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通用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1
又是一年春节来。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不仅意味着走亲访友、觥筹交错,还意味着漂泊心灵的安抚。此时,过年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是文化的丰美。文化大师的过年,更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老舍先生过年喜欢热闹,每年春节,他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的人会得到一份小礼品。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他那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玩艺儿、吃食、礼仪、景观。以至于有人读后惊呼,这哪里是篇散文,分明就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
其实老舍的名字也和春节有关,老舍出生于腊月二十三,第二天便是立春,父母为他取名舒庆春,就有庆贺春天到来的含义。
梁实秋先生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只是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梁实秋是一种煎熬。
梁家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初一起得特别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
向来以冷峻示人的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
他自己则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第二年除夕之夜,鲁迅写信对友人说:“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身居南方的丰子恺先生,其笔下的过年更浓、更香、更温馨。他在《过年》中写道,请染坊里的伙计吃年酒,似乎是丰家过年的“序幕”。
送灶时,给灶君吃赤豆糯米饭,甚至拿一点糖塌饼粘在他嘴上,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嘴多舌,讲主人家的坏话。廿七夜祭“年菩萨”是个圣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
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在内,把这些“年菩萨”都供全了,广结善缘,何乐而不为?
不过,也有反其道而为之的人。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过年方式可谓特别,据说,他过年期间绝不看戏,甚至不许他的家人去看。
这个长期在农村生活、体会过农民苦楚的大师认为,看一场戏就花去几块钱,实在是一种罪恶。他选择的除岁方式,通常是奔波劳碌,其忧国之心堪为后世楷模。
现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过年的传统有很多,想过一个真正的年还真的不容易。林语堂先生曾做过统计,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共有130多项年俗,例如贴窗花、踏青、采摘梅花灯,现在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已经没有了。
反思一下,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心中还保有和珍存着这样的过年情怀吗?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羊年春节即将来临,各种各样的过年习俗让人心里充满了期待。而搜寻大师们的过年习俗,则更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对北京的过年习俗记忆犹新。在老舍印象中,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他在《北京的春节》中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要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分明就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年俗风情画卷。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那时,梁实秋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
只是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梁实秋是一种煎熬。“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
向来以冷峻示人的鲁迅,也曾写过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鲁迅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
不仅如此,鲁迅还写过一篇《送灶日漫笔》,幽默地介绍了过年时的送灶习俗。鲁迅笔下,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丰子恺笔下的过年习俗更详细周到。他在《过年》中写到,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之后就忙着打年糕。二十七夜过年,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晚上供“六神牌”。
除夕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揩”。“洼”就是屁股。
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
不过,过年习俗虽好,可也有反其道而为之的人。国学大师梁漱溟的过年方式可谓特别,据说,他过年期间绝不为各种习俗而忙碌,更不看戏,甚至不许他的家人去看。这个长期在农村生活、体会过农民苦楚的.大师认为,看一场戏就花去几块钱,实在是一种罪恶。他选择的除岁方式,通常是奔波劳碌,其忧国之心堪为后世楷模。
现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想过一个真正的年还真的不容易。林语堂曾做过统计,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共有130多项民俗,例如贴窗花、踏青、采摘梅花灯,现在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已经没有了。而今,过年的习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少了这些,年就很难像年了。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3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地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 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大,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去了。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满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结束。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4
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
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捡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小纸捻,里面卷一点火药,拿在手里抡起来,就放出一点点四散的金星。既没有大声音,又很好看。
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除夕夜,我们点起蜡烛烧起香,办一桌很丰盛的酒菜来供祖宗,我们依次磕了头,这两次的供菜撤下来,就是我们的年夜饭了。
初一,我们一早就穿起新衣,对父母亲和长辈磕头拜年,也拿到了包着红纸的压岁钱,里面是锃亮的一块墨西哥“站人”银元!
既不会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了。这些“花会”都是村里人办的,有跑旱船的,有扮“王大娘锔大缸”的,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很标致的!锣鼓前导,后面跟着许多小孩子,闹闹嚷嚷的。到了我家门口,自然会围上一大圈人,他们就停下来演唱,唱词很滑稽,四围笑声不断。这时,我们赶紧拿出烟酒点心,来慰劳他们,这一个花会走了,那一个花会又来了。最先来的总是金钩寨的`花会。
到了1911年,我们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时已是中华民国时代了)和祖父、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如蜡台、香炉,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等。
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压岁钱。因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红纸包里,只是一两角的新银币,但因为长辈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给的压岁钱,我们每人几乎都得到好几块!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的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1913年,我们到了北京,又过起小家庭生活,过年供祖宗也不烧元宝了。给父母和长辈拜年也只鞠躬,不好意思拿压岁钱了。家里没有了大孩子,没有人敲锣打鼓。弟弟们只会放些小炮仗,过年就显得冷清多了。
家庭里过年不热闹,而集体的节日庆祝,却一年一年地扩大了,机关和学校里都有新年团拜,大门口还张灯结彩,也有种种文娱节目。如今呢,过年庆祝活动,更是以集体为中心,真是普天同庆!以近两年来的“地坛文化迎春庙会”为例,会上什么都有,参加的人既饱了眼福、耳福,又饱了口福。去年到过迎春庙会的朋友,回来都十分兴奋,我虽然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参加,但从报纸上的消息里,我已经想象到了那欢腾热闹的盛况,精神上已经参加进去了。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5
岁末的石门湾飘着糯米香,我在案头摆上青瓷瓶,插一枝腊梅。女儿软软踮脚,将红绳系在梅枝上,绳结晃荡间,惊落几粒冻凝的雪。这让我想起去年今日,缘缘堂的老铜炉正煨着黄酒,孩子们围着八仙桌剪窗花,纸屑如蝶,落满阿难的虎头帽。
年夜饭后,我铺开洒金笺,研一池宿墨。长子瞻瞻非要画 “百吉图”,歪歪扭扭的线条里倒有几分稚拙野趣。妻将冻米糖装进锡罐,铜锁扣 “咔嗒” 轻响,锁住了满室甜香。窗外爆竹声零星传来,惊飞了檐下冰棱上的麻雀,碎玉般的冰碴落进天井的水缸,漾开层层涟漪。
大年初一清晨,我携全家去福严寺。寺前香客如织,红烛摇曳间,忽见老僧用枯枝在雪地写 “春” 字,墨痕未干便被新雪覆盖。返家途中,瞻瞻捡回根竹鞭,说是要做 “竹马”。竹节处裹着的红绸带,在料峭风里猎猎如旗。
午后闲坐南窗下,翻看《东京梦华录》。书页间夹着去年虎丘捡的枫叶,红得似要滴出血来。忽听得后院传来孩童笑闹,推窗望去,阿咪正追着纸鸢跑,线轴脱手滚进梅丛,惊起满树暗香。
暮色四合时,我在灯笼上题 “岁岁平安”。墨汁未干,小女软软踮脚吹灯花,烛泪溅在 “安” 字最后一捺,倒像朵绽开的.腊梅。这人间烟火里的岁朝清供,原比任何丹青都鲜活。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6
腊月廿三祭灶,母亲揉的麦芽糖总粘牙。我蹲在灶台边,看蓝汪汪的火苗舔着铁锅,恍惚又见祖父用旱烟袋敲着八仙桌:“年关难过,也要把日子过出声响。”
除夕守岁,祖母在案板上剁馅,刀砧声与远处的爆竹应和。我偷吃了块炸好的藕夹,烫得直呵气,却被父亲笑着塞进半块麻糖。天井里挂着腊肉腊肠,月光漏过竹篾,在青石板上织成菱形的`网。
大年初一必吃元宝茶。玻璃盏里漂着青橄榄,涩中回甘。堂伯家的大黄狗卧在门槛,尾巴扫得尘土簌簌。我揣着压岁钱去老街,油坊的木榨声震得脚底发麻,糖画摊前转着竹片,总盼着转出条腾云的龙。
最难忘初三逛庙会。踩高跷的汉子晃过巷口,红绸裤管扫落墙根积雪。我攥着棉花糖挤到戏台前,花脸包公的唱腔震得椽子上的冰棱直掉。归途路过酱园,掌柜送我块脆饼,芝麻香混着酱缸的陈酿,至今仍在舌尖打转。
而今客居他乡,腊月里总要腌坛咸菜。坛沿的水封着旧时光,启坛时的酸香,总让我想起故乡雪夜里的铜火锅。年夜饭后独步江边,看烟花绽成梅朵,忽然明白:所谓年味,原是舌尖的咸鲜、耳畔的喧闹,更是心头化不开的乡愁。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7
辰河的水瘦了,渡船系在老歪脖子柳下。我蹲在渡口捡鹅卵石,听艄公用沙哑的嗓子唱:“腊八一过哟,年猪叫得欢……” 对岸山坳飘来白汽,是哪家在熏制腊肉,柏枝香混着松烟,漫过青瓦白墙。
除夕夜,祖父在堂屋摆三牲。烛火摇曳中,我看见供桌上的`傩面具泛着幽光。火塘里的栗炭噼啪作响,祖母往我兜里塞了枚铜钱,说是 “压祟”。寨子里的鼓声渐起,青年们戴着兽皮跳摆手舞,火把映得江水通红。
大年初二祭土王。巫师戴着雕花木雕面具,铜铃在寒风中乱响。我挤在人群里,看他用桃木剑蘸朱砂画符,墨迹未干便被山风卷上云端。归途路过吊脚楼,幺妹儿倚着栏杆唱山歌,绣着虎头的鞋垫从窗棂飘落,正巧盖在我新棉鞋上。
元宵夜最是热闹。龙灯队挨家挨户拜年,龙头缀着的红绸扫过门框。我举着兔子灯跟在后面,灯油滴在雪地上,凝成琥珀色的珠子。子时三刻,寨老点燃篝火,火光里有人跳傩戏,面具后的眼睛亮得像辰河的星子。
而今蛰居北平,每至岁末,总想起湘西的火塘。案头摆着从老家捎来的朱砂,研墨时总觉有巫傩的鼓点,在宣纸上敲出千年的回响。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8
腊月廿八,钟书从书房抱出《营造法式》,书页间夹着去年虎丘的银杏叶。我将腌笃鲜煨上小火,砂锅咕嘟声里,恍惚又见无锡老宅的铜吊锅,祖母往我碗里夹着狮子头。
除夕夜,钱瑗在窗棂贴剪纸。她剪的喜鹊总缺条尾巴,说是 “留着福气长”。钟书调墨写春联,“苔痕上阶绿” 的 “绿” 字最后一点,滴成了墨梅。我在厨房炸春卷,油花溅在围裙上,倒像撒了星星。
大年初一吃素饺。白菜香菇馅里藏着枚铜钱,钱瑗咬到时欢呼雀跃,铜绿沾在小虎牙上。午后围炉读书,钟书指着《东京梦华录》笑:“古人守岁要饮屠苏酒,咱们就以茶代酒。” 茶香氤氲中,忽见窗外落雪,细白如书页间的铅字。
初三访老友。胡同口的'糖炒栗子香裹着寒气,街角剃头匠的转灯在风里吱呀。归来时踩碎薄冰,月光在冰碴上碎成银箔。钱瑗捧着《西游记》打盹,口水滴在 “大闹天宫” 的插画上,倒像泼了片银河。
夜深人静,我收拾案头。砚台里的残墨结了冰纹,恍若太湖石的皴裂。窗外爆竹零星,惊起寒枝上的宿鸟。这清寂的年味,原是书卷香、灶火暖,还有灯火可亲的人间。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 9
腊月的乌镇裹着棉袍,白墙黛瓦浸在薄雾里。我在染坊旧址拾得片蓝印花布,靛青色洇着水渍,倒像未干的诗句。邻家阿婆送来糯米藕,糖汁顺着竹篮滴落,在青石板上画出蜿蜒的 “年” 字。
除夕夜,堂屋挂起走马灯。烛光里的武将提枪欲刺,影子投在雕花窗棂,与窗外的雪影共舞。我温了壶黄酒,酒面浮着桂花,恍惚又见童年时,祖父用筷子蘸酒点在我舌尖,辛辣里泛着甜。
大年初一踏雪。木屐叩响石桥,惊起芦苇丛中的白鹭。雪地上有野兔脚印,蜿蜒成句未写完的诗。路过当铺旧址,铜铃在风里轻晃,恍惚听见旧时光的回响。
午后在茶馆听评弹。琵琶弦上落着雪,吴侬软语里,我看见说书人的长衫飘带,扫过 “福禄寿喜” 的.剪纸。茶碗里的龙井舒展,像极了乌镇舒展的晨雾。
元宵放河灯。红纸扎的莲花载着烛火,顺流漂向运河深处。岸上有人放烟花,绿火映得雪色发蓝。我倚着廊棚,看河灯渐成星子,忽然想起《诗经》里的句子:“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这良人,原是永不褪色的年味,是刻进血脉的诗性乡愁。
【文化大师的过年作文】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过年作文02-09
过年传统文化作文01-08
过年传统文化作文(集合)09-07
"洗狗大师"02-19
过年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08-21
[经典]传统春节文化作文04-12
传统春节文化作文(精选)08-20
传统的春节文化作文08-21
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经典]10-15
【经典】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