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生的趣味
人生的趣味,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就是趣味至上,以下的人生的趣味相关文章,一起来阅读欣赏。
人生的趣味【1】
我年轻的时候参加演讲比赛,写了一篇演讲词,叫《寻求完美》,后来穿过了一些岁月的树林,才知道完美是不必寻求的,因为完美不在人间,而且凡一个或一件事假如真的达于完美了,也就无趣了。
幼童总让人觉得可爱,是因为小孩子稚拙得有趣。任何动物幼小时都让人爱怜。若交朋友,和老于世故的人在一起,是难有乐趣的。中国古时候的艺术家都懂得拙朴的审美价值。
大凡艺术品,神似就好,一到酷似就匠气十足了。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也以为天衣无缝不如鹑衣百结。他说:“因为路上有失策,有为难,所以旅行才有趣。正在不如意这处所,有着称为‘人生’这长旅的兴味的。”这话乍听起来会令人不解,难道人生一帆风顺不好么?我们不都是如此相互祝愿的吗?其实细想,厨川白村是对的,什么都很容易,什么都顺利,人生的兴味又何在呢?
莫泊桑的《项链》里罗瓦赛尔夫人因为弄丢了借来的一串钻石项链,改变了她的人生,原本是小职员的夫人,体验了底层劳动妇女的生活况味,虽说命运弄人,但挫折也把罗瓦赛尔夫人从无聊的生活中拽了出来。
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为了一件事情的奋斗,哪怕是为了养家糊口所做的努力,从中迸发出来的活力、生机,都是中产阶级人士身上所稀缺的。
希望着人生有些趣味的人们,是不必计较功名的,假如我们离成功一步之遥而功亏一篑,假如我们受到了一些委屈,失去了一些机会,与人生的趣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生的趣味在于走出世俗成败的怪圈,达于精神享受的乐园,这需要我们将自己看成是人生的主宰,而不是命运在主宰我们。是我们意识人生中还有一件该去完成的任务,需要为此去努力。这期间就产生了许多的趣味,这趣味就在许多的悲欢离合之中。
鲁迅在《壁下译丛》的“小引”中说:“我是向来不想译世界上已有定评的杰作,附以不朽的,倘读者从这本书中,于介绍文字得一点参考,于主张文字得一点领会,心愿就十分满足了。”鲁迅这样一位给人一种战斗姿态的人生,其实也是很讲情趣的,他不仅收古玩,懂得木刻艺术,还喜欢看电影,喝酒也必要喝到“陶然”。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里说:“世人所难得者趣也。”他将世人分为四类:玩世、出世、谐世和适世。而崇尚情趣的人生,也就是“适世”者了。如果谐世做不来,出世做不到,玩世做不了,又何妨做个“适世”者呢?当然,做有情趣的人也还是要努力才行的,那么就算这努力是个“笑话”吧,仍求一个有趣,心愿总可以十分满足了。
100种人生之趣味人生【2】
趣味人生是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所倡导的。他自称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认为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就是趣味至上。
他说:“我认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中国人见面最欢喜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
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所谓趣味是指“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事,凡趣味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的,所以最能有趣味者莫过于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项。至于趣味人生的秘诀是什么,梁启超谈到下面几点:第一,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无所为而为”,为趣味而趣味。
因为凡是有所为而为的事,就有了手段和目的的区别,往往目的达到了,手段便抛弃,就无所谓趣味了;第二,趣味要长久不息,久了才能上瘾,.才能趣味无穷;第三,要不断深入研究,趣味会越来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吃越甜;第四,要找同道朋友,经常互相切磋,趣味就好比摩擦放电,不断摩擦就不断有电放出。
显然,趣味人生是一种自我找寻、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生活有千万种样式,趣味也不可计数,关键要靠你自己去领略,去探寻,去体验,靠别人给你提供是不行的。
趣味人生也是一种嗜好人生,趣味是和嗜好紧密联在一起的。没有嗜好,趣味就不知从何而来,而没有趣味,嗜好也就无从建设。有了嗜好和趣味,人生就好比有了寄托,感到生命不空虚,有事可做。
而更重要的,做事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强求,而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快乐,越做越觉得生命奇妙无比,越做越觉得世界奥秘无穷。
人生旨在趣味,但是趣味有没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一点梁启超没有说,他只是举出了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种趣味作为代表。不过,我想是应该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倒不是因为趣味本身有优劣之分。而是由于人之不同,所选择的趣味也必须不同。在某种情况下,趣味实际也是一个人思想格调和文化修养水平的一种表现。
坚持谦卑,坚持专注【3】
北大公益讲座已经走进第六个年头,五年多来,一大批志愿者,始终恪守“谦卑专注喜悦”的六字箴言,坚持“低调做小”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在这条公益路上,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鼓励,默默前行,坚定地走到了今天。
近日阅读《华为:奔向世界之巅》一文,联想到北大公益讲座一路上的经历,深有感触。
先来讲讲“谦卑”。
“一向韬光养晦的任正非,被外间誉为‘中国第一企业家’,作风一向低调,做事不按常理出牌。
“早年的华为一直恪守着‘闷声发大财’的理念,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因为所生产的通讯设备不直接面对大众,所以很多人直到2003年思科与华为爆发诉讼大战时,才知道中国原来有这么一家让外国‘高精尖们’捉急跳脚的企业。”
网络上的这些评论,揭示了华为厚积薄发,耐得住寂寞,苦修内功的成功之道。正如竹子破土之后,是一节一节蹭蹭蹭地往上长,而树则是一圈一圈地按年轮长,虽然竹子比树长得快,但最后却没有树活得久。
北大公益讲座是向小树学习,我们提出“三个放下”——“放下利,放下名,放下自以为是”,在坚守“不做广告、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接受捐款”的同时,秉持“非宗教、非政治、非灌输”的宗旨。正是在这样的自我约束下,讲座第一年开讲52场,第二年开讲86场,第三年开讲117场,第四年开讲135场,第五年开讲142场,而全部的课程,都是体验过讲座的志愿者口口相传,一一落实的。
我们的脚步印证着自己的相信:谦卑地做,低调地做,默默地做,如同树一样,让根茎深深植入大地,先丰富自身,再慢慢地顺其自然向外延展,不张扬,不喧哗,只是接受所有的发生,做一件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通过帮助他人,最后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再来讲讲“专注”。
华为轮值CEO郭平在201x新年致辞中称:“28年来,我们从几百人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到后来,几千人、几万人、十几万人对准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英勇奋斗。我们现在每年投入1000多亿人民币(研发约500亿、市场服务约600亿),仍然对准同一个城墙口:大数据传送,终于取得了突破,处在世界领先位置。”
与任正非同是1944年出生的柳传志就多次表示,非常佩服任正非,感叹华为选择了一条万千人不敢走的辛苦路。领导人的不同,也导致华为与联想风格迥异,大相径亭。任正非自己也说:“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是一个字——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标坚定、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
早在北大公益讲座开办之初,就有旁观者说:“这件事如果能办五年,我就敬佩你们。”而志愿者就是这么一群“傻傻”地做的人。几千听众,讲;几百听众,讲;几十听众,讲;七个听众,也讲。修自己就好了。
五年来,从第一阶第1期第一场只能讲半个小时,到现在《慧命之旅》和《幸福之旅》课时长度已达48小时,20多首原创散文诗,填词歌曲,100多部原创视频源源不断地诞生……就这样专注地做这一件事,越做越喜悦,越做越享受。
正是在这样一个恪守“谦卑专注喜悦”的氛围中,越来越多志愿者体会到了从“甘愿付出”到达“享受付出”的美妙境界。
【人生的趣味】相关文章:
趣味的作文03-23
趣味的对联08-04
趣味活动策划方案 趣味活动方案创意06-07
趣味投篮作文04-02
安全趣味标语11-09
趣味课堂作文05-03
汉字的趣味作文05-17
趣味实验作文12-13
趣味活动策划02-22
有关趣味的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