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随笔作文

时间:2023-09-08 15:03:33 随笔 我要投稿

随笔作文[合集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随笔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笔作文[合集5篇]

随笔作文 篇1

  勤,固然能够补拙,但勤也未必能补拙,这得看你是如何以勤补拙的。

  以勤补拙,首先得用“勤”专一,“滴水”之所以可以“穿石”关键就在于她老盯着一个地方滴,目标很明确,试想一下,若是她“水”性杨花似的东滴滴,西滴滴,朝秦暮楚的。哪怕她再怎么持之以恒,再那么多“勤”,也是惘然。这种多“勤”补拙,倒不如说是以“拙”补勤。

  要想勤能补拙,用“勤”专一是不够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典故——南辕北辙。说的是古代一痴“勤”汉欲之南,却驶往北。不听路人屡次告诫也就罢了,还要夸耀自己草粮充实,装备一流,能日夜兼程……用“勤”之专,令人叹服,可结果却是弄“勤”成拙了。

  所以,用“勤”用的.不好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如果一味地去用“勤”,而不去想想为什么要这么用,这么用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用法;那么这种“勤”就是一种盲从,一种蛮干,甚至是一种拙行。

  即便你是用“勤”用得专一,也用得对,那也得有一个度。凡事都有一个度,逾越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正如纵“欲”一样,纵“勤”过度也会劳神伤身。医学表明:人要是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的话,会加快细胞的衰老,也会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于生理于心理都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钢筋也有被磨损的时候,人何以堪?

  勤能补拙,诚如药能补身,不能补得太甚,太甚了是会上火的,搞不好还会流鼻血,到那时就不是勤能“补”拙,而是勤能“变”拙,说不定还要落得个“勤”应笑我,早生花发,真是多“勤”自古空余恨啊!

  呜呼!勤能补拙,难也。

随笔作文 篇2

  相传,远古洪荒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凶恶怪兽,它生性凶残,喜食肉类,从飞禽走兽,到鳞介虫豸,以至于人类,一天换一种口味。

  “年”的口味活动规律,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后来人间,鸡鸣破晓时分离开。人们就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这也就是“年关”的来历。

  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就把家门关好,鸡鸭鹅圈好,牛羊猪拴牢,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人们喝酒、吃饭,这就是“年夜饭”。

  因这顿饭凶吉未卜,故置办得很丰盛,全家老小围在一起,表示和睦团圆;吃饭前还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随笔作文 篇3

  有歌唱道:走遍天下的路/ 最美的是故乡/ 喝遍天下的水/ 最甜的还是故乡……而在我记忆中珍藏的最美的景色就是故乡的湿地。

  仿佛神仙作画,湿地在不经意间流落在故乡这片蕴含着神奇的土地上。曾在梦里追寻的湖畔,曾在诗间流露的甜美,曾在雨中传送的脉脉柔情……在这里被彻底地放大。

  “湿地初夏皆绿妆,跌宕芦苇鸟深藏。小舟轻漾惊白鹭,菱叶浮水见鱼翔。”在游人阵阵惊叹声中,湿地尽情地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

  穿梭在杨木筑起的小桥上,“吱呀,吱呀”的声响,勾起了记忆中的深藏,夹带着芦苇香气的微风轻轻飘荡。水网如织,群鱼戏莲,百鸟歌唱出“人间难得几回闻”的仙曲,在幽然白云间回响。

  静水生芦苇,水连天撷云。淡然的一抹色彩,却支撑起整个湿地水墨画般的诱人风采。乘着竹排,笔直的'竹竿划开如镜的碧水,游过似海非海的苇林。青翠顽皮的枝叶轻拂过嫩红的脸颊,琼浆般的水珠溅在翘起的嘴角,真是几多柔情,几多欢乐。

  仰面横卧在飘移的排子上,轻轻闭起疲惫的双眼,手指伸入到碧绿的水中,大口地吸着植物清香的气息,恐怕它突然消逝。偶尔,一条大胆的小鱼滑过水中的手指,在水面留下它的痕迹……

  每个人都在享受这份安逸的宁静,或许也唯有沉浸在这样的画中景时,才能真正地忘记尘世的喧嚣。

  洁白的丹顶鹤腾空飞起,舞姿美不胜收。飞鸟翩然洒脱,游鱼畅游湖泊。天地间的生灵沉醉在此,流连忘返。

  湿地,无需华美词藻的修饰,无需红尘俗笔的描绘。因为它是仙画遗落,一个美不可言的仙境。

  美丽的湿地,我将什么比做你呢?我怎能比喻得出呢?

  在这片仙画遗梦的地方,一丝余晖消失在地平线下。

随笔作文 篇4

  初读《红楼梦》,我并不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小心眼、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总是哭哭啼啼,不够坚强。可是后来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并且对她充满同情。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那么林黛玉正是其中悲剧人物的代表。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我看了她悲剧的一生,觉得她的所有缺点都是情有可原的。

  林黛玉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命运的凄苦。她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谨记其母的遗训:“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因而在贾府中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正因为寄居在这种黑暗的环境当中,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作为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因此,她的那些似乎有点失之偏颇的小心眼儿也就变得情有可原了。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再说她的尖酸刻薄,现在在我看来恰恰是她直率,机敏的表现。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总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她经常取笑湘云,可决不是刻意的挖苦,而是善意的玩笑。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些一语双关的话语,只能够显示出她的聪慧。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

  在书中我们看见黛玉哭是家常便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她哭大多数是为了宝玉。宝玉几天没来看她了,她只是哭;她看见宝钗和宝玉在一块说话,也回去坐着哭。“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我经常想:这个泪人儿,她有多少眼泪啊?可不可以快点流干就不要哭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是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而宝玉虽然也爱她,但没她表现得那么热切。而且,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为自己的命运而哭。

  后来,林黛玉终于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这对她不失为一个解脱,想想除此之外,她还能过上好日子吗?

随笔作文 篇5

  时而时下

  却从来没有把我的追求停止

  一阵清风吹嘘在耳边

  轻盈、清爽—

  昨日依旧—

  曾经不管我们多么辉煌、多么耀眼—

  都是昨日的战绩—

  不论天下有多少不伦不类——

  我依然想着一个方向坚定地迈着心中的.步伐—

  如果说明天我们是愚懦的弱者—

  但我坚信我们不会-

  前面是严密的沼泽-

  我依然踏进去—

  因为一份摆在我面前使我不得不去—

【随笔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随笔作文09-01

【经典】随笔作文08-20

随笔作文(经典)08-20

随笔作文【经典】08-27

[经典]随笔作文08-26

(精选)随笔作文08-24

随笔作文(经典)08-21

【精选】随笔作文08-25

随笔作文【精选】08-25

随笔作文[经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