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悠悠石阶古道
悠悠古道观景台,花茶雾美醉桑洲. 正因为在这栈道上与晨雾不期... 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自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悠悠石阶古道
古道,就这样静默地隐藏在郁郁苍苍的密林深处。
没有刻意的雕琢修饰,没有过多的人为印记,只是先人用不规则的石块随意堆砌。
日晒雨淋,风侵霜蚀,石阶留下凹凸不平的伤疤。
千百年来,路旁粗大的古树静默的守候着、见证着,树下的青苔给人留下模糊的历史沧桑感。
偶尔冒出的一两个歇息的亭子,岁月在云卷云舒间剥蚀了它原本的色彩,黯淡的朱红,颓废的浅灰,仿佛正诉说着已经落幕的繁华。
古道蜿蜒而崎岖,一眼看不到尽头,只能踏着一路落叶,一步一步,慢慢拾阶而上。
强烈的阳光努力穿透密叶的缝隙,射进一缕缕微弱的光线,投影在地上,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光圈,似一颗颗眨着眼睛的小星星。
风轻轻吹起地上纷乱的落叶,树枝延伸开来,霸道地拦住游人的去路。
鸟儿叽叽喳喳的唱着、跳着,偶尔大胆的还调皮的吃起行人刚撒下零食
一切的一切,都显得这么的古朴自然、这么和谐风趣。
慢慢行走着,时光在这里宁静、停止,我可以听见风与叶子的喃喃私语,可以听见石阶的低声问候,可以听见远处泉水吐泡泡的咕噜咕噜声。
嗅着山里的清新空气,顿时感觉沁人心脾,无比舒畅,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穿越了。
慢慢攀爬着,人越来越无力,路越来越惊险,只能分外小心翼翼。
虽累,心里却是甜津津的,于是不断地想象山顶绮丽的风光来激励自己。
石阶古道悠长悠长,转了一个弯,又来一个弯,穿过一个石洞,又淌过一条小溪,总是有惊喜馈赠给我们。
生活中我们越来越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可在这条可看不到尽头的古道上,我们忘记何时到达山顶,只一步步行走着,手拉手攀爬着,悠悠然的寄情山水间,也许下一个石洞口又有惊喜等着我们,也许下一个转弯处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山顶。
古道,依然静默地隐藏在郁郁苍苍的密林深处,带着神秘的面纱,等着有心人来揭开。
古道悠悠【2】
年少的时候,我经常在茅洞桥和归阳之间奔走着,上学读书,有时也赶圩场,走的是一条大路,有三尺来宽的路面,用青石板铺着的。
大路不紧不慢地穿过村庄,通过古凉亭,沿着山边,跨过石拱桥,连接小河两岸,翻过山岭,爬过田垄,向很远的地方飘摆过去。
后来,我在《衡南县志》里找到了曾经走过的这条路,叫衡祁古道。
这是一条民间商道,从衡阳三塘(今衡南)的古代驿站起始,经洲巩桥、大山桥、南乡堡、长沙塘、茅洞桥、过衡祁边界的大桥铺,再经祁阳(今祁东)的湖石、半升米、印塘、归阳至祁阳县城,全程240余里。
衡祁古道上,修有多处桥梁,有木桩和树簰扎成的木便桥,有石礅和木梁搭建的木板桥,有石礅和石梁构建的石板桥,最常见的是石块建筑的石拱桥。
茅洞桥是古道上石拱桥最多的地方,除茅洞桥外,还有鸡崽桥、蔡公桥、一拱桥和三拱桥。
在一里多路的范围内,古代的茅洞桥就建有五座石拱桥,可以想象当时茅洞桥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的景象。
在许多石拱桥旁,都立有捐资修桥的功德碑。
为了弘扬修路架桥,行善积德的精神,人们把捐资者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也有独资修桥的,洲巩桥就是一位叫周八绪公的人全资建造的,桥初始名曰“周公桥”。
但当地多属贺姓人家,贺氏人多强盛,认为此桥应该取名为“贺家桥”,于是便告上了官府。
最终官府判定此桥改为“洲巩桥”。
修建石拱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涉及到地质勘查、数学、力学、建筑学等领域,何况还在生产力很低的封建社会的民间山区,要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修建衡祁交界的大桥铺拱桥时,在河的两边总是捞不到基脚,工匠们挖了很深很深,一直是软软的砂浆地。
半年以后,一个工匠想出了办法,从山上砍下许多大松树,串成两座大木簰,垫到基脚下面,桥墩稳稳的建在木簰上。
这座桥非常结实,据说每次涨水,都是水涨桥高,淹不到,冲不垮。
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块活龙之地。
大桥铺桥跟归阳桥比起来,那才是小巫见大巫了。
归阳桥横跨在白河汇入湘江的滚滚入口处,桥长100来米,传说是从衡祁两地请了100名有名的工匠修建的。
桥址附近多为黄泥山,工匠们找了好久也找不到修桥所需的石料。
一天,工匠中有一人说桥址不远处的黄泥山下有石料。
刨开黄泥,人们果真发现了石料。
奇怪的是100个工匠干活,吃饭时只有99人,不管怎么清查,又没发现少了谁。
石料采完了,修桥的石料也刚好够了。
后来人们猜想,那个发现石料的工匠可能就是神仙。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如果不是神仙相助,要在如此宽阔的滔滔江面上完成那么一座雄伟的工程,简直就是奇迹。
现在的归阳桥是清光绪八年重修的,桥竣工了,一时找不到“踏桥”的合适人选。
“踏桥”就是第一个从桥上走过的人,要推选当地的名人或威望很高的人。
正好当地的一名新科状元打马游街经过,人们便请他“踏桥”,于是此桥也叫“状元桥”。
重修的归阳桥有五孔,使用的全是青石料,造工十分精致,桥上还建有廊亭,从远处看,就像一栋楼阁游弋在江面上,非常美丽壮观。
绵绵古道上,每二、三里之间便有一处凉亭,亭内有供人休息的石凳,有盛水的石缸,有劝善、惩恶、娱情的壁画和楹联。
有的凉亭还有看亭人和供看亭人生活的住房与田产。
看亭人管理凉亭、施舍茶水,同时兼卖草鞋和小吃。
南来北往的商人或行人,跋山涉水,累了,到凉亭歇歇,渴了,喝杯凉茶,风雨来了,躲一躲,烈日当头,避一避。
有些生意人,往往还在凉亭里交流生意信息,说说新闻,道道家常,讲讲故事。
一日,归阳有位经营陶瓷的商人,挑着一担坛子来到衡祁交界处的南薰亭小憩。
凉亭里还有几位生意模样的人,他们在一起说故事。
说起项羽,扯出刘邦,讲了刘备,又说曹操,很是投入。
归阳商人首先只是听,也不作声。
其中一个说到“曹操七十万兵马下江南” 时,归阳商人耐不住性子了,很认真地纠正:“不对,是八十万兵马下江南。”俩人面红耳赤争执了好久,
最后,归阳商人高高举起一篓坛子,狠狠地摔在地上,气愤地说:“胡说,明明是八十万,怎么是七十万呢?”有人提醒他说:“坛子全打破了!”“一篓坛子算什么,还有十万人马呢。”他久久没回过神来。
来到古道上的半升米亭,亭门上有副楹联:“接饥可在半升米,止渴还须一碗茶。”
我看了好几遍,还是不懂,下联的止渴喝茶,很好理解,上联的接饥半升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当地人告诉我,此地曾经有户单身人家,阶廊上放有一石臼。
主人每天清早起来的时候,石臼里就有满满的一臼白米,天天如此,不多不少,刚好半升。
一天他突发奇想,如果把石臼扩大,里面盛的米不是更多?于是他把石臼扩大了许多,然而石臼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粒米。
后来这个地方就叫做“半升米”。
当地人在此地建了一座凉亭,让过往的行人喝几杯冷水热茶,避一刻狂风大雨,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太贪心。
那时候,建设凉亭,人们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古道上的印塘有座六也亭,是当地曹姓人氏号召族人捐资修建的。
曹氏全族上下老小,一致赞成。
亭修好了,曹氏族人很有成就感,决定给凉亭取个有意义的名字。
其亭名就取自《中庸》之中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故称“六也”。
多少年里,六也亭的茶水解了千万人的口渴,六也亭的“六也”也解了千万人的心渴。
康安亭是古道上最年轻的一座凉亭,重建于20世纪90年代。
这里有位姓全的先生,结婚十多年了,却尚未有子息,到处求医,仍无结果。
眼看自己已年近半百,求子愿望更加迫切。
他听说以前的康安亭是当地一户人家为了还愿而修建的。
那户人家的男人得了一种怪病,多年不愈。
一天,得病的男人来到古道上烧纸杀牲,拜祭土地神,并许下心愿:“如果土地神能保佑某某身体康复,本人即在此建一座凉亭,为善一方。”不久他的病就痊愈了。
之后,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大道上建起了一座凉亭,名叫康安亭。
1958年,大炼钢铁,为了修建炼铁炉,拆毁了凉亭,搬走了凉亭的石料。
全先生效法来到康安亭废址上,置放牲果酒醴,点燃香烛,许下了“生儿子,重建康安亭” 的心愿。
一年后,全先生真的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
他欣喜若狂,立即在旧址上重建了康安亭。
两件巧合的事,成全了一个土地神,成就了两座康安亭,并为康安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悠悠的古道,如玉的青石板,块块可以雕琢;如画的凉亭,处处可以圈点;如虹的石拱桥,座座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
古道具体是哪个年代修筑的,已无从考究。
从唐代诗人司空曙“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送曲山人之衡州》)的诗句韵茅洞桥来看,茅洞桥可能建于唐代或唐以前。
按照先有路后有桥的常理来说,那么这条古道,在唐代应该就有了。
唐至德年间,衡州防御使统领洞庭湖以南的8个州,当时的衡阳已经成为大半个湖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衡阳境内的农耕、纺织、酿酒、造纸、制陶、采矿、冶炼诸业兴起,衡阳很多商品销往祁阳等地,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古道的修建进程。
古时,祁东归阳的草席在衡祁两界是出了名的。
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
他的妻子娥皇、女英闻此噩耗,遂忙驾车船南来,赴九疑山奔丧。
她们途径此地,伤心已极,悲落了一缕缕青丝碧发。
谁知这些发丝落地生根,受到了此处水土的滋润,长出一丝丝墨绿的草来。
这草儿四尺上下,无枝无叶,无花无杈,像用梳子梳过一般整齐。
后辈取其恩爱之意,名曰:“恩爱草”,并将这种草收回家中晒干,编织成席,铺榻而卧,于是,用这种“恩爱草”编织的草席,就成了归阳一带的名产。
归阳草席色鲜质软,东暖夏凉,而且还有一股自然清香,深受人们喜爱。
所以归阳一带的草席便通过衡祁古道源源不断地销往各个地方。
到了明清时代,衡阳已经是去广东、广西方向的中转地。
湖广等地的土特产、海货、粤盐,都在衡阳转运。
粤盐,在衡祁一带叫做南盐。
当时衡阳还没有开采矿井盐,人们生活中必须的食盐就得从广东贩过来。
民间贩盐的叫做挑南盐。
挑南盐应该有些赚头,他们成群结队的从这条古道上出发,陆陆续续的从广东那边挑回盐来,来回需要个把月时间。
到秋收以后,农事也忙完了,青壮年男子们就挑着麻布袋,唱着“南风悠悠北风凉,生意好做路难行。
千里南盐挑三担,半年辛苦半年凉。”的歌谣,行走在挑南盐的队伍里。
古道上便一片繁忙,道路旁的店铺也一时火了起来。
近代各乡镇都发展了圩市,并规定了逢圩赶场的日子,有逢一四七的,有逢二五八的,有逢三六九的,归阳还逢百日场呢。
古道上,赶圩逢场的人群,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我家住在古道旁。
在我很小的时候,还没有修筑茅洞桥至归阳的公路,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我家门前经过,有挑着米的、背着豆的、提着鸡的、牵着牛的、赶着羊的、抬着猪的……那时候人们拎几个红薯,兜几个鸡蛋也要去赶一次圩场。
我的记忆中,大道上的脚步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青石板路面、石拱桥、古凉亭,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衡祁古道,也串联出江南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千百年来,这幅美丽的画卷也历经了人间的世事沧桑。
历代的硝烟烽火,令其伤痕累累。
桥梁、凉亭、迭遭破坏,累兴累废。
而现代文明,更是使其面目全非,修公路,建学校,古道被拦腰斩断,古桥古凉亭大多残缺不全。
如今的千年古道,在世人面前虽然还残留一些精彩的片断,但她那如诗如画的全貌,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断断续续的回忆。
阳关古道【3】
黄昏的沙漠,层层舞动的沙丘像一排排跳动的音符,缠绵婉转、悦耳动听的声音从沙缝间急急迸出来。
呵!那是大漠戈壁上绝美的音调,那是烈烈骄阳下无可比拟的天籁。
驼铃声声声入耳,传说中有着盛誉的河西走廊,在飘摇的韵律中向我走近,走近……
“巍巍祁连山,雪峰高耸;悠悠丝绸路,古道犹存”绵延万里、寸草不生的荒凉长山,中间蜿蜒着一条狭长的荡荡平川,这便是古丝绸贸易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西岸而得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
走廊自古为沟通西域重镇的要道,西汉名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皆经过此道,大将军霍去病又两次鏖战于此,使其蒙上了历史的面纱,给人一种既胆寒惨烈又多情细腻的双重美感。
黄沙飞天,扬尘骤起,飘忽而来的风声仿佛将士们的不朽之躯仍然响彻着的绵延之音。
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流霜一样的月光倾洒在这片热土上,赤裸裸地平铺在沙丘上,骤然间,周围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出一种清晰的、灵动的、绝美的面目。
清风流动、月影渐移,此情此景,若是捧一杯清茶,抚一把古琴,犹如穿越古朝,感受到沙土间层层厚重的英雄气息,不休不已,璀璨不灭。
湛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走廊内上空的太阳使出浑身解数炙烤出千百倍的热度,呵护着身下这条沧桑的狭道。
此时,若凝神北望,便会看到辽阔无疆的戈壁一色铁青,便会看到在沙漠中苦苦挣扎的骆驼刺憔悴不堪,便会看到像孤立无援的战士一样,倔强的矗立在戈壁当中的胡杨林。
看日月流转,大风奔袭,严寒和烈日仿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宿命,又仿佛是他们缠绵千年的恋人,相依相偎,不离不弃。
而景致最远处,只剩无尽无穷的苍茫。
天气晴朗的时候,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恰好是泰戈尔口中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即使近在咫尺,也恍如隔了天涯。
虽然走廊一带十分偏僻,但进入它的部分地段,如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等地,便会看见隐隐的绿洲连成方田平原,拼全力彰显着生命的风采。
孑然立于鸣沙山中央,目视着来来往往的驼队,那些赶骆驼的人们,脸上满是喜悦,好像在向天、向地、向世间万物证明着他们的生命力,他们身处自然的恬淡安静,幸福惬意。
纵然岁月在他们脸上雕琢了深刻的印痕,即使坎坷颠簸的游走磨去了他们昔日的飞扬神彩,可是他们脸上坚定刚毅的表情,心中对生活火热的渴盼,已然绘成了一副逶迤动人、耐人回味的画。
春意正浓时,河西走廊就像坏脾气的小孩子,漫天黄沙乱舞,仿佛要把酝酿了一整个冬天的不满与委屈统统发泄出来。
遇到扬沙天气,空气中沙与土交织缠绵,满是窒息的味道。
如果在这沙尘天气里外出走一遭,脸上会被灰暗的沙侵占,眼睛也会被掩遮得完全没了神采,嘴里涩涩的,像是啃了未成熟的柿子,牙齿也像搁置了千年的兵刃,变得木木钝钝。
当然,这些也仅仅止于天气恶劣时。
一般而言,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的日子还是比较常见的。
植物新发的嫩芽在走廊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极其惹眼,生命给予的意义以及走廊的关怀与庇佑使得这些新芽生长得更加卖力,仿佛这是它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又似乎是它们毕生的使命。
若是遇到下雨天,手执一把油纸伞,从走廊的一头漫步到另一头,雨滴打到伞上,撞击出泠泠的音符,虽不是十分好听,却出奇得安静,躲在伞下的小世界里,
或追忆往事、或沉思现在、或憧憬未来、或什么都不想,只是借着一份踏实的感觉,默默地徘徊又徘徊……或许,几声鸟叫会扰乱你的心神,
可是这爆发于山林村野的声音,一阵胜过一阵,让人抵不住诱惑地顿足沉思,又让人不敢观望,只能静静地听着,听着绝美的声音静静地划过耳际,飘渺成一曲悠远的河西之歌。
走廊境内的春天来得迟、走得早,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它的细腻与柔情,还没来得及慢慢适应它瞬息万变的臭脾气,夏天就不知不觉来到家门口了。
走廊的夏用“热烈”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六月份刚刚蹒跚而至,就已经显露出酷热的味道了。
成片成片的沙漠也像赶集似的,迫不及待地以最热情的态度来迎接早到的夏。
虽说走廊附近绿树环绕、青草铺垫,可是这天气要是真热起来,绿荫提供的荫凉却是根本不足够的。
尤其是七八月份,高温不减、热度飙升,这种纯粹的热让人想要发疯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即使如此,也阻止不了人们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在此光景下,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农忙后的喜悦中,早上在田间忙活一阵子,中午美美地睡个午觉,下午又摆弄起果蔬菜棚,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吹着凉风、吃着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再闲聊几句家常,然后躺在凉席上,安然入眠。
这样从简单的生活中体会到的简单幸福,或许就是人生最圆满的追求吧。
河西走廊的秋天有一种柔美之态,而秋天的月色更加美得灵动、美得舒服。
初秋的天气还带着几分仲夏的味道,虫鸣聒噪、蛙声不断,平日里打蔫的枯枝散叶依旧打不起精神、丝毫没有新鲜光亮的气象。
可是过不了多久,走廊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立换新颜:天出奇的蓝,云出奇的白,连往日里不可一世的荒漠也像偶遇心上人的少女一样,多了几分娇羞,
整个儿表现出一副妩媚的姿态;又或者像是害羞的小伙子,那紧蹙的额眉、纠结的眼神,叫人看了,倒生出几分不舍与不忍的情绪来。
可是荒漠毕竟是荒漠,再怎么柔情,也一点儿赶不上月亮的柔情。
笼罩在月光下的河西走廊,绝对是一副绝美的工笔画,且不说画的内容如何,单单那悠远超然的意境,已经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了。
“秋月照古道,情深深几许”,古人常以月寄相思,在现实中,那些古道上走过的人,发生过的事,像一部部放映在水中的电影,朦胧中略显真实,可真实却又那么缥缈,只惹得人念念不忘。
秋天的月对河西走廊而言似乎是一个奇怪的梦,可是这个梦又偏偏能够让躁动的走廊瞬间安静下来,隐隐显出一种婉约的美。
或许这娇柔的月光是征服走廊的唯一利器,又或许,这根本就无所谓征服与不征服,它们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相濡以沫的。
到了冬天,如刀子般尖利的风,往往和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寒流相依相伴。
这种风带着狂妄和挑衅的味道,大有一副你奈我何的神气,就连荒漠里的胡杨林也畏畏缩缩起来,娇小的芨芨草、骆驼刺就更不堪摧残了。
这时候的走廊,往往是最孤独、最寂寞的。
她就像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眼里是无尽的期待、心里却装着无尽的哀叹,“远山暮色斑驳少年头”。
一个晃神的瞬间,走廊上飘起鹅毛飞雪,远远望去,正像一位少年老成的书生,斑斑白发写满无尽的沧桑与凄凉。
鹅雪飘飘,暮山苍苍,意气风发的古道沉浸在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她是那样的安静,就像一位熟睡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嘴角悬着恬淡、幸福的笑容。
多少个厮杀的夜晚,多少个忙乱的日子、多少叹息、多少无奈,在这一片纯粹的飞雪中,统统散为烟灰。
沧桑的古道,茂密的丛林,隐约的人流,清晰的山峦。
走廊内的一切都处于一种安然的状态下,让人不敢惊扰,亦不敢擅作主张改变,它热烈也好,宁谧也罢,只因它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存在着,存在在美的憧憬里。
自从见证了河西走廊的面貌,心里,才算真正踏实了。
【悠悠石阶古道】相关文章:
古道记随笔散文10-07
茶马·古道作文10-10
茶马古道作文10-08
雄关古道绿意浓09-30
游茶马古道作文10-05
游茶马古道作文12-09
悠悠古韵作文06-06
书香悠悠作文04-25
乡情悠悠作文06-07