游戏;穿鞋子的时候我也只帮一半的忙,只穿一只,剩下一只让宝贝自己穿。渐渐地,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了,身边围着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看到的只是孩子自己在动手自理,听到的也只有“老师,我会……”看到这一幕幕,我的心里很欣慰。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将一定空间或问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去思考,相信孩子,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醒。

小班教育随笔11

  一天午餐时,我和保育员正在给孩子们盛饭菜。

  今天,孩子们吃的是红烧肉,咸蛋南瓜和菠菜平菇汤。吃饭开始了,孩子们都吃的可香了。这时,只听见有个孩子大叫:“老师,你看呀,她把肉扔到我的盘里了!”我回头一看,只见小琪把自己盘里的一些小肥肉都放在了他的盘里,见我来了,低下了头对我说:“老师,我不要吃肥肉。”我忙问:“那肥肉给谁吃呢?”她不情愿的看了看我,没做声。放学后,我向她的家长了解到:原来,在家里小琪的奶奶特别疼她,好吃的东西,奶奶都是留给她吃的。

  反思: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孩子觉得分享就会使他失去他所得到的东西。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在家里,家长还要教孩子给家人分东西。例如:当父母买回点心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分点心,先分给老人,再分给父母,最后给自己。当孩子分东西给家长时,家长应高兴的接受下来,并表扬孩子真懂事,让孩子养成有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独身子女多,生活上一般都由父母包办,有些家长便把对孩子的爱狭义的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为了来表示自己的爱,往往不惜自己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无知的状况。所以,父母长辈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在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更健康的成长。

  通过这一次与家长的谈话,家长也认识到自己一教育上的不足,要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的教育孩子。更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更深刻的体会到教育的深奥,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育儿知识,使孩子更健康的发展。

小班教育随笔12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小事,如果能适时帮助孩子,正确指导孩子,那么孩子将会在这无数的小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乐乐和洋洋(化名)同时拿着一个球,谁也不肯让,我说:“是谁先拿的谁先玩。”可他们两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我猜想,他们两个一定都很想玩这个球,便启发他们说:“你们看,姗姗和奇奇(化名)两个人玩一个球多开心呀,你们两个也可以一起玩球呀!”两个孩子愉快的答应了。可在玩的过程中,却始终看见他们俩一个人抱着球跑,另一个人追。这样的游戏算两个人一起玩球吗?他们两个虽然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可实际行动却告诉我,他们俩不想一起玩一个球。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两则小故事:一位母亲拿来两个大小不一的苹果请自己的两个孩子吃,弟弟抢先说:“要最大,最红的”母亲瞪了一眼,责备说:“要把好东西让给别人,别只想着自己。”哥哥灵机一动说:“我要最小的,把大的`给弟弟。”母亲表扬了哥哥,并将大的苹果奖给了哥哥。从此,哥哥学会了说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走进了监狱。

  同样的情景,母亲说:“谁都想得到大的苹果,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快,每人负责一块,谁干得又快又好,谁就吃又大又红的苹果。”最后,孩子通过努力得到了最大最红的苹果,也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努力。两则小故事的情景相同,由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不一样,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从分苹果的小故事中,让我领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在传授一个道理,而是让受教育者在你传授的道理中学会辨别是非,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想,他们一直不能共同玩一个球,是因为他们始终还是认为球是自己先拿到的,应该归自己玩。要想让他们共同玩一个球,必须解开这个心结。

  我走到他们旁边问到:“你们俩愿意一起玩球吗?”

  “我想投球,可扬扬非要拍球。”乐乐说,

  “那怎么办呢?”我问,

  “我先拍,拍一会儿再把球给他投。”扬扬说,

  “不,我先投。”乐乐也不甘示弱。

  问题又回到了这里:谁先玩球?

  “你们俩都想先玩,我们用比赛的方式来决定,谁赢了,谁先玩,行吗?”

  “好!”

  和他们商量后决定,把球放到一个指定的地点,谁先跑到指定地点拿到球谁就先玩,玩一会让给另一个人玩。就这样,两个孩子也欣然接受了结果。再玩球时,扬扬拍球,乐乐在一旁帮他数数,当扬扬连着拍了很多次时,乐乐开心的在一旁鼓掌。扬扬投球时,乐乐站在一旁……

  当然,玩球的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孩子的成长,正是由生活中这一件件小事的积累,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对生活的态度,可见正确的引导和适时地教育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真可谓是生活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小班教育随笔13

  说起细心,当然也少不了我班的EVAN,ERIC别看年龄小,兄弟俩在班上也特别的热心,睡觉时弟弟没有把鞋子整理好,哥哥赶紧跑过去帮弟弟整理好放在床下,看到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赶紧对他说:“哎呀,你没事吧!”。看到老师的手受伤了,宝宝会对我说,老师你疼不疼啊?我家有药,我明天带给你擦擦。宝宝们在哪一瞬间给了我些许的小感动。

  班级的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实每个孩子在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在我们用心去关注孩子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在无时无刻的被孩子关注。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关注细节,不放过任何细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的内心。

  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在幼教行业中,我相信只有关注细节才能将教育做得更好。在一次离园环节前,宝宝们都非常认真地翻阅着课本,觉得那天他们看书出奇的安静,没有吵闹声,于是,我拿出小彩虹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每个孩子手上都画上了一道小彩虹。就是这一个小举动,竟让这个THOMAS这个小家伙十分开心,离园后当爸爸妈妈来接他的时候,他用一只小手托着另一只小手给妈妈看。妈妈问:“为什么这样?”他说因为怕彩虹会消失。我从他笑颜如花的小脸上,读出了他的满足与幸福。

小班教育随笔14

  “老师,睿群又打我了。” “老师,睿群手里拿着彩笔!” “老师,睿群抢我的玩具!” 这就是睿群,一个喜欢惹事的孩子,每天告她状的孩子数都数不过来,而且睿群还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组织活动时,她会和其他小朋友会站在旁边不知道在说什么悄悄话?不听老师的指挥,也经常的出怪动静,或四处乱跑,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对此,我看老师们也很头疼啊,刚刚开始的时候给她讲道理,还没说几句他跑了,要是着急训她几句,她就一直笑。满不在乎!

  然而,一天午饭的时候,我在旁边站着看孩子吃饭,她突然抬起头对我说了一句:“老师你吃饭了吗?你快去吃饭吧!”我突然感觉心头涌起一阵暖意!

  从那以后,我开始用欣赏的眼光看睿群了。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在一次上舞蹈课上,我发现睿群特别的灵巧,动作很协调,她也很勇敢,摔着,碰着,也不哭!手也很巧,今天下午在做的爱心卡时候,她做的`很好!

  这就是睿群,勇敢灵活,懂得关心别人。但是如果老师不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她。并客观地对她做出评价,她的优点是可能不被发现,甚至始终给别人不良的印象。

  我想睿群很爱表现,我想利用这一方面对睿群的有些行为进行控制,可以在做游戏的时候让她当个监督员。告诉她当监督员首先必须自己要做好,让她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相信睿群会悄悄的进步,告睿群状的小朋友也会越来越少的!

  我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睿群的进步,还要在她的耳边提醒她也要把她的进步告诉别的小朋友,告诉她的父母,还要送她小礼物,表示对她的进步的奖励!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

  老师也曾经说过要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小班教育随笔15

  一不小心,我的左手大拇指处划破了。一条口子虽长,但不深,星星点点地流着一点血。我毫不介意,拿纸巾擦了擦血,正打算继续给孩子们讲故事。

  谁知道眼睛特别“亮”的杨杨竟然发现了:“姜老师,你的手流血啦!”声音虽然轻,但关心之情洋溢其中。在他的呼喊声中,孩子们都将目光转向了我的手指,并且纷纷嘟囔着:“姜老师流血了”、“真的流血了”、“我也看到了”……看到孩子们关切的眼神,我笑着说没事的,希望就此结束这件事。没想到,孩子们可不想就此罢手。

  细心的朱朱说:“老师,你怎么不用创口贴啊?”

  王芷欣紧跟着说:“姜老师,用了创口贴就不疼了。”

  雯雯还指着自己手腕上的“伤疤”说:“我上次也弄开了,妈妈给我贴了创口贴。”

  ……

  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这时的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了:“老师没有带创可贴,就不贴了吧,没有关系的。”

  “那我明天给你带个创口贴吧!”小朱朱真的很有爱心哦。

  “我也给你带!”孩子们又七嘴八舌地抢着说了。

  我感到心里一阵阵暖流涌起。“不用了,姜老师家里也有的,明天我自己就贴好了哦!”于是我又开始和孩子分享故事了。

  第二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在活动室门口接待孩子们。“姜老师,给你一个创可贴哦!”小朱朱递给我一个创口贴。说实话,我被感动了,原来他昨天不是随便说说的,原来小朱朱确实把这件如此小的事情放在了心上!

  “姜老师,我也给你带了创口贴!”调皮的小宇竟然也有这份细心,他爷爷还跟我说:“昨晚一回家就说要带创口贴了!”原来小宇心里是有我的,可惜平时还因为他的调皮我老是生他的'气,我不禁脸红了,有些后悔。

  “姜老师,我帮你贴上吧!”天真可爱的杭杭拉着我的手,非要亲手贴上她带的创口贴。我蹲下来,头一次像一个孩子一样,享受着被人照顾的感觉,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甚至让人迷恋的感觉啊,而给我这种感觉的竟然是一个不满4岁的孩子!看着她认真的表情、细心却显笨拙的动作,我忍不住在她的头上亲了一下,多可爱的孩子啊!

  ……

  一样的早晨,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今天的我竟然收到了十几张创口贴,十几张来自于孩子手里的创口贴。看着这一张张小小的创口贴,我有种流泪的冲动。这岂止是一张张小小的创口贴,我看到的是在这小小创口贴背后的浓浓深情,是孩子们对我的一种关心、一份关怀、一片爱意!

  我最亲最爱的孩子们,衷心地祝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干净的小手——小小的洗手环节

  洗手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三五个孩子在玩水;忘记关水龙头了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总是反复提醒常规要求“要这样,那样的”,可效果总不佳。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龄特点的关系,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遇到喜爱的游戏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于是在之后的一次洗手时,我也加入进来,并有节奏地念起了《洗手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在到自己的小毛巾上擦擦干。我动作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儿纷纷跟着我学了起来。“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有节奏快慢的变化中,通过动作表演儿歌内容,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并能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洗手环节,只要我们认真的去观察、贴近幼儿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个小小举动,就是我们抓住教育的良好契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去动脑筋,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亲自体验的机会,把教育转化为幼儿的需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成功的基础,这点固然重要,但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体验孩子习惯的养成过程。这样,幼儿才能体验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逐渐把这种认识变成自觉行为。仅仅一个洗手的习惯,我们也要考虑很多。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我们在努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孩子们更多更强的独立能力。

  教师应做有心的人,从孩子长久发展的利益考虑,我们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更要亲自参与到幼儿的实践活动,体验孩子们的需要,制定的常规制度应随时调整,并改变教育方式,形成真实的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小班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小班教育随笔【精选】07-03

(精选)小班教育随笔07-03

[精选]小班教育随笔07-03

小班教育随笔【经典】07-24

小班教育随笔[精选]07-10

小班教育随笔06-12

教育小班随笔05-17

小班教育随笔05-15

小班的教育随笔08-09

(精选)小班教育随笔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